磧口古鎮

磧口古鎮

磧口鎮位於晉西呂梁山西麓,黃河之濱,臨縣之南端。明清至民國年間,憑藉黃河水運一躍成為北方商貿重鎮,享有“九曲黃河第一鎮”之美譽,是晉商發祥地之一。磧口鎮是山西省呂梁市臨縣下轄鎮,地處呂梁山西麓,臨縣城南48公里處,南與柳林縣黃河名鎮孟門鎮相接,東與林家坪鎮相連,北與叢羅峪鎮接壤,西與陝西吳堡縣隔河相望。全鎮面積108.45平方公里。

基本信息

簡介

磧口古鎮 磧口古鎮

磧口,是呂梁山中,黃河邊一座古鎮,山西 臨縣的一個古渡口。古時候,黃河下游兇險,上游來往的船隻,往往在磧口停泊轉旱路。磧口古鎮,位於山西省臨縣城南50公里處,依呂梁山,襟黃河水,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鎮內的西灣村是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西灣城堡,距離磧口不遠,有明清時期古建築群,和黃土高原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磧(音qi)口位於黃河晉陝峽谷中部,臨縣城南48公里處,南臨著名的孟門古鎮,因黃河大同磧而得名。黃河由北而來,湫水從東而至,臥虎山橫亘鎮北,黑龍廟雄峙河東,山環水抱,陰陽交會,山的氣勢,河的雄渾,形成了“虎嘯黃河,龍吟磧口”的壯麗圖景。

歷史

磧口古鎮(圖2) 磧口古鎮(圖2)
磧口古鎮 磧口古鎮

磧口古為軍事要衝,在明清至民國年間憑黃河水運一躍成為我國北方著名商貿重鎮,西接陝、甘、寧、蒙,東連太原、京、津,為東西經濟、文化之樞紐,享有 “九曲黃河第一鎮”之美譽。磧口的繁榮緣於大同磧的驚險,大同磧號稱“黃河第二磧”,是一段近500米長的暗礁,落差10米,水急浪高,船筏難以通行,磧口遂成為黃河北幹流上水運航道的中轉站,並由此而得名。當時,西北各省的大批物資源源不斷地由河運而來,到磧口後,轉陸路由騾馬、駱駝運到太原、京、津、漢口等地,回程時,再把當地的物資經磧口轉運到西北。鼎盛時期,磧口碼頭每天來往的船只有150艘之多,各類服務型店肆300多家。日復一日,磧口便以“水旱碼頭小都會”的美名傳遍南北。現鎮內有數量豐富且保存完好的明清時期建築,主要有貨棧、票號、當鋪等各類商業性建築和廟宇、民居、碼頭等,幾乎包括了封建制度下民間典型的漕運商貿集鎮的全部類型。由於古鎮至今還是原始質樸的居民生活形態,所以又有“活著的古鎮”之稱。

磧口古鎮(圖3) 磧口古鎮(圖3)

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磧口是華北通往延安的主要運輸口岸,當時鎮內建有軍工廠、軍衣廠,為繁榮邊區經濟和解決八路軍、解放軍的物資發揮了重要作用。1948年3月23日,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東渡黃河夜宿於磧口,後轉到西柏坡指揮了全國解放戰爭。現鎮內保存有毛澤東東渡黃河紀念碑和路居處等。

今天,積澱深厚的歷史文化、奔騰不息的萬里黃河、山巒起伏的黃土高原及呂梁山讓綺麗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人文景觀在磧口交相輝映,相得益彰,形成了以磧口古鎮為中心的磧口旅遊區,並獲得了省級風景名勝區、首批省級地質公園、首個省級旅遊扶貧試驗區等稱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地理

