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連壽

劉連壽

劉連壽(1932-2009),教授。湖北武漢人。1952年畢業於華中大學物理系。195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8年赴蘇聯進修。1968年北京大學物理系研究生畢業。歷任華中師範學院、華中師範大學講師、副教授、教授,中國高能物理學會第二屆常務理事。

基本信息

成果及著作

從事理論物理的研究。提出層子模型的協變場論計算方法和“平移不變的口袋模型”均獲成果。1983年與聯邦德國學者合作提出強子-強子非衍射散射的“三火球模型”,1985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二等獎。著有《數學物理方法》、《理論物理簡明教程》、譯有《規範場的量子理論導引》。

社會評價

2009年12月9日,我國著名物理學家,粒子物理研究所、理論物理國家重點學科、物理學一級博士學位授予點和博士後流動站的奠基人劉連壽教授遺體告別儀式在校舉行。

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李以章,我校全體在校領導,部分老校領導,各職能部門、各院系負責人以及劉連壽教授生前的同事、親朋好友、培養畢業的學生、物理學院教職工、粒子物理所研究生、物理學院基地班學生參加了遺體告別儀式,以表示對劉連壽教授的悼念之情。

生平資料

劉連壽教授1932年生於武漢,1948年中學畢業後,按照地下黨領導人的意見考入華中大學。1949年春,按照上級安排回家,負責收錄延安廣播,油印有關黨中央檔案,交給地下黨領導,傳遞黨的聲音,準備迎接武漢解放。解放後回到華中大學,後參加團校學習,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畢業於華中師大的前身——華中大學物理系。之後,由國家選派赴蘇聯留學,師從國際著名物理學家栗弗席茲。

回國後,一直在華中師大工作。六十年代中期,師從我國理論物理奠基人之一——北京大學胡寧教授,參加了“層子模型”的研究,奠定了紮實的物理功底。

1978年,劉連壽教授開始組建華中師大基本粒子理論研究室,並開始招收第一批碩士研究生。

1980年,劉連壽教授在武漢主辦了“強子結構物理討論會”。兩年之後,劉連壽教授又邀請國內專家主辦了“粒子物理講習班”和“粒子物理討論會”。

1982年,劉連壽教授赴德國訪問,在柏林自由大學與孟大中教授合作,提出了著名的“三火球模型”,成功地解釋了西歐核子中心當時發現的複雜現象,被國內外同行廣泛引用並稱為“劉-孟”模型。該模型和他後來的平移不變口袋模型一起。

1985年獲得國家科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1985年獲得“理論物理”博士學位授權點,成立粒子物理研究所。

1992年建立了物理學博士後流動站。

1986年至2001年擔任粒子物理研究所所長。

2009年12月5日6時20分劉連壽教授在湖北省人民醫院逝世,享年76歲。

貢獻及成就

前瞻性的辦學思想籌建高能核乳膠研究室

劉連壽教授不僅十分了解國際理論研究的動向,而且在實驗研究方面也有獨到的洞察。他敏銳看到國際上剛剛興起的高能重離子碰撞對未來發展的影響。從德國歸來後,他著手籌建高能核乳膠研究室。該研究室於1985年成為西歐核子研究中心的國際高能核乳膠第一合作組的成員。

從此,粒子物理所的實驗與理論研究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軌道——先後分別成為美國相對論重離子碰撞RHIC-STAR和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LHC-ALICE國際合作組的正式成員和中方牽頭單位,使粒子物理所及時地加入到國際高能物理實驗的主流。

開放性的辦學理念成為全國高校名師

五十餘栽,劉連壽教授耕耘不輟,桃李滿天下。劉連壽教授指導和培養了一大批博士後、博士和碩士。許多弟子已經成為國內外知名學者和學術骨幹,為我國高能物理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

劉連壽教授在七十高齡甚至病重時還堅持在科研教學第一線,為華中師大物理基地班上課,編寫了特色鮮明的“理論物理基礎教程”。劉連壽教授因材施教,不斷探索物理教學改革,開展“抽籤式”教學法,讓學生上講台,取得了顯著效果,為物理國家基礎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2005年獲首屆全國高校名師獎。

為科學研究和教育事業鞠躬盡瘁

2006年,劉連壽教授因犯疑難病症全身浮腫,身體虛弱,醫生要求多休息。可是,劉連壽教授依然堅持為本科生和研究生上基礎課。在病情加重期間還帶領學生做出了重要研究成果,首次提出強相互作用物質發生平滑過渡的物理機制,論文發表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上,還完成了三本專著的出版和定稿工作。

