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性論

藥性論

《藥性論》唐,甄權所著,原書佚,茲從諸書輯得佚文403條,分為4卷,按《唐本草》藥物目次編排。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各藥列述正名,性味,君、臣、佐、使,禁忌,功效主治,炮炙製劑及附方。

由於本書以討論藥物性能為主,故對君、臣、佐、使及禁忌等論述最詳。計有君藥76味,臣藥72味,使藥108味。有些藥還註明單用,或配伍宜忌。對服藥時飲食宜忌也有記載,其中以忌羊血最多,疑原書作者是北方人。少數藥記有歸經。

本書對藥物良毒也有新的認識,例如本書指出丹砂有毒:“本經以丹砂為無毒,故多煉治服食,鮮有不為藥患者。”

本書多數藥含有附方,這些附方曾被《本草綱目》所轉錄。

另外此書收錄了唐代蘭陵處士蕭炳撰《四聲本草》(早佚),“取本草藥名上一字,以平、上、去、入四聲相從,以便討閱”。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

作者簡介

甄權甄權
甄權,約生於南朝梁大同七年(541),卒於唐貞觀十七年(643),許州扶溝(今河南扶溝)人,享年103歲。因母病,與弟甄立言,精究醫術,專習方書,遂為名醫。甄權於針灸術造詣尤深,兼通藥治。一生行醫,活人眾多:隋開皇初(581)曾為秘書省正字,後稱病辭職。甄權通頤養之術,提出吐故納新可使肺氣清肅,是健身延年的有效方法;並主張飲食不必甘美。貞觀十七年(643)唐太宗李世民親臨其家,訪以藥性及養生之道。授其朝散大夫,並賜壽杖衣物。當年壽終。

甄權撰有《針經鈔》三卷、《脈經》、《針方》一卷、《明堂人形圖》一卷(俱見《新唐志》、《脈經》)。《通志•藝文略》作二卷,《脈訣賦》一卷(見《通志藝文略》),《本草音義》七卷(見《通志•藝文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