磧口古鎮 磧口古鎮

磧口古鎮的具體地理位置,造就了磧口這個“彈丸之地”的赫赫聲名 。磧口地處當年山西與內蒙古、晉陝商道水陸交通的中心點,是商品的重要集散地;其次,磧口鎮位於湫水河與黃河交匯處,湫水河攜來了大量泥沙,擠占黃河水道,黃河河床在磧口由400米猛縮為80米,混濁的黃河水像一頭被惹怒的雄獅——“黃河行船,談磧色變”,除了極有膽識的老梢公,幾乎沒有人敢在磧中行船。於是,雄心勃勃的商人們只有“望磧興嘆”,極不情願地將滿船的貨物卸在磧口岸邊,再僱傭馱隊經陸路轉運。

磧口古鎮 磧口古鎮

於是在這裡,磧口成為一種地理上的極限。無論大小、遠近的船筏,一到磧口便意味著水路販運的終結和陸路運輸的開始。而那高高聳立在磧口臥虎山上的黑龍廟,便成了商人們時時企盼的吉祥路標,望著飛檐挑梁的廟宇,商人們長長地鬆一口氣,終於可以腳踏實地,暫時告別那艱險的黃河水道。他們將貨物卸下,提起行囊,極為氣派地跨進客棧,要來一盤油炸花生米,一壺當地的老黃酒,極閒暇地品味著。有些倦意了,便坐在房間裡的太師椅上,在昏暗的燭光下撥著算盤,仔細地清點著幾天來的買賣結餘,算盤聲和著窗外的陣陣喧鬧,極為動聽地響起來。

經濟

磧口古鎮(圖4) 磧口古鎮(圖4)

磧口憑藉黃河水運,從清乾隆年間到抗戰爆發,200多年間,一直是中國北方著名的商埠重鎮,從此不再下屬於定湖縣(今柳林縣孟門鎮)。西接陝、甘、寧、內蒙古,東連太原、京、津,差不多吸引了大半箇中國的商人,成為東西經濟文化交流的樞紐。據鎮上黑龍廟清道光年間碑文記載,零星商販不計,僅店鋪字號就有20餘家。其間,船筏在黃河裡穿梭,駝鈴在山谷間迴蕩。商賈雲集,店鋪林立,一街燈火,晝夜輝煌,接不完,填不滿,正所謂“水旱碼頭小都會,九曲黃河第一鎮”。

景點

磧口古鎮(圖5) 磧口古鎮(圖5)

歷史的輝煌,留下了燦爛的文化。磧口主要景點有“古鎮風韻”、“水旱碼頭”、“臥虎龍廟”、“黃河漂流”、“二磧衝浪”、“麒麟沙灘”、“黃河土林”、“紅棗園林”和以“西灣民居”為代表的一批具有黃土高原建築特色的晉商“老宅院”。古鎮依然古色古香,腳下是石板路,兩邊是高圪台,房檐連著房檐,店鋪挨著店鋪。門對門,窗對窗,夜間屋裡說話,對面總能聽得清楚。老店鋪、老字號、老房子上有明清風格的磚雕、木雕、石刻,到處是文化,遍地見藝術。漫步在五里長街上,仿佛穿越了一個時空隧道,一下走進了歷史,一切都那么悠遠、深沉、厚重。

建築

磧口古鎮(圖6) 磧口古鎮(圖6)

磧口古鎮的街道、店鋪是清代山區傳統建築的典範。主街道順著臥虎山,從東開始,沿湫水河西去,再逆黃河北上,時曲時折。更有趣的是,古鎮后街只有200餘米,卻轉了十八道彎,這些建築完全依地形而建,街道都用石頭鋪砌,店鋪都是平板門,門前都有高圪台。在主街道南有二道街、三道街,一條比一條短,形

磧口李家山 磧口李家山

成了梯型的建築格局。據記載,磧口店鋪大規模修建是從清乾隆年間開始的,道光年間,全鎮已有店鋪60餘個,到民國五年,店鋪林立,除本縣外還有包頭、河曲、綏德、府谷、孟門、汾陽、孝義、介休、平遙等地人開的店鋪,多達204家。

