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研究所於1999年9月成立,被納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試點。

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於1999年9月經中國科學院批准,由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前身是1940年成立的中國地理研究所)和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1956年成立)整合而成,納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試點。

i學院概況

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及其前身-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與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為中國地理科學與資源科學的發展做出了開拓性的貢獻。在區域、國家和全球尺度上,圍繞社會經濟發展目標,在自然資源合理利用、生態環境保護、國土綜合整治、區域可持續發展、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等重要領域,取得了一批國家級重大科研成果。在上述重大科學問題和國家需求方面做出了社會公認的、不可替代的貢獻,研究成果代表了我國地理科學與資源科學發展的方向與水平。
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現有職工520人,其中科技人員358人,研究員112人、副研究員和其他高級專業技術人員153人,進入知識創新工程274人。陳述彭、吳傳均、孫鴻烈、陽含熙、劉昌明、鄭度陸大道7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石玉林、李文華、孫九林3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在該所工作。
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設地理學和生物學博士後流動站,是地理學一級學科與生態學、環境科學和農業經濟管理三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培養點,以及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地圖學地理信息系統、生態學氣象學環境科學農業經濟管理碩士學位培養點。目前共有研究生導師109人,其中博士生導師 67人,碩士生導師42人;在學研究生504人,其中博士生350人,碩士研究生154人,另有博士後73 人。連續多次被中國科學院評為博士生重點培養基地,在2003年全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評估所一級學科整體水平評估中,研究所地理學一級學科名列全國第二,其中科學研究方面名列全國第一。

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
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的知識創新目標和戰略定位為:
通過對陸地表層系統中物質流、能量流、人流和信息流的綜合分析,研究在自然和人類活動共同影響下陸地表層系統中物質與能量的空間分布格局、遷移轉化規律與形成演化機理,及其與人口、資源、環境、區域發展間的相互作用機制;揭示地球表層系統和人地系統動態機制及各組成要素間相互作用機理;發展以地球信息科學與技術為基礎的陸地表層系統與人地系統綜合集成研究方法。創新和發展地理科學、資源科學和地球信息科學。
與此同時,在地理科學與資源科學基礎理論和方法論的支持下,以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協調發展為目標,瞄準國家資源環境安全、生態建設和區域可持續發展等重大國家需求,在資源持續利用、環境整治、區域可持續發展、生態系統最佳化管理、地球信息與數據集成及信息共享等領域,開展綜合性的基礎與套用研究,重點解決國家在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過程中面臨的相關重大問題,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通過實施知識創新工程,努力把研究所建成為國家地理科學、資源科學和地球信息科學的重要創新基地;國家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領域戰略諮詢與科學決策的信息庫、知識庫、思想庫;國家地理科學、資源科學和地球信息科學創新人才的培養基地;國家全民地理知識普及的核心基地;國際一流的地理、資源與地球信息科學綜合研究機構。
根據知識創新目標,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確立了“兩個長期科學計畫,六個學科方向”的學科發展格局。兩個長期科學計畫包括“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與陸地表層生命物質過程研究”和“人地關係地域系統與中國區域發展”;六個學科方向為:陸地表層系統研究、人地關係地域系統研究、生態網路研究、地球信息科學研究、資源科學研究、農業政策研究。根據學科布局,所科研一線的機構設定由陸地表層系統研究中心、人地關係地域系統研究中心、生態網路綜合研究中心、地球信息科學研究中心、資源科學研究中心、農業政策研究中心,以及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陸地水循環及地表過程院重點實驗室、生態系統網路觀測與模擬院重點實驗室組成。
進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試點以來,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實施中國科學院新時期發展
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
戰略,基本建立了一系列適合科技創新的保障體系、現代研究所運行機制和以人為本的創新氛圍,加強了科技創新跨越戰略部署,有力促進了重大創新貢獻成果產出。
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
目前承擔的國家973、863、攻關、自然科學基金和中科院重大、重點項目共一百餘項。其中包括 973 項目“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及其驅動機制研究”、863課題“面向網路海量空間信息的大型GIS”、國家科技攻關課題“西部脆弱生態區生態系統評價與演變趨勢分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群體項目“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決策支持系統”、國家重大國際合作項目“中國西部生態環境系統綜合評估”、院創新重大項目“中國陸地和近海生態系統碳收支研究”、院創新方向性項目“華北地區水循環及水資源安全研究”等。一些瞄準國際科學前沿、適應國家重大需求的重大項目,通過組織跨所、跨院內外的合作和學科集成,取得了顯著進展。
科研工作取得豐碩成果,共獲得不同類型的成果120 餘項。其中大型國家地圖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自然地圖集》獲得2000年度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並確定為綜合重大成果;“海洋漁業遙感、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套用服務系統”研究成果獲2002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新一代大型全組件式GIS 軟體平台SuperMap”;“西北地區水資源合理配置和承載能力研究”、“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生產力和碳循環的研究”分別獲得2004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全所完成32項重大決策諮詢報告, 被國家有關部門採納。所建成的國家資源環境科學數據共享平台,具備了適時向國家高層決策機構以及公眾用戶提供資源環境空間數據服務的能力,可以滿足國家對國土資源和生態環境決策,特別是對西部大開發資源環境信息的迫切需求。
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2500餘篇,其中SCI和SSCI刊物收錄論文352篇。出版科研專著118 部,申請國家專利44項,獲得國家專利授權29項,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登記33項,研究和編制了“中國旅遊資源分類標準”等4項國家或行業標準。
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
期刊、科普工作取得良好成績。所刊物在全國科技期刊中的影響力進一步提高,國內科技論文數量繼續保持領先地位;《地理學報》、《自然資源學報》影響因子在全國地質地理類和環境類期刊中分別位居第一;《地理學報》、《中國國家地理》入選中國期刊方陣;《中國國家地理》獲第三屆國家期刊獎提名獎、《地理學報》獲第三屆國家期刊獎百種重點期刊獎。經國家旅遊局審批,研究所進入國家首批甲級旅遊規劃設計單位行列;經國家水利部審批,研究所獲國家水文、水資源調查評價甲級資質認證。
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

