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汶石斑魚

帝汶石斑魚

帝汶石斑魚,Epinephelus timorensis,是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脊椎動物亞門> 硬骨魚綱> 輻鰭亞綱> 鱸形總目> 鱸形目> 鱸亞目> 鱸總科> 鮨科>石斑魚亞科>石斑魚屬的一個物種。最大長度:26.5厘米SL雄魚/尚未辨別雌雄·棲息深度73-210米,體長可達26.5厘米,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基本信息

基本描述

帝汶石斑魚,Epinephelustimorensis,是動物界>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硬骨魚綱>輻鰭亞綱>鱸形總目>鱸形目>鱸亞目>鱸總科>鮨科>石斑魚亞科>石斑魚屬的一個物種。最大長度:26.5厘米SL雄魚/尚未辨別雌雄·棲息深度73-210米,體長可達26.5厘米,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外形特徵

上頜具鋪上頜骨,兩頜齒內行齒傾倒。胸鰭一般圓形,背鰭具8~11根棘,鰭棘與鰭條部相連無缺刻。兩鼻孔相接近。一般體呈長橢圓形,側扁;頭長大於體高;口尖,上頜骨後端達眼後緣下方;上頜前端有圓錐齒2對,兩側外列牙一行較大,內側為絨毛齒;下頜齒疏鬆多行,排列不規則;犁骨與齶骨具細齒;前鰓蓋骨邊緣具弱鋸齒,鰓蓋骨有3個扁平棘;背鰭鰭棘部強大,與鰭條部相連;胸鰭寬大,位低;腹鰭位於胸鰭基部下方;臀鰭具3鰭棘,第二鰭棘強大;尾鰭圓形;體被小櫛鱗;側線完全達尾鰭基部。顏色和大小,因種類不同變異甚大。
石斑魚種類石斑魚體形特徵,大同小異.一般體中長,側扁,色彩艷麗,變異甚多,常呈褐色或紅色,並具有條紋和斑點.口大.,牙細尖,有的擴大成犬牙,背鰭和臀鰭硬棘,很是發達,肉質細嫩,香甜可口,多蛋白,少脂肪:營養價值極高。多棲息於熱帶及溫帶海洋,喜棲息在沿岸島嶼附近的岩礁、砂礫、珊瑚礁底質的海區,一般不成群。棲息水層隨水溫變化而升降。春夏季分布於水深10~30米處,盛夏季節也會在水深2~3米處出現;秋冬季當水溫下降時,則游向40~80米較深水域。適溫範圍為15~34℃,最適水溫為22~28℃。適鹽範圍廣,可在鹽度10‰以上海域生存。為肉食性兇猛魚類,以突襲方式捕食底棲甲殼類、各種小型魚類和頭足類。
石斑魚石斑魚

我國沿海和西沙群島南沙群島海域多有出產,是大中型暖水性海產重要經濟魚類。這種魚,喜靜怕浪,喜暖怕冷,喜清怕濁.在10-15米深的海底,尤其在多岩礁洞穴和珊瑚地帶,經常多見。個體小的,活躍在淺水域,好動,易釣;個體大的,喜靜臥,深居簡出,經常呆在洞穴里或深水域。

青石斑魚

(Epinephelusawoara)青灰色,體側有5條橫帶,體長150~200毫米。

巨石斑魚

體灰褐色,幼魚時(體長150毫米左右)體側有5條斜帶和黑斑,隨魚體長大而逐漸不明顯,體長可達5米,重63千克以上。

蜂巢石斑魚

(Epinephelusmerra)頭及體側具黃綠色多角形網狀斑,近腹側呈紫紅色。體長僅100毫米左右。

最大長度

26.5厘米SL雄魚/尚未辨別雌雄.棲息深度73-210米,體長可達26.5厘米,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生存環境