磧口豐富的旅遊資源和厚重的黃河文化,已被越來越多的人們認可。來磧口考察的國內外專家認為:磧口是思想家的殿堂,旅遊家的勝地,企業家的金庫,藝術家的搖籃。1999年,省政府命名磧口為省級風景名勝區。

美食

臊子碗凸:將碗置鍋內蒸熱,再擦去碗內蒸氣凝結成的水珠,將蕎麵糊舀入碗內,上鍋,以大火猛蒸,二十分鐘左右便趁熱取碗出鍋,把未凝的糊糊均攤到碗內邊沿,置陰涼處自然冷卻,即成碗脫。出鍋後輔之以辣油、芝麻醬、老陳醋為佐料,另加一勺臊子(方言,由海帶、粉條、黑豆等調製而成的小菜),吃起來黏而不綿、厚香適口。

合併圖冊 合併圖冊

磧口紅棗: 磧口棗樹種植源遠流長,據縣誌記載,早在西周時期,磧口黃河沿岸就有大片棗園。唐宋後,因為棗樹耐旱,被譽為“鐵桿莊稼”,被人們移植到湫水河東岸而使全縣大部分地方都有了成片的棗林。紅棗產業已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特別是沿黃河的紅棗林面積不斷增加,紅棗產量大幅增長,成為當地農民主要的經濟來源。

磧口紅棗非常馳名,品種有:木棗、大姆棗、園林棗、大密棗(個大、色好、肉厚)、駿棗、晉棗、梨棗(鮮食)。其中以本地木棗為主。其中磧口紅棗其特點是:個大、核小、皮薄、肉厚,質細味甘,富含蛋白質、有機酸。經中國科學院生化物理研究所鑑定,開陽紅棗含有18種胺基酸、10種維生素和14種微量元素。特別是富含抗癌保健作用的環磷腺肝和硒元素,被譽為果中之王,滋補佳品。

2007年3月陳永珍註冊磧口當地品牌“磧口紅”歷經10多年的艱辛探索和3年的轉換期磨礪,從去年以來就開始的紅棗生產基地認證申請,取得根本性突破,3萬畝有機紅棗生產基地通過全部計70多項國家新編指標嚴格檢驗,獲得中國認證中心全國紅棗首家認證。

呂梁市主要旅遊景點

概況呂梁地區為典型的黃土高原地貌,區內溝壑縱橫,山巒起伏,梯田環繞,是山西的貧困地區之一。但是,歷史給這裡留下了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與呂梁風光相得益彰,成為今日的旅遊地。旅遊資源數量大,個性突出。境內自然景觀旅遊資源優美,文物古蹟景點甚多,革命紀念地和革命遺址聞名中外,享有“三晉第一名山”的“北武當山”,以其雄偉壯觀、山勢陡峭、奇岩怪石、刑態神妙而著稱。為中國八個鳥類保護區之一的“龐泉溝”自然保護區“是黃土高原上不可多得的自然風景遊覽勝地,有極高的觀賞價值”。玄中寺“作為我國佛教淨土宗的發源和日本佛教淨土法門的祖庭,同樣以其山石奇峭、建築獨特、幽淨典雅而聞名中外。“蔡家崖”紀念地、晉綏解放烈士陵園劉胡蘭紀念館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曾經工作戰鬥過的地方等一批重要紀念地有極高的學習、紀念價值、也是不可多得的革命紀念勝地。
景點 奎星樓 | 雙塔寺 | 南山寺 | 白龍廟 | 漢畫像石 | 鳳山道院 | 安國寺 | 白馬仙洞 | 柏窳山 | 北武當山 | 峰厚崖風景區 | 卦山 | 劉胡蘭紀念館 | 木樓 | 蔡家崖 | 龐泉溝 | 天寧寺 | 山神峪千佛洞 | 聖母廟 | 太符觀 | 香岩寺 | 杏花村 | 玄中寺 | 磧口古鎮 | 關帝山國家森林公園 | 交城山國家森林公園 | 黑龍廟 | 西灣村 | 李家山 | 則天廟 | 香岩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