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師族

厭師族是指一些在學生時代受到老師不公平對待而導致身心受害,成人後而對老師產生厭煩情緒的人。

背景

“老師都去死”小組“老師都去死”小組

豆瓣網上,一些網路小組名稱關鍵字是“老師”,但其主要內容是回憶自己上學期間遭受老師傷害的悲慘經歷,其中的一個小組名稱竟是“老師都去死”!

在豆瓣網上,除了“老師都去死”小組之外,還有“我們都有討厭的語文老師”小組、“詛咒那些傷害你的偽老師”小組……這些小組的組員來自各地,幾乎都是80後90後的中學生和大學生。
不過,他們也在組內說明,自己並非不分青紅皂白,將所有的老師一棍子打死,而只是極力批判那些他們認為不稱職的老師。
在這些網友的眼中,某些老師既不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也並非和藹可親、循循善誘,而是很令人“討厭”,被稱為“偽老師”。
這些網友在組內訴說自己曾經被老師譏諷、打罵、懲罰的經歷,發泄對老師的不滿。
而被他們批評的老師,從國小到國中、高中盡有,其中還有不少是幼稚園教師。

聲討老師

“老師都去死”小組的說明中寫道:“我雖然沒有覺得世界上所有老師都不好,但是我怎么碰到的都是些無恥的?”另一個類似的小組則在說明中宣稱:“不適合做老師的人做了老師,是天底下最劣等的事情。這些人玷污了老師這個詞!”
在這些小組裡面,一則“說說你最恨的老師名字”的帖子備受網友熱捧。網友們曝光了這些老師的名稱,有人還回憶起自己的“悲慘經歷”:有人在幼稚園期間,被教師將天牛放在褲子裡,造成他至今還有“蟲子恐懼症”;有人經常被老師冤枉,還被當眾批評“你就不是一個好東西”;有人因為不願剪頭髮,而失去了被某老師批准入團的機會;有人被老師奚落之後,又被全班同學嘲笑了3分鐘,恥辱感終身難忘……
在小組裡,有人感嘆:“大多數老師都很好,但的確有個別老師素質很差!對成績不好的學生,他會一輩子看不起你;成績好的學生則永遠都是他的寶貝,這樣老師真的很噁心”……

業內觀點

觀點一:教師權威心理在作怪
在“我們都有討厭的語文老師”小組裡,一位網友稱,高中語文老師的錯誤講解導致全班期末考試答錯,而這位老師卻狡辯:“我說什麼你就信啊?”
光明中學資深語文老師李新認為:“俗話說'人無完人,金無足赤',老師犯錯,大方承認、改正,也無傷大雅。可這類老師明知自己講錯,卻還理直氣壯地為自己找藉口。這就是教師的權威心理在作怪。”
“傳統觀點認為老師就應該是高高在上,於是有的老師便覺得在學生面前犯錯,有損教師尊嚴,明知講錯還想糊弄學生,這錯誤甚至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李新認為,“老師只是先於學生掌握了部分知識,並不一定比學生強,應該放下架子,虛心接受批評。”
觀點二:老師應學會換位思考
最令這些組員們刻骨銘心的是,老師曾經的冷嘲熱諷、打罵體罰,對他們的身心造成了巨大創傷。他們當中有人被老師稱為“智障”,被勒令退學,而如今“智障”保研了;有人因為晨跑晚去幾分鐘而被老師扇耳光。跑步、做伏地挺身、被教鞭敲腦袋……更是一些學生“被虐”的慘痛回憶。
在傳統教育理念當中,對年紀較小的學生就應該嚴格管理,否則他們容易“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有些老師因為“愛之深,責之切”而體罰學生……這些簡單粗暴的教育手段雖然可以暫時讓學生“老實下來”,但卻會增添學生的憎恨,在他們心頭留下終身痕跡。李新老師建議:“教師要學會換位思考。”
“老教師容易受保守觀念引導,對學生過於苛刻,而年輕老師則常常缺乏耐心。不同年齡層的老師都應做到換位思考,這樣才能理解學生。”李老師還說,女老師有孩子後,對學生態度更溫和,因為她們學會了從母親的角度看孩子。
觀點三:教師挨批是件好事情
復旦大學教授顧曉鳴看來,教師挨批倒是一件好事:“有一種社會衝突理論認為,衝突能帶來改進,老師會在不知不覺中傷害學生,學生將不滿表達出來,對教師完善自我很有好處。”
“我們讀書時,學生缺少表達自己的途徑,而現在的學生可以更加自由地表達對老師的不滿。直面矛盾才會有進步,我現在就真誠歡迎復旦的學生罵老師。學生批評老師,一般都沒有惡意。那些批評我的學生,我都在期末成績里給A。”顧教授如是說。

教師的反擊

同樣在豆瓣網上,還有一個名為“討厭學生的老師們”小組,談論的內容也多為老師們在課堂上遇到的困惑。小組裡有這樣的說明:“身為老師的我們,在課堂上敢想不敢幹的所有事,都可以在這裡盡情咆哮,尤其是針對蠢貨學生!在這裡,請老師們口沫飛濺……”

一位教師網友在小組裡傾訴他的困惑:一次在課上,因一問題涉及到家庭,故展開討論……一學生竟然大言不慚地說:“我在家幹家務,要是我爸媽不給錢,我壓根都不乾!”教師問:“那你賺這錢心安理得嗎?”學生答:“有什麼不能拿的?我勞動了,我付出了,我就應該拿。”教師又追問:“那你父母對於你的花銷呢?你如何回饋?忽然有一日,給你一個六七位數的賬單,讓你結帳,你願意埋單嗎?”不料學生竟回答:“他們養我是應該的,我當然不埋單了!”這位教師很鬱悶地表示,當時自己就特別想爆髒話罵人。

