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勝

王兆勝

王兆勝,男,1963年生,山東蓬萊人。1982至1989年就讀于山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獲學士和碩士學位。1996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文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編審,文學編輯室主任。已出版《林語堂的文化情懷》、《閒話林語堂》等作品。

基本信息

工作經歷

王兆勝,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編審,文學室主任,林語堂研究學會顧問,中國散文學會會員。迄今為止,已出版著作12部,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其中部分文章被《新華文摘》、中國人民大學複印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人民文學出版社《年度文學評論》等轉載。有散文隨筆集《天地人心》,散文作品入選中學課本、高考模擬試題和各種選本。曾獲首屆冰心散文理論獎、2007年《當代作家評論》獎等。

學術成果

專著

1、《林語堂的文化情懷》(獨著),22.7萬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入選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文庫”)

2、《一生伴書走天涯――胡適的讀書生活》(獨著),21.5萬字,中原農民出版社1999年。

3、《解讀<雷雨>》(獨著),10萬字,京華出版社2001年。

4、《逍遙的境界》(獨著),9萬字,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1年。

5、《閒話林語堂》(獨著),30萬字,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2年。

6、《生活的藝術家――林語堂》(獨著),12萬字,台灣文史哲出版社2003年。

7、《真誠與自由:20世紀中國散文精神》(獨著),25.5萬字,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8、《林語堂的文化選擇》(獨著),15萬字,台灣秀威資訊科技有限公司2004年。

9、《林語堂兩腳踏中西文化》(獨著),18萬字,北京文津出版社2005年。

10、《文學的命脈》(論文集)(獨著),26.5萬字,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11、《林語堂大傳》(獨著),24萬字,作家出版社2006年。

12、《林語堂與中國文化》(獨著),28.8萬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

編著

1、《20世紀中國文化論爭》第四卷(合編著),大象出版社1999年。

2、《2001年中國散文年選》(合編),花城出版社2002年。

3、《2002年中國散文年選》(合編),花城出版社2003年。

4、《外國散文三百篇》三卷本(合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5、《人生驛站》三卷本(合編),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

6、《解讀林語堂經典》(獨編著),花山文藝出版社2004年。

7、《新時期中國散文經典》上下卷(合編),花城出版社2004年。

8、《百年中國性靈散文》(獨編),花城出版社2004年。

9、《享受健康》(教育部大學生文化讀本)(獨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首版,2005年第二版。

10、《20世紀中國散文經典》四卷本(合編),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

11、《新世紀中國散文經典》四卷本(合編),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

主要論文

1、《王統照的戲劇觀及其創作》,0.7萬字,《山東師大學報》1988、6。

2、《賢妻良母:一個古典的審美文化模式》,0.3萬字,《文學評論》(京)1989、6。

3、《寡婦道德與傳統文化:兼論<寒夜>的愛情悲劇根源》,0.8萬字,《山東師範大學學報》1990、2。(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代著名作家研究》1990、1全文轉載)

4、《少者形象與中國舊文化的老化:兼論<寒夜>中的小宣形象》,《山東社會科學》1990、4。(0.7萬)

5、《中國現代文學對家庭至上觀念的省察》,0.7萬字,《東方論壇(青島)》1993、4。(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1994、3全文轉載)

6、《魯迅、巴金、曹禺家庭文學比較論》,1萬字,《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5、1。

7、《傷惋與漂移——從家庭文化角度解讀<傷逝>和<圍城>》,1萬字,《山東師範大學學報》1995、4。

8、《論林語堂的家庭文化觀》,0.9萬字,《東方論壇(青島)》1995、4。(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1996、4全文轉載)

9、《近幾年林語堂研究述評》,1.2萬字,《社會科學戰線》1996、1。(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1996、3全文轉載)

10、《林語堂與北京文化精神》,0.2萬字,《中國文化報》1996、10、9。(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1996、12全文轉載)

11、《論林語堂的生命悲劇意識》,1.5萬字,《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7、1。(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1997、3轉載)

