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武

劉武

劉武(?—前144年),漢文帝劉恆嫡次子,漢景帝劉啟同母弟,母孝文皇后竇猗房(即竇太后),西漢諸侯王。前178年受封代王,前176年改封淮陽王。前168年,梁懷王劉揖去世無嗣,劉武繼嗣梁王。前161年就國。國都睢陽(今河南商丘)。七國之亂時,曾率兵抵禦吳王劉濞,保衛了國都長安,功勞極大,後仗竇太后寵愛和梁國地廣兵強,欲繼景帝之帝位,未果。諡號“孝王”,葬於永城芒碭山。自受封至去世,共為王三十五年,為梁王二十四年。孝王死後梁國一分為五,為其五子封國。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劉武(?—前144年),漢文帝嫡二子,漢景帝同胞弟,母竇太后。前178年被受封代王,前176年改封淮陽王。前168年,梁懷王劉揖薨,無嗣,劉武繼嗣梁王。前161年就國。國都睢陽(今河南商丘)。七國之亂期間,曾率兵抵禦吳王劉濞,保衛了國都長安,功勞極大,後仗竇太后寵愛和梁國地大兵強欲繼景帝之帝位,未果。前144年十月病逝,諡號孝王,葬於永城芒碭山。自受封至去世,共為王三十五年,為梁王二十四年。孝王死後梁國一分為五,為其五子封國。竇太后比較喜歡梁孝王,所以一直希望景帝千秋萬歲之後能傳位於梁王。
《漢武大帝》沈保平飾演的劉武

景帝確實犯傻,居然在一次酒會上從容說:"千秋萬歲之後傳位於王",記住,司馬遷用了"從容"二字,顯然不是喝醉了。皇上乃金口玉言,說話當然算數,所以梁孝王竊喜,沒想到被竇嬰駁回去了。從小就聽說過周成王桐葉封疆的故事,皇上豈是口誤,奈何當時舉目天下,唯有梁孝王才是自己的親兄弟,不靠他靠誰呢。
後來七國之亂之前,漢景帝與梁孝王結成兄弟之盟,梁孝王坐鎮的梁國首都睢陽。在睢陽梁孝王被吳楚叛軍圍攻。戰爭最艱苦的時候,吳楚軍都打入城中,後被消滅,太尉周亞夫已經被漢景帝授予軍事上指揮的全權,梁孝王多次派人去請求援兵,周亞夫為大局考慮沒有出兵援助,只讓梁孝王拖住吳楚軍。最後周亞夫斷吳楚軍的糧草,吳楚軍大敗。
所以平定七國之亂後,因為梁王最親,戰功確實也很卓著,漢景帝重賞了梁孝王,後來梁孝王居功自傲,目無法制,而且逾越了禮制,出行行天子禮。太子劉榮被廢之後,欲爭儲位,而且行為越來越放縱,甚至暗殺了朝廷之中反對立他為儲的大臣。這件事發生之後,遭到了漢景帝派的中尉郅都的嚴密調查,無奈只得把給他獻暗殺計謀的羊勝、公孫詭當替罪羊。此事之後梁孝王已無爭儲的想法,負荊請罪於漢景帝前。此時也已經立皇十子劉徹(原名劉彘)為太子。
漢景帝中元六年,梁孝王再次入朝,請求留在長安,入侍皇太后,但景帝沒有批准,梁孝王回到封地後四個月,突患熱病,病情急劇惡化,不久就離開了人世。一代梟雄黯然退出了歷史的舞台。死後諡號梁孝王,葬於睢陽東九十里的芒碭山。
梁孝王虛懷若谷,門下不知多少人才,像我們熟知的司馬相如枚乘鄒陽,都有名的人物。