國際合作一直保持良好態勢,與歐、美、亞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相關科研與學術機構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常年執行多項重大國際合作項目,其中包括與日本國立環境研究所共同開展東亞環境遙感監測研究;參與聯合國全球生態系統評估計畫開展中國西部生態環境系統綜合評估研究;與加拿大CIDA開展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研究;與德國美因茲大學共同開展中國草原生態統溫室氣體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研究;參與美國NASA跨學科研究項目,開展中國生態系統過程研究等。國際學術交流活躍,主辦國際性 學術會議頻繁,18人次在重要國際學術組織中擔任主席或副主席等職務。
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
所圖書館具有以資源、生態、環境、巨觀經濟、區域開發與研究為重點的藏書體系,同時是中科院地理文獻的主要收藏和服務單位,承建中國地理科學文獻資料庫的部分工作。
掛靠的國家一級學會有中國地理學會、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和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IGBP中國委員會秘書處與IHDP中國國家委員會秘書處也設在該所。主辦的刊物有《地理學報》(中英文版)、《自然資源學報》、《資源科學》、《地理研究》、《地理科學進展》、《AMBIO-人類環境雜誌》(中文版)、《中國地理科學與國土資源文摘》、 《地球信息科學》、 《中國國家地理》等。

機構設定

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

科研簡況

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
1999年9月30日,中國科學院黨組決定將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前身為中國地理研究所1940年成立)與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1956年成立)整合,組建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並納入創新工程試點。1999年12月30日,院黨組正式宣布了對新所首屆領導班子的任命。
經過所領導班子和全所職工的共同努力,克服了兩所整合時間緊迫帶來的各種困難,取得了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工作的重大進展。2000年底,我所圓滿完成了一期知識創新工程試點的主要任務,實現了“最後進入,按點完成”的跨越式前進目標。2001年7月,經中國科學院院長辦公會議審批同意,我所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工作從啟動階段轉入全面推進階段。
2000年,我所共爭取和承擔了國家級科研項目34項,院級科研項目35項,國家部委及地方委託項目39項,國際合作項目6項。一批瞄準國際科學前沿的院知識創新重大方向性項目正式啟動,“國家資源環境資料庫集成與數據共享”、“沿海地區人地關係演化機理與調控途徑研究”、“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現代過程及其環境效應”、“過去2000年中國環境變化綜合研究”等。通過開展跨所合作研究,將帶動中科院本領域優勢學科的強勁發展和自身的學科能力建設,同時也將全面支持地理科學與資源環境科學研究方法論的改造和創新。根據國際學科發展前沿,研究所遴選部署了26項領域前沿項目。
2000年,基地科研人員共爭取到國家科研項目40餘項,科研經費總額達5800萬元,科研人員年人均科研經費相當於知識創新工程實施前的2倍多。
2000年,所科研工作取得豐碩成果,共獲得不同類型的成果40餘項。其中大型國家地圖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自然地圖集》獲得2000年度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並確定為綜合重大成果;“漫射熱輻射源物體方向比輻射率測量儀器”及“準直熱輻射源物體方向比輻射率測量儀器”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
《中國區域發展報告》、《國情分析報告》以及我所參與完成的中國科學院地學部“華北地區沙塵天氣成因和對策”諮詢報告、國家科技部“全國防沙治沙技術方案”等,為政府部門提供了系列科學分析報告和決策參考依據,受到中央和國務院及有關部門領導的高度重視;我所建成的國家資源環境科學數據共享平台,具備了適時向國家高層決策機構以及公眾用戶提供資源環境空間數據服務的能力,可以滿足國家對國土資源和生態環境決策,特別是對西部大開發資源環境信息的迫切需求;在地表過程研究領域保持國際前沿水平,逐步形成國際一流的地表過程研究中心;由孫鴻烈院士牽頭完成的“西藏昌都地區發展戰略諮詢報告”,受到西藏自治區領導的高度重視。在此基礎上以孫鴻烈院士名義向朱?基總理遞交的“關於西藏昌都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有關問題的建議”得到總理和國家計委領導的親筆批示和轉發。
2000年,正式發表論文234篇、專著23部,其中被採用的SCI收錄期刊論文數相當於進入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前原兩所一年發表SCI論文的2倍。
2000年,我所繼續與美國日本加拿大奧地利等十幾個國家的科研機構和大學保持良好的國際合作關係,與日本國立環境所達成了東亞MODIS監測系統的合作項目協定。成功舉辦了“ISCA風景旅遊洞穴保護與恢復國際學術討論會”與“第九屆國際空間數據處理學術大會”等大型國際會議。
2001年,我所共爭取和承擔了國家級科研項目23項,國家部委及地方委託項目56項,國際合作項目15項。同時,一批瞄準國際科學前沿、適應國家重大需求的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重大和方向性項目先後啟動。經跨所合作、學科集成,在資源環境數據集成與共享、人地關係演化機理、土地利用/土地覆被過程、中國歷史環境、中國城市化過程等領域取得顯著進展。首批部署的26項所級領域前沿項目,經過近兩年的跟蹤研究,初步達到了發展優勢學科和提升創新能力的戰略目標。
