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梁市[山西省地級市]

呂梁市[山西省地級市]

呂梁市位於山西省中西部、西隔黃河同陝西省榆林市相望,東北與省會太原市相連,東部、東南部分別和晉中、臨汾市接壤。2003年10月23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地區建制、設立地級呂梁市。全市現轄1區10縣2市(縣級)。總人口347萬,國土面積21095平方公里。呂梁是革命老區,賀龍同志在此生活、戰鬥了11年。

基本信息

行政區劃

呂梁市地圖
全市現轄1區10縣2市(縣級)。總人口347萬,國土面積達21095平方公里。(2006年數據)

呂梁市面積21143平方千米,人口350萬(2003年)。
離石區面積1323平方千米,人口24萬。郵政編碼033000。區人民政府駐交通路。
孝義市面積 948平方千米,人口43萬。郵政編碼032300。
汾陽市面積1176平方千米,人口40萬。郵政編碼032200。
文水縣面積1064平方千米,人口42萬。郵政編碼032100。縣人民政府駐鳳城鎮。
中陽縣面積1441平方千米,人口13萬。郵政編碼033400。縣人民政府駐寧興鎮。
興 縣面積3167平方千米,人口27萬。郵政編碼033600。縣人民政府駐蔚汾鎮。
臨 縣面積2979平方千米,人口58萬。郵政編碼033200。縣人民政府駐臨泉鎮。
方山縣面積1433平方千米,人口14萬。郵政編碼033100。縣人民政府駐圪洞鎮。
柳林縣面積1288平方千米,人口30萬。郵政編碼033300。縣人民政府駐柳林鎮。
嵐 縣面積1509平方千米,人口17萬。郵政編碼033500。縣人民政府駐東村鎮。
交口縣面積1258平方千米,人口11萬。郵政編碼032400。縣人民政府駐水頭鎮。
交城縣面積1821平方千米,人口21萬。郵政編碼030500。縣人民政府駐天寧鎮。
石樓縣面積1736平方千米,人口10萬。郵政編碼032500。縣人民政府駐靈泉鎮。

地理

(圖)呂梁市呂梁市

呂梁市總面積21095平方公里,位於山西省中部西側,介於北緯36°43'—38°43'和東經110°22'—112°19'之間,西隔黃河與陝西相望,東與太原市和晉中市相鄰,南與臨汾市接壤,北與忻州市為鄰。離石區是呂梁市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呂梁市位於山西省中部西側,呂梁山脈由北向南縱貫全境,西依黃河,東連太原盆地,轄13個區縣市,148個鄉鎮(81鎮67鄉),12個街道辦事處,3110個行政村,126個居委會,347萬人口。全市東西寬約142.16公里,南北長約200公里,全市總面積21132.7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13.5%。

呂梁市全境均屬黃河流域,以呂梁山為界,河流分為直入黃河和通過汾河流入黃河兩個水系,即黃河支系和汾河支系。

氣候

呂梁市屬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差異懸殊。春季乾燥,雨少風多;夏季炎熱,雨量集中;秋季涼爽,氣候宜人;冬季寒冷,降雪偏少。多年平均降水量502.5mm,呂梁關帝山主峰一帶為多雨中心,年降水量在700mm以上,而臨縣、柳林沿河一帶較為乾旱,降水量通常在450mm以下。

資源

(圖)三川河三川河

呂梁是資源富區。呂梁地下地上資源十分豐富,已探明礦藏有40多種,含礦面積占全市國土面積的90%以上,主要有煤、鐵、鋁礬土、白雲岩、煤層氣等。其中含煤面積11460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54.36%,遠景儲量1101億噸,探明儲量404億噸。4#優質主焦煤被譽為“國寶”,儲量達62億噸;鋁礬土品位高,埋藏淺,預測儲量達4.4億噸,為山西之冠;鐵礦石已探明儲量9.87億噸,占全省的29.41%。地上紅棗核桃沙棘等經濟林資源得天獨厚,紅棗年產可達1億公斤,核桃年產2000萬公斤;野生沙棘150萬畝以上,占全省的50%左右。野生動物有國家珍禽褐馬雞以及金錢豹、麝、鹿、獐等,鳥類140多種。小雜糧品種齊全,質優量大。

