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參

太子參

太子參(學名: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 (Miq.) Pax),又名孩兒參、童參。為多年生草本植物異葉假繁縷的塊根,高15-20厘米,塊根長紡錘形,白色,稍帶灰黃。莖直立,單生,被2列短毛。莖下部葉常1-2對,葉片倒披針形,頂端鈍尖,基部漸狹呈長柄狀,上部葉2-3對,葉片寬卵形或菱狀卵形,長3-6厘米。太子參喜歡生長在溫暖濕潤的環境,怕高溫,分布於華東、華中、華北、東北和西北等地,藥材主產於福建、貴州、江蘇、山東、安徽等地,目前已被衛生部確定列入“可用於保健食品的中藥材名單”。太子參甘、微苦,平。歸脾、肺經。體潤性和、補氣生津。

基本信息

概述

太子參太子參
太子參出自《本草從新》:太子參,雖甚細如參條,短緊結實,而有蘆紋,其力不下大參。據《本草從新》、《綱目拾遺》、《飲片新參》等書,太子參原指五加科植物人參之小者。現在商品則普遍用石竹科植物異葉假繁縷的塊根,雖有滋補功用,但其力較薄。
太子參多年生草本,高15-20cm。地下有肉質直生紡錘形塊根,四周疏生鬚根。莖單一,不分枝,下部帶紫色,近方形,上部綠色,圓柱形,有明顯膨大的節,光滑無毛。單葉對生;莖下部的葉最小,倒披針形,先端尖,基部漸窄成柄,全緣,向上漸大,在莖頂的葉最大,通常兩對密接成4葉輪生狀,長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4-9cm,寬2-4.5cm,先端漸尖,基部狹窄成柄,葉背脈上有疏毛,邊緣略呈波狀。花二型:近地面的花小,為閉鎖花.花梗紫色有短柔毛,萼片4,背面紫色,邊緣白色而呈薄膜質,無花瓣;莖頂上的花較大而開放,花梗細,長1-2(-4)cm,有短柔毛,花時直立,花後下垂,萼片5,披針形,綠色,背面及邊緣有長毛;花瓣5,白色,先端呈淺齒狀2裂或鈍;雄蕊10;子房卵形,花柱3。蒴果近球形。有少數種子,種子褐色,扁圓形或長圓狀腎形,有疣狀突起。花期4月,果期5-6月 。

藥品簡述

太子參太子參
藥名:太子參
漢語拼音:taizishe
英文名:Princens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seudostellariaheterophylla(Miq.)PaxexPaxetHoffm.[P.Rhaphanorhyza(Hemsl.)Pax]
功效分類:補益藥
科屬分類:石竹科
別名:孩兒參、童參、雙批七、四葉參、米參。
性味:甘、微苦;性微寒。
歸經:脾經肺經
功能:補益脾肺;益氣生津。
主治:脾胃虛弱;食欲不振;倦怠無力;氣陰兩傷;乾咳痰少;自汗氣短;以及溫病後期氣虛津傷;內熱口渴;或神經衰弱,心悸失眠,頭昏健忘,小兒夏季熱。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
生態環境:生於山坡林下和岩石縫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東北、華北、西北、華東及湖北、湖南等地。
藥材基源:為石竹科植物孩兒參的塊根。
採收儲藏:6~7月莖葉大部枯萎時收穫,挖掘根部(以根呈黃色為宜,過早未成熟,過晚漿汁易滲出,遇暴雨易造成腐爛),洗淨,放100℃開水鍋中焯燁1~3min,撈起,攤曬至乾足。或不經開水焯,直接曬至7~8成乾,搓去鬚根,使參根光滑無毛,再曬至乾足。
炮製方法:用清水洗淨參體,搓會鬚根,薄攤於曬場或曬席上直接曬乾。或將參根運回後置通風乾燥的室內攤晾1~2天,使根部失水變軟後,再用清水洗淨,投入100℃開水鍋中,燙2~3分鐘,取出立即攤放於曬場或曬席上暴曬,曬乾即成商品。每公頃產乾貨750~2250千克,1.5千克鮮貨加工成0.5千克乾貨。

