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點石斑魚

霜點石斑魚

霜點石斑魚(學名:Epinephelus rivulatus)為鮨科石斑魚屬的魚類。分布於台灣高雄、恆春等。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留尼旺。背鰭鰭棘部與軟條部相連,無缺刻,具硬棘XI,軟條16-18;臀鰭硬棘III枚,軟條8;腹鰭腹位,末端延伸不及肛門開口;胸鰭圓形,中央之鰭條長於上下方之鰭條,且長於腹鰭,但短於後眼眶長;尾鰭圓形。棲所多樣化,舉凡珊瑚礁區、岩礁區、海藻床區等,從水深1-150公尺處皆可見其蹤跡。以魚類及甲殼類為食。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中文名霜點石斑魚
學名:Epinephelusrivulatus
命名者(Valenciennes,1830)

霜點石斑魚霜點石斑魚

別名半月石斑魚

俗名石斑、過魚、鱠仔
科中文名鮨科
科號科名F338 Serranidae
食用魚類是
有​​毒魚類否
經濟性是
觀賞魚類否
模式種產地Reunion
世界分布印度至西太平洋台灣分布西部、澎湖
最大體長39cm
棲息環境礁區、近海沿岸
棲息深度1-50公尺

同種異名

Epinephelusdiacanthus,Epinephelusgrammatophorus,Epinephelusgrammatophorus,E.homosinensis,E.rhyncholepis,Epinephelushomosinensis,Epinephelusmatterni,Epinephelusraymondi,Epinephelusrhyncholepis,Epinephelusspiramen,Serranusrhyncholepis,Serranusrhyncolepis,Serranusrivulatus,Serranusviridipinnis

參考文獻

台灣魚類志(沈等,1993);TheLiveMarineResourcesoftheWesternCentralPacific,Vol.4(FAO,1999)沈世傑編Shih-ChiehShened.1993Heemstra,PCetc.1993Carpenter,KEetc.1999

典藏標本

ASIZP0054753.ASIZP0055682.ASIZP0063523.FRIP00412.NMMBP02345.RUSI28216.SU49387.

英文名

Rockgrouper;White-dottedgrouper;Chinamanrockcod;Halfmoongrouper;Halfmoonrockcod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長橢圓形,側扁而粗壯,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7-3.2倍。頭背部斜直;眶間區微凸。眼小,短於吻長。口大;上下頜前端具小犬齒或無,兩側齒細尖,下頜約2-3列。鰓耙數6-8+14-16。前鰓蓋骨後緣微具鋸齒,下緣光滑。鰓蓋骨後緣具3扁棘。體被細小櫛鱗;側線鱗孔數48-53;縱列鱗數86-98。背鰭鰭棘部與軟條部相連,無缺刻,具硬棘XI,軟條16-18;臀鰭硬棘III枚,軟條8;腹鰭腹位,末端延伸不及肛門開口;胸鰭圓形,中央之鰭條長於上下方之鰭條,且長於腹鰭,但短於後眼眶長;尾鰭圓形。體呈紅色至綠褐色,每一個鱗片具一個小白點或淡藍色點;體側具4條不顯著之橫帶,且僅延伸至背鰭基部,另一條位於尾柄上;胸鰭基部具一紅斑。

棲所生態

棲所多樣化,舉凡珊瑚礁區、岩礁區、海藻床區等,從水深1-150公尺處皆可見其蹤跡。以魚類及甲殼類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非洲東岸,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及紐西蘭。台灣西部及澎湖海域有產。

漁業利用

具經濟性之食用魚。一般漁法以延繩網、魚槍、陷阱法及一支釣等捕獲。清蒸食用佳。

科學分類

界:動物界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Chordata
綱:輻鰭魚綱Actinopterygii
目:鱸形目Perciformes
科:鮨科Serranidae
屬:石斑魚屬Epinephelus
種:霜點石斑魚E.rivulatus
二名法
Epinephelusrivulatus
(Valenciennes,1830)

盤點海洋中的魚類之二十八

海洋魚類從兩極到赤道海域,從海岸到大洋,從表層到萬米左右的深淵都有分布。生活環境的多樣性,促成了海洋魚類的多樣性。但由於生活方式相同,產生一系列共同的特點: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鰓,鰭狀的便於水中運動的肢體,能分泌粘液以減少水中運動阻力的皮膚。本期為第二十八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