水資源
呂梁市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14、47億立米,其中:河川徑流量為11、1億立米,地下水資源量為8、9億立米。水資源總量中河川徑流(地表水)和地下水存在重複量,重複量包括河川基流量4、069億立米,柳林泉年徑流量1、23億立米,河道滲漏、山前側向補給地下水的地表徑流0、207億立米,總計5、51億立米。根據呂梁的自然社會狀況,水資源呈現以下特點:一是非常貧乏。根據《山西省水資源公報》(1997年)公布,1997年呂梁市水資源總量僅有8、821億立米,占多年平均徑流量的57、1%,其中地表水占4成,地下水占6成。

(圖)呂梁市呂梁市

野生動物資源
根據資料記載和1988年野生動物資源調查,.呂梁市野生動物分屬4綱24目213種,資源比較豐富,主要集中在交城、交口、興縣、方山、嵐縣等地。.其中鳥類有14目16科160,獸類有6目16科36種,屬於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有褐馬雞、金雕黑鸛金錢豹四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有蒼鷹、大鳶、雀鷹、烏雕、草原雕、白尾鷂、獵隼、紅腳隼、紅隼、鴛鴦、原麝、獐、黃羊等20種。

森林資源
呂梁市森林水平分布,南起石樓縣石樓山,北至嵐縣蘆芽山,途徑交口縣高廟山、中陽縣尚頂山、孝義市昔頡嶺、離石市薛公嶺、交城縣關帝、方山縣南陽山、興縣黑茶山、臨縣紫金山、嵐縣野雞山,主要樹種順序為:白皮松、油松、華北落葉松;從南到北,從低山到中山,暖溫帶的櫟類楊樺闊葉雜木林到中部、北部高寒山區的側柏,從櫟類楊樺闊葉林逐步過渡到關帝山的華北落葉松、油松為主的針葉混交林。西部自黃河向東直達汾河的森林分布是:黃河東岸殘垣溝壑區以紅棗為主,分布區域北起興縣裴家川口,南至石樓西山鄉共49個鄉鎮,此外,離石、交城、文水、汾陽、孝義的邊山鄉鎮和部分平川區也有分布。

經濟

經初步核算,2007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完成500.1443億元,比上年增加94.3930億元,同比增長16.0%。總量排名全省第五,保持了2003年以來平均每年超越一個地市的跨越式趨勢。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14028元,比上年淨增2575元。

全市財政總收入完成105.11億元,提前一個月完成全年計畫,增速為36.29%。剔除兩權價款收入一次性因素,完成103.44億元,同比增長37.35%,增速位居全省第三。其中,一般預算收入完成38.33億元,同比增長42.7%,增速位居全省第二。

市政府所在地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0736.35元,增速為16.31%。其中,工資性收入為8271.47元,增長15.07%;經營性收入450.68元,增長9.5%;轉移性收入為2092.72元,增長25.96%。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為2778元,比上年增長12.8%。農村占人口20%的低收入者人均年收入為910.26元,比上年增長15.8%。

交通

內有孝柳鐵路,太原經介休至孝義市陽泉曲的鐵路支線一條。

(圖)呂梁市呂梁市

其他基本以公路為主,

境內有夏汾高速公路、307國道,析磧、興腰、興西、考鄉等幹線公路。另外有孝義桃紅坡至隰縣石口、文水至祁縣、石樓至霍縣等支線公路。

307國道與209國道縱橫貫穿整個呂梁市,是呂梁與外部聯繫的重要通道,它們和境內的九條省道、夏汾高速等組成了遍布全市的快速公路交通網路。

位於市政府附近的離石汽車站是呂梁汽車客運交通的樞紐,有開往太原及周邊地區的客運班車。

旅遊

(圖)呂梁市呂梁市旅遊

文物旅遊資源獨具特色,特別是漢畫像石馳名中外。境內有國家級風景區北武當山和國家自然保護區龐泉溝

交城玄中寺是中國佛教淨土宗的發祥地,日本淨土宗、淨土真宗尊其為祖庭,省級風景名勝區磧口黃河古渡、文水則天女皇廟、汾陽酒都杏花村等獨具特色、極具開發價值。

形成了黃河風情游、人文景觀游、自然生態游等風格迥異、品味獨特的旅遊線路。

歷史沿革

(圖)呂梁市呂梁市

呂梁地區的建置,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時代。當時呂梁地區有屈邑、平陵邑、中陽邑瓜衍縣等。公元前376年,韓、趙、魏“三家分晉”以後,呂梁為趙國境域,境內設有中陽、茲氏、大陵等。秦莊襄王四年(前246)設太原郡後,呂梁遂為太原郡境域,設有大陵、茲氏等縣。

