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曼君

黃曼君

黃曼君(1935 年5月30日---2010年11月22日)筆名黃毅軍,湖南株洲人,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導、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帶頭人、著名學者和詩人。2010年11月22日因病辭世。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黃曼君 黃曼君

黃曼君,湖南株洲人。1956年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中文系。1992年被批准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993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博士生導師,為華中師大文學院第一個博士點的創始人。歷任教研室主任、中文系主任、華中師範大學文學研究所所長和名譽所長、華中師大學術委員會委員、國家級精品課程負責人等。曾先後擔任中國當代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現代文學學會常務理事、名譽理事,中國曹禺研究學會副會長,中國聞一多研究學會副會長、名譽理事、顧問,中國聞一多基金會理事,中國魯迅學會理事,中國郭沫若研究學會理事,湖北省文學學會副會長、顧問,湖北省現代文學學會會長,湖北省文藝理論家協會顧問,湖北省毛澤東詩詞研究會顧問等;此外,亦曾擔任湖北省社會科學聯合會委員、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特約研究員等。因病於2010年11月22日12:07分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去世,享年76歲。

代表作品

1959年開始發表作品,其學術研究的主攻方向為中國現當代文學和中國20世紀文學理論批評史,代表著作《論沙汀的現實主義創作》、《中國現代文壇的“雙子星座”――魯迅、郭沫若與新文學主潮》、《新文學傳統與經典闡釋》。主編《中國近百年文學理論批評史》、《中國20世紀文學理論批評史》等。 著有專著《郭沫若作品欣賞》、《郭沫若》,詩集《戰地上的一束芙蓉花》,散文集《金色的長江》、《春滿長江》、《三峽畫廊》、《大江源記》,主編《長江三峽的沿革及傳聞》、《屈原、端午、龍舟》,《中國現代文學史》、《中國現代文學流派》,論文《現代化視野中的中國二十世紀文學》等。

專著《論沙汀的現實主義創作》、論文集《中國現代文壇的“雙子星座”——魯迅、郭沫若及新文學主潮》均獲湖北省社科優秀獎二等獎,《中國近百年文學理論批評史》(主編)獲1998年國家教委社科成果三等獎,音樂片《葛洲壩交響音畫》(作詞)獲中國琴台音樂會優秀創作獎,散文《葛洲壩賦》獲湖北省第一屆產業系統文藝創作楚天杯優秀創作獎,其作品還獲首屆普通高校教學成果國家級優秀獎、1997年湖北省優秀社科成果二等獎等。

獲獎情況

1、1993年12月16日《毛澤東關於文藝本質問題的經典闡發》獲“紀念毛澤東誕辰100周年榮事達杯”獎;

2、1995年5月23日《毛澤東文藝思想的"活的靈魂"》評為省優秀論文;

3、1995年 6月3日《中國現代文學的雙子星座--魯迅郭沫若與新文學主潮》獲湖北省首屆社科優秀成果省級(著作類)二等獎;

4、1997年元月16日《中國20世紀文學理論批評的總體特徵》獲湖北省首屆文藝論文二等獎;

5、1997年12月30日評為華中師範大學研究生教育先進指導教師;

6、1998年1月18日"20世紀中國文學教學體系"獲華中師範大學1994--1997學年度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7、1998年12月10日《中國近百年文學理論批評史》(1895--1990)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第二屆社科成果三等獎。

人物小傳

從小展露文學天賦 創作激情到老不衰

1935年,黃曼君出生於湖南湘潭一個平凡家庭,隨後前往美麗的湘西生活。在老伴兒陳菊先的記憶里,丈夫從小酷愛讀書。“據說他4歲開始讀書,當時年紀太小,還只能坐在大人懷裡。”在湘西沅陵縣的一所教會中學,黃曼君點燃了對文學和寫作的興趣。

中學時期,黃曼君就展露出驚人的文學天賦。“那時候他經常用筆名‘黃毅軍’,在報紙上發表文章,還寫了分析魯迅小說《祥林嫂》的論文。”陳菊先回憶說。後來成為學者和詩人的黃曼君,也許從那時起就明確了一生的方向。對魯迅、郭沫若等現代文學大師的研究,也成為他在學術領域建樹最高的一部分。