底層;深度上下限73-210米,石斑魚類多棲息於岩礁底質海區,一般不結成大群,常年均可捕到。底層;深度上下限120-250米。

氣候範圍

1°N-23°S,115°-177°W

物種分布

印度洋東部:西澳大利亞州。中太平洋東部:美屬薩摩亞和鳳凰群島。

國內分布

我國產13屬79種。石斑魚屬Epinephelus至少有60種,為暖水性中下層魚類,我國產49種,主要分布於南誨和東海。

相關物種

斜帶石斑魚(老虎斑)Epinepheluscoioides
點帶石斑魚(青斑)Epinephelusmalabaricus
紅九棘鱸Cephalopholisspiloparaea
戴氏石斑魚Epinephelusdaemelii
淺黑石斑魚Epinephelusnigritus
黃鰭石斑魚Epinephelusflavocaeruleus
蚓紋石斑魚Epinephelusundulatostriatus
細點石斑魚Epinepheluscyanopodus
社會群島石斑魚Epinephelussocialis
紋波石斑魚Epinephelusongus
玳瑁石斑魚Epinephelusquoyanus
寶石石斑魚Epinephelusareolatus
網紋石斑魚(蜂巢石斑魚)Epinephelusmerra
大斑石斑魚Epinephelusmacrospilos
阿曼石斑魚Epinephelusgabriellae
石斑魚種類六角石斑魚Epinephelushexagonatus
南非石斑魚Epinephelusposteli
鱸滑石斑魚(巨石斑魚)Epinephelustauvina
吻斑石斑魚Epinephelusspilotoceps
安氏石斑魚Epinephelusandersoni
點列石斑魚Epinephelusbontoides
黑駁石斑魚Epinepheluscorallicola
夏威夷石斑魚Epinephelusquernus
螢點石斑Epinepheluscaeruleopunctatus
白星石斑魚Epinephelussummana
棕點石斑魚Epinephelusfuscoguttatus
紅棕石斑魚Epinepheluserythrurus
點帶石斑魚(瑪拉巴石斑魚)Epinephelusmalabaricus
清水石斑魚Epinepheluspolyphekadion
伊氏石斑魚Epinephelusitajara
東大西洋石斑魚Epinephelusmarginatus
加州石斑魚Epinepheluslabriformis
網鰭石斑魚Epinephelusmiliaris
白斑石斑魚Epinephelusmultinotatus
赤點石斑魚Epinephelusakaara
藍身大斑石斑魚Epinephelustukula
細斑石斑魚Epinephelusguttatus
赤石斑魚(黑邊石斑魚)Epinephelusfasciatus
花點石斑魚Epinephelusmaculatus
肩飾石斑魚Epinephelusstoliczkae
雙棘石斑魚Epinephelusdiacanthus
灰帶石斑魚Epinephelustukula
青石斑魚Epinephelusawoara
犬牙石斑魚Epinepheluscaninus
拿騷石斑魚Epinephelusstriatus
霜點石斑魚Epinephelusrivulatus
斑馬石斑魚Epinephelusdermatolepis
戴氏石斑魚Epinephelusdaemelii
斜帶石斑魚(老虎斑、青斑)Epinepheluscoioides
黑駁石斑魚Epinepheluspoecilonotus
地中海石斑魚Epinepheluscostae

物種現狀

香港大學的研究報告顯示,各種石斑魚類均遭到持續的濫捕,多種石斑魚類面對絕種危機。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上,163種石斑魚類,有20種面臨滅絕,另有5種屬瀕危水平。
單是2009年,全球就有超過27.5萬噸的石斑魚被人吃掉。以平均每條3公斤推算,數量相當於9000萬條。香港大學更指出,實際數量可能更多。因為香港和印尼的數據顯示,大部分被出售的石斑魚,重量只有1公斤。
根據報告,過度的捕撈、缺乏監管和欠佳的保育工作,是石斑魚瀕臨滅絕的主要原因。據悉,每年全球的石斑魚銷售總金額,高達10億美元。漁民不分大小的捕撈,一方面杜絕了成年的雄魚,另一方面令小魚無法生存至成年,扼殺石斑魚的繁殖機會。

