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思敬

吳思敬

吳思敬 (1942~)北京人。中共黨員。著名詩歌評論家、理論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北京作家協會第四屆理事。1965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學院中文系。歷任中學教師,北京師範學院分院講師、副教授,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院長、博士生導師,《詩探索》主編。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北京作協理事。1978年開始發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基本信息

人物介紹

吳思敬 吳思敬

吳思敬,北京市人。中共黨員。1965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學院中文系。現任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詩探索》主編,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北京作家協會理事,中國詩歌學會理事。2001年8月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2001年9月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授予的“全國優秀教師”稱號。長期從事詩歌理論研究和中國當代詩歌批評工作。

講座

《詩的發現》

經歷

70年代末80年代初,當朦朧詩這個新生事物剛剛出現,由於各種複雜的原因,眾多讀者和詩評家紛紛對其行口誅筆伐之“禮”時,國內關於朦朧詩的代表詩人顧城的第一篇評論《他尋找純淨的心靈美——談顧城的詩》,衝破層層有形無形的阻礙,發表在香港的《詩與評論》上。該文在當時的國內外新詩評論界獲得了強烈的反響。這篇評論的作者吳思敬自從1978年在《光明日報》上發表他的第一篇詩評《讀〈天上的歌〉兼談兒童詩的幻想》以來,一直辛勤耕耘在詩歌評論這個越來越寂寞化邊緣化的園地里。

在圍繞朦朧詩的論爭中,吳思敬先後發表了《要允許“不好懂”的詩存在》《說“朦朧”》《新詩討論與詩歌的批評標準》等文章,其中的《說“朦朧”》較早地引入了“模糊論”的某些理論來解釋文學現象,在詩歌理論界開了用自然科學的某些方法研究詩歌現象的先河。朦朧詩討論的熱潮消退以後,吳先生的詩歌理論與批評工作大致循著兩條途徑:一條是就新詩理論的某些基本問題進行探討,另一條是繼續追蹤詩歌發展潮流,對詩人予以批評。循著前一條途徑,他先後完成了《寫作心理能力的培養》(獲1987年“北京市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中青年優秀成果獎”)、《詩歌基本原理》(獲1992年“北京市高等學校第二屆哲學社會科學中青年優秀成果獎”)、《詩歌鑑賞心理》和《心理詩學》(獲1997年“第六屆全國教育圖書展優秀專著類圖書獎”和1998年北京市第五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等專著。循著後一條道路,他完成了《衝撞中的精靈》和《詩學沉思錄》等對詩人的創作進行研究和批評的精彩之作。此外,吳先生還用大量的精力追蹤新時期詩歌發展的潮流,寫下了許多優秀的論文。在詩學理論建設和詩歌批評領域,不斷地變換角色,不斷地交叉換位,這就是吳思敬20多年來所走過的道路。

畢業於北京師範學院中文系的吳思敬由於其在新詩研究領域的突出成就,在1988年被北京大學中國新詩研究中心聘為特約研究員,並於1993年起任首都師範大學新詩研究室主任,現任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和《詩探索》常務主編,同時他還擔任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和北京作家協會理事等職。雖然常有俗務纏身,但他從未動搖自己對新詩研究的決心。對於世紀之初的中國詩壇,吳思敬亦有頗為精到的看法。他認為,世紀之初的中國詩壇保持了上個世紀90年代的總體走向的同時又呈現出新的特點。新特點主要表現為一部分青年詩人開始重新對現實、對人的生存狀態和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普通百姓鮮活的生命給予真誠有力的關注,如甘肅青年詩人牛慶國的詩歌就對西北地區農民的生存狀態表現出強烈的關注,而且,像這樣的青年詩人不是一個兩個,而是逐漸地多了起來。吳思敬認為世紀初的中國詩壇並不如有些人所說的那樣死氣沉沉一團漆黑,而是朝氣蓬勃地向前發展著。既有總體上的自我尋找和靈魂深處的拷問,也有同傳統古典詩詞的自動銜接,還有對現實生活中人們生存境況的深刻反映,詩歌刊物也辦得更為生動活潑。因而,吳先生用四個字描述世紀初的中國詩壇——開局不錯。