中學畢業後,黃曼君來到華中師範大學讀書,並於1956年畢業於該校中文系,從此留校任教直至終身。60年代是黃老師的一個創作高峰。那時候他到北京大學交流,作為著名學者唐弢和王瑤的助手,共同編寫現當代文學教材。“30多歲就躋身一流學者,只要提起現當代文學領域的好手,全國都知道華師有人!”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鬍亞敏回憶恩師,依然難掩心中的自豪。

1993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黃曼君為博士生導師,他也成為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的第一位博導。他青年時代即投身現代文學研究,在魯迅、郭沫若、沙汀等作家研究、新詩研究、思潮研究與二十世紀文學理論批評研究等領域卓有建樹。其人格性情令人欽佩,被稱為“中國20世紀最後一個浪漫主義者”。

無論是學者還是詩人,一般都有自己的高峰和低潮。但在同事和學生眼裡,黃曼君每隔10年就有一個創作高峰,直至辭世前他依然筆耕不輟。“80年代他在北大講課,錢理群就是當時的學生。90年代他主攻文藝理論研究,奠定了在魯迅研究和郭沫若研究等領域的地位。進入20世紀後,他依然精力旺盛。兩年前創作的《老境》,被認為是他最好的詩作之一。”胡亞敏回憶說。

一生對美異常敏感

浪漫詩人鍾情春天

黃曼君是位詩人,浪漫情愫滲透進他的生命,伴隨他到生活的每個角落。黃教授愛美,並擁有發現美的眼睛,凡是接觸過他的人都有此體會。李遇春是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現當代教研室主任,雖然不是黃教授的學生,但與他共事8年,其中一件事令他至今記憶猶新。

那是前幾年的一個初春,當時他正從8號樓前面經過。突然被黃曼君叫停,他望著眼前的一片草地,神情陶醉地讚嘆:“多綠的草地,生命力啊!”直到此時,李遇春才發現小草不知何時已發芽,他每天從此經過竟然沒有發現,那一刻他被深深感動了。“生活中處處有美,只是一般人都視而不見。永遠難忘黃老師當時張開雙手無比沉醉的神情!”

在學生印象中,黃曼君無比鍾情於春天。“春天裡講關於春天的詩,這是黃老師最開心的事。他曾蒐集了古今關於春天的詩歌,在課堂上吟誦給大家。有時候他也現場作詩,並板書到黑板上,然後頑皮地問大家:‘我的詩寫得不錯吧!’”湖北經濟學院副教授金立群是黃曼君的得意門生,回憶起導師往事,他眼中泛起了淚花。“黃老師一生熱愛春天,詩歌里處處閃耀青春色彩。然而他70歲時創作的《老境》這首詩卻是對生命的沉重思考,充滿蒼老氣息,沒想到幾年之後他真的走了……”學生們談起他的詩歌,忍不住潸然淚下。然而在這首詩的字裡行間,“老漁夫”不屈服命運,昂然搏擊“自然的殺手”,展現了黃老的風采,依稀看到了魯迅的影子。

學問生活融為一體

走廊論學直到凌晨

作為學者的黃曼君,從未把論文和成果作為研究的目標,“他是追求真善美的人,所以能把學問和生活完美融為一體。”正因為有此胸懷,黃曼君有著難以想像的學術包容度。他的研究專長是中國現當代文學,但他對文史哲皆有興趣,不僅關注學科理論前沿,還經常讀書看報關注國內外大事。“他思想敏銳,知識結構與時俱進永不過時,還得益於他虛心學習不恥下問的做學問態度。”胡亞敏回憶導師。無論是師生還是朋友,無論是文學還是哲學,只要是他不懂的,他都隨時隨地虛心請教。黃曼君喜歡與人討論交流,也歡迎別人隨時打斷發表不同意見,作為學界泰斗,能做到這點很不容易。

金立群就深刻記得,2002年他和導師一起到湖南參加學術年會。黃曼君本來準備了講稿,但前一天聽了別人的發言後,他覺得自己的發言需要改進,當晚就與金立群討論心得。“我們就在賓館的走廊里討論,從晚上10點鐘一直聊到凌晨2點,他對知識有著永不滿足的渴求。”

“這世界可敬的人很多,但可愛的人不多,黃曼君先生是可敬又可愛的人。”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導許祖華教授回憶說。他於1986年來到該校,與黃曼君共事20多年,對其學問和為人深有了解。“他把學問追求內化為生命需要,這種學術境界是他與一般學者的最大區別。”

