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仲明

賀仲明

賀仲明,男,湖南省衡東縣人,1966年生,1981年9月考入湖南師範大學中文系,1985年畢業,獲文學學士學位。1994年到1999年在南京大學中文系攻讀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1999年獲文學博士學位。之後赴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工作,2005年擔任教授,2006年任博士生導師。2010年9月應聘到山東大學任齊魯青年學者特聘教授,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博士生導師。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新文學學會副會長,《新文學評論》副主編,山東省當代文學學會副會長。入選2006年度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

基本信息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1、中國現當代文學思潮;2、20世紀中國鄉土小說;3、中國當代作家作品評論。

主要講授課程:1、中國當代文學史;2、中國現代文學史;(此二門為本科生必修課程);3、中國當代作家研究;4、20世紀中國鄉土小說研究。(此二門為研究生課程與本科生選修課程)

科研成果:

學術著作:

1、《中國心像—20世紀末作家文化心態考察》,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年版。

2、《喑啞的夜鶯—何其芳評傳》,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何其芳評傳》(修訂版),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3、《真實的尺度》(論文集),山東文藝出版社2005年版。

4、《一種文學與一個階層——中國新文學與農民關係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理想與激情之夢:1979-1992》,廣東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6、《中國大陸與台灣鄉土小說比較史論》(合著),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7、《非文學的世紀——20世紀中國文學與政治文化關係》(合著),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主要論文:

1、《“大眾化”討論與中國新文學的自覺》,《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第6期。

2、《“歸去來”的困惑與彷徨——論八十年代知青作家的情感與文化困境》,《文學評論》1999年第6期。

3、《“農民文化小說”:鄉村的自審與張望》,《文學評論》2001年第3期。

4、《真實的尺度:重評50年代農業合作化題材小說》,《文學評論》2003年第4期。

5、《論中國當代文學中的土改題材小說》,《文學評論》2004年第6期。

6、《鄉村生態與“十七年”農村題材小說》,《文學評論》2006年第6期。

7、《文學本土化的深層探索者——評周立波的文學成就及文學史意義》,《文學評論》2008年第3期。

8、《文化糾結中的深入與迷茫——論韓少功的創作精神及文學意義》,《文學評論》2009年第5期。

9、《文學價值與本土精神》,《文學評論》2010年第6期。

10、《重評“十七年”鄉村題材小說中的理想性問題》,《文學評論》2012年第2期。

11、《人類學與文學:親緣與界限——評閻雲翔《私人生活的變革:一個中國村莊裡的愛情、家庭與親密關係》,《文藝研究》2007年第1期。

12、《文本研究與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之發展》,《南京師大學報》2007年第5期。《新華文摘》2008年第2期全文轉載。

13、《論新時期知青小說的創作形態與文學史價值》,《求是學刊》2011年第1期。《新華文摘》2011年第10期全文轉載。

14、《農民工當代文學閱讀調查》,《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2年第8期。《新華文摘》2012年第23期全文轉載。

15、《阿Q為什麼是農民?》,《讀書》2001年第1期。

16、《論民歌與新詩發展的複雜關係》,《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8年第4期。

17、《本土化:中國新文學發展的另一面》,《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2年第2期。

