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西鄉[四川省大竹縣]

城西鄉[四川省大竹縣]

四川省大竹縣城西鄉城西鄉是個消歧義詞條,作為鄉鎮名稱中國有很多叫城西鄉,以下重點介紹幾個:四川省達州市大竹縣的城西鄉,安徽省安慶市太湖縣的城西鄉、浙江省嘉興市海鹽縣的城西鄉、海南省海口市的城西鄉、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的城西鄉、江蘇省如皋市的城西鄉。

基本信息

四川省大竹縣城西鄉

城西鄉大竹縣城西鄉地圖位置
鄉鎮概況

城西鄉地處四川省大竹縣縣城西郊,竹溪河(回龍河)西緣,距縣城6公里,面積59.8平方公里,轄衝鋒、黃荊、石筍、馬龍、大松、埡角鋪、竹溪、絲茅、茶園、九龍、九盤11個村委會,人口2.1萬。城西鄉境域西高東低,森林面積廣,馬龍、九盤、埡角鋪、茶園等村的長防林工程面積8000公頃。318國道橫穿該鄉。鄉政府以前駐地埡角鋪,現駐地茶園村埡角鋪村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紅旗村級組織”光榮稱號。鄉鎮企業有採煤、制茶等業。農業主產水稻玉米小麥養殖業以生豬、家禽、羊為主。雲霧山茶場、城西煤礦在境內。

城西鄉農民科技培訓
歷史沿革

明清時,城西鄉為大竹縣至省城(成都)要道。清鹹豐十一年(1861),名“九盤鄉”。民國初為西附城,民國29年(1940)建城西鎮。民國30年(1941)改名為“城西鄉”。新中國成立後1953年置城西鄉,1958年改公社,1966年改名“建設”,1973年3月恢復“城西”原名,1984年復鄉。

旅遊資源

城西鄉旅遊資源和人文景觀豐富,有著名的雲霧峽三國古道、雲霧寺、巴人洞等古文化遺蹟和旅遊資源豐富的雲霧山風景區。雲霧山是華鎣山脈中重要山峰,因常年雲霧繚繞故

城西鄉四川省大竹縣城西鄉

而得名。該景區距縣城5公里,距達渝高速公路出口5公里,國道318線從景區橫穿,交通便捷,區位優越,基礎設施完善。景區內有森林、峽谷、古道、溫泉、寺廟、溶洞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是集森林生態觀光、古道文化觀光、宗教文化觀光、溫泉度假等旅遊產品於一體的綜合性旅遊區。該景區是夏避暑、冬賞雪、四季觀光休閒的理想環境。

三國古驛道,啟於先秦興於三國,過去一直是成都出川東過三峽到湖北的交通主幹道。整個古驛道就是一部中國道路建設的活史書。景區保存完好各朝代開鑿鋪就的古道有5公里,棧道、石路、橋樑等道路構件厚重古樸。古道石壁上有唐宋時期工藝精湛的石刻。山岩壁上有古巴人穴居的山洞多處,遺蹟十分豐富。

城西鄉雲霧山風景區
雲霧山寺雲霧山寺建於雲霧山頂,始建於唐代,過去一直是川東地區最重要的宗教活動場所,有“川東小峨眉”之稱。雲霧寺朝聖鼎盛時期有19座寺廟,常年鐘聲不斷,香火旺盛。據載,明朝建文帝曾在雲霧寺避難三月。至今尚存明代石刻佛像,部分原有建築構件及二孔石橋等文物。該石橋地處大竹、渠縣分界處,一橋跨兩縣,有“石橋金扁擔,一頭挑大竹,一頭挑渠縣”之傳說。

茶園溫泉位於風景秀麗的雲霧山風景名勝區內,距縣城約3公里。其井深3000餘米,日出水量1500餘方,出井口水溫達49℃。水質屬硫酸鈣鎂型水(SO4-Ca.Mg),含有多種對人體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和礦物質,有幾項指標達到或接近醫療熱礦水標準;熱礦水定名為含鐳、偏矽酸、偏硼酸的氟、鍶低溫醫療熱礦水。為川東北地區不可多見的含偏矽酸、偏硼酸的氟、鍶低溫醫療熱礦水,對人體所患多種疾病具有醫療作用。根據該溫泉的綜合條件,適合建成集醫療、會議、健身、娛樂、休閒於一體的中等規模大小的溫泉度假村。