12、《緊緊貼近人生本相:林語堂的人生哲學》,1.5萬字,《中國文學研究》1997、3。(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1997、9和中國華僑出版社2003年版《林語堂評說七十年》全文載錄。)

13、《走出近幾年散文的誤區》,0.5萬字,《山東文學》1997、11。(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1997、12全文轉載,《新華文摘》1998、1摘要)

14、《論林語堂的女性崇拜思想》,1.4萬字,《社會科學戰線》1998、1。(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1998、3全文轉載, 中國華僑出版社2003年版《林語堂評說七十年》全文收錄。)

15、《林語堂人生哲學的價值意義及其缺憾》,1萬字,《東嶽論叢》1998、1。(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1998、4全文轉載)

16、《鬥士、學者、教授--林語堂與北大》,1萬字,《名人與北大》,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17、《林語堂宗教文化思想論》,1萬字,《中國文學研究》1998、4。(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1999、1全文轉載)

18、《北京散文作家論》,1萬字,《北京社會科學》1998、4。

19、《心靈的對語--林語堂的文體模式》,1.5萬字,《海南師範學院》1999、1。(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1999、1全文轉載)

20、《反抗絕望、善處人生:林語堂的生活哲學》,1萬字,《社會科學輯刊》1999、3。

21、《一個相當有價值的文本:20世紀中國自由主義文學思潮》,0.5萬字,《社會科學輯刊》1999、6。

22、《新時期中國散文的發展及其命運》,3萬字,《山東文學》2000、1,2兩期。(曾獲2000-2001年度首屆冰心散文理論獎,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2000、4全文轉載)

23、《中國現代“詩的散文”發展及其嬗變》,1.5萬字,《中國文學研究》2000、4。(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2001、4全文轉載)

24、《批評的自由:論20世紀中國雜文精神》,1.2萬字,《荊州師範學院學報》2000、4。

25、《自足女性的自由言說:論馬莉的散文創作》,1萬字,《河北學刊》2000、4。

26、《女性意識與孫犁的文學創作》(合著),1萬字,《海南師範學院學報》2000、4。

27、《林語堂放談文化人生》,0.5萬字,《東方文化》2000、5。

28、《情緣回想:論中國當代抒情憶舊散文》,1萬字,《東嶽論叢》2000、6。

29、《論中國現代小品散文》(上、下),3萬字,《山東社會科學》2000、6和2001、1兩期。

30、《林語堂與孔子》,0.6萬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0、1。

31、《論20世紀中國書話散文》,1.5萬字,《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1、1。(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2001、6全文轉載)

32、《論中國現代憶舊散文的流變》,1.4萬字,《江漢論壇》2001、2。

33、《新時期“回憶文革”散文論》,0.8萬字,《東方論壇》2001、2。

34、《論20世紀中國紀游散文》,3萬字,《海南師範學院學報》2001、3和2001、4兩期。

35、《論中國當代小品散文》,1.2萬字,《文史哲》2001、3。

36、《論林非的散文創作》,1.5萬字,《河北學刊》2001、4。

37、《建築·哭笑·罵詞·聲響:〈雷雨〉中的細節解讀》,1.5萬字,《荊州師範學院學報》2001、4。

38、《林語堂眼中的孔子》,0.5萬字,《東方文化》2001、5。

39、《論中國現代隨筆散文》,1.2萬字,《學術月刊》2001、5。(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2001、12全文轉載)

40、《論20世紀中國散文研究》,1.5萬字,《徐州師範大學學報》2001、4。(入選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年《中國新時期散文研究資料》)

41、《論90年代中國學者散文》,1.2萬字,《社會科學戰線》2002、1。

42、《林語堂與蘇東坡》,0.5萬字,《東方文化》2002、1。

43、《論20世紀藝術家散文》,0.8萬字,《中國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2、1。

44、《林語堂與賽珍珠》,0.4萬字,《中華讀書報》2002、2、20。

45、《論書法家的深刻孤獨》,1.2萬字,《河北師範大學學報》2002、2。

46、《論中國當代隨筆散文》,1.4萬字,《江蘇社會科學》2002、2。

47、《20世紀中國文學的價值失誤》,0.3萬字,《文藝報》2002、4、2。(人大複印資料《現當代文學》02、2全文轉載,入選工人出版社2004年版《十博士直擊文壇》。)