石斑魚石斑魚

所有石斑魚,包括常見的紅斑、星斑、鼠斑和龍躉,它們出生的時候都是雌性,成年後才會轉為雄性。然而,石斑魚要10年才到成年,許多幼魚未及成長即被人捕獲,令成功繁殖的機會銳減,魚的數量大幅下跌。
由於數量下跌,需求卻不斷上升,漁民不惜使用稀釋的山埃補魚,雖然能捕捉一定數量的大小石斑,卻把魚苗(俗稱魚毛)毒殺。一些品種被趕盡殺絕,再沒有魚苗聚集。另外,即使是人工養殖業,也會補撈魚苗。
石斑魚種類在亞洲,包括但不僅限於中國,由於人口眾多,客人又願意付款,即使價格上升,他們仍會點選石斑菜式。另外,亞洲區餐館把活魚養在魚缸的招客手法,成功的吸引大量客人。由於運費及關稅等問題,進一步推高石斑魚在中國的售價,許多中國遊客專誠到香港的餐館用膳。全球的石斑漁獲,有8成在亞洲水域捕獲。
研究海洋和淡水生物的學者薛綺雯(YvonneSadovy)指出,香港與中國大陸為鄰,是環球石斑貿易的一個主要中心,在管理海產進口和銷售方面的條例已經過時,因此未能遵守國際公約和協定。從事漁業的香港人士指出,香港紅斑(HongKongGrouper)原本常見於福建沿岸,但因中國需求大,在近20年遭到過度捕撈,十之八九已被人捕獲。
有香港食家得知石斑魚面臨絕種,表示會考慮不再吃,又稱還有許多海鮮可以代替石斑,而且同樣好吃。

生長繁殖

生長分析

據試驗顯示,青石斑魚在水溫22~30℃之間時,魚活躍,攝食量大,生長快;當水溫下降到22℃以下19℃以上時次之;水溫下降到19℃以下時,攝食量明顯減少,生長速度減慢,活動情況隨著水溫的下降而減弱;在室內水池越冬時還觀察到,水溫降到10℃以下再不捕食死餌,但對活的甲殼類仍能選食;當水溫下降到7.5℃以下時,停止攝食,魚處於靜止不動狀態;水溫低於5.5℃時,出現死亡。對鹽度的適應範圍較廣,在11‰~41‰之間都能生存,最適在30‰左右。

生長時期

在浙閩沿海是5月~11月,兩廣和香港、台灣省沿海是4~11月,海南是3~12月。石斑魚從體長10厘米生長到商品魚體重500~750克需要16~24個月,可採用兩種養殖周期安排生產。一種是從第一年3~5月份投放體長10厘米的魚種,養到入冬,體重達150~200克,在網箱內越冬,一直養到第二年冬前上市。另一種是3~5月份投放體重200克的大規格魚種,到入冬前可養到500~700克上市,或者養到第二年冬前體重1.5公斤左右上市。赤點石斑魚和鮭點石斑魚的生長速度比青石斑魚和點帶石斑魚慢,所以青石斑魚和點帶石斑魚的上市規格要大些。
一周齡性可成熟,懷卵量隨魚體大小而異,如青石斑魚懷卵量約15~20萬粒,分批產卵,產浮性卵,圓形,具油球。孵化後,幼魚就在沿岸索餌生長。石斑魚生長迅速,如鮭點石斑魚,一年可長到250~300克,二齡魚體重可達500~600克,三齡魚體重達800~900克;赤點石斑魚和青石斑魚,一齡魚體重達200~250克,二齡魚體重400~500克,三齡魚體重達700~80
鮭點石斑魚是屬於分批產卵類型。在同一個卵巢中具有不同時相的卵母細胞。即使在已成熟、產卵Ⅴ期的卵巢中也存在較多第3~4時相的卵母細胞,且未呈現退化跡象,說明卵母細胞的發育是非同步性的。當環境條件適宜時,卵母細胞仍能發育至成熟,在一個繁殖周期內,卵子能分批成熟產出。赤點石斑魚是屬於一次產卵類型,但在生殖季節,個體的性成熟和生殖則有先後之分,先成熟的個體早生殖,後成熟的個體晚生殖。然而,觀察到赤點石斑魚整個產卵周期可持續2~3個月,分為前期、中期和後期三個階段,每期都進行連續多次產卵,中期為產卵盛期,所產之卵占總卵數的一半以上。石斑魚個體總產卵量在7萬~100多萬粒不等,大型種類有1000萬粒

