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師範大學

西南師範大學

西南大學(southwest university)位於重慶市北碚區縉雲山下,是國家211工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111計畫、2011計畫、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畫、卓越教師培養計畫”的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性大學。全國自主選拔錄取改革試點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學評估優秀高校;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是國家級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為重慶片“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牽頭單位;是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60所合作院校之一,重慶市大學聯盟的創始學校之一。

基本信息

學校介紹

西南師範大學大學大門

西南師範大學教育部直屬的一所文、理、工、藝、體相結合的普通綜合性師範大學;是國家在西南地區培養高層次人才的重要基地。學校占地面積80多萬平方米,校園綠樹成蔭,環境優美,是教書育人、求學成才的理想園地。

西南師範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師範類大學(根據國務院國發23號檔案關於確定88所全國重點大學的檔案,師範類只確定了北京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為全國重點大學,西南大學中西南師範大學並非全國重點大學,西南大學中西南農業大學為全國重點大學),以第二批本科錄取為主,部分師範類專業在部分地區實行重點批次本科錄取。位於中國最年輕的直轄市——重慶。學校三個校區總占地面積4500畝,建築面積80多萬平方米,圖書館各類藏書140餘萬冊,擁有80餘萬冊中外電子圖書、電子期刊及聲像資料等。學校是聞名遐邇的花園式學府、全國精神文明先進單位、全國綠化先進單位,教育部表彰的文明校園。

學校具有良好的教學、科研條件,儀器設備較為齊全。擁有面積為16000平方米的圖書館,經過不斷剔舊,保持藏書130餘萬冊。學校編輯出版有10餘種公開發行刊物,建有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西南師範大學音像出版社。設有計算中心、電化教育中心。開通了與Internet連通的校園計算機網路。裝配有外語教學調頻台及無線耳機接收聽音系統等設施。學校附設有7個校辦工廠,還辦有附屬中學、附屬國小及幼稚園,是良好的教學、科研、實驗、實習基地。

辦學歷史

西南師範大學西南師範大學
光緒三十二年農曆三月二十五日(1906年4月18日),清政府在重慶正式創辦了第一所正規的師範學校——官立川東師範學堂。
民國二年(1914年),川東36縣聯合設立的川東師範學堂改名為“川東聯合縣立師範學校”。
民國四年(1916年),學校租住觀音梁船幫公所及附近民房,同年秋遷回原址;民國五年(1917年)秋,遷住巴縣文廟;民國八年(1920年),再次遷回原址。
民國十五年(1928年),川東聯合縣立師範學校瀕臨倒閉之絕境。劉湘決定將西南大學停辦,遭到學校師生及社會各界的強烈反對,校長甘績鏞召開維持會,討論學校存廢問題,會議決議,學校繼續辦理,並改組維持會為校董會,道尹為會長。同年,提出校訓:“含弘光大,繼往開來”。
民國十八年(1930年),甘績鏞將舊校址出賣,在通遠門外石馬崗購買7000餘方丈土地建設新校舍,並於1930年末遷入。
民國十九年(1931年),川東師範改名為“川東聯合縣立高等師範學校”、增辦二年制高等師範的專案。民國十九年(1931年)1月,川東聯合縣立師範學校奉令改名為“川東共立師範學校”。
民國二十年(1932年)秋,川東共立師範學校在校內開辦鄉村師範專修科和中心農事實驗場。
民國二十一年(1933年)2月,川東共立師範學校鄉村師範專修科遷至磁器口。7月,四川省政府撥款4萬元,將鄉村師範專修科改為四川鄉村建設學院。與川東共立師範學校分開,成為一所獨立的高等院校。
民國二十三年(1935年)5月,日本侵略者對重慶狂轟濫炸期間,學校遷至江津白沙鎮東海沱古墳灣。
民國二十二年(1934年)末-民國二十三年(1935年)初,川東共立師範學校改名為“川東聯立師範學校”。
民國二十四年(1936年)8月,四川省教育廳將四川鄉村建設學院改為“四川省立教育學院”。
民國二十八年(1940年)8月,川東聯立師範學校改名為“四川省立川東師範學校”。
民國三十四年(1946年)5月,學校由江津白沙鎮東海沱古墳灣遷回石馬崗。
建國後,1950年,以四川省立教育學院、國立女子師範學院為主體,分別組建了西南師範學院和西南農學院。
1985年,西南師範學院和西南農學院分別改名為西南師範大學和西南農業大學。
2005年,西南師範大學和西南農業大學合併為西南大學。

大學校訓

團結樹人、唯實、求精

開設學科

現設有經濟政法學院、教育科學學院、漢語言文學系、歷史學系、外國語學院、數學系、物理學系、化學化工學院、生命科學系、城鎮與資源環境科學系、電化教育系、計算機科學系、信息管理系、心理學系、音樂學院、美術學院、體育學院、預科部、成人教育學院等19個院、系、部,有教育學、學前教育、公共事業管理、特殊教育、心理學、思想政治教育、經濟學、法學、漢語言文學、戲劇影視文學、歷史學、旅遊管理、英語、俄語、日語、數學與套用數學、會計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物理學、電子信息工程、教育技術學、化學、環境科學、套用化學、生物科學、製藥工程、地理科學、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體育教育、音樂學、美術學、藝術設計等33個本科專業。本科專業中,師範類20個,非師範類13個。有基礎心理學、課程與教學論、教育學原理、分析化學等41個學科、專業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有生態學、基礎心理學和中國現當代文學三個省級重點學科。

有1個國家級重點學科,4個博士後流動站,2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8個學科專業具有博士學位授與權,有75個碩士學位授權點,23個省級重點學科,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5個省級重點實驗室,5個重慶市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現有教職工2700多人,其中專任教師1200餘人,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副教授600餘人;有各類在學學生60000餘人,其中,在校全日制本科學生16000餘人,博士、碩士研究生2400餘人。

研究成果

建成易燒結α-氧化鋁超微粉200噸/年生產線,且被列為重慶市高新技術產業化重點項目;自主選育的高澱粉甘薯新品種“渝薯34”、“渝薯20”、“渝蘇1號”、“渝蘇297”、“渝蘇76”已在川、渝、黔、蘇4省市累計推廣70餘萬公頃、新增產值7億餘元。魚類學研究也有力地推動了川渝地區長吻鮪大口鯰養殖業的發展。十分活躍的區域經濟研究,成果纍纍,為四川、重慶的國土整治、生態恢復、災害治理、旅遊開發等提供了科學依據。我校在重慶、成都、廣元、自貢、三亞、海口等地參與策劃、設計的“西南日月城”、“重慶水天城”、“科技名人雕塑群”、“神女”、“三峽”、“巫山”……豪華旅遊船等項目,對美化城市建設、推動旅遊業的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在國內外獲得好評。

改革開放以來,承擔國家級科研項目100餘項,出版專著近1000部,發表論文10000多篇,近400項科研成果獲國家、省、市獎勵。97年在國際《SCI》檢索系統收錄論文的全國1000多所高校排名中,我校處於第73位,《EI》排名處於第69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