48、《林語堂與錢穆》,0.3萬字,《羊城晚報》2002、6、20。

49、《<紅樓夢>與20世紀中國文學》,2萬字,《中國社會科學》2002、3。(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2002、11和《中國古代文學研究》2002、全文轉載,《華文精擷》2003、1全文轉載。)

50、《20世紀中國散文研究的反思》,0.4萬字,《山東文學》2002、8。

51、《林語堂與魯迅的恩怨》,0.9萬字,《江漢論壇》2002、4。

52、《自由·博愛·對話——對於知識分子及教育與文學的思考》,1萬字,《東方文化》2002、5,(入選華齡出版社2003年版《世紀印象:百名學者論中國文化》)

53、《林語堂與周作人》,0.9萬字,《人文雜誌》2002、5。

34、《超越與局限——論80年代以來中國女性散文》,1.2萬字,《文學評論》2002、6。(入選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文學評論》、工人出版社2004年版《十博士直擊文壇》。)

55、《聖潔的心靈與聖潔的寫作——論梅潔的散文》,0.5萬字,《廣東技術師範學院學報》2003、3。

56、《林語堂與孟子》,0.6萬字,《學習與探索》2003、5。

57、《論中國現代憶舊散文的流變》,1.1萬字,《江漢論壇》2001、2。

58、《林語堂與外國文化》(上下),2.5萬字,《瀋陽師範大學學報》2003、5,6兩期。

59、《林語堂與徐訐關係探析》,1萬字,《南京師大學報》2003、4。

60、《林語堂與袁枚——人品與學術》,0.6萬字,《學術研究》2003、9。

61、《林語堂與梁啓超》,1.2萬字,《人文雜誌》2003、5。

62、《論林語堂的小品散文》,0.6萬字,《寶雞文理學院學報》2003、4。

63、《林語堂與章克標》,0.8萬字,《江漢論壇》2003、9。

64、《中國現代家庭文學文化意蘊闡釋》,2.5萬字,《海南師範學院學報》2003、2,3兩期。

65、《林語堂與老舍》,0.5萬字,《東方文化》2003、3。

66、《林語堂“田園式”都市理想的意義與局限》,0.8萬字,《徐州師範大學學報》2003、2。

67、《林語堂與徐志摩》,0.6萬字,《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3、3。

68、《林語堂與蔡元培》,0.3萬字,《博覽群書》2003、9。(《讀者》2004、19全文轉載)

69、《林語堂“田園式”都市文化理想的成因考察》,1萬字,《求索》2003、5。

70、《林語堂與沈復》,0.7萬字,《南陽師範學院學報》2003、7。

71、《林語堂與弗洛伊德》,0.4萬字,《中國比較文學》2003、3。

72、《<金粉世家>與<紅樓夢>》,0.8萬字,《東北師大學報》2003、3。

73、《林語堂與勞倫斯》,1萬字,《中國文學研究》2003、4。

74、《林語堂與羅素》,0.8萬字,《山東社會科學》2003、5。

75、《林語堂與孟子》,0.6萬字,《學習與探索》2003、5。

76、《林語堂與公安三袁》,1.7萬字,《江蘇社會科學》2003、6。(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2004、2期全文轉載,入選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林語堂研究論文集》)

77、《談北國素素的散文創作》,0.5萬字,《文藝評論》2003、6。

78、《論20世紀中國性靈散文》,1.2萬字,《海南師範學院學報》2003、6。

79、《困惑與迷失——論當前中國散文的文化選擇》,1.8萬字,《當代作家評論》2003、6。(入選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文學評論》、工人出版社2004年版《十博士直擊文壇》、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年版《中國新時期散文研究資料》)

80、《百年中國書話散文綜論》,0.8萬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4、1。

81、《北京文化與20世紀中國散文》,1.2萬字,《江海學刊》2004、2。(入選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文學評論》)