石斑魚石斑魚

生長習性

從幼體到成體,終生以動物性飼料為食。研究了人工培育青石斑魚仔、稚幼魚的餌料系列認為,仔魚開口後以雙殼類的受精卵、擔輪幼蟲和面盤幼蟲為食,以後轉為以輪蟲、枝角類和橈足類為食,然後轉為以橈足類、糠蝦、鹵蟲為食。幼魚期開始過渡到以小魚、小蝦和頭足類為食。
石斑魚食性兇猛,只要是動物性的食料,不論死活都為其所食。越是鮮活,越喜歡吃,且十分貪婪。在它們的食譜中有魚、蝦、蟹、蝦蛄、頭足類、海膽、海蛇尾、藤壺等等,而且還能吞食同類,一尾體長32cm的石斑魚胃內竟有一尾體長15.8cm的小石斑魚。在個別的胃含物中還出現地瓜皮、蘿蔔片、香菸蒂等。
可見,石斑魚在飢餓時對食物沒有嚴格的選擇性。不過,如遇飼料不適口或新鮮度差時,則有吐棄口中食物的現象。對青石斑魚的食性調查表明,食物種類可分屬於腔腸動物、甲殼動物、軟體動物和魚類等四大生物類群。在食物重量組成中,蟹類占53.0%,蝦類占10.2%,烏賊占21.2%,魚類占7%,水螅、珊瑚蟲、藤壺、螺、蛤等都在0.5%以下。
青石斑魚的攝食飽滿係數(胃含物重量占純體重的%)的平均值為5.13%,攝食周期在一年中出現二個高峰,5月份飽滿係數高達12.91%,秋季出現第二個高峰,飽滿係數達6.33%。石斑魚的食物組成隨體長增加有所變化。如青石斑魚在體長31cm以下,其胃含物中魚類和頭足類在食物中重量比較小,31cm以上者魚類和頭足類則要超過10%。石斑魚攝食時,還有大魚驅趕小魚和大魚攻擊小魚的現象,所以飼養中應注意定期分篩。

人工育種

淡水石斑魚(Cichlasomamanagnense),原產於中美洲尼加拉瓜,屬慈鯛科魚類。1988提引入我國台灣省,是台灣省南部地區普遍的淡水養殖品種。1999年引入濟南市淡水養殖科學研究所。其生長速度快、耐低氧、抗病力強,而且外形美觀、肉質鮮美、營養豐富,既可以做為商品魚又可以作為觀賞魚種,是一種很值得推廣的品種。
石斑魚種類淡水石斑魚1冬齡,個體在100克以上就可以產卵。產卵習性與羅非魚一樣,會在池塘底部挖很多產卵的巢穴(水泥池底會直接產在池底)。一般在20℃以上即可產卵。產卵後主要由雌魚守護受精卵,雄魚出會協同守護。受精卵後主要由雌魚守護受精卵,雄魚也會協同守護。受精卵色呈暗黃綠色,不透明,粘性,分散排列在池底,很少重疊,在水溫26~29℃下,經過48小時可孵化出仔魚。剛孵化出的仔魚全長0.58~0.60厘米,群集在池底不停運動,在水溫26~28℃,孵化後第6天卵黃囊消失,仔魚游至中上水層,不再群集在池底。此時即可用魚苗網拉出,進入魚苗培育。因此親魚塘每隔6~8天拉網1次。該魚魚苗階段肉食性相當強烈,個體相差懸殊會互相殘殺,而且親魚有吞食魚苗現象,因此,要實行多次分級分塘養殖。
淡水石斑魚的苗種培育,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實施:

培育要求

1、土地培育
因淡水石斑魚苗種有巾壁習性,土池池底、池壁凹凸不平有隱蔽作用,因此面積可稍大一些,但一般以不大於1畝為宜。水深1.0~1.5米,池中可種植少許水草(底層及表層水草都可以,如苦草、水花生、水葫蘆等)。
2、水泥池培育
面積30~80米2,水深1.2米左右。可選擇方形或圓形池塘,要求排灌水方便,無死角。

清池試水

魚苗放養前,將池水排乾,用生石灰徹底清塘消毒,清塘後2~3天加水,加水時用40目篩絹網過濾,以防敵害進入培育池。清塘加水後7天可放養仔魚,放養前先試水。放苗前每畝投發酵有機肥200~250千克培育浮遊動物,讓魚苗下池就能吃到天然餌料。