用藥禁忌

表實邪盛者不宜用。

中藥化學成分

太子參太子參
1、太子參塊根脂類中含有棕櫚酸(Palmiticacid),亞油酸(linoleicacid),1-亞油酸甘油酯(glycerol1-monoli-nolate),吡咯-2-羧酸-3′-呋喃甲醇酯(3′-furfurylpyrrole-2-car-boxylate),山萮酸(behenicacid),2-吡咯甲酸(2-minaline),β-谷甾醇(β-sitoserol),另含糖,胺基酸,微量元素[錳(13.4μg/g)等〕和太子參環肽(heterophyllin)A及B。
2、根含果糖澱粉皂甙。含皂甙、果糖澱粉(35.10%)。又據報導,含游離胺基酸,以精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含量最高,占游離胺基酸的30%-40%,還含有麥芽糖等。近年從中分得三棕櫚酸甘油酯棕櫚酸、β-谷甾醇、△7-豆甾烯-β-醇、胡蘿蔔甙,△7 -豆甾烯-3-β-D-吡喃葡萄糖甙、肌醇-3-甲醚、α-槐糖和蔗糖。

藥理作用

太子參太子參
1、用於脾氣虛弱、胃陰不足的食少倦怠。能益脾氣,養胃陰。常配山藥、石斛等同用。但其補益脾氣之力不及黨參。
2、用於氣虛津傷的肺虛燥咳及心悸不眠、虛熱汗多。能益氣生津。治氣虛肺燥咳嗽,配北沙參、麥冬等,治氣陰兩虛的心悸不眠、多汗,配酸棗仁、五味子等。但其補氣益陰生津之力,均弱於西洋參。
3、對機體具有適應原樣作用,即能增強機體對各種有害刺激的防禦能力。還可增強人體內的物質代謝。

臨床套用

太子參太子參
1、(《陝西中草藥》)治自汗。太子參9克,浮小麥15克。水煎服。
2、(《天目山藥用植物志》)主治勞力損傷,神疲乏力,食少納呆,脈細弱。取太子參15-18克,放入碗中,加黃酒、紅塘適量,隔水蒸汁。每天3次,口服,每天1劑。
3、清中消痞湯(名醫李壽山之方)主治淺表性胃炎、返流性胃炎、萎縮性胃炎等病,症見胃脘痞塞,灼熱似痛,似飢不欲食,口乾不欲飲,五心煩熱,納呆食少,大便燥秘,舌紅少津或光剝龜裂,脈細或數等。太子參15克,麥門冬15克,制半夏7.5克,柴胡6克,生白芍10克,炒梔子7.5克,丹皮7.5克,青皮10克,丹參15克,甘草6克。先將藥物用冷水浸泡20分鐘,浸透後煎煮。首煎沸後文火煎30分鐘,二煎沸後文火20分鐘。煎好後兩煎混勻,總量以200毫升為宜,每日服1劑,早晚分服,飯前或飯後兩小時溫服。視病情連服3劑或6劑停藥一天。俟病情穩定或治癒後停藥,服藥過程中,停服其它中西藥物。慢性萎縮性胃炎一般需堅持治療3個月為一療程。方中太子參、甘草補中益氣,以助脾胃之氣陰。

常用配方

太子參太子參

1、病後氣血虧虛,神疲乏力:太子參15克,黃芪12克,五味子3克,炒白扁豆9克,大棗4枚。煎水代茶飲,有一定效果。

2、脾虛便溏,飲食減少:太子參12克,白朮、茯苓各9克,陳皮、甘草各6克。水煎服,有較好療效。

3、神經衰弱(神經症)、失眠:太子參15克,當歸、酸棗仁、遠志、炙甘草各9克。水煎服。

4、糖尿病:太子參、葛根、天花粉各15克,生雞內金10克,古瓦(打碎)150克(房上陳舊的老瓦、年代越久越好)。先煎古瓦1小時,取其水煎液,再合其他藥同煎。有較好療效。

