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藥性理論

中藥藥性理論即是研究中藥的性質、性能及其運用規律的理論。中藥藥性理論是中藥理論的核心,主要包括中藥藥性理論升降沉浮、有毒無毒等。苦:“能泄,能燥,能堅”,即具有清泄火熱,泄降氣逆,通泄大便,燥濕,堅陰(瀉火存陰)的作用。中藥歸經理論的形成是在中醫基本理論指導下以臟腑經絡學說為基礎,以藥物所治療的具體病症為依據,經過長期臨床實踐總結出來的用藥理論。凡氣溫熱,味辛甘的藥物大多有升浮的作用;凡氣寒涼,味苦酸的藥物,大多有沉降作用,花、葉及質輕的藥物大多升浮,種子、果實及質重的藥物,大多沉降。

基本內容

中藥藥性理論即是研究中藥的性質、性能及其運用規律的理論。

中藥藥性理論是中藥理論的核心,主要包括

四氣、

五味、

歸經、

升降沉浮、有毒無毒等。

四氣,就是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藥性,又稱四性。它反映了藥物對人體陰陽盛衰、寒熱變化的作用傾向。為藥性理論重要組成部分,是說明藥物作用的主要理論依據之一。

五味,是指藥物有酸,苦,甘,辛,鹹五種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療作用。有些還具有澀味或者淡味,因而實際上不止五種。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種滋味,所以仍然稱為五味。

辛:“能散,能行”,即具有發散,行氣行血的作用。

甘:“能補,能和,能緩”,即具有補益,和中,調和藥性和緩急止痛的作用。

酸:“能收,能澀”,即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

苦:“能泄,能燥,能堅”,即具有清泄火熱,泄降氣逆,通泄大便,燥濕,堅陰(瀉火存陰)的作用。

鹹:“能下,能軟”,即具有瀉下通便,軟堅散結的作用。

歸經,是指藥物對於機體某部分的選擇性作用,即某藥對某些臟腑經絡有特殊的親和作用,因而對這些部位的病變起著主要或特殊的治療作用,藥物的歸經不同,其治療作用也不同。

中藥歸經理論的形成是在中醫基本理論指導下以臟腑經絡學說為基礎,以藥物所治療的具體病症為依據,經過長期臨床實踐總結出來的用藥理論。

“酸入肝經,苦入心經,甘入脾經,鹹入腎經,辛入肺經。”

升降浮沉,指

藥物作用的趨向而言。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是發散上行,沉是瀉利下行。升浮藥上行而向外,有昇陽、發表、散寒等作用。凡氣溫熱,味辛甘的藥物大多有升浮的作用;凡氣寒涼,味苦酸的藥物,大多有沉降作用,花、葉及質輕的藥物大多升浮,種子、果實及質重的藥物,大多沉降。

毒性,古代常常把毒藥看作是一切藥物的總稱,把藥物的毒性看作是藥物的偏性。基本上把毒性分為“有毒,無毒,微毒,小毒。”

現代所謂毒性一般系指藥物對機體所產生的不良影響及損害性。

《素問·五常政大論》把藥物毒性分為“大毒,常毒。小毒,無毒”

《神農本草經》分為“有毒,無毒”

《證類本草》

《本草綱目》分為“大毒,小毒,有毒,微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