2001年,基地科研人員共爭取到科研項目176項,研究經費近8500萬元,比上年增長40%以上。
原創性研究工作的國際地位顯著提高:植物生長系列模型的研究,在生態系統生產力形成機制與區域農田生態過程取得理論性突破;基於我國歷史記載資料與其他代用資料的系統集成,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歷史氣候及氣候變遷研究方法,對區域環境演變和全球變化研究具有重大意義;流域系統複雜性機理有著顯著進展,黃河下游1.3萬年以來沉積速率隨時間變化的研究結果,被國際同行認定為“迄今世界上已得到的幾條不同地區的沉積速率隨時間變化的曲線中最好的一條”; 土壤碳氮循環與溫室氣體通量定量關係研究取得良好成果,有關中國農田年N2O排放總量的重要結論受到國際同行的高度評價,對估算全球N2O總量作出了重要貢獻。
套用研究也取得一批重要研究成果:“海洋漁業遙感、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套用服務系統”研究成果獲中科院2001年科技進步二等獎; 《中國區域發展報告》系列成果得到了國務院有關領導批示和國家計畫發展委員會等部門的肯定。
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
2001年,發表國內外論文327篇,專著17部;獲得國家專利4項;完成軟體登記9項。
國際合作繼續保持良好態勢,其中包括與日本環境省國立環境研究所共同開展東亞環境遙感監測研究;參與聯合國計畫,開展中國西部生態環境系統綜合評估研究;與加拿大CIDA開展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研究;與德國美因茲大學共同開展中國草原生態統溫室氣體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研究;與奧地利國際套用系統分析研究(IIASA)和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合作開展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決策支持系統研究等。全年取得國際合作資金和設備達100餘萬美元。國際學術交流也極為活躍,當年主辦國際性學術會議近10個,主要包括:“土壤侵蝕國際學術研討會”、“農業生物技術政策國際學術會議”、“國際地圖學協會國家與區域地圖集委員會學術研討會”、“地理林業趨勢”、“環黃海經濟圈經濟合作與交通運輸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等。
2002年是我所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工作轉入全面推進階段的第二年,在知識創新試點體制機制基本形成雛形的情況下,所科研工作的重點主要是要實現由進入創新之初的體制機制建設,向做實質性科技創新貢獻的戰略轉移。
2002年,我所共爭取各類國家級科研項目35項,國家部委及地方委託項目32項,國際合作項目10項。承擔國家973、863、攻關、自然科學基金和中科院重大重點項目近百項。其中包括973項目“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及其驅動機制研究”、863課題“面向網路海量空間信息的大型GIS”、國家攻關“農業信息化技術研究”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群體項目“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決策支持系統”、重大國際合作項目“中國西部生態環境系統綜合評估”、院創新重大項目“中國陸地和近海生態系統碳收支研究”、院創新方向性項目“華北地區水循環及水資源安全研究”等。一些瞄準國際科學前沿、適應國家重大需求的重大項目先後啟動,經跨所、跨院內外的合作和學科集成,在資源環境數據集成與共享、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與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等領域取得了顯?進展??
套用研究取得重要研究成果:“海洋漁業遙感、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套用服務系統”研究成果獲2002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該成果將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專家系統技術綜合套用于海洋漁業,以東黃海為示範區,開發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可業務化運行的海洋漁業遙感、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套用服務系統。為我國近海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外海漁場開發,海洋漁業生產管理,漁船周邊國家港口救助、安全航行,以及我國海洋權益的維護提供了強有力的輔助決策信息和技術支持。4項重要諮詢報告得到了國務院有關領導批示和國家有關部門的肯定和採納。
2002年,發表國內外論文600餘篇,其中SCI和SSCI刊物收錄論文62篇;出版科研專著35部;申請國家專利12項,獲得國家專利授權9項;完成3項軟體登記及國家和行業標準3件。
《中國國家地理》榮獲全國第二屆國家期刊百種重點期刊獎,黃季?j研究員榮獲第五屆“中國科學家獎”,3位優秀青年科學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傑出青年基金。經國家旅遊局審批,該所進入國家首批甲級旅遊規劃設計單位行列。
國際合作繼續保持良好態勢,與歐、美、亞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相關科研與學術機構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正在執行多項重大國際合作項目,其中包括與日本環境省和日本國立環境研究所共同開展東亞環境遙感監測研究;參與聯合國全球生態系統評估計畫開展中國西部生態環境系統綜合評估研究;與加拿大CIDA開展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研究等。國際學術交流活躍,當年主辦和承辦的國際會議19個。12人次在重要國際學術組織中擔任主席或副主席等職務。