5、盜汗(睡覺汗出,醒後汗止):太子參24克,浮小麥30克,大棗5枚。水煎服。

6、病後虛熱,津傷口乾:太子參生地白芍玉竹各9克。水煎服。有清熱生津止渴之效。

健康食譜

黃芪紅棗太子參湯黃芪紅棗太子參湯

黃芪紅棗太子參湯
材料:黃芪15克、紅棗7枚、太子參10克。
做法:將黃芪、紅棗、太子參加適量水煮30分鐘,每晚臨睡前或清晨空腹時代茶給孩子喝。
功效提示:這款湯有補肺健脾的功效,適宜反覆感冒的孩子吃。
銀耳太子參燉鹿肉
材料:銀耳50克,太子參15克,鹿肉300克,姜10克,清湯1200克。
調味料:鹽5克,雞精3克,糖1克,胡椒粉1克。
做法:
1、銀耳、太子參分別用溫水漲發好,鹿肉切蠶豆丁大小汆水,姜切片待用。
2、將淨鍋上火,放入清湯、太子參、銀耳、鹿肉、薑片,大火燒開轉小火燉50分鐘調味即成。
功效:鹿肉營養豐富,長期食用可提高機體免疫力,對面黃體虛有一定的改善作用。銀耳可養陰生精,潤肺健脾,對陰液虧虛有一定的食療作用。

太子參燉田雞太子參燉田雞

太子參燉田雞
材料:田雞350克,瘦肉50克,太子參50克,枸杞子10克,姜10克,清湯700克。
調味料:鹽5克,雞精3克,糖1克。
做法:
1、田雞宰殺斬塊汆水,瘦肉切豆丁大小汆水,太子參用清水泡發好,姜切片待用。
2、將淨鍋上火,放入清湯丶薑片丶太子參丶枸杞子丶瘦肉丶田雞,大火燒開轉用小火燉30分鐘調味即成。
功效:太子參含多種胺基酸丶果酸丶澱粉丶維生素丶皂苷等成分,能消水腫丶化痰止咳,對心悸自汗丶病後體虛有一定的食療作用。

太子參燉柴雞太子參燉柴雞

太子參燉柴雞
功效:滋陰補虛,溫中益氣。特別適於秋冬女性進補,調養產後虛弱等。
原料:太子參8克,柴雞250克
調料:鹽、蔥、姜、料酒適量
做法:
1、將柴雞切塊,在沸水中焯後,將水倒掉。
2、將柴雞與太子參一起,放入蔥、姜、料酒,加清水燉約2個小時,至熟透後加入鹽稍煮幾分鐘即可。
禁忌:高血壓及腎炎、胃炎患者不宜多食。
適合人群:體虛或產後虛弱的女性 。

太子參鯽魚湯

豆腐2塊、紫菜15克、太子參12克、鯽魚1條(約500克)、生薑3片。
1、紫菜、太子參洗淨,稍用清水浸泡20分鐘;
2、鯽魚洗淨,宰開;
3、去內臟、去魚鱗,用生油文火稍煎至微黃;
4、先用太子參加入清水1000毫升(約4碗水量)煲至20分鐘;
5、然後加入豆腐、紫菜、鯽魚、生薑,武火滾至約12分鐘,調入少許生油和食鹽便可;
6、此量可供2-3人用。
此湯具益氣生津降脂的作用,又有鮮美魚湯之味,在夏日裡宜多煲此湯滋補養生。

太子參百合湯太子參百合湯
太子參百合湯

材料
太子參25克,百合15克,羅漢果1/4個,豬瘦肉250克(那天沒看到有好的肉,於是用400克帶肉扇骨代替了),水1000毫升
做法
1、所有材料放快速煲里,用老火湯檔煲2個半小時即可。
2、用明火熬湯的可把材料放進砂鍋,大火燒開後小火熬2個小時。
小訣竅
素食者不加肉,改為加甜玉米兩根即可。
【功效】:
太子參:性平、味甘、微苦,補肺健脾,益氣生津。
百合:性甘、微寒,可潤肺止咳,清心安神。
羅漢果:甘、酸、性涼,有清熱涼血、生津止渴、潤肺化痰的作用。
因此,此湯具有益氣生津、潤肺止咳、清心安神的作用。適宜於氣虛肺燥引起的咳喘氣短、口乾舌燥、咽乾咳嗽、失眠之人士。