82、《天地之子:林語堂綜論》,1.5萬字,《海南師範學院學報》2004、2,3兩期。

83、《正本清源與圓融通明——評李建軍的小說修辭學》,1萬字,《南方文壇》2004、3。

84、《林語堂中西文化融會思想淵源》,0.8萬字,《南都學壇》2004、5。

85、《林語堂與邵洵美》,0.5萬字,《福建論壇》2004、5。

86、《關於散文文體的辯證理解》,0.5萬字,《文藝爭鳴》2005、1。(《新華文摘》2005、9轉載,入選上海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20世紀中國文藝思想史論》第三卷)

87、《2003年中國散文研究概論》,1萬字,《海南師範學院學報》2005、1。

88、《官員散文:希望與遺憾》,1.1萬字,《文藝爭鳴》2005、3。

89、《折翅與墜落:談周濤近期散文的價值迷失》,1.1萬字,《文藝爭鳴》2005、4。(入選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文學評論》)

90、《林語堂與明清小品》,2萬字,《河北學刊》2006、1。

91、《活力與漳力——大眾傳媒對散文文體的深度影響》,0.5萬字,《天津社會科學》2006、2。(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2006年轉載,《文匯讀書周報》2006、7、14以“散文的肥胖症”為題介紹)

92、《“形不散—神不散—心散”——我的散文觀及對當下散文的批評》,0.8萬字,《南方論壇》2006、4(《新華文摘》2006年22期論點摘錄,《文藝報》2006、8、16以《評論家針砭當下散文》為題作了介紹,另入選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文學評論》一書)。

93、《林語堂與中國古典小說》,2萬字,《海南師範學院學報》2006、5。

94、《學術語言的現狀與理想》,0.4萬字,《福建論壇》2006、10。

95、《文化散文:知識、史識和體性的誤區》,0.4萬字,《甘肅社會科學》2006、5。

96、《林語堂研究的意義、現狀和瞻望》,1.2萬字,《閩台文化交流》2006、3。

97、《論王充閭散文的張力結構》,0.7萬字,《陝西師範大學學報》2007、1。

98、《“孝”的現代困境》,0.4萬字,《中國社會導刊》2007、2(下)。

99、《林語堂與舊體詩詞》,2萬字,《人文雜誌》2007、1。

100、《從創作動因看郁達夫<沉淪>的思想意義》,0.8萬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1。

101、《21世紀我們需要林語堂》,3萬字,《文藝爭鳴》2007、3。

102、《論林語堂文化思想的內在品格》,0.6萬字,《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07.3。

103、《賈平凹散文的魅力與局限》,1.2萬字,《當代作家評論》2007.4,獲2007年《當代作家評論》獎。

104、《余光中散文的世俗化傾向》,1萬字,《中國散文評論》2007.7。

105、《平衡感·平常心·平淡美——談散文寫作的難度》,0.5萬字,《南方文壇》2007.5。

106、《林語堂與中國古代藝術》,1.6萬字,《貴州社會科學》2007.11。

散文名篇

《一念之善》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已不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的古訓,因為在他們看來,不少邪惡之人不僅沒有遭殃,反而活得好著呢!而一些良善的好人卻命運多舛,“屋漏偏遭連夜雨”。於是,邪惡之人更加肆無忌憚,普通百姓也不願行善仗義。其實,這是一種表面化理解,它沒有深入自然的情理之中,尤其

沒有深悟天地之“大道”,並由此發現“善”與“惡”的本質。

人的“言行”是由“意念”支配的

如果將“言行”比成車輛的行進軌跡,那么“意念”就是司機手中的“方向盤”。“善念”往往會結成“善果”,而“不善或者邪惡之念”當然會生出“惡之花”。古人云:“一念之差,滿盤皆輸。”《易經》亦有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那些心中充滿邪惡之念,大行不義的邪惡之徒,很少能逃脫法律的制裁,即使脫得了一時也難以長久!即便脫得了己身,子孫後代恐怕也要為之付出代價。因為邪惡是會遺傳的,很難想像一個邪惡的父親能生出或培養出純良的兒子;因為邪惡是人人痛恨和避之惟恐不及的,所以人們必欲儘早除之而後快!