著作

主要學術著作

著作有:《詩歌基本原理》(工人出版社1987年)、《詩歌鑑賞心理》(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詩歌鑑賞心理》(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寫作心理能力的培養》(北京出版社1985年)、《衝撞中的精靈》(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心理詩學》(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詩學沉思錄》(遼海出版社2001年)、《文學原理》(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文學評論的寫作》(合著,天津教育出版社1986年)、《文章學》(合著,檔案出版社1986年)等。

主編或編選的著作

吳思敬 吳思敬

著作有:《磁場與魔方——新潮詩論卷》(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主潮詩歌》(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校園朗誦詩選》(語文音像出版社1999年)、《詩探索13-44輯》(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1999年、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0-2002年)、《文學前沿1-5輯》(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2002年)。

狀況

現主要從事中國新詩理論研究與中國當代詩歌批評,擔任中國新詩理論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導師,主編詩歌理論刊物《詩探索》。

主要成就

《寫作心理能力的培養》於1987年獲“北京市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中青年優秀成果獎”《詩歌基本原理》於1992年獲“北京市高等學校第二屆哲學社會科學中青年優秀成果獎”,《心理詩學》於1998年獲北京市第五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中南大學教授

中南大學1960年成為全國重點大學位於擁有星城美譽的長沙市,是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綜合性大學,是國家首批實施“211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校,也是國家首期“985工程”由教育部、國防科工委、湖南省三部重點共建的高水平大學。
周洪波[中南大學教授]
余潤蘭
張家元
齊勇峰
李玲[中南大學教授]
尉遲俊平
袁明亮
王忠欣
李清平
陳潭
梁習鋒
梁勤儉
王攸欣
曾竹青
彭國元
禹建湘
鄭貞銘
柏定國
任繼昉
潘迪夫
李夏苗
丁新華
侯先絨
吳遠寧
胡光華
印曉紅
譚外元
黨聖元
楊文地
劉志強[中南大學教授]
劉輝修
閻真[作家]
羅會鈞
張全
劉學端
王海東
覃文慶
顧幗華
楊華明[中南大學教授]
王毓華[中南大學教授]
黃柱成
夏金蘭
范曉慧
賀福安
陳文聯[中南大學教授]
朱德慶
馮其明
姜濤[中南大學教授]
胡岳華
肖佳[中南大學教授]
侯合余
宇德明
李豐良
胡曉波
李耀莊
向俊
魏麗敏
盛興旺
尹健[中南大學教授]
楊小禮
張國祥[中南大學教授]
蒲浩
吳小萍
張飛漣
李鈾
趙望達
鄧德華[中南大學教授]
李顯方
蔣麗忠
郭向榮
徐林榮
郭文華[中南大學教授]
戴公連
傅鶴林
黃方林
饒秋華
楊果林
陽軍生
王孟鈞
謝友均
劉慶潭
郭少華
文雨松
冷伍明
李亮[中南大學教授]
彭立敏
張家生[中南大學教授]
王星華
衛軍[中南大學教授]
徐志勝
周朝陽
余志武
張金榮[中南大學教授]
李麗君
肖鐵肩
黃合來
方曉平
成耀榮
江南[中南大學教授]
雷定猷
傅勤毅
楊岳[中南大學教授]
符卓
劉國偉[中南大學教授]
羅意平
史峰
田紅旗
陳治亞
劉愛英
曾長秋
高小康
胡凱[中南大學教授]
劉益才
周乃君
顏峰[中南大學教授]
李立清
曹順慶
趙憲章
彭升
蔣紹堅
鄧喬彬
歐陽文風
聶茂
譚德晶
毛宣國
彭平一
張功耀
吳炫
王岳川
王章華
黃鳴奮
張洪明
黃炎平[中南大學教授]
李春青
劉新星
劉中樹
熊元義
張鐵夫
張衛良
彭小奇
梅熾
周謙
周孑民
張忻
金元浦
周繼承
楊志弘
曾繁亭
熊呂茂
歐陽友權
徐岱
葉柏龍
歐陽宏生
唐作藩
劉寶琛
鄧啟紅
周萍
廖勝明
劉澤民
王兆鵬
朱立元
劉俐俐
蔣述卓
丁蕙
譚希培
馬龍潛
王兆勝
徐筠
陶東風
周集中
任偉新
曾慶元
陳望衡
吳思敬
歐陽國忠
周流溪
韓少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