安徽省太湖縣城西鄉

城西鄉太湖縣城西鄉地圖位置
鄉鎮概況

城西鄉位於太湖縣老城區的西門外,素有太湖西大門之稱。東鄰晉熙鎮,南毗江塘鄉,北連天華鎮,西與宿松縣接壤。域地西北多山,東南為丘陵和小平原,是一個集山區、庫區、畈區為一體的鄉。該鄉轄6個行政村(其中大龍、方州、涼亭屬於山畈區結合村,界址、樹林幸福為畈區村),100個村民組,6496戶,2.6萬人。總面積88平方公里,山場面積4400公頃,耕地面積967公頃。最高山峰“六省坡”海拔819米。境內有棠梨河、龍潭河、夏家河,皆注入長河:境內有一雙廟湖,集水面積約6.67公頃。有方洲、潼沖兩大水庫

基礎設施

城西鄉基礎設施初具規模,境內交通便捷,合九鐵路滬蓉高速公路穿境而過,105國道、縣道與鄉村道路成網,共有鄉村道路130多公里。“十五”期間,交通建設投資達882萬元。大部分農戶安上了程控電話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無線通信基塔建成並投入使用。實施了棋盤畈引水、古路河治理幸福畈排灌渠及塘、堰、渠整治等水利興修項目,工程總投資130多萬元。該鄉有初級中學2所,完小14所。國小入學率、畢業率達100%,17周歲人口完成率99%。鄉政府所在地涼亭村是全鄉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中心。幸福無憂片是太湖縣第一批新農村示範點,已完成村莊整治工作,並經縣城建局技術人員完成了整治區內的測量、規劃工作。其它五個村,也均根據各村地域特點,優勢經濟,在調整產業結構、最佳化投資環境、規劃新新農村建設推進文明創建等方面加快發展。各村標準化辦公大樓已相繼建成並投入使用。

城西鄉機械化種植
鄉鎮發展

“十五”期間,該鄉實現國內生產總值近3億元,平均每年增幅為8%。除去農業兩稅,財政按可比口徑增長6%,至2006年底,農民人均收入達1980元,年遞增7%。農民儲蓄餘額達到3200萬元。鄉十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今後五年(2007—2011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10%,財政狀況明顯好轉;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0%,經濟發展後勁進一步增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8%,到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970元,逐步減少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群;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以內,穩定低生育水平;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積極進展,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健全,農村面貌明顯改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和諧城西建設取得新成果。

經濟

城西鄉為太湖縣四大糧倉之一,農作物以水稻、麥、油菜為主,2006年產水稻約1200萬斤。幸福村是縣城區主要蔬菜供應基地,共發展大棚蔬菜800畝。該鄉還盛產茶葉、板栗、松、杉、竹等。在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同時,該鄉還積極實施種養業致富工程,家禽飼養、生獵飼養大戶、層出不窮。該鄉肉雞養殖專業戶達30多戶,年出欄肉雞100萬羽,產值達千萬元;生豬養殖大戶32戶,年出欄肉豬萬餘頭。鄉內有工業企業12家,引進了太湖縣君子蘭藝術五千年有限公司、上海百勤飼料有限責任公司、中石油城西加油站、西施礦業公司等重點招商引資企業,累計實際利用外資7000多萬元。境內礦產豐富,已查明並在開採的礦藏有石英石、瓷土、金紅石、重晶石雲母等,其中石英石系列產品遠銷廣州、上海、湖北等省市,並出口東南亞地區,水晶石銷往山東;化工產品白炭黑遠銷廣州、深圳等地。

人文景觀

城西鄉境內山水秀美,英才輩出。樹林沖人李振均(1794~1839)為道光九年殿試一甲一名(即狀元);其兄李振祜(1777~1850)官至一品,先後在清朝“六部”、“一院”、“三寺”任職。該鄉境內有龍門寺棠梨宮,建於唐宋時期。有白露窠遺址,屬於新石器時期古人類居住遺址。還有王家寨、兵波寨、桂花崖、響水崖、狀元府、祈雨寺,司馬廟、準堤庵等流傳著許多動人故事的旅遊景點。