劉連壽教授曾經擔任全國高能物理學會副理事長、湖北省物理學會、武漢市物理學會副理事長。劉連壽教授和武漢以及中南地區的物理同仁一起組建了“中南地區理論物理學術交流中心”,開展了許多學術活動,對各單位之間的學術交流和研究生素質的提高起了有力的推動作用。

劉連壽教授為華中師大學科建設和理科的發展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不但創建了學校理科第一個博士點和博士後流動站,而且還對其它理科學科的發展給予了大量的幫助和支持。臨終前,深感生命的可貴,還在念念不忘兩件事,一是推動物理學院本科教育的改革,二是提高研究生質量,發展創新能力。

劉連壽教授為人、為學開一代風範。他前瞻性的辦學思想,開放性的辦學理念,為科學研究和教育事業鞠躬盡瘁的精神,嚴謹治學、悉心育人的優秀品質將永遠銘記在我們心中,激勵我們為祖國的振興與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華中師範大學教授盤點

華中師範大學(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簡稱華中師大或華師)是中國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性師範大學,具有百年悠久歷史的老校,位於中國湖北省武漢市。學校位於武漢市洪山區風景優美的桂子山上,占地133.34公頃,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之一。

周代翠
蔡勖
婁策群
喻光明
楊生勇
李行潤
汪更生
魯衛群
扶惠華
邵清淤
趙東方
樊惲
高秉雄
賀紅武
金柏欣
劉賢龍
侯雲漢
魏謙
邱保勝
張啟春
林夢平
潘勝文
楊光富
劉勝祥
段從清
許祖華
肖文精
周吉源
梅德平
劉順忠
塗海洋
吳正舜
伍強賢
夏曉濱
嚴國政
徐森林
談國新
謝民育
湛昌國
羅邦成
陳繼勝
吳雙清
郭駝英
劉守印
候喜文
李家麟
朱興安
唐成春
李高翔
候德富
白國仲
賈亞
李志揚
胡響朋
吳元芳
王恩科
胡年珍
黃新堂
周振榮
李海兵
餘澤華
楊寶亮
陸漢文

戴建業
鄒尚輝
曾連茂
黃小群
徐樵利
張隆勝
陶家元
周國林
王慶生
劉盛佳
李家清
景才瑞
盧治平
唐鳴
譚邦和
熊鐵基
馬紅宇
佐斌
高華平
莊萬友
江光榮
劉長林
周宗奎
董澤芳
鄧猛
胡禮和
陶笑虹
范先佐
孫綿濤
楊再隋
楊漢麟
杜時忠
李東風
丁毅華
姚偉鈞
余穎
黃光明
王先霈
黃青陽
李學寶
劉德立
彭建新
董利民
楊劭
周曉明
吳振國
王國秀
張全明
李文新
張豫鄂
夏明遠
袁善琦
顧志華
辛凌
劉守華
陳宏薇
曾慶強
喬國強
吳琦
舒白梅
曾菊新
田松慶
譚傳鳳
盧武強
何百根
鄧先端
汪海燕
鄭曉邊
龍立榮
劉華山
郭永玉
餘子俠
王坤慶
塗艷國
項繼權
羅福惠
鄭小平
楊純斌
劉武
李家榮
沈志安
李會濱
廖平勝
黃紅髮
韋紅
俞思念
李其榮
辛藝華
肖豐
鄒建軍
王澤龍
張永健
王又平
馬敏
張禮知
黃永林
陳建憲
聶珍釗
石德清
楊雙華
沈振煜
王后雄
黃曼君
王繼新
趙呈領
馬承五
王齊洲
張三夕
洪華珠
趙以軍
李雪萍
李亞雄
夏玉珍
江立華
向德平
陳國生
董恩林
劉永紅
劉安海
廖美珍
王玉德
儲澤祥
丁烈雲
李相文
張維友
張國平
劉連壽
肖友英
陳偉東
李方元
韓勛國
吳曉娜
趙鋼
張昌年
胡金柱
金聰
肖德寶
劉玉華
何婷婷
陳利
馮剛
譚連生
楊宗凱
王偉軍
王學東
夏南強
祝平燕
鄭杭生
張紹焱
劉小怡
肖殿荒
劉聖歡
塗正革
鄧宏乾
朱長江
鄭權
覃紅
程又中
何穗
鄧引斌
聶運麟
陳傳理
馮國強[教授]
曹郁
劉韶軍
劉九洲
孫文憲
萬堅
趙國華
李中華
汪國勝
黃文華
陳其才
華先發
張應林
周宏宇
李桃生
章開沅
朱傳方
張愛東
劉盛華
吳安心
胡宗球
丁明武
徐勇
李向農
邢福義
陳群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