一位教師網友發了一則題為“我為啥愛把他們說成'學牲'”的帖子,他感慨道:“總是有那么一些聽不懂人話的小破孩兒們,傻著臉交上來一堆不符合要求的作業;總是有想渾水摸魚的幾個零星兒小混蛋們,腆著臉拿著抄襲的作業愣說千真萬確是自己做的,出現在我眼前!每次我都恨不得教訓一下這幫'學牲'!”
還有一位教師網友,更是這樣感慨:“我覺得我們這行最大的痛苦就是--每個班都有幾個欠扁的學生,每天都在要痛扁他們和強忍住不扁中徘徊……”

新族人類

新新人類,為1980年代末期至1990年代初期的台灣流行語,最早的起源為1980年代末期。此類人群有“新潮”、“年輕”、“不同於舊時代的人們”的特徵。他們生活在物質及文化豐富的新時代,追求一切可觸及的新生事物,喜歡刺激與冒險,倡導新生活,新文化,新運動等。
HI族
99族
孤族
蠶繭族
趕巧族
炒車族
早退族
BT族
炒號族
草族
跪族
漂族
愛餓族
被迫族
無趣族
飆車族
標題族
暴走族
幫幫族
備胎族
背包族
奔奔族
不婚族
畢婚族
背車族
車床族
草莓族
友團族
車縫族
彩虹族
春困族
炒鳥族
抄號族
晨鳥族
簡訊族
考碗族
恐婚族
溜溜族
走穴族
流浪族
樂單族
賴班族
隱貸族
手娛族
藥盒族
典當族
代課族
蛋殼族
電腦族
洞穴族
電波族
代排族
代購族
定格族
飛人族
放氣族
飛魚族
飛特族
粉粉族
粉領族
國貨族
過勞族
哈哈族
號哭族
火腿族
合吃族
候鳥族
海蒂族
哈租族
哈韓族
喊山族
紅唇族
哈比族
倦鳥族
摳摳族
熱婚族
遊藝族
炒錢族
外食族
夜泳族
友團族
阿魯族
布波族
阿Q族
蛋殼族
海豚族
囤暖族
傍傍族
團拜族
曬愛族
挪窩一族
倚靠族
月光族
隱婚族
養卡族
御宅族
太陽族
跳蚤族
淘券族
討薪族
微量族
無性族
蝸居族
石人族
試藥族
曬黑族
燒包族
試考族
試吃族
伸手族
上班族
曬卡族
曬一族
剎那族
閃婚族
食利族
食泥族
試客族
急嫁族
摳門族
扣扣族
低碳族
懼上族
黑飛族
湊假族
拼居族
揭蓋族
海啃族
厭師族
蠶繭族
替課族
慳錢族
淘港族
短婚族
求生族
團居族
避年族
學租族
星光族
蝦米族
鹹魚族
藥丸族
坐班族
追風族
轉存族
裝窮族
蟄居族
追星族
智旅族
折客族
準婚族
職客族
宅內族
晚睡族
威客族
婚活族
捏捏族
陪拼族
學租族
準老族
走班族
透明族
脫光族
淘寶族
夾心族
簡易族
急婚族
酷摳族
回巢族
爬鋪族
管道族
花草族
擺婚族
密碼族
路憂族
辣奢族
周光族
淘婚族
庫索族
鼠族
穿青族
211蟻族
捧車族
陪拼族
龐克族
拼位族
窮忙族
潛水族
日光族
試衣族
刷刷族
閃電族
哇喔族
草莓族
慢活族
裝嫩族
洋漂族
賴校族
熬熬族
奶瓶族
年清族
泡泡族
榴槤族
樂和族
裸婚族
懶婚族
樂活族
獵婚族
麻豆族
蘑菇族
秒殺族
掏空族
歌特族
車震族
張三族
偽婚族
宅內族
快閃族
隱身族
叮飯族
蹭蹭族
恐假族
囤囤族
購硬族
海囤族
掏空族
鐵丁族
SOHO族
BOBO族
WINK族
YOYO族
NONO族
LATTE族
啃椅族
恐歸族
啃嫩族
啃小族
樂定族
零薪族
賣折族
漂一族
拼折族
棄檔族
搶票族
騎游族
悄婚族
時彩族
速配族
掃街族
拖粉族
臥學族
圍脖族
蝸牛族
虛客族
宅生族
做種族
剛需族
陪吃族
裝忙族
隱居族
戒駕族
研漂族
找罵族
曬密族
向日葵族
黃昏就業族
裸體上班族
下水道一族
月老族
跳早族
鐘擺族
4050族
99一族
yes族
紫E族
FUN族
地下族
裸光一族
淘券一族
網咖一族
螢火蟲族
胡蘿蔔族
新丁克族
90後帖族
90後潮男族
捷運娛樂族
網路理車族
網路廬舍族
文化創造族
帶客插隊族
網路曬衣族
奧運搶婚族
隱性就業族
網路曬衣族
馬扎排號族
白領擺攤族
白領練攤族
敗犬女一族
超市試吃族
國際自由族
上班帶飯族
無線蹭網族
打烊購物族
超市收票族
職場幽怨族
二手名牌族
文化啃老族
長三角通勤族
信用卡啃老族
職場動物族
課桌徵婚族
月光退休族
夕陽隱婚族
周末失蹤族
職場閃離族
都市種養族
未富先奢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