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仲春

周仲春

周仲春,男,京劇武生、導演。十歲入京戲榮春社科班,習武生,幼功紮實,技藝高超,是尚小雲門下“三十六友”中藝術成就較高的弟子之一。1944年出科後,曾搭班在瀋陽、保定等地演出,初露頭角。拿手戲是《長坂坡》、《連環套》、《惡虎村》、《戰濮陽》、《趙家樓》、《英雄義》等。1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周仲春,男,原名周毓麟,北京人。
出身於城市貧民家庭。十歲入京戲榮春社科班,習武生,幼功紮實,技藝高超,是尚小雲門下“三十六友”中藝術成就較高的弟子之一。1944年出科後,曾搭班在瀋陽、保定等地演出,初露頭角。拿手戲是《長坂坡》、《連環套》、《惡虎村》、《戰濮陽》、《趙家樓》、《英雄義》等。1948年進入中國人民解放軍20兵團67軍“平劇社”任演員,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文工團京劇武生主演,在烽火連天,轉戰南北的過程中,為前線官兵演出,在艱苦的戰爭環境下,周仲春同志不畏艱難困苦,盡心盡力登台獻藝,以精湛的表演技藝為官兵帶來歡樂和審美享受。
1950年到唐山市京劇團擔任副團長兼編導室主任。經過長期的舞台實踐,他對導演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悉心揣摩,先後執導了京、昆大戲三十多個劇目,曾為河北梆子演員裴艷玲導演《乾元山》。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還曾導演了河北梆子《寶蓮燈》,被拍成了彩色戲曲片。
周仲春在1962年調到北方崑曲劇院擔任專職導演,在“文革”前導演了崑劇《逼上梁山》(與李紫貴合作)、《武松》《江姐》、《悔不該》、《血淚塘》、《社長的女兒》、《夜探武家園》、《飛奪瀘定橋》、《奇襲白虎團》等。1966年被調到北京京劇團任導演。“文革”後於1979年又調回北方崑曲劇院,被任命為副院長兼導演,為重建北昆、撥亂反正以及劇目建設做了大量工作。這一時期,他的藝術才華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他在北昆導演了《春江琴魂》、《共和之劍》、《雙按院》、《宗澤交印》、《三盜芭蕉扇》、《斷橋》等戲,又應邀到湖南為湘崑劇團導演了《百花公主》和《一天太守》等劇目。由於他坐科出身,嫻熟表演,通達表、導理論,所以導戲時思維敏捷、思路開闊、藝術手段豐富。他具有深厚的導演功力,不僅善於充分運用傳統的戲曲程式,而且能將表演技藝與藝術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他還勇於吸取兄弟劇種的長處納入崑劇的導演工作中來,且能不斷地總結實踐經驗,寫出了一系列理論文章。如《論崑曲現代戲武打》、《談〈擋馬〉表演》、《談排〈奇襲白虎團〉的體會》、《論現代戲鑼鼓經》、《談武打斤斗》、《論內容與形式統一》等,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崑劇的導演理論。
1985年至1989年,周仲春任北京京劇院副院長、院長,先後導演楊淑蕊羅長德等主演的新編歷史劇《梁紅玉》,孫毓敏、趙世璞、常建忠等主演的新編歷史劇《一代賢后》,閻桂祥等主演的新編歷史劇《霍小玉》,王樹芳等主演的現代京劇《賀家姐妹》,韓增祥、劉潤林等主演的神話京劇《三請美猴王》等,豐富了京劇演出劇目。1989年離休。
周仲春是最早涉足電視領域,傳播弘揚京劇的老藝術家之一。1995年始,即應邀擔任CCTV戲曲音樂部藝術指導。1995年他參予創意策劃“中國京劇名家名段演唱系列”榮獲星光一等獎。2000年他在四集戲曲電視劇《鎖麟囊》拍攝中任藝術指導,榮獲中國電視飛天獎。
因病醫治無效於2010年在北京病逝,享年83歲。
出生:1928年,農曆戊辰年
逝世:2010年5月31日,農曆庚寅年四月十八日,8時

走近京劇生角演員(二)

