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秀歌

麥秀歌

《麥秀歌》創作年代大約在公元前1050年,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文人詩。《麥秀歌》是箕子朝周時慨憤而作。“是富於感情而為血和淚的文學。”在寥寥十數字中,將亡國慘狀和亡國原因和盤托出。《中國文藝詞典》稱:《麥秀歌》“文詞非常悲美可愛,含義最深,為後世寓意詩的發端”。後人常以“麥秀”、“黍離”來表示亡國之痛。

作者介紹

點擊查看大圖
中國現存最早的文人詩
〕箕子
 麥秀漸漸兮, 禾黍油油,
彼狡童兮, 不與我好兮。

 (出處:《史記·宋微子世家》)
作者 箕子,名胥余,因封國於(今山西太谷縣東北),,故稱箕子。
箕子與同姓,是殷商貴族,性耿直,有才能,在紂朝內任太師輔朝政。
箕子佐政時,見紂王進餐必用象,感紂甚奢,嘆曰:“彼為象箸。必為玉杯,為杯,則必思遠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輿馬宮室之漸自此始,不可振也”。
後紂愈奢靡,旦夕酒作樂而不理政。箕子屢諫紂不聽。有人勸箕子離去,箕子曰:“為人臣,諫不聽而去,是彰君之惡而自悅於民,吾不忍也”。於是箕子便披髮佯狂為奴,隨隱而鼓琴以自悲。紂見此,以為箕子真瘋而囚禁之。武王滅商建周后,命召公釋放箕子,向箕子詢治國之道,箕子不願作周的順民,帶領遺老故舊一大批人從今膠州灣東渡到朝鮮,創立了箕子王朝。同去的有殷商貴族景如松、琴應、南宮修、康侯、魯啟等。
後,箕子過朝歌),見宮室毀壞荒涼,遍地野生麥黍,心甚傷之,欲哭則不可,欲泣則近於婦人,乃作《麥秀歌》,其詩曰:“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與我好兮。”,這裡“狡童”系指紂王,意為你那時不聽我勸,如今落得這般天地。朝歌殷民聽見,皆動容流涕。
今朝鮮平壤箕子陵,是其遺蹟。唐朝時,在朝歌南關建箕子廟,文學家柳宗元為其寫了碑文,今存。明正德年間,在南門內路西建有“三仁祠”,以祀其位,遺址尚存。

詩歌解釋

麥秀歌麥秀歌
題解 《麥秀歌》是箕子朝周時慨憤而作。“是富於感情而為血和淚的文學。”在寥寥十數字中,將亡國慘狀和亡國原因和盤托出,而且又是淒涼悲惋,用的是何等經濟的文學手腕!《麥秀歌》創作年代大約在公元前1050年,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文人詩。《中國文藝詞典》稱:《麥秀歌》“文詞非常悲美可愛,含義最深,為後世寓意詩的發端”。後人常以“麥秀”、“黍離”來表示亡國之痛。
注釋
題註:箕子東渡朝鮮後,朝周時,見故都朝歌宮室毀壞荒涼,遍地野生麥黍,心甚傷之,欲哭則不可,欲泣則近於婦人,乃作《麥秀歌》,意為你那時不聽我勸,如今落得這般田地。朝歌殷民聽見,皆動容流涕。
漸漸:jiānjiān,(麥芒)漸漸長。《古樂府》卷九作“蔪蔪”。
狡童:此系指紂王。《詩經·鄭風》有《狡童》篇,與此無涉。
詩評
《麥秀歌》是箕子所作。箕子是殷紂王的叔父,生長於古都朝歌(今淇縣)。《麥秀歌》創作年代大約在公元前1050年,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文人詩。在此之前,據傳夏啟曾作有《九辨》、《九問》,其詞早已失傳,夏商之際有《刺奢篇》,但作者已失考。《中國文藝詞典》稱:《麥秀歌》“文詞非常悲美可愛,含義最深,為後世寓意詩的發端”,評價甚高。
成語 麥秀黍離 黍離麥秀 黍油麥秀
附註尚書大傳》卷二:“微子朝周,過殷故墟,見麥秀之蘄蘄兮……曰:此父母之國。乃為《麥秀之歌》,曰:‘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我好仇!’”按,《史記·宋微子世家》亦載此事,“微子”作“箕子”。後因以“黍油麥秀”為亡國之痛的感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