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參青葙豬肝

太子參青葙豬肝

先將豬肝切片,與太子參、青葙子、生薑、料酒、鹽、蔥末一起放入砂鍋內煮沸,再改文火煎20分鐘,加蔥花等調味。

配方

青葙子10克,太子參10克,豬肝200克。

製法

先將豬肝切片,與太子參青葙子生薑料酒、鹽、蔥末一起放入砂鍋內煮沸,再改文火煎20分鐘,加蔥花等調味。

功效

益氣養血,

用法

清肝明目。

青葙子

【異名】草決明(《本經》),牛尾花子(《中藥材手冊》),狗尾巴子(《四川中藥志》)。

太子參青葙豬肝太子參青葙豬肝

【來源】為莧科植物青葙的種子。植物形態詳"青葙"條。
【採集】8~10月間採收,割取地上部分或花穗,曬乾;搓出種子,除去雜質,曬乾。
【藥材】乾燥種子扁圓形,中心較邊緣稍厚,直徑1~1.5毫米,厚約0.5毫米。表面平滑,黑色,有光澤,側面有一微凹的臍點。種皮薄而脆,易破碎,內面白色,微臭。商品中常有殘留的黃白色果殼包被於種子上端,果殼如帽狀,頂端有一細絲狀的花柱,長約4~5毫米。以色黑光亮、飽滿者佳。全國各地均有生產。莧科植物雞冠花的種子(雞冠子)不少地區習慣作青葙子使用,並已有較長的歷史。二者外形相似,區別點在於:雞冠果殼上殘留的花柱,長約0.2~0.3厘米,約比青葙短1/3左右;如以擴大鏡觀察,雞冠子表面有細小的凹點,而青葙子則不甚顯著。參見"雞冠子"條。
化學成分】含脂肪油和豐富的硝酸鉀,尚含煙酸
【性味】苦,涼。
①《藥性論》:"味苦,平,無毒。"
②《滇南本草》:"性寒,味甘微苦。"
③《品匯精要》:"味苦,性微寒,無毒。"
【歸經】①《滇南本草》:"入肝經。"
②《雷公炮製藥性解》:"入心、肝二經。"
【功用主治】祛風熱,清肝火。治目赤腫痛,障翳,高血壓,鼻衄,皮膚風熱瘙癢,疥癩。
①《本經》:"療唇口青。"
②《藥性論》:"治肝臟熱毒沖眼,赤障、青盲、翳腫。主惡瘡疥瘙,治下部蟲露瘡。"
③《日華子本草》:"治五臟邪氣,益腦髓,明耳目,鎮肝,堅筋骨,去風寒濕痹。"
④《滇南本草》:"明目。治淚澀難開,白翳遮睛。"
⑤《本草原始》:"除心經火邪。"
⑥《會約醫鏡》:"去風熱。"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5錢。
【宜忌】《本草備要》:"瞳子散大者忌服。"
【選方】①治風熱淚眼:青葙子五錢,雞肝燉服。(《泉州本草》)
②治夜盲,目翳:青葙子五錢,烏棗一兩。開水沖燉,飯前服。(《閩東本草》)
③治鼻衄出血不止:青葙子汁灌鼻中。(《廣利方》)
④治頭風痛:青葙子五錢至一兩。煎水服。(《福建中草藥》)
【臨床套用】治療高血壓
青葙子1兩,水煎2次,濾液混合,每日3次分服,臨床試治5例,血壓均在160~230/100~135毫米汞柱之間,經用藥1周后,血壓降至125~145/78~90毫米汞柱。
【名家論述】《綱目》:"青葙子治眼,與決明子、莧實同功,《本經》雖不言治眼,而雲一名草決明,主唇口青,則其明目之功可知矣。目者肝之竅,唇口青者,足厥陰經之證;古方除熱亦多用之,青葙子之為厥陰藥,又可知矣,況用之治目,往往有驗,尤可徵。"

太子參

【異名】孩兒參(《飲片新參》),童參(《上海常用中草藥》)。
【來源】為石竹科植物異葉假繁縷的塊根。
【植物形態】異葉假繁縷
多年生草本,高15~20厘米。塊根長紡錘形。莖下部紫色,近四方形,上部近圓形,綠色,有2列細毛,節略膨大。葉對生,略帶內質,下部葉匙形或倒披針形。先端尖,基部漸狹,上部葉卵狀披針形至長卵形,莖端的葉常4枚相集較大,成十字形排列,邊緣略呈波狀。花腋生,二型:閉鎖花生莖下部葉腋,小形,花梗細,被柔毛;萼片4;無花瓣。普通花1~3朵頂生,白色;花梗長1~4)厘米,紫色;萼片5,披針形,背面有毛;花瓣5,倒卵形,頂端2齒裂;雄蕊10,花葯紫色;雌蕊1,花柱3,柱頭頭狀。蒴果近球形,熟時5瓣裂。種子扁圓形,有疣狀突起。花期4~5月。果期5~6月。生於林下富腐殖質的深厚土壤中。分布華東、華中、華北、東北西北等地。

太子參青葙豬肝太子參青葙豬肝
【採集】大暑前後採挖。洗淨泥土,入沸水中浸燙,約3~5分鐘後取出曝曬,當鬚根乾時,即將鬚根擦光,然後曬至全乾。也可不經浸燙,摘除鬚根後直接曬乾。
【藥材】乾燥塊根呈細長條形或長紡錘形,長約2~6厘米;直徑約3~6毫米左右。表面黃白色,半透明,有細皺紋及凹下的鬚根痕,根頭鈍圓,其上常有殘存的莖痕,下端漸細如鼠尾。質脆易折斷,斷面黃白色而亮,直接曬乾的斷面為白色,有粉性。氣微,味微甘。以肥潤、黃白色、無鬚根者為佳。
主產於江蘇山東。此外,安徽等地亦產。
同屬植物假繁縷(又名:棒棒草)的根在少數地區與本品同等使用。
【化學成分】根含果糖澱粉皂甙
【性味】甘苦,微溫。
①《本草再新》:"味甘,性溫,無毒。"
②《飲片新參》:"甘潤,微苦平。"
③《中藥志》:"甘苦,微寒。"
【歸經】《本草再新》:"入心、脾、肺三經。"
【功用主治】補肺,健牌。治肺虛咳嗽,脾虛食少,心悸自汗,精神疲乏。
益氣健脾,生津潤肺。用於脾虛體弱、病後虛弱、氣陰不足、自汗口渴、肺噪乾咳。
①《本草從新》:"大補元氣。"
②《本草再新》:"治氣虛肺燥,補脾土,消水腫,化痰止渴。"
③《飲片新參》:"補脾肺元氣,止汗生津,定虛悸。"
④《江蘇植藥志》:"治胃弱消化不良,神經衰弱。"
⑤《中藥志》:"治肺虛咳嗽,脾虛泄瀉。"
⑥《陝西中草藥》:"補氣益血,健脾生津。治病後體虛,肺虛咳嗽,脾虛腹瀉,小兒虛汗,心悸,口乾,不思飲食。"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2~4錢。
【選方】治自汗:太子參三錢,浮小麥五錢,水煎服。(《陝西中草藥》)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