文獻論述

太子參太子參
1、《本草從新》:大補元氣。
2、《本草再新》:治氣虛肺燥,補脾土,消水腫,化痰止渴。
3、《飲片新參》:補脾肺元氣,止汗生津,定虛悸
4、《江蘇植藥志》:治胃弱消化不良,神經衰弱。
5、《中藥志》:治肺虛咳嗽,脾虛泄瀉。
6、《陝西中草藥》:補氣益血,健脾生津。治病後體虛,肺虛咳嗽,脾虛腹瀉,小兒虛汗,心悸,口乾,不思飲食。

生藥材鑑定

太子參太子參
性狀鑑別
塊根細長紡錘形或細長條形,稍彎曲,長2-8cm,少數可達12cm,直徑2-6mm,頂端殘留極短的莖基或芽痕,下部漸細呈尾狀。表面黃白色至土黃色,較光滑,略具不規則的細縱皺紋及橫向凹陷,其間有鬚根痕。質硬脆,易折斷,斷面平坦,類白色或黃白色,角質樣;曬乾者類白色,有粉性。氣微,味微甘。以條粗、色黃白者為佳。顯微鑑別
塊根橫切面:木栓層為4-6列方形木栓細胞。皮層薄壁細胞數列,多切向延長。韌皮部窄,射線甚寬。形成層明顯。木質部占根的絕大部分,射線寬廣,導管稀疏排列成放射狀;初生木質部3-4原型。薄壁細胞中充滿澱粉粒,並有少數草酸鈣簇晶,直徑12-60μm,於木質部較易察見。
粉末特徵:淡黃白色。
①澱粉粒極多,多為單粒,類圓形,直徑4-24μm,臍點星狀、三叉狀及裂隙狀等,小粒的臍點不明顯復粒由2-3分粒組成。
②導管主為網紋導管,直徑12-24μm。
③草酸鈣簇晶直徑12-60μm。
④木柱細胞淡黃色,表面觀長多角形,壁薄,部分略波狀彎曲。

藥材偽品

太子參太子參

假太子參有數種之多,湖北假太子參最常見的有百合科的粗根寶鐸草和石竹科的石生蠅子草,雲南則有以石竹科的雲南繁縷的根偽充太子參。

1、石竹科植物石生蠅子草SielenetatarinowiiRegel的乾燥塊根。單個或數個簇生,呈長圓柱形,多彎曲或稍扭曲,有時具分枝,長2~13cm,直徑0.2~0.8cm,頂端具多數疣狀突起的莖殘基或莖痕。表面粗糙,淡黃色或土黃色。斷面具大的裂隙,黃白色或類白色,類角質。薄壁組織中不含簇晶。

2、百合科植物寶鐸草Disporumsessile(Thunb.)D.Dor.Var.pachyrrhizumHandMazz.的根,多數簇生,圓錐形或細長條形,略彎曲,長3~6cm,直徑0.1~0.4cm。表面淡黃棕色,質硬而脆,有細縱紋。斷面平坦,黃白色,久置灰褐色,折斷時常連有細韌的木心。氣微,味淡。

3、石竹科植物雲南繁縷StellariayunnanensisFranch的根。根數個簇生,頂端有疙瘩狀莖基,根細紡錘形,長3~9cm,直徑0.2~0.4cm,兩端細尾狀,外表黃白色,有細縱皺。質脆,斷面黃白色,角質樣,中柱白色。

