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眼準雀鯛

環眼準雀鯛

環眼準雀鯛,鱸形目體側扁而略延長,體色隨成長及性別變化頗大。特徵是全身橘紅色,背鰭中央具一橢圓黑斑生活於2~20公尺海域,喜棲息於礁岩的陰暗面或礁洞中,分布於西太平洋熱帶海域,包括台灣南部、東北部及蘭嶼、綠島、澎湖海域。

基本信息

信息簡介

中文名:環眼準雀鯛圓眼戴氏魚

環眼準雀鯛
環眼準雀鯛
俗名:紅娘仔 紅身公仔 紅魚仔 
學名:Labracinuscyclophthalmus
英文名:Spottysaildottyback,Fire-taildevil,Giantdottyback
科中文名:準雀鯛科
模式種產地:SundaSea
瀕危狀態: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棲息深度:0-20米
最大體長:20cm
有毒魚類:否
經濟性:否
食用魚類:否
觀賞魚類:是

科學分類

環眼準雀鯛
環眼準雀鯛
界: 動物界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Chordata
綱:輻鰭魚綱Actinopterygii
目:鱸形目Perciformes
亞目: 鱸亞目Percoidei
科: 準雀鯛科Pseudochromidae

形態特徵

體長橢圓形,非常側扁,頭鈍,頭背部隆起。吻短。眼中大。口斜裂;上頜延伸至眼中部下方;上下頜、鋤骨及齶骨均具齒。體被櫛鱗;側線斷成二段,鱗孔數分別為48-62+18-22。鰓蓋有鱗,背鰭及臀鰭基底有鱗片。背鰭具硬棘II,軟條24-26;臀鰭長約背鰭之一半,具硬棘III,軟條14-15;胸鰭鈍圓形;腹鰭具I硬棘及5軟條,其中第3根最長;
尾鰭圓形。頭部及肩部深橄欖色而有灰橘色斑點,體側之大鮮紅斑延伸到腹部;口鼻及頰部有平行藍紋。背鰭緣
環眼準雀鯛
環眼準雀鯛
淡藍色,稍下方為橘色,鰭條中央近基部有鮮紅色之陰影,鰭膜之斑點為棕色,前部分之斑點鑲有橘色緣,向後而漸加深且在後面之鰭條有明顯的暗色橫斑;臀鰭緣為藍色,基部有鮮紅色陰影,而其餘顏色和背鰭同;胸鰭條無斑點;腹鰭為鮮紅色;
尾鰭緣為藍色而稍內圈為橄欖色,其餘的尾柄及其它鄰近軀幹一樣是黑色。以前所記載之黑條紋準雀鯛為本種之同種異名。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岩礁或珊瑚礁區,從潮池至外礁陡坡皆可發現,深度至少達20公尺。為肉食性魚類,主要以小魚或甲殼類為食。此種魚類有強烈的領域行為;在繁殖季節時,雄魚會護卵,一旦有入侵者,雄魚會有攻擊行為,將入侵者逐出。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之熱帶及亞熱帶海域,包括印度-馬來西亞列島,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北部。台灣省東部、北部、東北部、南部、澎湖綠島、小琉球及蘭嶼海域均有。

漁業利用

體色艷麗,十分動人,是深受水族人士喜歡的魚類,唯應注意同一水族箱內同種會有激烈打鬥的現象。

盤點海洋中的魚類之二十八

海洋魚類從兩極到赤道海域,從海岸到大洋,從表層到萬米左右的深淵都有分布。生活環境的多樣性,促成了海洋魚類的多樣性。但由於生活方式相同,產生一系列共同的特點: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鰓,鰭狀的便於水中運動的肢體,能分泌粘液以減少水中運動阻力的皮膚。本期為第二十八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