放養密度

同一池內放養規格要整齊,大小一致。放養密度一般為100尾/米2左右。

餌料配置

1、仔魚
剛下塘的仔魚餌料以浮遊動物為主,此時應根據水色施用肥料培育輪蟲、水蚤等浮遊動物。有機肥或無機肥都可施用,使透明度保持25厘米左右。1厘米以上可以增餵豆漿。經15~20天培育魚苗達2厘米以上。
2、寸魚
淡水石斑魚苗長到2厘米以上,其食性開始轉化,此時應改為定點投餵。可以投餵魚糜、蚯蚓、蠅蛆等。我所投餵乾質經線蟲,生長較快。3~5天后可以搭配人工飼料投喂,以後逐步增加人工配合飼料比例,直至全部用人工配合飼料。日投餌量為魚體重的20%左右,日投餌3次。
3、人工配合飼料
人工配合飼料蛋白質含量在35%~40%,動物性蛋白應在25%以上,其它可以添加植物蛋白原料。一般餌料係數能達到0.8~1.2之間。

日常管理

1、及時分養
魚苗有大吃小、互相殘殺的習性,因此當生長規格出現較大差異時要及時過篩,分級分養。同一池的苗種要求規格一致,以免影響魚苗成活率。
2、調節水質
在魚苗培育過程中,由於施肥投餌,所剩糞渣殘餌最易敗壞水質,為此水泥池塘應每3~5天換水1次,每次換水量應能反池底污手排盡為宜;土地每周換水10~20厘米。
3、消毒
在拉網過篩之後要進行消毒,可用5%食鹽水浸泡魚體15~20分鐘,也可全池潑灑鹵素類消毒劑。
4、巡塘
觀察魚的攝食、活動、水色變化等情況,以便及時調整投餌量,並做好魚病防治工作。
經過1個月的培育,淡水石斑魚長到10厘米左右即可下塘養成,經過5~7個月的養殖可達到300~400克。
魚苗選擇
石斑魚種類選擇時,必須注意魚的質量。應選擇魚體壯,活力強,無病、無鱗片損傷,膚色光澤好的進行養殖。石斑魚成魚養殖的方式主要有網箱養殖、池塘養殖兩種,以網箱養殖較為普遍。網箱養殖石斑魚是一種集約化的養殖方式,放養密度高,便於管理,生產效益較高,所以發展很快。在介紹成魚養殖技術時,以網箱養殖為主,池塘養殖和室內水泥池養殖可參考網箱養殖。

養殖條件

養殖海區的環境應具備如下條件:避風條件好,波浪不大,不受颱風襲擊;沙質底、礫質底、礁石質底為好,低潮時水深應在4米以上;潮流暢通,流速適中,網箱內流速保持在0.20~0.75米/秒為好;冬季最低水溫不低於15℃,22~28℃水溫天數不少於200天;水質清新,石斑魚對鹽度的適應範圍較廣,在11‰~41‰之間都能生存,最適在適宜鹽度25~32‰,pH=7~9,溶氧量在5毫克/升以上;不受工農業廢水、城鎮污水的污染,暴雨季節無大量淡水流入,鹽度不低於16,透明度在1.5米以上;交通條件好,活魚運輸、飼料供應方便。
石斑魚育苗尚未達到生產性要求,因此養殖的魚都還是以自然海區捕獲的幼魚為魚苗養成。養殖的石斑魚幼魚以手釣釣獲的為好。

放養規格

放養密度與養殖海區的流速有很大的關係,流速通暢的海區可大些,反之要少些。一般一隻3×3×3(米)的網箱,放養魚種規格在50克/尾以下的每箱可投放2500尾左右,規格在150克/尾以下的每箱1000尾左右。也就是說一隻3×3×3(米)的網箱養殖產量200公斤左右是較合適的。海水網箱養殖石斑魚的放養密度在水溫25℃的條件下,以60~70尾/立方米為好。生產實踐中,在3米×3米×3米的網箱內飼養成魚500尾左右。結果表明,放養密度為15尾/立方米和30尾/立方米時石斑魚的生長較快,當放養密度提高到60尾/立方米時生長速度與前者相近,沒有明顯的差異。然而,當放養密度增大到120尾/立方米,尾增重量減小,飼料係數大大增加,存活率明顯下降。證明60尾/立方米的成魚放養密度是比較適宜的。浙江象山港海區網箱養殖赤點石斑魚,尾重100~150克的放養密度以90~70尾平方米為宜。