浙江省嘉興市城西鄉

城西鄉城西鄉
城西鄉位於海鹽縣東北部,縣城西北,東、南緊靠武原鎮,西沿醬園港與於城鎮相鄰,北與齊家、元通兩鄉相連,鄉人民政府駐地大曲集鎮。該鄉農業以糧、油、蠶桑、畜牧生產為主,兼以水果、水產等多種經營,工業造紙、印染、磚瓦、鑄造等行業為主。交通便利,人民安居樂業。
因地處縣城西北近郊而得名。唐時地屬開濟鄉。明初屬開濟鄉一都和二都,萬曆九年(1581)後屬一都東區、西區。清末分屬城區、西塘區。民國23年(1934)分屬武原鎮和西四、盈黃兩鄉,民國35年(1946)初分屬武原鎮和行府、城北、西四3鄉,10月改屬武原鎮、城北鄉。1950年4月分屬塘南、城原、圓通3鄉,1956年3月屬城郊鄉,1958年10月屬武原公社,1961年5月為城西公社,1983年10月改為城西鄉。

海南省海口市城西鄉

一、沿革、區劃
1991年9月25日,經海南省民政廳批准,成立城西鄉。鄉政府下轄坡博、面前坡、丁村、山高、仁里、高坡、坡巷、頭鋪、沙坡、蒼東、蒼西等11個自然村和金盤、府西2個居委會。鄉政府駐仁里村。

城西鄉海口城西鄉
二、位置、面積、人口
城西鄉位於海口市西南6公里處,地處海口市總體規劃中心城區。東起龍昆南路與瓊山市府城鎮交界,西至疏港大道與海秀鄉相鄰,北至南航路,南靠瓊山市的羊山地區。總面積3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43公頃。
總人口48704人,其中城鎮人口3877人,農業人口9827人;常住人口35089人,流動人口13615人。舊式民居建築以瓦房為主要特徵,1座3間,石瓦結構。房屋以“拱架”、“木栓”、“付勢”為框架,由“付勢”支撐,先製造框架,後砌牆,颱風、地震牆倒而屋不倒。海南建省後,由於農村城市化,大量民居已改建為二三層的小洋樓。
三、革命歷史
城西鄉是革命老區之一。1927年成立的蒼西黨支部和蒼西農民協會,都是瓊崖革命史上較早的黨組織和民眾組織。在黨支部的領導下,開展對敵鬥爭。大革命低潮時,王健民(原海口市長)曾在蒼西、蒼應等地區開展地下革命活動。革命戰爭時代,城西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積極籌糧、籌款,支持瓊崖縱隊的革命活動,立下了不朽的功勳。在革命戰爭年代,為國捐軀的革命志士就有22位。
四、交通、建設、環保

城西鄉緊鄰海口市,交通四通八達,龍昆南路、南航西路(南沙路)、工業大道(今南海大道)、疏港大道、府永路貫穿全境。
城西鄉鄉鎮廣場
城西鄉村建設嚴格按照《海口市農村村(居)民建設住宅規定》執行,依照“瞻前性、規劃性、法制性”具體操作,鄉村建設要經得起100年的考驗。規定凡是村中農戶蓋房,必須服從市、村的整體規劃,不得亂搭亂建,每個農戶按標準建房,不準超標。全鄉11個自然村,硬化道路總長2萬米,美化、綠化工程1萬平方米。並結合各村的地理、地貌,建設落沙地、下水道、小景點等。每個自然村設有長50米以上的文化長廊,建立清潔員制度,現代化的垃圾池、沼氣的綜合利用在各村農戶實施使用。該鄉11個自然村率先在省內飲用自來水,率先完成電網改造。蒼東投入100萬元建設繞村道路,投入6萬元建設美化綠化靚麗工程,建成6米寬的村中心幹道1000米、文化長廊200米。蒼西、蒼東、仁里、高坡、頭鋪村成為國家、省級文明生態村。其中蒼英村被中宣部列為“全國文明示範村”。
五、農業
由於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西農業用地大量被徵用,傳統農業面臨挑戰。城西鄉黨委、政府及時進行農業體制、結構改革調整。一是發動農民利用棄荒、閒置地發展“菜藍子”工程;二是發展淡水養殖;三是因地制宜發展第二、第三產業,對農村經濟實行股份合作制,實行企業法人責任制和生產承包制,以促進城郊農業及鄉鎮企業的發展。城西農業以“菜藍子”工程為重點,發展城郊型農業,兼以傳統農業種植果蔗、油料等項目。城西果蔗飲譽海口,已是眾口皆碑。1992年,該鄉農業總產值1100萬元,比1991年增長104%。1996年,該鄉農業總產值1500萬元,比1995年增長75.3%。
六、鄉鎮企業
城西鄉鎮企業以餐飲、石料、建材、淡水養殖為主。南海大道(原工業大道)美食一條街、城西路建材一條街、蒼東石料廠、蒼西磚廠、沙坡廠、蔬菜加工廠、沙坡水庫淡水網箱養殖基地、高坡花卉基地等是城西鄉的主要企業。1992年,該鄉企業總產值3209萬元,比1991年增長184.38%。1996年達1.85億元,比1993年的7450萬元增長2.48倍。
七、文化