藥用植物栽培

太子參太子參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抗寒力較強,怕高溫,忌強光,怕澇。具有低溫發芽、髮根和越冬的特性。氣溫在15℃,地溫在10℃時緩慢發芽、髮根,高達30℃以上停止生長,忌連作。選陰濕山地、土層深厚、疏鬆肥沃、富含腐殖質的砂質土壤為宜,低洼積水、鹽鹼地、過分粘重或過分貧瘠土壤中不宜栽種。前作以甘薯、蔬菜為好,可與玉米間作。
栽培技術
用塊根繁殖。6~7月挖掘塊根,用濕沙貯藏。或用原地保種法,在5月上旬太子參地里套種早熟黃豆,待黃豆收穫後再挖太子參。栽種期10月。選芽頭完整,參體肥大整齊,無傷疤的塊根。栽種方法有平栽和斜栽兩種。平栽按行距15~20cm開溝,深6~9cm,將塊根平放於溝內,頭尾相接,覆土。斜栽,將塊根斜放於溝內,頭向上,尾向下,齊頭不齊尾,離地面2cm,覆土。每1hm2用種量1125kg。亦可用自然落地的種子,進行原地育苗。
田間管理2月出苗後應培土1.5~2cm;除草1~2次,封行後停止拔草。4月塊根膨大,施稀腐熟人糞尿。雨季需排除積水,以免發生根腐病。5月多風易旱季節,注意澆水,保持土壤濕潤,並防止人畜踩踏。
病蟲害防治
病害有葉斑病、根腐病,可用波爾多液1:1:100液噴射;亦可用代森鋅65%可濕性粉劑500-600倍噴射。病毒病,可利用種子消.控制氮肥.增施磷、鉀肥,防治蚜蟲的傳染源等綜合防治方法。蟲害有濟糧、蠐螬、地老虎、金針蟲為害根部。

民間傳說

太子參太子參
故事一
春秋時期鄭國國王的兒子,年5歲,天資聰慧,能辨忠識奸,深得國王厚愛。但這位王子卻體質嬌弱,時不時生病,宮中太醫屢治不效。後國王張榜遍求補益之藥,並懸以重賞。一時間,各地獻寶薦醫者絡繹不絕,但所用皆為參類補藥,卻並未奏效。一天,一位白髮老者揭榜獻藥,聲稱非為懸賞,而實為王子貴體、國家大計著想。國王對老者說:“爾誠心可鑑,然若藥不靈驗,怕有欺上之罪吧。”老者呵呵笑道:“王子貴體稚嫩,難受峻補之藥,需漸進徐圖之。吾有一藥,服百日必能見效。”於是,王子如法服用老者所獻的這種細長條狀、黃白色的草根。三個月後,果見形體豐滿,病恙不染。此時,國王始信老者所言,大喜之餘,晉封王子為太子,又急尋老者以封賞,但老者已行蹤難覓。國王問老者所獻之藥何名,眾皆搖頭不知。近臣諫日:藥有參類之性,拯挽太子之身,就叫太子參吧。於是,“太子參”的美名就由此傳開了。
故事二
李時珍為太子參命名,卻未將太子參列入《本草綱目》成為他的終身遺憾。暑日盛夏,太子參泡茶飲用,是一種無與倫比的消暑降溫良劑。中醫認為:太子參性平,味甘微苦,具有益氣健脾、生津潤肺的功效,是治療脾虛體弱、病後虛弱、氣陰不足、自汗口渴、肺燥乾咳等症的良藥。中草藥太子參雖然具備以上這些治療功能,然在收入中藥1932種、集歷代醫家臨床驗方10096個的我國藥物學巨著《本草綱目》一書中,卻找不到它的身影,是李時珍粗心將其遺漏?還是它的身價問世較晚李時珍未來得及發現?啥都不是,關於太子參有個傳說。
相傳明代大醫學家李時珍,為出版《本草綱目》日夜兼程趕赴金陵(今南京)後,住進一家客店。入夜後聽得鄰壁房間有婦女呻吟聲,於是便問店小二:“鄰壁何人患痛呻吟?”店小二回答:“是賤內患痛難受呻吟,已有幾天了!”“有病為何不去求醫?”李時珍困惑不解。店小二解釋說:“先生有所不知,我們雖然在國都開店,但賺來的錢還不夠買一家七口人的柴米油鹽,哪還有……”。李時珍聽後十分同情,便起身隨店小二進入內房。李時珍一邊為店小二的妻子把脈,一邊詢問:“近來她飲食如何?”店小二說:“好幾天沒米下鍋了,她只能吃一些番薯乾,我們是靠孩子挖來野菜充飢的。”李時珍走過去,拿起籃中野菜根仔細看起來,並從其中拈了一株野菜根,放進口中。然後他對店小二說:“這是一種中草藥,可治你妻子的病,是從哪裡采來的?”店小二說:“城外,紫金山上!”李時珍忙隨手掏出一錠銀子說:“給!天明以後去集市上買點來,把此藥先煎給你妻子服用,服後便會好轉的。”店小二聞言,感動得雙膝跪地,連聲道謝!
翌日,店小二的妻子服了藥,病果然痊癒。小二把李時珍帶到紫金山朱元璋太子的墓地,只見那裡綠茵如毯,到處都是這種草藥。
因為這種藥草長在朱元璋太子的墓地,所以就把它取名為“太子參”,但李時珍害怕此藥聲張出去大家都來太子墓地採挖,觸犯王法,因此沒敢把“太子參”寫進《本草綱目》里,此事成為他終生遺憾。 