投餌技術

石斑魚屬肉食性魚類,投餵用的主要飼料是鮮度較高的小雜魚。一般根據石斑魚的大小,用切魚機將小雜魚切成適宜的大小後餵養。因飼料魚的種類不同,投餵係數波動在5~12。以藍圓魚參作飼料的投餵係數較低,而眼睛魚的投餵係數較高。隨著石斑魚網箱養殖業的迅速發展,飼料魚的供應日趨緊張,推廣人工配合飼料餵養石斑魚勢在必行。實踐表明,石斑魚對飼料的軟硬程度、顏色和口味等適口性要求較高,喜食軟顆粒、色淺且明亮的飼料,顆粒過硬則有吐食現象,其對軟顆粒飼料的適應性明顯優於硬顆粒飼料。從投餵小雜魚到改餵人工配合飼料有一個較長的適應過程,投餵配合飼料前要進行攝食馴化。在赤點石斑魚人工配合飼料中粗蛋白的適宜含量為40%~50%;青石斑魚配合飼料中蛋白質的適宜含量為51%~55%,脂肪適宜含量為9.87%左右。如果在飼料中適當提高脂肪含量,能夠使更多的蛋白質用於魚體的生長,而不作為能源物質被消耗,可以起到節約蛋白質、提高飼料蛋白質利用率的作用。以魚粉為主要蛋白原配製成的濕性團狀飼料餵養鮭石斑魚小魚和魚苗,當蛋白質含量分別為40%~50%和54%時生長最好。以魚粉及酪蛋白為蛋白原製成乾性配合飼料餵養鮭石斑魚,蛋白質最佳含量為50%。石斑魚肌肉胺基酸組成的種間變異不大,10種必需胺基酸的組成模式為賴氨酸∶亮氨酸∶精氨酸∶纈氨酸∶蘇氨酸∶異亮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組氨酸∶色氨酸=9.8∶9.1∶7.7∶5.2∶5.0∶4.9∶4.8∶3.1∶2.6∶1.0。此胺基酸組成模式可為石斑魚配合飼料配置提供參考。赤點石斑魚和青石斑魚對丙氨酸刺激的電生理閾值分別為10摩爾/升~9.9摩爾/升和10摩爾/升~9.6摩爾/升,明顯低於其他魚類。這可能與它們生活於底層岩礁間、視覺機能退化而嗅覺機能相對發達有關。它為石斑魚的嗅覺誘食劑的研究提供了較好的前景。石斑魚對飼料顆粒大小有特殊的要求。投餵成魚時,顆粒飼料的粒徑不宜小於6毫米,顆粒太小食慾不高。

石斑魚石斑魚

投飼技術對石斑魚養殖的效果影響較大。在水溫25℃的環境條件下,石斑魚的消化速度約為20~24小時。所以,在南海海域5~10月對石斑魚每天投餵一次,一般在上午9時~11時進行。11~12月、3~4月每兩天投餵一次,冬季海水溫度降至20℃以下3~4天投餵一次。每次的投餵量約占體重的3%~5%,水溫適宜時投飼量大些,水溫較低或過高時投飼量減小。在生產中,一般視石斑魚的攝食狀態來決定投飼量,以食慾減弱時為度。投飼的一般原則是,小潮水流緩水清,水溫適宜時多投,反而少投。日投餌量一般掌握在魚體重的8%左右,每次投餵時,應先投入小許、分批緩緩遍灑,等搶食完前批飼料後再灑下一批,直至餵飽不搶食為止,決不可將飼料一次傾倒入網箱,以免造成飼料浪費和污染環境,石斑魚決不吃沉底的食物。由於石斑魚是吞咽方式進食的,因此餌料的個體大小要小於魚的口徑。投飼還應講究定質、定量、定時原則。池塘養殖中還應注意搭設飼料台,進行定點投飼,以提高飼料的利用率和便於清理殘料,保持水質的良好。