所以,別人看來枯燥的學問,在他看來樂趣無窮,再苦再累也願意。陳菊先告訴記者,黃曼君讀大學時家庭條件很苦,為了把津貼省下來買書和雜誌,他僅製備了一套衣服。“每次換洗衣服時,只好躲進被窩看書。”長子黃念南回憶說:“以前夏天沒有空調風扇,老爸經常光著膀子讀書,不知不覺背上就爬滿蚊蟲。”

赤子之心恰似頑童

扶持後學竭盡全力

在學生眼中,黃曼君是一位和藹可親的老師。與他談話沒有一點兒壓力,真有如沐春風的感覺。“我們私下都叫他‘老頑童’,因為他有顆赤子之心。”文學院碩士殷璐告訴記者。黃曼君喜歡跟年輕人在一起,也喜歡與大家討論問題,課堂上還經常朗誦詩歌。“他搖頭晃腦地唱著《四季歌》,也給大家演唱《月亮河》等外文歌曲,遇到新學的歌曲還複印歌詞發給同學。”

身為著名學者,黃曼君的教學風格卻非常隨和。據學生金立群回憶,在他攻讀碩士和博士期間,每天下午都到導師家裡討論學習。黃老師喜歡討論,也歡迎學生隨時打斷,並提出質疑。他經常會從小說中挑出詞句提問,如果學生回答對了他就非常高興。“他是用這種溫和的方法督促大家學習。”黃曼君以身作則,用人格魅力感染大家,雖然沒有嚴厲的批評,對學習上要求卻很嚴格。

去年12月的一天,大雪一夜之間降臨江城。那時候黃老師的身體已經不好,大家都以為他不會來上課了。沒想到,當同學趕到教室的時候,黃老師早已獨自坐在教室里。“他戴著帽子和圍巾,像個十足的‘潮男’。見有人走進教室,笑著鼓掌說‘熱烈歡迎巾幗英雄’!”大家見他身體不好,都勸他回去休息。他見很多人沒來上課,反倒和藹地動員大家召集同學,不要辜負了清晨的大好雪景。

對於後學他極力推薦,對於學科現狀他非常關心,即使在辭世前夕依然如此。胡亞敏告訴記者,凡是請他幫忙的學生,他都竭盡全力從不推託。就在去世的前幾天,他還躺在病床上推薦學生。

8月26日,黃曼君的身體狀況已經很差,但他還是參加了院裡關於學科建設的研討會。坐在台下的他精神很不好,原本只打算講話5分鐘,但站到講台上他卻突然判若兩人。他對學科現狀非常憂心,緊握拳頭說:“年輕老師要動起來,要動起來!”沒想到這次講話竟成為他的人生絕唱,同事們回想起來無不唏噓落淚。

大段背誦小說原文

超強記憶源自苦練

採訪中,學生和同事無不佩服黃曼君的博聞強記和超強記憶力。文學院碩士王建雄告訴記者,有一次他在閱覽室當助理的時候,黃老師前來借書。因閱覽室里沒有該書,他又陪同前往歷史學院查看。黃老師在路上突然問道:“你就是討論課上寫××文章的那位吧!文章寫得很好。”王建雄大為感嘆,討論課上學生眾多,沒想到黃老師竟然清楚地記得他。“他的腦子裡仿佛有一部人文社科類的圖書署名索引,不論學生問起哪本書,他都能信手拈來,告訴你從何找起。”金立群回憶說。“背誦詩歌不算什麼,黃老師連小說都能背誦。有次上課,他一口氣背誦了魯迅小說《故鄉》里的一大段文字,在場學生無不折服。”

為此,記者特意詢問了陳菊先老人:黃老是如何練成超強記憶力的?她告訴記者,黃老師原本有口吃的毛病。為了能流利講課,他就在上課前一天備好功課,並全部背誦下來。長年如此,自然練就了超強記憶力。“他經常在家裡搖頭晃腦地背誦,記憶力完全來自後天勤奮。”

附詩一首 

老境

明知道西行的雲即將變成落照

卻要引吭高歌、賦詩長吟

難道真能聲透九霄、響遏行雲

那晚霞不會再向無垠的夜空長殞

明明老年斑上臉,已到倦鳥投林時候

卻那么傾情投入、婆娑起舞

難道會再有生命的律動、靈魂的震顫

或從年輕舞伴驚鴻的倩影里

追索華年,將逝去的青春召喚

明明枝枯葉暗,晚桂也已吐出了最後一縷余香

卻要在枕邊涼透的秋意中

諦聽磅礴浩瀚肅殺的秋聲

領略無邊秋光的凜冽勁健

明明手指僵慢了,老眼昏花了

卻要攀住電腦女神騰挪變幻的衣衫

或是外語的復讀,異國風光的遐想

此生此世有多少急需彌補的遺憾

明明一生的積累將有新的爆發、創穫

卻血流遲滯了、心搏異常了、肌體蝕損了

然而仍如搏海的老漁夫

將手中魚叉一次次高舉

投向那迎面撲來的自然的殺手

即使躺下也要將生命的漁舟駛回港灣! 