栽培技術

正確選地,精耕細作
應選擇疏鬆肥沃略帶傾斜的向北山坡旱地種植,尤以生茬地最佳。為降低病源、減輕病害,每2—3年應實行1次輪作,前茬忌茄科菸草、蔬菜等作物、禾本科作物地塊尚可。種植地深耕20厘米,畦寬0.8—1.4米,高25厘米,畦面呈龜背形,溝寬30厘米。精耕細作,使土層疏鬆。種植前15天用50%辛硫磷乳油0.5公斤配成800倍液噴畦面後將表土翻入土層,預防地下害蟲。
嚴格選種,適時栽種
選擇肥大、健壯、芽頭完整、無損傷、無病害的種根或採用種子播種繁育方法生產出不帶病源的種根作生產用種,以利培育無病壯苗,為豐產奠定基礎。掌握在霜降前後種植,用種量20公斤/畝,種植前用50%多菌靈500倍液浸種30分鐘瀝乾後,用清水漂洗殘留藥液,晾乾、待播。
施足基肥,合理密植
太子參的植株矮小,以塊根為經濟目標,為避免傷根或肥料與種參接觸霉爛,後期不宜中耕追肥。施足基肥和掌握適宜種植濃度是高產的關鍵措施,以重施基肥為主。畦面橫向開10厘米深定植溝,溝距13—15厘米,每畝用草木灰1200公斤、過磷酸鈣40公斤、複合肥10公斤、人糞尿200公斤漚制後撒施於溝底並覆蓋薄土。按株距4—6厘米排放種參,芽頭距地表6厘米,種參頭尾相接,然後覆細土蓋種。
護墒、保濕,酌情追施平衡肥
出苗後25天應拔草,輕度疏鬆表土。苗期過後不宜鬆土,封行時拔
太子參草,封行後停止墒情活動,促進參體生長。生長階段以保持濕潤、畦面不積水為宜,塊根膨大期要勤澆水,促進塊根生長發育。對苗壯、土層肥沃、基肥足的地塊不宜追肥,避免枝葉徒長。若地上部與地下部生長失衡,則鬚根增多,產量降低。但對基肥不足、地力瘠瘦、苗期分枝少、苗架纖弱的地塊,應在清明前後用腐熟餅肥30—40公斤/畝拌土施於畦中,或用“雲大”“芸薹素”等根外追肥,以提高群體光能效應,延緩莖葉枯萎、防止早衰,促進塊根增生、膨大。科學施用平衡肥,對提高產量至關重要。
適時採收、留種
在太子參種植後的翌年夏至前後,當地上部50%以上的莖葉枯萎時就應採收,此時參根成品率最高。宜選擇晴天收穫,大小參根應採收齊全。選擇無病害、具有固定特性、芽頭飽滿、肥壯的留作種根,置於陰涼處按一層沙(10厘米厚)、一層參種反覆重疊4—5層。貯藏期間保持沙層濕潤,每隔20天翻堆檢查,揀出霉爛參根,臨栽種前優中選優,保證種根質量,為來年豐產奠定基礎。[8]
太子參繁殖方法分種子繁殖和根莖繁殖。
播種繁殖
因太子參是蒴果種子成熟不一致,蒴果開裂,種子自然脫落,
不易採收。一般都是利用太子參收穫後,就地培育幼苗,用