家庭成員

妻子

李氏 李後 生劉買
李王后的雕像

兒子

長子梁共王劉買
次子濟川王劉明
三子濟東王劉彭離
四子山陽王劉定
五子濟陰王劉不識

女兒

女兒五人,皆食湯沐邑

相關史料

史記記載

《史記·卷五十八·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梁孝王武者,孝文皇帝子也,而與孝景帝同母。母,竇太后也。
孝文帝凡四男:長子曰太子,是為孝景帝;次子武;次子參;次子勝。孝文帝即位二年,以武為代王,以參為太原王,以勝為梁王。二歲,徙代王為淮陽王。
初,武為淮陽王十年,而梁王勝卒,謚為梁懷王。懷王最少子,愛幸異於他子。其明年,徙淮陽王武為梁王。梁王之初王梁,孝文帝之十二年也。梁王自初王通曆已十一年矣。
梁王十四年,入朝。十七年,十八年,比年入朝,留,其明年,乃之國。二十一年,入朝。二十二年,孝文帝崩。二十四年,入朝。二十五年,復入朝。是時上未置太子也。上與梁王燕飲,嘗從容言曰:“千秋萬歲後傳於王。”王辭謝。雖知非至言,然心內喜。太后亦然。
其春,吳楚齊趙七國反。吳楚先擊梁棘壁,殺數萬人。梁孝王城守睢陽,而使韓安國、張羽等為大將軍,以距吳楚。吳楚以梁為限,不敢過而西,與太尉亞夫等相距三月。吳楚破,而梁所破殺虜略與漢中分。明年,漢立太子。其後梁最親,有功,又為大國,居天下膏腴地。地北界泰山,西至高陽,四十餘城,皆多大縣。
孝王,竇太后少子也,愛之,賞賜不可勝道。於是孝王築東苑,方三百餘里。廣睢陽城七十里。大治宮室,為衤復道,自宮連屬於平台三十餘里。得賜天子旌旗,出從千乘萬騎。東西馳獵,擬於天子。出言,入言警。招延四方豪桀,自山以東遊說之士。莫不畢至,齊人羊勝、公孫詭、鄒陽之屬。公孫詭多奇邪計,初見王,賜千金,官至中尉,梁號之曰公孫將軍,梁多作兵器弩弓矛數十萬,而府庫金錢且百巨萬,珠玉寶器多於京師。
二十九年十月,梁孝王入朝。景帝使使持節乘輿駟馬,迎梁王於關下。既朝,上疏因留,以太后親故。王入則侍景帝同輦,出則同車遊獵,射禽獸上林中。梁之侍中、郎、謁者著籍引出入天子殿門,與漢宦官無異。
十一月,上廢栗太子,竇太后心欲以孝王為後嗣。大臣及袁盎等有所關說於景帝,竇太后義格,亦遂不復言以梁王為嗣事由此。以事秘,世莫知。乃辭歸國。
其夏四月,上立膠東王為太子。梁王怨袁盎及議臣,乃與羊勝、公孫詭之屬陰使人刺殺袁盎及他議臣十餘人。逐其賊,未得也。於是天子意梁王,逐賊,果梁使之。乃遣使冠蓋相望於道,覆按梁,捕公孫詭、羊勝。公孫詭、羊勝匿王後宮。使者責二千石急,梁相軒丘豹及內史韓安國進諫王,王乃令勝、詭皆自殺,出之。上由此怨望於梁王。梁王恐,乃使韓安國因長公主謝罪太后,然後得釋。
上怒稍解,因上書請朝。既至關,茅蘭說王,使乘布車,從兩騎入,匿於長公主園。漢使使迎王,王已入關,車騎盡居外,不知王處。太后泣曰:“帝殺吾子!”景帝憂恐。於是梁王伏斧質於闕下,謝罪,然後太后、景帝大喜,相泣,復如故。悉召王從官入關。然景帝益疏王,不同車輦矣。
三十五年冬,復朝。上疏欲留,上弗許。歸國,意忽忽不樂。北獵良山,有獻牛,足出背上,孝王惡之。六月中,病熱,六日卒,謚曰孝王。
孝王慈孝,每聞太后病,口不能食,居不安寢,常欲留長安侍太后。太后亦愛之。及聞梁王薨,竇太后哭極哀,不食,曰:“帝果殺吾子!”景帝哀懼,不知所為。與長公主計之,乃分梁為五國,盡立孝王男五人為王,女五人皆食湯沐邑。於是奏之太后,太后乃說,為帝加壹餐。