京劇中的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種行當,其中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紅生、娃娃生等幾個門類。
薛恩厚
陳四兒
馬玉琪
蘇盛軾
荀令文
王維筠
鄒福金
諸連順
李小春
洪維良
王桂卿
賈麗川
尹章旭
方英培
蓋月樵
王維秋
余勝蓀
李仲林[京劇武生]
陳富濤
蘇盛貴
宋玉蘊
沈華軒
呂月樵
逯林鵬
金連壽
劉景然
陸杏林
茹紹荃
張玉峰[京劇演員]
張鳴祿
姚增祿
王毓樓
姚明德
高韻笙
童大強
陳慶增
茹錫九
諸世芬
朱小義
王琴生
劉恆斌
趙連升[京劇演員]
王福壽
趙福慶
周亞川
曹瑞石
周仲春
楊瑞亭[京劇演員]
趙培鑫
貫振山
趙飛
雷振春
言小朋
何玉蓉
高琛
劉德利[京劇武生]
劉長江[京劇老生]
黃盛仲
王少樓[京劇武生]
陳桂寶
劉子蔚[京劇武生]
郝仕鵬
洪深[京劇老生]
吳彥衡
吳榮喜
高三奎
耿世良
陳志清[京劇老生]
高一帆
李世琦[京劇老生]
關松安
李鳴玉
劉喜兒
劉培山
耿玉春
李桂芳[京劇小生]
王天柱
王金鐘
王士英[京劇生角]
王匯川
汪金林
王震[京劇演員]
汪慶元
高元升
武喜永
王正良[京劇文武老生]
李韻章
王元贊
王玉璽[京劇小生]
王璐[京劇武生]
汪芝琳
程連喜
萬法齡
李舒[京劇老生]
王益祿
羅榮庭
吳凡[京劇老生]
林慶
王元英
管韻華
王旭東[京劇武生]
王鳴秋
蔣幕萍
劉富溪
王仙舟
李麟童
王懷卿
王志剛[京劇老生]
劉軍[京劇老生]
王好強
金維正
王錦聲
吳響軍
王斌卿
蓋玉亭
溫玉榮
尉遲喜兒
王玉芳[京劇老生]
王泊生
姜春山
蔣叔岩
王升兒
賈普智
王琳琅
王新儂
吳鐵菴
王硯如
陳福勝[京劇老生]
韋九峰
管紹華
李世章
狄春仙
貴俊卿
筱鞠芬
李盛成
李春[京劇小生]
羅小寶
徐敏初
梁斌[京劇武生]
關靜和
范永亮[京劇老生]
雷振華[京劇老生]
徐菊華
薛浩偉
小盛春
劉韻成
筱月亭
徐韻昌
樊琦
方寶泉
李壽峰
徐建忠[京劇老生]
項鼎新
徐榮奎
徐寶芳
夏永泉
劉建傑
筱樊春樓
李榮昇
高福安[京劇武生]
夏奎章
李吉來
李世源[京劇老生]
馮春和[京劇小生]
薛桂喜
荀皓
徐尚賓
夏鴻福
劉福生[京劇武生]
筱俠影
郭春元
謝景莘
樊富順
殷寶忠
郭景春[京劇武生]
耿天元
杜阿十
馬榮禮
孟小茹
貫鎮山
儲金鵬
馬最良[京劇老生]
耿雨春
馬玉英[京劇老生]
馬翔飛
馬艷秋
馬超博
楊榮斌[京劇老生]
米玉文
葉明[京劇小生]
嚴逸之
閻喜林
苗勝春
楊雙福
馬榮祥
嚴陣[京劇老生]
陳正岩
毛慶來
楊鴻康
姚世茹
俞鑒
關德鹹
楊元詠
陳斌雨
倪勝春
於維章
翟西園
楊建忠[京劇老生]
殷連瑞
潘月紅
余玉奎
林樹森[京劇老生]
顏世奇
秦鳳寶
姚佩亭
楊孝芳
方少泉
於紫雲
馮遠江
葉忠興
錢少仙
於輝[京劇老生]
葉世茂
葉復潤
祁榮雯
杜元田
俞世龍
祁榮奎
楊元勛
潘鼎新[京劇老生]
董德光
杜富隆
董少英
任德川
曹玉恆
董正豹
郝帥[京劇武生]
何月山
劉玉麟[京劇小生]
陳慧霖
李春福
李慧春
哈元章
孫雁鵬
李軍[京劇老生]
李智先
司鳴
時炳奎
劉少軍[京劇老生]
胡春蘭
蘇世明
李衍茂
朱浩忠
趙少雲
孫鵬志
甄洪奎
張榮善
陳少武
鄭蕙芳
孫瑞春[京劇老生]
施昊
朱維斌
韓增祥
張連升
朱世良
張凱[京劇老生]
尚繼春
沈長春
孫亮[京劇武生]
宋昊宇
李紅賓
甄建華
沈三元
董春柏
周天[京劇武生]
左文麟
章曉申
朱金釗
張鳴才
趙雲鶴
羅連雲
張海濤[京劇老生]
龍幼雲
李元春[京劇武生]
沈小慶
朱嘯風
李師友
趙和春
詹磊[京劇武生]
趙晶[京劇老生]
陸通德
陸長通
張宏偉[京劇老生]
郭少衡
朱天祥
韓勝存
周雲亮
石鴻林
賀玉欽
張永遠
林鑫甫
翟建東
張瑞雲
宋榮孝
趙芝香
張寶榮[京劇老生]
張英俊[京劇文武老生]
盛海寧
朱強[京劇老生]
洪小鵬
陸富來
孫培鴻
孫國良[京劇老生]
孫慧珠
崔英[京劇老生]
李盛斌
譚盛英
田雨農
周洪武
張寶昆
張盛亭
朱斌舫
譚嘉祥
李壽臣
張毓庭
鄒慈愛
張寶奎
莊順海
張勝奎
張四全
黃金璧
張玉禪
張學海[京劇老生]
唐榮祥
周嘯天[京劇老生]
田磊[京劇老生]
劉寶玉
張雙喜
張鐵華
譚小羽
張采林
張學濟[京劇小生]

崑曲演員(三)

崑曲是我國的古老劇種,又稱崑山腔或崑劇,流行於江蘇崑山一帶,已有五百餘年的歷史。嘉靖年間戲曲音樂家魏良輔吸取海鹽腔、戈陽腔的長處,對崑腔加以改革,創造聞名的“水磨腔”,使崑曲音樂獲得很大的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