寶石斑魚

寶石斑魚

寶石斑魚(JadePerch)又稱寶石鱸、寶石魚,原產於澳大利亞的淡水水域,是目前惟一分布於澳洲的一種著名淡水魚品種。它最早是由海水魚演變而成的,所以既保持了淡水魚的細嫩,又有著海水魚獨有的鮮美。寶石魚的外形極為誘人,其體色銀亮,體側有多少不等黑色發亮的橢圓形斑塊,宛如鑲嵌在魚身體表的黑寶石,稱之為“寶石魚”真乃名副其實。

基本信息

寶石斑魚養殖

寶石斑魚
寶石斑魚
寶石魚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都可養殖。寶石魚的適合生長水溫為10℃~38℃,最佳生長水溫為21℃~25℃,pH值為5.5~8.5,溶氧在2毫克/升也可以存活,最好保持在4毫克/升以上。其食性雜,喜歡攝食人工配合飼料,生長速度快,可當年養成。抗病力強,成活率高,易捕撈.

特點

寶石斑魚
寶石斑魚
試養證明,寶石鱸具有生長快、食性雜、耐低氧、適應性強和抗病能力強等優點,可在室內水泥池高密度養殖、室外池塘單養、水庫網箱養殖。它與羅非魚、彩虹鯛和淡水白鯧等對溫度要求很相似,屬喜溫性魚類,不耐低溫,但其肉質、營養價值和市場效益遠遠高於上述魚類。寶石鱸頭尾的比例小,肌肉豐厚,無肌間刺,肉白細嫩,經測定,含有18種胺基酸,其中有4種香味胺基酸,故具味道鮮美,無腥味、異味,營養及口感是鱖魚等當今名貴魚類也無法比擬的。寶石鱸體呈紡錘形,體厚而扁圓,頭小,口端位,頭後背拱起,腹部大而渾圓,魚體的兩側或一側有1--2個甚至多個黑色晶瑩的橢圓形斑塊及零星分布的小斑塊,形似鑲嵌在魚體上的美麗寶石,因而得名“寶石鱸”。[1]
寶石鱸體披櫛鱗,尾鰭短而寬,微凹。其生性好動,游泳迅速,喜生活棲息於水體的中上層。在自然條件下,以小魚、小蝦為食,並喜食小蚯蚓、紅線蟲、麵包蟲等較大的活餌料。

人工養殖養殖

在人工養殖條件下,可投餵配合顆粒飼料,有明顯的集群搶食習性,經1周左右的馴化,魚聽到敲擊聲或潑水聲等信號,均會不約而同地前來覓食。幼魚及鹹魚可投飼不同粒徑的顆粒鉺料,投鉺量根據水溫、魚體重量及魚攝食情況而定。寶石鱸生存水溫為10--38℃,最佳生長溫度為21--28℃,水溫降至17--18℃時攝食強度減弱,10--15℃時行動遲緩或靜止於水的中下層。寶石鱸對溶氧要求不高,自然水域要求溶氧在2.5毫克/升以上,工廠化集約式養殖要求在3.5毫克/升以上,在pH值5.5--8.5範圍內均可正常生長。苗種經三年培育飼養,體重達1000克,可達性成熟,水溫達20℃以上,經人工注射催產劑,如鯉鯽魚腦垂體、釋放激素類似物或絨毛膜促性腺激素,即可產卵。孵化中要求水中溶氧不低於6毫克/升。
長期在工廠化室內養殖的寶石,剛移到室外池塘養殖時,忌強光照射,要進行必要的遮陰。寶石鱸對硫酸銅、硫酸亞鐵十分敏感,因此在用藥時要注意。凡有工廠餘熱、地下熱水和溫泉水等資源的地區均可用來生產和育苗保種,特別是現有養殖羅非魚的水資源及設施條件的魚場,可以不加改造或稍加改造,用來養殖寶石鱸。在室外,當水溫上升至20℃時,投放尾重100克左右的魚種,放養密度合理,精心投餵配方合理的顆粒鉺料,一般經4--5個月的飼養,至10月上旬就可達到500克/尾的商品魚標準,其養殖效益是常規魚類的3--5倍。

盤點海洋中的魚類之二十八

海洋魚類從兩極到赤道海域,從海岸到大洋,從表層到萬米左右的深淵都有分布。生活環境的多樣性,促成了海洋魚類的多樣性。但由於生活方式相同,產生一系列共同的特點: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鰓,鰭狀的便於水中運動的肢體,能分泌粘液以減少水中運動阻力的皮膚。本期為第二十八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