18、《論20世紀40年代文學中的傳統主題》,《江海學刊》2002年第1期。

19、《論20世紀40年代文學中的英雄形象》,《江海學刊》2003年第3期。

20、《深層次的比較:可能與實踐》,《江海學刊》2002年第6期(署筆名柯源)。

21、《文本閱讀能力與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江海學刊》2006年第3期。

22、《玄覽者的高遠與細察》,《當代作家評論》1999年6期。

23、《批評的美麗》,《當代作家評論》2003年第4期。

24、《生活在別處:論朱文穎的小說》,《當代作家評論》2004年第5期。

25、《新文學與農民:和諧與錯位》,《當代作家評論》2008年第6期。

26、《我們還會不會愛?》,《當代作家評論》2012年第5期。

27、《否定中的潰退與背離:論80年代精神之一種嬗變》,《文藝爭鳴》2000年第3期。

28、《啟蒙與自我啟蒙》,《文藝爭鳴》2000年第6期。

29、《五四:普洛克斯忒斯之床?》,《文藝爭鳴》2001年第6期。

30、《再思啟蒙》,《文藝爭鳴》2002年第4期。

31、《自我的書寫:論“五七作家”的創作心態》,《文藝爭鳴》2003年第4期。

32、《弱者的批判與知識分子的道德要求》,《文藝爭鳴》2004年第6期。

33、《“〈平凡的世界〉現象”透析》,《文藝爭鳴》2005年第3期 。《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5年第5期全文轉摘。收錄《路遙研究資料》,延安大學出版社;收錄李建軍、邢小利編《路遙評論集》,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版。

