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印魚

短印魚

短印魚,鱸形目。分布於全球亞熱帶海域,包括台灣南部、北部、東北部及蘭嶼、綠島、澎湖海域。生活於亞熱帶海域,主要吸附在鯊魚身上,隨著遨遊大海,與大型生物行片利共生,以它們吃剩的殘渣為食物來源。肉食性,以小魚為主。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短印魚短印魚

俗名:短印仔魚 
學名:Remoraremora
英文名:Remora,Sharkpilot,Shark-sucker,Suckfish,Commonremora,Brownremora
中文名:短印魚短鮣
科名:Echeneidae
科中文名:印魚科
世界分布:全球性
模式種產地:IndicoOcean
瀕危狀態: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棲息環境:大洋、近海沿岸
棲息深度:0-50米
最大體長:86.4cm
有毒魚類:否
經濟性:否
食用魚類:是
觀賞魚類:否

地理分布

分布於全世界溫暖之各海域。中國台灣周邊海域均有。

形態特徵

體延長,頭部扁平,向後漸成圓柱狀,頂端有由第一背鰭變形而成的吸盤,其鰭條由盤中央向兩側裂生成為鰭瓣(laminae)約有15-19個;尾柄細,前端圓柱狀,後端漸側扁。吻平扁,前端略尖。口大,口裂寬,不可伸縮,下頜前突;上下頜、鋤骨、齶骨及舌上均具齒。鰓耙數在21以下。耙體被小圓鱗,除頭部及吸盤無鱗外,全身均被鱗。背鰭兩個,第一背鰭變形而成吸盤,吸盤達胸鰭後端;第二背鰭起點在臀鰭之前;腹鰭胸位,中形;胸鰭鈍圓;尾鰭截平或入凹。體一致為深藍或灰黑色。以前所記載之菱印魚(Rhombochirusosteochir)為本種之同種異名。

棲所生態

大洋性魚種,近海或表層可見,或隨宿主任意遊動。最常寄生於鮫類,如虎鯊(Galeocerdocuvieri)等,甚至於海龜身上亦可見,偶爾也會依附在其它大魚身上,但比例極少。偶獨立自主的活動,一般都是隨著宿主被捕獲。

漁業利用

罕見之魚種。

盤點海洋中的魚類之二十八

海洋魚類從兩極到赤道海域,從海岸到大洋,從表層到萬米左右的深淵都有分布。生活環境的多樣性,促成了海洋魚類的多樣性。但由於生活方式相同,產生一系列共同的特點: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鰓,鰭狀的便於水中運動的肢體,能分泌粘液以減少水中運動阻力的皮膚。本期為第二十八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