(2004年10月,黃曼君創作於桂子山)

華中師範大學教授盤點

華中師範大學(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簡稱華中師大或華師)是中國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性師範大學,具有百年悠久歷史的老校,位於中國湖北省武漢市。學校位於武漢市洪山區風景優美的桂子山上,占地133.34公頃,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之一。

周代翠
蔡勖
婁策群
喻光明
楊生勇
李行潤
汪更生
魯衛群
扶惠華
邵清淤
趙東方
樊惲
高秉雄
賀紅武
金柏欣
劉賢龍
侯雲漢
魏謙
邱保勝
張啟春
林夢平
潘勝文
楊光富
劉勝祥
段從清
許祖華
肖文精
周吉源
梅德平
劉順忠
塗海洋
吳正舜
伍強賢
夏曉濱
嚴國政
徐森林
談國新
謝民育
湛昌國
羅邦成
陳繼勝
吳雙清
郭駝英
劉守印
候喜文
李家麟
朱興安
唐成春
李高翔
候德富
白國仲
賈亞
李志揚
胡響朋
吳元芳
王恩科
胡年珍
黃新堂
周振榮
李海兵
餘澤華
楊寶亮
陸漢文

戴建業
鄒尚輝
曾連茂
黃小群
徐樵利
張隆勝
陶家元
周國林
王慶生
劉盛佳
李家清
景才瑞
盧治平
唐鳴
譚邦和
熊鐵基
馬紅宇
佐斌
高華平
莊萬友
江光榮
劉長林
周宗奎
董澤芳
鄧猛
胡禮和
陶笑虹
范先佐
孫綿濤
楊再隋
楊漢麟
杜時忠
李東風
丁毅華
姚偉鈞
余穎
黃光明
王先霈
黃青陽
李學寶
劉德立
彭建新
董利民
楊劭
周曉明
吳振國
王國秀
張全明
李文新
張豫鄂
夏明遠
袁善琦
顧志華
辛凌
劉守華
陳宏薇
曾慶強
喬國強
吳琦
舒白梅
曾菊新
田松慶
譚傳鳳
盧武強
何百根
鄧先端
汪海燕
鄭曉邊
龍立榮
劉華山
郭永玉
餘子俠
王坤慶
塗艷國
項繼權
羅福惠
鄭小平
楊純斌
劉武
李家榮
沈志安
李會濱
廖平勝
黃紅髮
韋紅
俞思念
李其榮
辛藝華
肖豐
鄒建軍
王澤龍
張永健
王又平
馬敏
張禮知
黃永林
陳建憲
聶珍釗
石德清
楊雙華
沈振煜
王后雄
黃曼君
王繼新
趙呈領
馬承五
王齊洲
張三夕
洪華珠
趙以軍
李雪萍
李亞雄
夏玉珍
江立華
向德平
陳國生
董恩林
劉永紅
劉安海
廖美珍
王玉德
儲澤祥
丁烈雲
李相文
張維友
張國平
劉連壽
肖友英
陳偉東
李方元
韓勛國
吳曉娜
趙鋼
張昌年
胡金柱
金聰
肖德寶
劉玉華
何婷婷
陳利
馮剛
譚連生
楊宗凱
王偉軍
王學東
夏南強
祝平燕
鄭杭生
張紹焱
劉小怡
肖殿荒
劉聖歡
塗正革
鄧宏乾
朱長江
鄭權
覃紅
程又中
何穗
鄧引斌
聶運麟
陳傳理
馮國強[教授]
曹郁
劉韶軍
劉九洲
孫文憲
萬堅
趙國華
李中華
汪國勝
黃文華
陳其才
華先發
張應林
周宏宇
李桃生
章開沅
朱傳方
張愛東
劉盛華
吳安心
胡宗球
丁明武
徐勇
李向農
邢福義
陳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