分檔飼養

魚种放養時要根據魚體的大小分檔次進行飼養。從理論上分析,個體差別愈小愈好,但實際操作較難作到。因魚體大小級差小,攝食均勻,有利於生長。

養殖管理

選擇合理的網箱和魚排密度,防止缺氧事故的發生。養殖過程中除投餌外,要經常觀察檢查魚的生長、攝食、活動和體色等情況,還要經常檢查網箱是否有破損,附著生物的多少,定期清除網箱上附著的污損生物,以保持網箱內外水流暢通。可以採用污損生物預防劑、機械清理和化學處理、搭配飼養污損生物的天敵等方法清除之。定期篩分,保持同一網箱內石斑魚魚體規格的一致。因為魚類具有大魚壓倒小魚生長的作用和飢餓時自相殘食現象,所以應定期篩分,使網箱內石斑魚大小均勻。混養少量鯛科魚類和雜食性魚類。這樣,一是可清除底部殘食和網箱上污損生物;二是因鯛科魚類搶食性強,可激發石斑魚食慾;三是可充分利用水體空間和飼料資源,提高養殖效益。加固鐵錨和纜繩,定期檢查網箱的破損情況,確保全全生產。特別是颱風到來之前,更應加強防禦,加強抗風浪措施,做好安全工作,保證生產安全。定期監測水質,保護養殖環境。按國家頒布的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來監測養殖用水,利於石斑魚正常生長和肉質鮮美,預防因水質惡化而造成的事故。

網箱養殖

近些年人工飼養石斑魚比較普遍,網箱養殖石斑魚是興起的一種先進養殖方式。
場地選擇選在避風條件好,常年風平浪靜,底為泥沙質;水深7~10米,水流速度每秒0.2米,水質清新,透明度3~5米,水溫20~31.5℃,鹽度22~27‰,pH7.5~8.3,每升水體溶解氧6毫克的無污染海區。且該海區餌料生物豐富,能提供大量低值小雜魚蝦和放養所需的種苗。
網箱結構由框架、浮子、網衣組成。框架用梢木加工,並用螺絲連線成7.5米×7.5米,再等分成4個小格,每小格吊掛用乙烯無節網片做成規格3米×3米×3米的網箱。網底用一寸鍍鋅小管沉著,使網箱張開。浮子規格為2米×0.5米×0.7米,浮力約360千克,框架下面的沉子,是用50千克的鐵錨,用纜繩錨泊海底固定,網箱上面用網片密蓋,為封閉浮運式網箱。
種苗放養購進的苗應該是健康無傷,經暫養20天左右,挑出壯苗,經藥浴後,方可作為網箱養殖的種苗。放養要早(4~5月),要放粗苗(100~150克/尾)。放養規格要均稱。一次放足。尾重100~150克的苗種,一般每平方米放養75~90尾,隨著魚體的長大,再進行分箱,其密度保持在每平方米11~13千克。
飼養管理石斑魚為肉食性魚類,一般投餵以低值小雜魚蝦。在4~10月份,可進行強化養殖,從餌料的質量和數量,促其快速生長,則餌料除以新鮮小雜魚,還輔以加有藥物、生長素等的人工配合飼料,日投餵兩次,分別在上午8時和下午5時,量為魚體總重量的6~8%。11月後改為兩日投餵一次,則在上午10時進行。遇到惡劣天氣減少投餌量。投餵時,應以先投中間,再撒向周圍,以讓體弱和搶食能力差的魚能有機會獲食,投餌要慢慢地投,待魚吃完後再投,使魚吃飽又不能浪費。日常管理工作,要做到勤字,這是保收至關重要的措施。
石斑魚種類魚病防治每月用淡水加入10ppm高錳酸鉀(或10ppm孔雀石綠)浸洗魚體3~4分鐘,可促使附著魚體表的魚虱脫落,又可防白斑病和寄生蟲病。另在人工配合飼料中加入土黴素、魚服康等藥物。

疾病防治

近年來,由於石斑魚養殖密度急劇增高,同時海水養殖環境也逐漸惡化,導致魚體抵抗外界病原侵染的能力不斷下降,一些魚類病毒性和細菌性疾病頻繁爆發,對石斑魚養殖業造成了重大損失,嚴重影響著石斑魚養殖業的可持續良性發展。因此,加強石斑魚養殖的病害防治方法的探索很有必要,本文就近年在石斑魚養殖中爆發的主要疾病進行總結,並提出相應的防治方法。

