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謠諺

《古謠諺》把大量古籍中保存的上古至明代的謠諺彙編成集﹐在宋代以來同類書中堪稱集大成之作。書中的諺語主要是關於農事活動﹑氣象占驗﹑地方風土﹐以及各種社會生活經驗等的作品。

古謠諺

正文

代以前,遠及上古時代的歌謠、諺語。先秦詩歌除《詩經》、《楚辭》及“逸詩”外,還有些歌謠諺語,它們也反映了古代詩歌的發展過程。
遠在文字出現之先,歌謠就已在人民口頭流傳。由於當時無法記載下來,今天只能從古代文獻中去發掘一些後人追記的材料。如《彈歌》,是一首古樸的原始歌謠:“斷竹,續竹,飛土,逐宍(肉)。”(《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它以兩個字為一拍,構成四個短句,記錄了製造彈弓,彈出土丸,追趕飛禽走獸的狩獵生活片斷。相傳為上古伊耆氏時代的《蠟辭》:“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禮記·郊特性》)這本是蜡祭祝辭,辭句帶點命令口氣,實際上是求八蜡之神消除自然災害,使人們生活得以安定。歌辭句式整齊,文字技巧已相當熟練,不可能出於傳說中的伊耆氏時代,後代追記時大概已加潤色。《尚書·湯誓》則記載了傳說是夏代末年的歌謠:“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表現了人們對暴君的仇恨,具有強烈的反抗情緒。《孟子·梁惠王》也有同樣的記載。說是詛咒夏桀的民謠,應當是比較可信的。
傳說為上古時代的歌謠,散見於文獻中的,還有《擊壤歌》、《卿雲歌》、《夏人歌》、《麥秀歌》等。所載之書,雖然比較晚出,但韻語賴口頭流傳,記載之前當已有較長的流傳時間,記載時可能作些修飾,又難免受當時文體的影響,但不能斷定它們就是偽作。如《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何有於我哉!”(見《帝王世紀》)據記載,這是帝堯時代一個80歲老人所唱的歌。從社會發展史看,原始公社時期,生產力相當低下,不可能有獨立“鑿井”“耕田”這樣的經濟生活,那個時代的人,也不大會有“帝力何有於我”的思想。這些牴牾之跡,或出於後人的改筆,但從基本內容看,應該還是產生較早的。再如《卿雲歌》:“卿雲爛兮,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見《尚書大傳》卷一)這首短詩,有內容,有辭采,句式整齊,技巧嫻熟,虞舜時代的口頭創作很難達到這樣高的造詣,顯然經過後人潤色,但它的內容,表達了歌頌日月、崇拜自然的樸素感情,保存了古代思想習俗的影子。
古籍中記載的時代稍後一些的歌謠,如《採薇歌》,據《史記·伯夷列傳》,它產生於以四言詩為主體的《詩經》時代,象這種藝術上比較成熟的自由體歌辭,即使可能產生,也未必能完全保持原貌。《楚狂接輿歌》(《論語·微子》)、《孺子歌》(《孟子·離婁上》),則已透露出向《楚辭》體過渡的端倪。
與《楚辭》更接近的,是戰國時的《越人歌》:“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說(悅)君兮君不知”,據《說苑》記載,這首歌是從少數民族語言翻譯過來的,乘船的是王子鄂君子皙,越人歌手對鄂君擁楫而歌,歌調婉轉,感情深摯。“山有木兮木有枝”是一句隱語,“枝”是“知”的叶音,有點象南朝民歌,沈德潛評此詩說:“與‘思公子兮未敢言’(《九歌·湘夫人》)同一婉至。”(《古詩源》)
古代往往謠、諺並稱,其實謠和諺意思相近而又有別。謠指不用樂器伴奏的歌唱;諺指諺語,它用簡單通俗的固定語句,說明一定的道理。
殷商以前的諺語,今已罕見。記載諺語較多的古書莫過於《左傳》,如:“心苟無瑕,何恤乎無家”(《閔公元年》);“狐裘尨茸,一國三公,吾誰適從”(《僖公五年》);“輔車相依,唇亡齒寒”(《僖公五年》);“非宅是卜,唯鄰是卜”(《昭公三年》)。這些諺語產生的上限,已經很難考定,而它所反映的內容和表現的形式,都已相當成熟。前兩例亦謠亦諺,後兩例已近格言,都不可能是上古初民的創作。
《論語》《孟子》《荀子》《國語》《戰國策》《禮記》等書中記載的古諺語還有很多,產生和寫定的時間更晚,大體上都是句式整齊的格言式的語句,是人們勞動和生活經驗的總結。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