缺乏“善念”的人

在現實生活中,更多的人並非心懷邪惡之念者,而是一些缺乏“善念”的人。他們也可能因為“事不關己即高高掛起”,也可能因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也可能因為利己和自私心重,還可能因為缺乏耐心或寬容厚道,所以未能生出“一念之善”。然而,也就是因為這一念之差,卻導致了於人於己都難以挽回的損失。

一念之差

據報導,一人晚上回家,在路上看到一起車禍,受害人還在呻吟之中。當時他想前去搭救,但“一念之善”馬上不翼而飛。沒想到,第二天他發現受害人竟是自己的母親,並且因疏於救治人已死亡。得知此事,此人後悔莫及、欲哭無淚、仰天長嘯,幾近於瘋狂。這是“一念之善”缺乏所導致的惡果。還有一個故事也很能說明“一念之善”的重要性。我有一個博士同學,他曾長久地如打蔫的黃瓜一樣提不起精神,在我的一再追問下,他終於說出了真相。原來,剛讀博士不久,有一天他接到一個莫名其妙的電話,來電並不說明他是何人,也不說出所為何事,只是問東問西,天南海北地聊開去。我同學無論怎么問,對方就是不說,他沒有耐性就將電話掛了。第二次打進電話來的還是此人,仍然是問個不休,我同學說了聲“神經病”,又把電話掛斷。第三次來電話時,對方直言他是我同學的博士導師,並扔下這樣一句話:“要做好學問,先從做人開始!”今天看來,我同學不是惡人,他的做法也沒有錯,但因為缺少“一念之善”,卻導致了難以消除的後果。

點亮黑暗摸索者的心燈

“善念”,哪怕是一點一滴、一絲一縷,哪怕是對於素不相識者,哪怕是給予你憎惡的人,甚至是邪惡者,它都會滋潤焦渴的心靈,點亮黑暗摸索者的心燈。人生天地間,無論他是位尊於人的天子,還是富甲天下的大賈,包括那些如草芥一樣被人踏在腳下的平民百姓,他們都是一個生命的孤獨者,有血有肉、當病則病、當死則死,沒有任何人能超脫此理。因此,每個人都需要陽光、雨露和水滴,也不能缺少同情、理解和愛護。而所有這些往往都源於“善念”,更多的時候只是“一念之善”。孟子說,人有“不能為”和“能為”之別,挾泰山以超北海,人力難為也;舉手之勞,人人能為也!而“一念之善”更多的時候則屬於舉手之勞,那么我們許多人為什麼堅決不為呢?

超脫世俗的功利之情

一個善待別人的人,一個心存“善念”的人,他會超脫世俗的功利之情,獲得一種難以言喻的大幸福!這是給予之福。就好像陽光,它從遙遠的天邊長途跋涉,不畏艱辛,就是為了給人類以生命和幸福,於是它也感到了幸福。在福建有一位農民,當自己的女兒、孫女和鄰居的女兒共六人在河中同時遇險時,他竟能連續四次越過自己的骨肉,先搶救別人的孩子,結果人家的孩子得救了,自己的女兒和孫女卻雙雙遇難。還有一位少女,她從電視上看到一個與自己素昧平生的女性因肝病奄奄一息,於是下定決心為病人捐肝。這兩個人都是如泥土一樣卑微,但他們卻都有偉大的“一念之善”,在生命最為關鍵的時刻,將“生”之希望留給他人,而將不幸留給自己。也許從常人的角度看,這簡直不可思議,甚至有些愚蠢,但從“一念之善”上說,他們是上帝的使者,是有著高貴和神聖品質的人。

現實的複雜性

往往是:富貴者欠善良,貧賤者知冷暖。我們當然並不苛求富者能撒盡資財,給天下“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窮人;但對於“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的商人,還是勸他們有所體悟。我們更希望所有的人都有“一念之善”,為他人、為自己、為國家、為人類。因為這個世界是由“每個人”組成的,而每個人同時又離不開“這個世界”。關於這一點,理論上說有些空泛,但有親身經歷的人才會理解其中的深意。有一位白血病患者,因為他是異常血型,所以在倉促中要找到相符合的血小板配型談何容易!但最後通過網路發現了有一個“志願者異型血庫”,於是他的生命得以保障!可以說,是一個個志願者的“善念”挽救了他的生命。