小瓜蟲病

石斑魚在網箱和池塘養殖過程中,最常見的是寄生蟲類疾病,而其中危害最大的是小瓜蟲病。小瓜蟲病又叫做白點病,病原是刺激隱核蟲。發病時,魚體表面會出現白色斑點,同時伴隨黏液增多、鱗片脫落、遊動緩慢等症狀。鏡檢可以看到大量的小瓜蟲。該病最容易在室內水泥池或池塘中,水溫30℃時爆發流行,傳染很快,對魚苗、魚種均有較大危害。
防治方法:①放苗前需要用生石灰等對池塘進行徹底消毒,同時合理控制放養密度;②網箱養殖或池塘養殖中爆發該病時,可將石斑魚在0.01%~0.015%濃度的福馬林海水中藥浴1小時,每隔3~5天處理一次;③將冰醋酸與過氧化氫按1﹕3的比例混合,然後稀釋成5000~10000倍液,將病魚在其中浸泡30~60分鐘。

石斑魚石斑魚

瓣體蟲病

瓣體蟲病又叫做石斑魚白斑病,石斑魚瓣體蟲是主要病原,一般寄生在石斑魚的鰓、體表和鰭上。當石斑魚被感染後,體表會出現不規則的白斑,嚴重時白斑甚至會擴大連片,此時病魚會呼吸困難、遊動緩慢;石斑魚死亡後胸鰭僵直伸向前方,幾乎與鰓蓋緊貼。
防治方法:①放養密度過高、投餌過量、換水量少且不及時等原因均會導致該病爆發。因此應嚴格控制放養密度和餌料投放量等。②治療感染的石斑魚魚苗、魚種,可用濃度30ppm的福馬林溶液全池潑灑;成魚感染時,可以用濃度2ppm的硫酸銅海水溶液浸泡4~5分鐘,均可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指環蟲病

該病的病原是是指環蟲,主要寄生在石斑魚的鰓,蟲體約在0.2~0.5毫米之間,肉眼可見。患病魚體表失去光澤,體表和腮部粘液增多,局部鱗片脫落,並且食欲不振,游泳遲緩,游泳失去平衡,在水面打轉。
防治方法:①將病魚用0.6ppm的敵百蟲或淡水浸泡5~10分鐘,每2~3天處理一次;②用病魚在濃度30ppm的福馬林溶液浸泡24小時可有效去除石斑魚鰓上的指環蟲 。

主要價值

經濟作用

石斑魚屬鰭科、石斑魚屬,是暖水性近海底層名貴魚類。肉質肥美鮮嫩,營養豐富,深受人們的讚譽,活魚運銷港澳市場,被奉為上等佳肴,供不應求。其價格昂貴,經濟價值高。

營養價值

1.石斑魚蛋白質的含量高,而脂肪含量低,除含人體代謝所必須的胺基酸外,還富含多種無機鹽和鐵、鈣、磷以及各種維生素。
2.魚皮膠質的營養成分,對增強上皮組織的完整生長和促進膠原細胞的合成有重要作用,被稱為美容護膚之魚。尤其適合婦女產後食用。石斑魚營養價值很高,富含蛋白質、維生素A、維生素D、鈣、磷、鉀等營養成分,是一種低脂肪、高蛋白的上等食用魚,被港澳地區推為中國四名魚之一。

食療價值

石斑魚具有健脾、益氣的藥用價值。
因為石斑魚經常捕食魚、蝦、蟹,就會同時攝取蝦、蟹所富含的蝦青素,對人類來說,石斑魚就成為了含蝦青素的食物。
蝦青素(英文名Astaxanthin,在日本和港澳地區也稱蝦紅素)是1938年從龍蝦中首次被分離出來的一種超強的天然胞外抗氧化劑。也是唯一能達到延緩器官和組織衰老功能的抗氧化劑。石斑魚也含蝦青素的,石斑魚的魚皮膠質增強上皮組織的完整生長和促進膠原細胞的合成的營養成分的重要物質叫二甲基碸(MSM);而“膠原蛋白”是高脂的極易被氧化,所以要配合抗氧化劑使用才能達到美容護膚的效果。因為石斑魚是同時具備了二甲基碸(MSM)和蝦青素的,所以才有“美容護膚之魚”的稱號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