初,呂梁仍為太原郡境域。

三國初分,呂梁為魏國境域。黃初二年(公元221年)設定西河郡,治茲氏縣,轄離石、中陽等縣;大陵、平陶二縣仍屬太原郡,蒲子縣仍為平陽郡轄縣。

西晉。呂梁境內各縣分屬於西河國和太原國,屬縣未變,僅茲氏縣改隰城。東晉十六國時期,呂梁境內較為混亂。後趙石勒元年(公元319年)“以離石縣境荒廢”設定永石郡,尋改西河,後燕置離石護軍。永興後西河郡併入太原郡。

北魏初立,呂梁為太原郡境域,設定有大陵、平陶、茲氏等縣。

東魏,呂梁仍為汾州和太原郡境域,汾州轄西河、吐京等郡,隰城、永安二縣屬西河郡;吐京、新城二縣屬吐京郡;受陽縣仍屬太原郡,離石境域仍設離石鎮。

北齊北周之際,呂梁當兩政權紛爭之地,北齊斛律金所築長城的起點——金鎖關即在區內黃蘆嶺上,今遺址尚存。當時呂梁境內設有西汾州懷政郡、南朔州西河郡、吐京郡神武郡和并州太原都。

,呂梁分屬於離石郡、西河郡、太原郡、樓煩郡、龍泉郡。離

唐代,呂梁分屬於石州、汾州、隰州、嵐州、并州(後改太原府)。西河(隰城縣改)、孝義(永安縣改)二縣屬汾州,離石、平夷、定胡、臨泉、方山屬石州,宜芳、合河二縣屬嵐州;石樓、溫泉二縣屬隰州,交城、文水二縣屬并州(太原府)。

五代時期,呂梁境域內所屬未變。

宋代,呂梁分屬於石州、汾州、嵐卅、隰州,晉寧軍、太原府。.

金代,僅因晉寧軍被撤銷,轄縣改屬石州,其它州縣的隸屬未變。

元代,呂梁大部屬於太原路(後改冀寧路)管轄。

初,呂梁除石樓縣屬隰州外,境內州縣均屬太原府。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取消汾州府建置,永寧州廢州改縣,三年(1914年)1月,永寧縣改離石,寧鄉縣改中陽。民國七年(1918年),增設方山縣。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呂梁各縣均屬晉綏邊區(先稱晉西北)行政公署。

1949年9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成立以後,呂梁境內設興縣專區和汾陽專區。

1951年3月27日汾陽專區撤銷,交城、文水、汾陽、孝義等縣劃歸榆次專區,中陽縣劃歸興縣專區;石樓縣劃歸晉南專區。

1952年7月1日,興縣專區撤銷,興縣、嵐縣劃歸雁北專區;臨縣、方山、離石、中陽劃歸榆次專區。
1954年7月1日,離石、方山二縣合併為離山縣。1958年11月10日,文水、交城二縣併入汾陽縣,中陽縣與離山縣合併為離石縣,孝義縣併入介休縣,嵐縣分別劃入靜樂和興縣,石樓縣並人呂梁縣。1959年9月19日除孝義縣以外其它各縣恢復建置,1961年5月恢復孝義縣建置。

1971年5月1日。呂梁地區組建,同時恢複方山縣,新增設婁煩、交口二縣;1972年4月,婁煩縣劃歸太原市;1971年10月5日,新增設柳林縣。1992年孝義撤縣設市;1996年離石市撤縣建市;1996年汾陽撤縣建市。
2004年7月,呂梁撤地設市。

文化

(圖)呂梁市呂梁市民間藝術

呂梁文化發達,民間藝術豐富。著名的有孝義皮偶、中陽剪紙、汾陽地秧歌、交城咯嘣等等。

呂梁賦
乾坤動,呂梁生。天工鏤,地貌成。橫壓八百餘里。崢嶸突兀,疊嶂競險。北起管涔洪濤,南絕龍門津口,東與太行並駕,西攜黃河奔流。嗟夫!蒼顏古風,可奪騷客之筆;人文史話,一貫百代風流。割其腰,因其名,取十三縣而置此邑者,越三十七年矣。丙戌孟春,余銜命而遷。背條山,棄鹺海,忝位是邑。流光如飛,兩載頓逝耳......
大呂梁賦
於戲,陸龜蒙之銘曰:言天下之險者,在山曰太行,在水曰呂梁①。趙孟頫之文曰:今夫天下之險無逾於水,水之險則有呂梁灩澦,若江若河以至於海,而水之險極矣②......

