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參花葉病

太子參花葉病

太子參花葉病,病毒靠帶毒的太子參種根為繁殖材料或由帶毒的蚜蟲傳毒,病株矮小,葉上出現斑駁花葉,葉片皺縮,塊根小,根數明顯減少。

主要症狀

太子參花葉病該病毒靠帶毒的太子參種根為繁殖材料或由帶毒的蚜蟲傳毒,引起發病,擴大為害。太子參生育期蚜蟲發生量大及管理粗放發病重。病株矮小,葉上出現斑駁花葉,葉片皺縮,塊根小,根數明顯減少。

防治方法

(1)利用莖尖脫毒,進行熱處理,培育無毒種苗;種子經0℃低溫處理40一60天后播種,培育無毒實生苗;及時防蟲確保種苗不帶毒;用新高脂膜拌種(可與種衣劑混用),驅避地下病蟲,隔離病毒感染,加強呼吸強度,提高種子發芽率。
(2)科學肥水管理,增施磷鉀肥,注意排灌結合,提高植株自身抗病能力,噴施藥材根大靈。使葉面光合作用產物(營養)向根系輸送,提高營養轉換率和鬆土能力,使根莖快速膨大,藥用含量大大提高。認真清園,減少越冬菌源。
(3)發現病株立即拔除,並撒生石灰消毒,根據植保要求噴施針對性藥劑經行防治,隔10天左右1次,視病情防治2—3次,同時配合噴施新高脂膜800倍液增強藥效,提高藥劑有效成分利用率,鞏固防治效果。

太子參花葉病防治技術

太子參另名孩兒參,為石竹科植物,根入藥,具有益氣健脾、生津潤肺功能,用於治療脾虛體倦、食欲不振、肺燥乾咳等症。長期以來,太子參均以塊根進行無性繁殖,但受到多種病毒的侵染為害,引發花葉病,據調查,閩東太子參花葉病發病面積約為30%—40%,發病率為60%—90%,一些嚴重地區達100%,均造成不同程度的減產,甚至絕收,嚴重製約了太子參的大規模發展,必須積極進行綜合防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