城西鄉文化底蘊豐厚,“洗太夫人文化”源遠流長。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洗太夫人廟建於高坡村。每逢農曆二月十二日為紀念洗太夫人文化節,奉祀者眾,人山人海。解放初期,每個自然村都有一個業餘瓊劇團、腰鼓隊。1996年,每個自然村都設有文化室,並建有文化長廊。
城西鄉海南師範學院
八、教育
城西鄉教育資源雄厚,轄區內有海南師範學院、海南醫學院、華南熱帶作物學院、海南職業技術學院和海南農校、旅遊學校、貿易學校等。還有海南日報社、海口晚報社、海南新聞信息中心、海南電視台、海口電視台等新聞單位。城西人歷來重教興學,“賣田賣地都要讓子弟讀書”成為村民的口頭禪。早在明朝,高坡村邱氏就出了一位進士。清同治十年(1811),高坡村的邱對欣曾官至天津同知,後辭官還鄉,掌教於瓊台書院。民國初年,城西每個自然村都設有私塾。解放前,城西各村設有國小。1996年城西鄉有中學1所,完全國小7所,每個自然村都有國小1所。在校中學生641人,小學生2965人,適齡兒童入學率100%,鞏固率100%。城西鄉7所國小全部實現鋼筋混凝土樓房化,其中,由鄉、村籌集資金建設的有4所,平均年投入教學資金5萬元以上。
九、體育
城西鄉每年至少組織2次大型文體活動,一年一度進行城西杯籃球巡迴賽。每村設有籃、排球場和文化娛樂室、健身室。高坡村設有舞獅隊、八音隊。每村設有舞蹈隊,每年組織城西農民文藝匯演。
十、工業建設

城西鄉轄區現有海口保稅區、全盤工業區、美國工業村、海南化纖廠、海南汽車製造廠、海南亞太啤酒廠等大中型企業。
城西鄉淡水資源有沙坡水庫、頭鋪水庫、白水塘,水質無污染,適合發展淡水養殖和高檔優質水產品;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盛產甘蔗、蔬菜和熱帶水果,是發展規模化農業、畜牧業和農產品加工等高效農業的理想之地。蒼西村較大規模的環保磚廠,大樣、高坡村十餘家小型企業。

安徽省鳳陽縣城西鄉

城西鄉鳳陽明中都鼓樓
城西鄉是鳳陽縣城效鄉鎮之一,土地面積3.6萬畝,人口2.5萬,其中農業人口2.2萬。1955年6月11日,《安徽農村工作通訊》第五十八期刊載推出的《一個值得推薦的模範支部》就誕生在這個鄉。那時叫“鄉支部”,鄉支部在互相合作運動中注意培養辦社骨幹的做法和經驗受到毛澤東主席的高度讚揚和肯定。毛澤東親自為《一個值得推薦的模範支部》一文寫了按語:“這個支部的工作路線,無論從哪一方面來說都是正確的,值得向一切在農村工作的同志推薦。這就是所謂馬克思主義的創造性的工作精神和工作方法”。城西鄉已成為皖東地區最大的雜交稻良種生產基地、商品瘦肉豬生產基地。該鄉畜禽養殖已初具規模,養雞能手、市級勞動模範張其芝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江蘇省如皋市城西鄉

城西鄉位於江蘇省如皋市,是一個著名“花木之鄉”。花木盆景的栽培始於宋代。上個世紀80年代規模地種植並將其發展成該鄉的一個產業。1983年,如皋城西鄉被林業部命名為“中國花木之鄉”。藉此機遇,如皋舉辦過3次大型的花木盆景藝術節。如皋花木經濟憑藉其技術力量雄厚、靈活經營逐漸聲名鵲起,如皋花木經濟走上了一條比較順利的發展道路。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