特產

呂梁特產豐富。著名的有杏花村汾酒竹葉青酒、汾州核桃柳林紅棗、柳林腕團、興縣胡麻油、臨縣紅棗、交口沙棘、汾州香小米等。

呂梁市主要旅遊景點

概況呂梁地區為典型的黃土高原地貌,區內溝壑縱橫,山巒起伏,梯田環繞,是山西的貧困地區之一。但是,歷史給這裡留下了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與呂梁風光相得益彰,成為今日的旅遊地。旅遊資源數量大,個性突出。境內自然景觀旅遊資源優美,文物古蹟景點甚多,革命紀念地和革命遺址聞名中外,享有“三晉第一名山”的“北武當山”,以其雄偉壯觀、山勢陡峭、奇岩怪石、刑態神妙而著稱。為中國八個鳥類保護區之一的“龐泉溝”自然保護區“是黃土高原上不可多得的自然風景遊覽勝地,有極高的觀賞價值”。玄中寺“作為我國佛教淨土宗的發源和日本佛教淨土法門的祖庭,同樣以其山石奇峭、建築獨特、幽淨典雅而聞名中外。“蔡家崖”紀念地、晉綏解放烈士陵園劉胡蘭紀念館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曾經工作戰鬥過的地方等一批重要紀念地有極高的學習、紀念價值、也是不可多得的革命紀念勝地。
景點 奎星樓 | 雙塔寺 | 南山寺 | 白龍廟 | 漢畫像石 | 鳳山道院 | 安國寺 | 白馬仙洞 | 柏窳山 | 北武當山 | 峰厚崖風景區 | 卦山 | 劉胡蘭紀念館 | 木樓 | 蔡家崖 | 龐泉溝 | 天寧寺 | 山神峪千佛洞 | 聖母廟 | 太符觀 | 香岩寺 | 杏花村 | 玄中寺 | 磧口古鎮 | 關帝山國家森林公園 | 交城山國家森林公園 | 黑龍廟 | 西灣村 | 李家山 | 則天廟 | 香岩寺

山西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全省轄11個地級市,以及23個市轄區、11個縣級市、85個縣。
太原市杏花嶺區 | 小店區 | 迎澤區 | 尖草坪區 | 萬柏林區 | 晉源區 | 古交市 | 陽曲縣 | 清徐縣 | 婁煩縣
大同市城區|礦區| 南郊區 | 新榮區 | 大同縣 | 天鎮縣 | 靈丘縣 | 陽高縣 | 左雲縣 | 廣靈縣 | 渾源縣
陽泉市城區|礦區|郊區| 平定縣 | 盂縣
長治市城區|郊區| 潞城市 | 長治縣 | 長子縣 | 平順縣 | 襄垣縣 | 沁源縣 | 屯留縣 | 黎城縣 | 武鄉縣 | 沁縣 | 壺關縣
晉城市城區| 高平市 | 澤州縣 | 陵川縣 | 陽城縣 | 沁水縣
朔州市朔城區 | 平魯區 | 山陰縣 | 右玉縣 | 應縣 | 懷仁縣
晉中市榆次區 | 介休市 | 昔陽縣 | 靈石縣 | 祁縣 | 左權縣 | 壽陽縣 | 太谷縣 | 和順縣 | 平遙縣 | 榆社縣
運城市鹽湖區 | 河津市 | 永濟市 | 聞喜縣 | 新絳縣 | 平陸縣 | 垣曲縣 | 絳縣 | 稷山縣 | 芮城縣 | 夏縣 | 萬榮縣 | 臨猗縣
忻州市忻府區 | 原平市 | 代縣 | 神池縣 | 五寨縣 | 五台縣 | 偏關縣 | 寧武縣 | 靜樂縣 | 繁峙縣 | 河曲縣 | 保德縣 | 定襄縣 | 岢嵐縣
臨汾市堯都區 | 侯馬市 | 霍州市 | 汾西縣 | 吉縣 | 安澤縣 | 大寧縣 | 浮山縣 | 古縣 | 隰縣 | 襄汾縣 | 翼城縣 | 永和縣 | 鄉寧縣 | 曲沃縣 | 洪洞縣 | 蒲縣
呂梁市離石區 | 孝義市 | 汾陽市 | 文水縣 | 中陽縣 | 興縣 | 臨縣 | 方山縣 | 柳林縣 | 嵐縣 | 交口縣 | 交城縣 | 石樓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