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流溪

周流溪

周流溪(1946- ) 廣東廣州人,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香港大學名譽教授,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會員,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理事,北京市語言學會會員,國際世界語協會會員。 1964年-1970年在暨南大學英語專業學習。1970-1978年在廣州一所中學教書。1978-1981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讀研究生,專業為英漢比較語法。1981-1986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任教。1986-1999年在北京師範大學任教授。1979年自學世界語,熱心世界語的推廣,曾任北京世界語協會常務理事、廣東省世界語協會顧問,中華全國世界語協會理事、常務理事。論著有:《世界語語法的基本問題》、《國際語學》;與他人合著有:《世界語在中國一百年》、《中國大百科》,譯著有:《離騷》(世界語文)、《世界語學概論》、《海涅詩選》。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1964-1970年在暨南大學外語系(英語專業)讀書。

1970-1978年在廣州的中學教英語。

1978年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師從呂叔湘先生。

1981-1986年獲得文學碩士學位,留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任英語講師。1982年起任講師。

1983-1984年在美國洛杉磯大學英語系作訪問學者。

1986年起在北京師範大學外語系工作。

1988年升為副教授。

1992年起任碩士生導師。

1995年升為教授。

1996年起任博士生導師。

2000-2002年任中南大學鐵道校區外國語學院院長。

2002-2009任北京師範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副院長。

2009年年已63的他考入四川大學,投師於四川大學音韻、訓詁大師趙振鐸(1928年12月——)門下攻讀博士。

社會兼職

全國文獻工作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二分會委員

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會員

中華全國世界語協會理事

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理事

北京市語言學會會員

北京世界語協會常務理事

國際世界語協會會員

曾任(或現任)清華大學、河北師範大學、首都師範大學、西南師範大學、重慶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兼職教授,香港大學名譽教授。

獲獎記錄

中國大百科全書 中國大百科全書

1993年獲國家新聞出版署頒發的《中國大百科全書》編輯出版榮譽證書。 1996年獲北京師範大學優秀教學成果獎(集體獎)。

1996年所主編的《中國中學英語教育百科全書》獲北京市第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1997年獲北京市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成果二等獎(集體獎)。

1998年論文《越人歌解讀研究》獲首屆北京師範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1998年獲北京師範大學華為獎教金。

1999年獲曾憲梓教育基金會高等師範院校優秀教師獎三等獎。

2001年獲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2002年,《語言研究與人文研究》獲得北京師範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

著述

譯著

《美國童話選》(合譯),河南出版社1981年出版。

《語言學概論》(合譯),商務印書館1983年出版。

《世界語學概論》,商務印書館1992年出版。

《支配和約束論集》(合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出版。

哀希臘歌(拜倫),《世界文藝》(廣州), 1980年第2期。(評論見楊延:談談譯文風格,《翻譯通訊》1982年第2期)

舊誼歌(彭斯),《世界文藝》,1982年第2期。

離騷(世界語譯文), 世界語協會印本:洛杉磯1984, 仙台1987, 武漢1988, 長沙1989。

正式發表:《世界語文學》(1), 武漢1986;《世界語文學》(2), 香港1992。

(評論見胡國柱:芳菲菲而彌彰,《世界》年第期)

孤松(海涅,世界語譯文),《世界》1989年第6期。

十六字令(毛澤東,世界語譯文),《綠穗》1990年第1期。

義勇軍進行曲、馬賽曲、國際歌(譯為英語),載於《中國中學英語教育百科全書》(1995)。

撰稿

1)A Linguistic Handshake (美國Los Angeles Times, 1984.3.20.)。

2)套用語言學、國際語音學協會、國際音標、瓊斯、日耳曼語族、凱爾特語族、 語言規劃、班圖諸語言、世界語、國際輔助語(共20餘條, 載於《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卷,1988)。

3)越人歌、陰性元音、陽性元音、瑤族的語言、華澳語系假說、侗台語研究,等(載於《語言文字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4)。

4)世界語的學習(載於《編輯實用百科全書》,中國書籍出版社,1994)。

5)英國百科全書、拉露斯百科全書、蘇聯大百科全書、牛津諸詞典、韋氏諸詞典,等(載於《中國百科大詞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

論文

“八病”後考,《學習與思考》(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81年第2期。

《當代英語語法》譯名商榷,《翻譯通訊》1982年第2期。

談談與學位有關的詞,《世界》1983年第6期(《世界語學習輔導》1985年轉載)。

漢英處所狀語和時間狀語的對比研究(碩士論文節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87年第2期。