漢書記載

《漢書·卷四十七·文三王傳第十七》:
孝文皇帝四男:竇皇后生孝景帝、梁孝王武,諸姬生代孝王參、梁懷王揖。
梁孝王武以孝文二年與太原王參、梁王揖同日立。武為代王,四年徙為淮陽王,十二年徙梁,自初王通曆已十一年矣。
孝王十四年,入朝。十七年、十八年,比年入朝,留。其明年,乃之國。二十一年,入朝。二十二年,文帝崩。二十四年,入朝。二十五年,復入朝。是時,上未置太子,與孝王宴飲,從容言曰:“千秋萬歲後傳於王。”王辭謝。雖知非至言,然心內喜。太后亦然。
其春,吳、楚、齊、趙七國反,先擊梁棘壁,殺數萬人。梁王城守睢陽,而使韓安國、張羽等為將軍以距吳、楚。吳、楚以梁為限,不敢過而西,與太尉亞夫等相距三月。吳、楚破,而梁所殺虜略與漢中分。
明年,漢立太子。梁最親,有功,又為大國,居天下膏腴地,北界泰山,西至高陽,四十餘城,多大縣。孝王,太后少子,愛之,賞賜不可勝道。於是孝王築東苑,方三百餘里,廣睢陽城七十里,大治宮室,為復道,自宮連屬於平台三十餘里。得賜天子旌旗,從千乘萬騎,出稱警,入言蹕,擬於天子。招延四方豪桀,自山東遊士莫不至:齊人羊勝、公孫詭、鄒陽之屬。公孫詭多奇邪計,初見日,王賜千金,官至中尉,號曰公孫將軍。多作兵弩弓數十萬,而府庫金錢且百巨萬,珠玉寶器多於京師。
二十九年十月,孝王入朝。景帝使使持乘輿駟,迎梁王於關下。既朝,上疏,因留。以太后故,入則侍帝同輦,出則同車遊獵上林中。梁之侍中、郎、謁者著引籍出入天子殿門,與漢宦官亡異。
十一月,上廢栗太子,太后心欲以梁王為嗣。大臣及爰盎等有所關說於帝,太后議格,孝王不敢復言太后以嗣事。事秘,世莫知,乃辭歸國。
其夏,上立膠東王為太子。梁王怨爰盎及議臣,乃與羊勝、公孫詭之屬謀,陰使人刺殺爰盎及他議臣十餘人。賊未得也。於是天子意梁,逐賊,果梁使之。遣使冠蓋相望於道,復案梁事。捕公孫詭、羊勝,皆匿王后宮。使者責二千石急,梁相軒丘豹及內史安國皆泣諫王,王乃令勝、詭皆自殺,出之。上由此怨望於梁王。梁王恐,乃使韓安國因長公主謝罪太后,然後得釋。
上怒稍解,因上書請朝。既至關,茅蘭說王,使乘布車,從兩騎入,匿於長公主園。漢使迎王,王已入關,車騎盡居外,外不知王處。太后泣曰:“帝殺吾子!”帝憂恐。於是梁王伏斧質,之闕下謝罪。然後太后、帝皆大喜,相與泣,復如故。悉召王從官入關。然帝益疏王,不與同車輦矣。
三十五年冬,復入朝。上疏欲留,上弗許。歸國,意忽忽不樂。北獵梁山,有獻牛,足上出背上,孝王惡之。六月中,病熱,六日薨。
孝王慈孝,每聞太后病,口不能食,常欲留長安侍太后。太后亦愛之。及聞孝王死,竇太后泣極哀,不食,曰:“帝果殺吾子!”帝哀懼,不知所為。與長公主計之,乃分梁為五國,盡立孝王男五人為王,女五人皆令食湯沐邑。奏之太后,太后乃說,為帝壹餐。
孝王未死時,財以巨萬計,不可勝數。及死,藏府余黃金尚四十餘萬斤,他財物稱是。

