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鳴奮

黃鳴奮

黃鳴奮(1952~ ),男,漢族,福建南安人,1952年生,中共黨員。1982年畢業於廈門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歷任廈門大學中文系研究生、助教、講師、副主任及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所長、中文系主任、副教授,教授。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中國蘇軾學會、福建省文學總會理事。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7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黃鳴奮,男,1952年生於福建。1978年2月至1984年12月就讀於廈門大學中文系,先後獲文學士、文學碩士學位。畢業後留校任教,曾任廈門大學中文系副主任、主任,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副所長,人文學院副院長,荷蘭萊頓大學客座研究員等職,現為廈門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所長;廈門大學海外教育學院院長。

社會職務

擔任中外文藝理論學會、中國文藝理論學會、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中國蘇軾學會等多種社團理事,中國作家協會、中國比較文學學會、中國通俗文學研究會、福建省作家協會等多種學術組織成員,福建省文學學會、廈門市通俗文藝研究會副會長。

研究領域

主要從事古代文論、文藝心理學、文藝傳播學、電子藝術與計算機文化之教學與研究。已主持完成國家社會基金項目2項、省部級課題多項。目前主持國家藝術科學規劃課題1項 、國家漢辦課題1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課題1項。

學術成果

先後出版獨著《論蘇軾的文藝心理觀》、《藝術交往心理學》、《藝術交往論》、《需要理論與藝術批評》、《需要理論與文藝創作》、《廈門海防文化》、《傳播心理學》、《英語世界中國古典文學之傳播》、《電腦藝術學》、《比特與繆斯的碰撞——網路與藝術》、《中國古代的諷諫傳播》、《超文本詩學》、《數碼戲劇學:影視、電玩與智慧型偶戲研究》 、《網路媒體與藝術發展》、《需要理論及其套用》、《數碼藝術學》,教材《電子藝術學》等。與人合著《價值批評與阿Q十八面》、編著《故事裡的藝術心理學》和《廈門人物(古代卷)》,均為第一署名。主編《吉言叢書》、《網路狂飆叢書》 、《廈門大學中文系80周年學術文選》、《潮聲集》,擔任《鼓浪學術書系》編委會主任 ,策劃並主持完成英文版網路課件《語言學概論》(教育部項目)。另有編寫、編注多種。在《文學評論》、《海外華文教育》等報刊發表文章超過200篇。

個人榮譽

獨立獲得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1項,福建省人民政府第一、二、三、四、五、六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共7項(其中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另獲廈門市人民政府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7項(其中一等獎3項,二等獎1項)。

數字媒體藝術理論

黃鳴奮有關數字媒體藝術理論的研究是20世紀90年代中葉起步的。從那時以來,已經在該領域發表論文近百篇,出版著作7部,獲得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2項,省級人民政府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副省級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3項。另獲省級人民政府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該項目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如下三個階段:

其一,計算機及網路技術在藝術領域套用的理論探索(1996 -2000 ) 

1996年率先在全校開設“電腦藝術學”課程(2001年獲福建省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1997年在《廈門大學學報》第4期發表論文《電腦藝術學芻議》,1998年又出版專著《電腦藝術學》(學林出版社)。這部書是國內該領域第一部專著。它系統考察了計算機與藝術之間相互滲透的意義,2000年獲福建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03年獲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為了弄清數字媒體藝術的來龍去脈,又將研究範圍擴大到電影、廣播、電視、計算機網路等多種電子媒體與藝術的關係,出版了教材《電子藝術學》(科學出版社,1999)等成果。當時全國的同類研究甚少,學術界有許多人對數字媒體藝術不理解,甚至對其是否值得研究表示懷疑。雖然如此,黃鳴奮沒有放棄自己對這一新生事物生命力的信心。

其二,數碼媒體藝術理論建構的推進(2000 -2005 ) 