英語中表示讓步和轉折的連結詞,《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87年增刊。

Interlingvistiko(國際語學), 瑞士《Literatura Foiro(文學博覽)》1987年第5期。

國際輔助語和國際語學,《世界》1987年8,9,10期。

世界語語法的基本問題,《世界》1989-91年連載(未完)。

《世界的文字》評介,《語文建設》1990年第3期。

“諾斯特拉假說”讀後,《外語教學與研究》1990年第3期。

印歐語言起源假說,《外語教學與研究》1991年第2期。

介紹《實用英語文體學(上冊)》,《外語教學與研究》1992年第2期。

《越人歌》解讀研究,《外語教學與研究》1993年第3期。

“語言起源的一源論”書後,《外語教學與研究》1994年第2期。

西周年代考辨,《史學史研究》,1997年第3期。人大複印資料轉載:《先秦·史秦漢史》。

公元前1030年克殷新說,《武王克商之年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近五十年來語言學的發展,《外語教學與研究》1997年第3、4期,1998年第1期連載。人大複印資料轉載:《語言文字學》1998年第4期。

外語教師要有廣闊的視野,《外語與外語教學》1998年第1期。

平凡的工作,高遠的追求--朱光潛的歷程,《外語與外語教學》1998年2、3期連載。

非凡的經歷,踏實的耕耘--曹靖華的風範,《外語與外語教學》1998年6、7期連載。

評《洪堡特--人文研究和語言研究》,《外語與翻譯》,1998年第2期。

英語讓步-轉折連結詞的句法,《語言、教學、文學、文化論文集》,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9。

“登臨”一詞的文化內涵,,《池州師專學報》,1999年第1期。

掌握語言的精神—初大告的實踐,《福建外語》,1999年第3、4期連載。

從《辭海》看中國辭書編纂業的競爭,《外國語言文學研究》(姜治文主編),重慶大學出版社,1999。

談談英漢語音對比,《英漢語比較與翻譯》(楊自儉主編),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上古漢語的聲調和韻系新擬,《語言研究》,2000年第4期。

從譯韻的音似說到音系異同,《外語與翻譯》,2000年第4期。

上古漢語音系新論,古漢語研究,2001年第2期。

索緒爾的辯證語言觀新探,《外語與翻譯》,2001年第4期。

五代十國紀年與史書,《史學史研究》2001年第4期。

上古漢語音系再探,《北京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第4期。

略談丹麥的語言學研究,《外語與翻譯》,2002年第3期。

國小未可等閒看---略談丹麥的語言學,《俄羅斯文藝》(外語系學術論文集),2002。

《語言學教程》導讀(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劍橋大

學出版社,2000。

《歷史語言學》導讀(Historical Linguistics),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愛德華阿諾

德出版社,2000。

《語言學綜覽》導讀(The Handbook of Linguistics),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布萊克韋爾出版社,2001。

要有理想主義和創造的勇氣—林漢達的榜樣,《福建外語》2003年第2期。

關於目前基礎英語教育一些問題的思考,《第六屆全國英語“四位一體”教學法研討會專輯》,2003。

公共外語仍有可為,《外語教學與研究》2003年第3期。

英語學習應該有所作為,《大學英語》2003/10。人大報刊複印資料轉載:《中學外語教與學》2004/5。又載於《21st Century英語教學周刊》試刊第8期(2004.12.31)。

《西周年代考辨》訂補,《史學史研究》,2003年第2期。

西周年代學札記,《史學史研究》,2004年第3期。人大複印資料轉載:《先秦·史秦漢史》2004年第6期。

“大曆十才子”小考,《北京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第6期。

語用意義的體驗認知研究--《語用意義與認知》評介(與王義娜合作),《外語教學》2004年第5 期。

大學應培養什麼人才——《大學工作》評介,《中國圖書商報》2004.9.17(A22版)。

師範院校改革的一些問題,《高師英語教學與研究》2005年第6期。

政治修辭中的閃避回答(與龐建榮合作),《外語教學與研究》2005年第2期。

也談對奈達翻譯理論的認識,《外語與翻譯》2005年第3期。

認知語言學使語言學繼續成為領先學科,《北京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增刊。

東方人如何利用世界語的語法特性,載於《和諧社會:公共性與公共管理》,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生成語法的全新論述__更簡句法述評(與張連文合作),《外語教學與研究》 06年2期。

編著

《中國中學英語教育百科全書》(主編),東北大學出版社,1995。

《語言文字詞典》(編委),學苑出版社,1999。

《世界語在中國一百年》(編委),中國世界語出版社,1999。

《語音學和音系學詞典》(編委),語文出版社,2000。

《唐人集選唐詩統編》,(香港)華人出版社,2003。

《方善境文集》,(香港)華人出版社,2003。

《外語教學新探》,(香港)華人出版社,2003。

《外語教學論文集》,(香港)華人出版社,2004。

專著

《流溪詩編》,(香港)華人出版社,2001。(書評見譚德晶:詩從古道出,力大思亦雄---《流溪詩編》讀後,《長沙鐵道學院學報》2003年第1-2期。)