太子參四齒淺耕2厘米左右,再施入人糞尿,種點秋菜或大青葉等藥材,秋菜收後再施一次人糞尿,6-7天后整平地面蓋上稻草或麥草。第二年4月份苗出來,不久大青葉也採種了。剪去地上莖,除去覆蓋草,進行田間管理,間去過多的苗子。當苗長5片葉時進行移栽,選擇傍晚或陰天進行,把幼苗的莖節橫放埋入土中,留出頂端葉片。注意遮蔭(蓋稀稀的草或設前棚),生出新根後,撤覆蓋物。也有的地方,把種子採下用濕砂貯藏,備秋播或春播用。
5~6月當果實將要成熟前,連果柄剪下,置室內通風乾燥處陰乾後,進行脫粒、淨選後,立即進行混砍濕藏,否則不發芽。其方法是:將1份種子與2-3份清潔河砂混拌均勻,砂的濕度,以手握之成團、鬆開即散為度。然後,一起裝入大小適中的木板箱內,攤平,上面蓋2厘米厚的細砂,箱不加蓋,置通風陰涼的室內貯藏至秋季或翌年春季播種。
播種育苗:春播或秋播。
春播,於2月下旬至3月中旬;秋播,於9月酷暑過後進行。在整好的苗床上,按行距15~20厘米橫向開溝條播,溝深1厘米。然後,將催芽籽拌草木所均勻地播入溝內,覆細上厚1厘米左右,以不見種子為度。上蓋稻草或雜草,澆1次透水,保濕保溫。
亦可撒播:將畦作成150厘米寬的高畦或平畦,耬松耙平、然後,將1份催芽將拌10份細土,均勻地撒入略面,再用齒耙耬平畦面,上撒蓋細肥土或草木炭,以利保溫保濕,但不宜太厚。播後經常保持床上濕潤,半個月左右即可出苗。遇乾旱天氣,要澆水保墒,以利出苗。出苗後,揭去蓋草,加強苗床管理,當幼苗長出2~3對真葉時進行移栽。
根莖繁殖
大面積生產多採用分根繁殖。原地留種,選擇植株生長健壯的地塊,留於地中,4-5月在行間套種蔬菜或豆類、中草藥草決明、柴胡、望江南等,夏季炎熱的氣候,套種作物正是生長旺盛時期,給太子參起遮蔭作用,並巨能降低地溫,使太子參安全度夏。秋季栽種孩兒參時挖起作種栽。選芽頭完整、體肥大整齊、無傷、無病蟲害的塊根作種。栽種不能過遲、過深或過淺,一般在10月份。
塊根栽的方法:按株行距15厘米*6厘米,斜栽或平栽入溝內。栽入深度以6~9厘米為宜。太子參具“莖節生根”的特性,栽植深度與產量有關:過淺,塊根集中在表上層內生長,參體細小且易發叉;過深,塊根雖肥大,但髮根數量少,產量低。一般栽下1個母參,能產生10多個子參。幼苗萌芽生長是靠母參供給養分,植株枯萎後,母參已腐爛,此時子參分散生長於土中,進入夏季休眠。

中草藥第三季

中藥材中國是中草藥的發源地,目前中國大約有12000種藥用植物,這是其他國家所不具備的,在中藥資源上我們占據壟斷優勢。古代先賢對中草藥和中醫藥學的深入探索、研究和總結,使得中草藥得到了最廣泛的認同與套用。讓我們一起完善中草藥的詞條,讓更多的人們了解到這中國的瑰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