一般說來,“一念之善”對每個人來說都不算什麼,但匯集起來它就是一個“海”,一個超凡脫俗、可以擺渡眾生的生命大海。

中南大學教授

中南大學1960年成為全國重點大學位於擁有星城美譽的長沙市,是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綜合性大學,是國家首批實施“211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校,也是國家首期“985工程”由教育部、國防科工委、湖南省三部重點共建的高水平大學。
周洪波[中南大學教授]
余潤蘭
張家元
齊勇峰
李玲[中南大學教授]
尉遲俊平
袁明亮
王忠欣
李清平
陳潭
梁習鋒
梁勤儉
王攸欣
曾竹青
彭國元
禹建湘
鄭貞銘
柏定國
任繼昉
潘迪夫
李夏苗
丁新華
侯先絨
吳遠寧
胡光華
印曉紅
譚外元
黨聖元
楊文地
劉志強[中南大學教授]
劉輝修
閻真[作家]
羅會鈞
張全
劉學端
王海東
覃文慶
顧幗華
楊華明[中南大學教授]
王毓華[中南大學教授]
黃柱成
夏金蘭
范曉慧
賀福安
陳文聯[中南大學教授]
朱德慶
馮其明
姜濤[中南大學教授]
胡岳華
肖佳[中南大學教授]
侯合余
宇德明
李豐良
胡曉波
李耀莊
向俊
魏麗敏
盛興旺
尹健[中南大學教授]
楊小禮
張國祥[中南大學教授]
蒲浩
吳小萍
張飛漣
李鈾
趙望達
鄧德華[中南大學教授]
李顯方
蔣麗忠
郭向榮
徐林榮
郭文華[中南大學教授]
戴公連
傅鶴林
黃方林
饒秋華
楊果林
陽軍生
王孟鈞
謝友均
劉慶潭
郭少華
文雨松
冷伍明
李亮[中南大學教授]
彭立敏
張家生[中南大學教授]
王星華
衛軍[中南大學教授]
徐志勝
周朝陽
余志武
張金榮[中南大學教授]
李麗君
肖鐵肩
黃合來
方曉平
成耀榮
江南[中南大學教授]
雷定猷
傅勤毅
楊岳[中南大學教授]
符卓
劉國偉[中南大學教授]
羅意平
史峰
田紅旗
陳治亞
劉愛英
曾長秋
高小康
胡凱[中南大學教授]
劉益才
周乃君
顏峰[中南大學教授]
李立清
曹順慶
趙憲章
彭升
蔣紹堅
鄧喬彬
歐陽文風
聶茂
譚德晶
毛宣國
彭平一
張功耀
吳炫
王岳川
王章華
黃鳴奮
張洪明
黃炎平[中南大學教授]
李春青
劉新星
劉中樹
熊元義
張鐵夫
張衛良
彭小奇
梅熾
周謙
周孑民
張忻
金元浦
周繼承
楊志弘
曾繁亭
熊呂茂
歐陽友權
徐岱
葉柏龍
歐陽宏生
唐作藩
劉寶琛
鄧啟紅
周萍
廖勝明
劉澤民
王兆鵬
朱立元
劉俐俐
蔣述卓
丁蕙
譚希培
馬龍潛
王兆勝
徐筠
陶東風
周集中
任偉新
曾慶元
陳望衡
吳思敬
歐陽國忠
周流溪
韓少功

文學批評家

文學批評家,也叫做文化批評家。就是對於一項文學作品,進行缺點的剖析。他們往往在邏輯是逆於常人,從而從另一個相對客觀的角度來評析一篇文章,或者一文學作品。 他們其實也是文學人物形式的一種,也就是說,他們也被允許從事文學工作,甚至被允許自己寫文章之後批判自己的文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