梁國世表

1 梁孝王
梁孝王和王后在地面寺廟裡的塑像
劉武
2 梁恭王 劉買
3 梁平王 劉襄
4 梁貞王 劉無傷
5 梁敬王 劉定國
6 梁夷王 劉遂
7 梁荒王 劉嘉
8 梁 王 劉立
9 梁 王 劉音

梁孝王墓

梁孝王墓位於永城東北34公里芒碭山南脈保全山東側山腰,距山頂約15米。其墓斬山為槨,穿石而藏,墓門向東,墓長56.62米。過去習稱梁孝王洞或梁王避暑洞,是西漢梁王在芒碭群山開鑿的第一座大型石質洞穴墓,也是發現最早的西漢梁王陵墓,史書上多有記載史記,梁孝王世家,索隱,述征記:碭有梁孝王之冢水經注獲水引應邵曰:縣有碭山,山在東,出文石,秦立碭郡,蓋取山之名也,山有梁孝王墓,其冢斬山為廓,穿石為藏,清光緒編,永城縣誌,古蹟中記載:孝王洞在保全山之東麓,其中有十字街,飲馬池 太平寰宇記載:梁孝王墓在縣北五十里,高四丈,周回一里,碭山南嶺山樑孝王墓被發現最早可追溯到東漢末年,曹操引兵人碭,伐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寶數萬斤,致使金盡梁王石室空。

該墓坐西面東,開鑿於距山頂20米處 從墓道口至西迴廊西壁全長96.45米,南北最寬處 迴廊北耳室北壁至迴廊南耳室南壁32.4,最高處3米,總面積約612平方米,總容積約1367立方米。全墓由墓道、甬道、主室、迴廊及10餘間測室、耳室、角室和排水系統組成墓道呈東西向,由斜坡墓道和平底墓道兩部分組成斜坡墓道全長32.2米,上口寬2.59米,底寬2.78米,平底墓道的西端深人山體部分是封閉式墓道,兩側石牆之上用底端為燕尾槽的石板扣合成兩面坡式,兩坡的頂端用上寬下窄的梯形石板扣壓,這種扣合方法減輕了頂部壓力,極其堅固,至今保存完好。墓道近墓門處南北各開鑿一個耳室,南耳室東西最長處5.1米,南北最寬處4.9米,內高2.4米,北耳室東西長5.3米,南北最寬處4.46米,內高2.22米,這兩個應是車馬室,過墓門是東西長23.4米,寬2.4米,高2.3米,東高西底的雨道,是從墓道通向主室的通道,由門道 斜坡甬道,平底甬道三部分組成。在斜坡甬道的西端南北兩側各開鑿一個耳室,北耳室南北最長處12.88米,東西最寬處9.9米,高2-2.18米,總容積約233立方米。南耳室東西4.56米,南北寬處4.6米,內高2.l米,為藏兵器的地方。

甬道西端連線主室,主室是整座墓葬的核心,平面東西呈長方形,東西長9.65米,南北寬4.7米,高3米,室四壁垂直,表面光平。主室底部為東西長5.45米,南北寬3.65米,深0.4米的凹坑,坑底平坦,四壁垂直,四角規整,凹坑的東壁是一條通向迴廊的下水道。主室的南北兩側各開三個耳室。北側的三個耳室整齊規整,皆為正方形,每邊長2.3米,為儲藏室和庖廚室。南側的東側室為棺床室,東、南、西三面為石壁;北面是和主室相通的空間,室底高出主室底部0.4米,南部底端有一通向水井室的不規則洞孔。
南面西側耳室和棺床室有門相通,連成套間,內呈近正方形,南北長3.18米,四壁垂直,底平坦,室底中央為一向下開鑿的石坑,為浴室。最西邊的耳室和主室相通,呈南北長方形。主室外圍建有迴廊,圍繞主室和主室外側室一周,平面略呈正方形,東迴廊中部與主室相通。迴廊的四角皆有耳室,平面呈方形,每邊長4.7米,是放置陪葬品的地方。迴廊的東、西、南三面還有寬0.4米,深0.3米的排水溝,將各室的積水排入南迴廊的水井,利用水井內的自然岩縫,將水排出山體。
梁孝王墓工程浩大,氣勢恢宏,結構規整,布局合理,建築藝術高超,這在火藥尚未發明的西漢時期,用人工開鑿如此浩大的工程,其難度可想而知,這充分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影視形象