《語言研究與語言教學》,(香港)華人出版社,2001。(書評見龐建榮:一個語言學家的孜孜求索,《北京師範大學校報》2004.2.20。)

《語言研究與人文研究》,(香港)華人出版社,2001。(書評見張連文:語言與人文的科 學論述---談《語言研究與人文研究》,《長沙鐵道學院學報》2004年第4期。)

《流溪詩外編》,(香港)華人出版社,2003。(書評見洪振國:談周流溪的譯詩--理論與實踐,《五邑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

創作

長城行,《中國學生作文集》,大坂,1984。

《中國中學英語教育百科全書》題記(四言詩文本、英語詩文本),1995。

Storneloj (對花詩,義大利體),《綠穗》1990年第1期,《中國報導》(世界語版)1998年第4期。

香港回歸之年感賦,《世界》1997年7-8期合刊,《穗郊僑訊》1997年第3期。

學術支邊活動有感(八聲甘州),《西北師資工作》1999年第1期。

詩詞二首(西江月·詠懷、梁父吟),《三月》(中南大學鐵道校區外國語學院)2000年第2期。

八聲甘州(開封懷古),《北京師範大學校報》2001.12.28。

古北口行(夜闖黑龍潭、雨中登北齊長城),《北京師範大學校報》2002.1.14。

古北口行(游司馬台金山嶺長城、謁令公廟),《北京師範大學校報》2002.6.20。

春興,《穗郊僑訊》2002年第1期。

北京城鐵參觀記,《北京師範大學校報》2003.3.14。

海參崴紀行,《俄羅斯文藝》2004年第1期。

登岳陽樓遠眺,《北京師範大學校報》,2004.3.5。

中南大學教授

中南大學1960年成為全國重點大學位於擁有星城美譽的長沙市,是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綜合性大學,是國家首批實施“211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校,也是國家首期“985工程”由教育部、國防科工委、湖南省三部重點共建的高水平大學。
周洪波[中南大學教授]
余潤蘭
張家元
齊勇峰
李玲[中南大學教授]
尉遲俊平
袁明亮
王忠欣
李清平
陳潭
梁習鋒
梁勤儉
王攸欣
曾竹青
彭國元
禹建湘
鄭貞銘
柏定國
任繼昉
潘迪夫
李夏苗
丁新華
侯先絨
吳遠寧
胡光華
印曉紅
譚外元
黨聖元
楊文地
劉志強[中南大學教授]
劉輝修
閻真[作家]
羅會鈞
張全
劉學端
王海東
覃文慶
顧幗華
楊華明[中南大學教授]
王毓華[中南大學教授]
黃柱成
夏金蘭
范曉慧
賀福安
陳文聯[中南大學教授]
朱德慶
馮其明
姜濤[中南大學教授]
胡岳華
肖佳[中南大學教授]
侯合余
宇德明
李豐良
胡曉波
李耀莊
向俊
魏麗敏
盛興旺
尹健[中南大學教授]
楊小禮
張國祥[中南大學教授]
蒲浩
吳小萍
張飛漣
李鈾
趙望達
鄧德華[中南大學教授]
李顯方
蔣麗忠
郭向榮
徐林榮
郭文華[中南大學教授]
戴公連
傅鶴林
黃方林
饒秋華
楊果林
陽軍生
王孟鈞
謝友均
劉慶潭
郭少華
文雨松
冷伍明
李亮[中南大學教授]
彭立敏
張家生[中南大學教授]
王星華
衛軍[中南大學教授]
徐志勝
周朝陽
余志武
張金榮[中南大學教授]
李麗君
肖鐵肩
黃合來
方曉平
成耀榮
江南[中南大學教授]
雷定猷
傅勤毅
楊岳[中南大學教授]
符卓
劉國偉[中南大學教授]
羅意平
史峰
田紅旗
陳治亞
劉愛英
曾長秋
高小康
胡凱[中南大學教授]
劉益才
周乃君
顏峰[中南大學教授]
李立清
曹順慶
趙憲章
彭升
蔣紹堅
鄧喬彬
歐陽文風
聶茂
譚德晶
毛宣國
彭平一
張功耀
吳炫
王岳川
王章華
黃鳴奮
張洪明
黃炎平[中南大學教授]
李春青
劉新星
劉中樹
熊元義
張鐵夫
張衛良
彭小奇
梅熾
周謙
周孑民
張忻
金元浦
周繼承
楊志弘
曾繁亭
熊呂茂
歐陽友權
徐岱
葉柏龍
歐陽宏生
唐作藩
劉寶琛
鄧啟紅
周萍
廖勝明
劉澤民
王兆鵬
朱立元
劉俐俐
蔣述卓
丁蕙
譚希培
馬龍潛
王兆勝
徐筠
陶東風
周集中
任偉新
曾慶元
陳望衡
吳思敬
歐陽國忠
周流溪
韓少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