在這一階段,數字媒體藝術理論研究列入了我國各級政府部門的社會科學規劃,逐漸獲得學術界的承認。

以此為背景,黃鳴奮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超文本之興:信息科技與文學變革》(2000-2002)、《網際網路與藝術發展》(2003-2005),教育部社科基金項目《網路媒體與藝術發展》,福建省社科基金項目《信息革命與我國文藝理論建設》(1998-2000)、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數碼媒體與文藝學創新》(2003-2004)。他以傳播學為參照系,系統分析了網路媒體的興起對於傳統藝術觀念的衝擊,出版了專著《比特挑戰繆斯:網路與藝術》(廈門大學出版社,2000);考察超文本、超媒體技術的藝術價值及理論意義,出版了專著《超文本詩學》(廈門大學出版社,2001。2003年獲福建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2006年獲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考察虛擬環境中人及智慧型體活動的藝術特性,出版了專著《數碼戲劇學》(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從歷史與邏輯相結合的角度闡述現階段的網路藝術與19世紀以來包括電報藝術、傳真藝術、電話藝術、慢掃描電視藝術等在內的電信藝術的聯繫,出版了專著《網路媒體與藝術發展》(廈門大學出版社,2004。2005年獲福建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對信息化過程中所出現的各種以計算機及網路為依託的新媒體藝術進行形態學分類,出版了專著《數碼藝術學》(學林出版社,2004。2005年獲福建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在研究生教學方面,黃鳴奮、秦儉、巫漢祥聯合申報的《信息科技套用:藝術理論與教學實踐創新》獲福建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其三,追蹤世界學術前沿與關注本國藝術產業並重(2005 -) 

在這一階段,出版專著《網際網路藝術》(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除一般意義上的理論探索外,還加強了與數碼媒體藝術有關的產業研究。2005年,黃鳴奮的《網際網路與藝術產業》獲準為教育部社會科學規劃項目。該項目將關注點擴展到經濟領域,計畫綜合運用多學科理論,系統考察網際網路對巨觀意義上的藝術產業的運營、規範、管理、前景等問題。他已指導研究生完成碩士論文《廈門市動漫產業發展對策研究》,正指導研究生寫作以“海峽兩岸數字藝術產業比較研究”為題的博士論文。  

中南大學教授

中南大學1960年成為全國重點大學位於擁有星城美譽的長沙市,是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綜合性大學,是國家首批實施“211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校,也是國家首期“985工程”由教育部、國防科工委、湖南省三部重點共建的高水平大學。  
周洪波[中南大學教授]
余潤蘭
張家元
齊勇峰
李玲[中南大學教授]
尉遲俊平
袁明亮
王忠欣
李清平
陳潭
梁習鋒
梁勤儉
王攸欣
曾竹青
彭國元
禹建湘
鄭貞銘
柏定國
任繼昉
潘迪夫
李夏苗
丁新華
侯先絨
吳遠寧
胡光華
印曉紅
譚外元
黨聖元
楊文地
劉志強[中南大學教授]
劉輝修
閻真[作家]
羅會鈞
張全
劉學端
王海東
覃文慶
顧幗華
楊華明[中南大學教授]
王毓華[中南大學教授]
黃柱成
夏金蘭
范曉慧
賀福安
陳文聯[中南大學教授]
朱德慶
馮其明
姜濤[中南大學教授]
胡岳華
肖佳[中南大學教授]
侯合余
宇德明
李豐良
胡曉波
李耀莊
向俊
魏麗敏
盛興旺
尹健[中南大學教授]
楊小禮
張國祥[中南大學教授]
蒲浩
吳小萍
張飛漣
李鈾
趙望達
鄧德華[中南大學教授]
李顯方
蔣麗忠
郭向榮
徐林榮
郭文華[中南大學教授]
戴公連
傅鶴林
黃方林
饒秋華
楊果林
陽軍生
王孟鈞
謝友均
劉慶潭
郭少華
文雨松
冷伍明
李亮[中南大學教授]
彭立敏
張家生[中南大學教授]
王星華 
衛軍[中南大學教授]
徐志勝
周朝陽
余志武
張金榮[中南大學教授]
李麗君
肖鐵肩
黃合來
方曉平
成耀榮
江南[中南大學教授]
雷定猷
傅勤毅
楊岳[中南大學教授]
符卓
劉國偉[中南大學教授]
羅意平
史峰
田紅旗
陳治亞
劉愛英
曾長秋
高小康
胡凱[中南大學教授]
劉益才
周乃君
顏峰[中南大學教授]
李立清
曹順慶
趙憲章
彭升
蔣紹堅
鄧喬彬
歐陽文風
聶茂
譚德晶
毛宣國
彭平一
張功耀
吳炫
王岳川
王章華
黃鳴奮
張洪明
黃炎平[中南大學教授]
李春青
劉新星
劉中樹
熊元義
張鐵夫
張衛良
彭小奇
梅熾
周謙
周孑民
張忻
金元浦
周繼承
楊志弘
曾繁亭
熊呂茂
歐陽友權
徐岱
葉柏龍
歐陽宏生
唐作藩
劉寶琛
鄧啟紅
周萍
廖勝明
劉澤民
王兆鵬
朱立元
劉俐俐
蔣述卓
丁蕙
譚希培
馬龍潛
王兆勝
徐筠
陶東風
周集中
任偉新
曾慶元
陳望衡
吳思敬
歐陽國忠
周流溪
韓少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