2001年《大漢天子》姚剛飾劉武
2005年《漢武大帝沈保平飾劉武
2010年《美人心計》張曉晨飾劉武

華中師範大學教授盤點

華中師範大學(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簡稱華中師大或華師)是中國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性師範大學,具有百年悠久歷史的老校,位於中國湖北省武漢市。學校位於武漢市洪山區風景優美的桂子山上,占地133.34公頃,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之一。

周代翠
蔡勖
婁策群
喻光明
楊生勇
李行潤
汪更生
魯衛群
扶惠華
邵清淤
趙東方
樊惲
高秉雄
賀紅武
金柏欣
劉賢龍
侯雲漢
魏謙
邱保勝
張啟春
林夢平
潘勝文
楊光富
劉勝祥
段從清
許祖華
肖文精
周吉源
梅德平
劉順忠
塗海洋
吳正舜
伍強賢
夏曉濱
嚴國政
徐森林
談國新
謝民育
湛昌國
羅邦成
陳繼勝
吳雙清
郭駝英
劉守印
候喜文
李家麟
朱興安
唐成春
李高翔
候德富
白國仲
賈亞
李志揚
胡響朋
吳元芳
王恩科
胡年珍
黃新堂
周振榮
李海兵
餘澤華
楊寶亮
陸漢文

戴建業
鄒尚輝
曾連茂
黃小群
徐樵利
張隆勝
陶家元
周國林
王慶生
劉盛佳
李家清
景才瑞
盧治平
唐鳴
譚邦和
熊鐵基
馬紅宇
佐斌
高華平
莊萬友
江光榮
劉長林
周宗奎
董澤芳
鄧猛
胡禮和
陶笑虹
范先佐
孫綿濤
楊再隋
楊漢麟
杜時忠
李東風
丁毅華
姚偉鈞
余穎
黃光明
王先霈
黃青陽
李學寶
劉德立
彭建新
董利民
楊劭
周曉明
吳振國
王國秀
張全明
李文新
張豫鄂
夏明遠
袁善琦
顧志華
辛凌
劉守華
陳宏薇
曾慶強
喬國強
吳琦
舒白梅
曾菊新
田松慶
譚傳鳳
盧武強
何百根
鄧先端
汪海燕
鄭曉邊
龍立榮
劉華山
郭永玉
餘子俠
王坤慶
塗艷國
項繼權
羅福惠
鄭小平
楊純斌
劉武
李家榮
沈志安
李會濱
廖平勝
黃紅髮
韋紅
俞思念
李其榮
辛藝華
肖豐
鄒建軍
王澤龍
張永健
王又平
馬敏
張禮知
黃永林
陳建憲
聶珍釗
石德清
楊雙華
沈振煜
王后雄
黃曼君
王繼新
趙呈領
馬承五
王齊洲
張三夕
洪華珠
趙以軍
李雪萍
李亞雄
夏玉珍
江立華
向德平
陳國生
董恩林
劉永紅
劉安海
廖美珍
王玉德
儲澤祥
丁烈雲
李相文
張維友
張國平
劉連壽
肖友英
陳偉東
李方元
韓勛國
吳曉娜
趙鋼
張昌年
胡金柱
金聰
肖德寶
劉玉華
何婷婷
陳利
馮剛
譚連生
楊宗凱
王偉軍
王學東
夏南強
祝平燕
鄭杭生
張紹焱
劉小怡
肖殿荒
劉聖歡
塗正革
鄧宏乾
朱長江
鄭權
覃紅
程又中
何穗
鄧引斌
聶運麟
陳傳理
馮國強[教授]
曹郁
劉韶軍
劉九洲
孫文憲
萬堅
趙國華
李中華
汪國勝
黃文華
陳其才
華先發
張應林
周宏宇
李桃生
章開沅
朱傳方
張愛東
劉盛華
吳安心
胡宗球
丁明武
徐勇
李向農
邢福義
陳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