34、《論廣闊的現實主義》,《文藝爭鳴》2006年第6期。

35、《夢的權利閾限》,《讀書》1999年第8期。

36、《反抗的局限與無奈》,《小說評論》2001年第4期。

37、《傳統的出路與去向》,《小說評論》2007年第4期。

38、《當女性邂逅江南》,《小說評論》2008年第2期。

39、《文學與生活關係新考量》,《小說評論》2009年第6期。

40、《畢飛宇創作論》,《小說評論》2012年第1期。

41、《“文化代言人”與“根”的意味》,《中州學刊》2001年第6期。

42、《仁者的自得與落拓——論孫犁創作的兩個世界》,《天津社會科學》2002年第4期。

43、《轉型的艱難與心靈的歸化:“十七年文學”的政治認同問題》,《天津社會科學》2009年第4期。

44、《論抗日戰爭時期文學中的倫理變異》,《學術研究》2005年第9期。

45、《論20世紀90年代以來小說中的浪漫主義》,《江蘇社會科學》2005年5期

46、《當代作家傳記寫作的原則與方法》,《江蘇社會科學》2006年第2期。

47、《文學經典的命運與文學的前景》,《江蘇社會科學》2008年第2期。

48、《論中國現代鄉土小說中的宗教缺席現象》,《社會科學研究》2007年第5期。

49、《論中國鄉土小說的現代性困境》,《南京大學學報》2008年第5期。

50、《論20世紀40年代的文學論爭》,《南京師大學報》2002年第1期。

51、《論20世紀鄉土小說的類型與新變》,《南京師大學報》2004年第3期。

52、《論1990年代以來鄉土小說的新趨向》,《南京師大學報》2005年第6期。

53、《回到文學的魯迅》,《南京師大學報》2010年第2期。

54、《智者的寫作:論楊絳的文化心態》,《首都師範大學學報》2001年第6期。

55、《鄉村的自語:論莫言創作的精神及意義》,《首都師範大學學報》2006年第3期。

56、《從本土化角度看“十七年”鄉村題材小說語言的意義》,《首都師範大學學報》2008年第3期。

57、《從本土化與民族化角度反思新文學》,《首都師範大學學報》2009年第5期。

58、《尖銳的撕裂與無力的喚醒——評陳希我的小說》,《當代文壇》2007年第3期。

59、《文學批評——心靈的事業》,《南方文壇》2007年第4期。

60、《當前中國文學到底缺什麼?》,《南方文壇》2007年第4期。

61、《論文學研究的內部生態》,《南方文壇》2009年第6期。

62、《愛的“隱身登錄”者——論黃詠梅的小說》,《南方文壇》2010年第5期。

63、《猶豫而迷茫的鄉土文化守望——論賈平凹1990年代以來的小說創作》,《南方文壇》2012年第4期。

64、《論中國鄉土小說的二重敘述困境》,《浙江學刊》2005年第4期。

65、《啟蒙的本土與超越》,《人文雜誌》2005年第1期。

66、《責任與偏向——論20世紀30年代農村災難題材文學》,《人文雜誌》2008年第3期。

67、《從傳統中間尋找異路——論廢名的方法學意義》,《人文雜誌》2010年第1期。

68、《群體分化與文學變異》,《暨南學報》2004年第1期。

69、《如何重估百年新文學的成就——兼論新文學的本土化與民族化》,《探索與爭鳴》2010年第5期。

70、《論新時期知青小說的精神特徵與歷史意蘊》,《天津社會科學》2011年第3期。

71、《對新文學接受的本土化思考》,《社會科學研究》2011年第4期。

72、《論底層文學的精神資源及價值選擇》,《山西大學學報》2011年第5期。

73、《鄉土文學的地域性:反思與深入》,《首都師範大學學報》2012年第5期。

74、《國民性批判:一個文化的謊言》,《探索與爭鳴》2009年第7期。

75、《論加強電視劇的文學意蘊》,《中國電視》2002年第1期。

76、《絕望而困惑的鄉村輓曲作者》,《文學評論叢刊》1999年2卷1期。

77、《意識形態的回歸》,《山東社會科學》2006年第5期。

78、《回歸故事:策略還是退卻?》,《鐘山》2000年第1期。

79、《紅柯論》,《鐘山》2002年第1期。

80、《論張承志近期創作及其精神世界》,《鐘山》2006年第3期。

81、《電子媒介時代的文學堅持》,《鐘山》2007年第5期。

82、《重建文學的信仰》,2008年《鐘山》2008年第3期。

83、《形式的演進與缺失——論90年代以來小說創作的技術化潮流》,《上海文學》2006年第12期。

84、《關於文學標準問題的思考》,《上海文學》2012年第7期。

85、《知識分子的命運及承擔》,《探索與爭鳴》2008年第2期。

86、《堅持的迷茫與守望的尷尬——論小說家對“文革”後鄉村改革的書寫》,《中國現代文學論叢》2007年第1期。

87、《九十年代以來文學批評反思》,《揚子江評論》2007年第2期。

88、《新時期小說與中國古典文學傳統》,《揚子江評論》2009年第1期。

89、《戰爭政治與1940年代詩歌》,《江漢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

90、《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反思》,《南京師大文學院學報》2005年第3期。

91、《語文與真實》,《語文教學通訊》2006年第7、8期合刊。

92、《阿Q是不是農民?》,《書與人》2002年第1期。

93、《論魯迅作品的文本意義》,《江蘇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第6期。

94、《論老虎的小說》,《時代文學》2002年第3期。

95、《回歸故事的魅力》,《當代文壇》2008年第5期。(合作,第一作者)

96、《中國現代文學中“父親”形象的嬗變及其文化意味》,《首都師範大學學報》

1999年第4期。(合作,第二作者)

97、《去批評化:對當代文學研究方法的思考》,《山東師範大學學報》2012年第4期。

98、《個人之愛與民族之痛的交融》,《吉林師範大學學報》2012年第2期。

99、《以淡寫濃,別賦深情——讀〈故鄉的野菜〉》,《名作欣賞》2011年第12期。

100、《鄉土精神:鄉土文學的未來靈魂》,《時代文學》2011年第9期。

101、《重論文學接受的意義及中心——以金庸、巴金為例》,《山花》2011年第7期。

102、《自然生命觀下的美與悲——重讀廢名〈竹林的故事〉》,《名作欣賞》2010年第5期。

獨立主持項目:

1、國家社科青年項目(2005—2007),“中國新文學與農民關係之研究”(05CZW014),已結項。

2、江蘇省十五社科項目(2001—2003),“40年代文學與農民文化傳統研究”(J3-034),已結項。

3、江蘇省十五社科項目(2004—2006),“20世紀中國文學與農民文化關係研究”(04ZWB008),已結項。

4、國家社科項目,“近二十年鄉村倫理變遷與鄉土小說發展之關係”,正進行。

5、國家社科重大項目“當前社會文學生活調查研究”(溫儒敏教授主持)之子項目“當前社會的文學閱讀和接受調查”。正進行。

文學批評家

文學批評家,也叫做文化批評家。就是對於一項文學作品,進行缺點的剖析。他們往往在邏輯是逆於常人,從而從另一個相對客觀的角度來評析一篇文章,或者一文學作品。 他們其實也是文學人物形式的一種,也就是說,他們也被允許從事文學工作,甚至被允許自己寫文章之後批判自己的文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