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
2003年,研究所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工作圍繞實施中國科學院新時期發展戰略,基本建立了一系列適合科技創新的保障體系、現代研究所運行機制和以人為本的創新氛圍,進一步加強了科技創新跨越戰略部署,有力促進了重大創新貢獻成果產出。
2003年,研究所共爭取各類國家級重大科研項目10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3項,國家部委及地方委託項目46項,國際合作項目5項。承擔國家973、863、攻關、自然科學基金和中科院重大、重點項目近百項。其中包括973項目“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及其驅動機制研究”、863課題“面向網路海量空間信息的大型GIS”、國家科技攻關“農業信息化技術研究”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群體項目“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決策支持系統”、國家重大國際合作項目“中國西部生態環境系統綜合評估”、院創新重大項目“中國陸地和近海生態系統碳收支研究”、院創新方向性項目“華北地區水循環及水資源安全研究”等。一些瞄準國際科學前沿、適應國家重大需求的重大項目,通過組織跨所、跨院內外的合作和學科集成,取得了顯著進展。
面向國家需求的套用研究與社會公益研究取得重要研究成果。2003年,“關於對實施西部‘退耕’戰略中應同步實施‘藏糧於土’工程的建議”、“我國糧食和食物安全面臨的挑戰和對策”、“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存在的問題及建議”等9項重要諮詢報告得到了國務院有關領導批示和國家有關部門的肯定或採納。“新一代大型全組件式GIS軟體平台SuperMap”軟體獲得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另有7項合作成果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一、二等獎。
2003年,發表國內外論文503餘篇,其中SCI和SSCI刊物收錄論文75篇;出版科研專著29部;申請國家專利9項,獲得國家專利授權8項;完成10項軟體登記及國家和行業標準2件。
2003年,研究所刊物在全國科技期刊中的影響力普遍提高,《地理學報》、 《自然資源學報》影響因子在全國地質地理類和環境類期刊中位居前列;經國家水利部審批,我所獲國家水文、水資源調查評價甲級資質認證。
國際合作繼續保持良好態勢,與歐、美、亞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相關科研與學術機構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2003年與國外研究機構簽訂新合作協定5個,正在執行多項重大國際合作項目,其中包括與日本國立環境研究所共同開展東亞環境遙感監測研究;參與聯合國全球生態系統評估計畫開展中國西部生態環境系統綜合評估研究;與加拿大CIDA開展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研究;參與美國NASA跨學科研究項目,開展中國生態系統過程研究等。國際學術交流活躍,當年主辦和承辦的國際會議2個。12人次在重要國際學術組織中擔任主席或副主席等職務。

獲獎成果

院士風采

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
劉紀遠
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47年5月出生於上海市。1976年畢業於內蒙古師範學院地理系,1981年在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獲碩士學位,地圖學與遙感專業。1993年起任中國科學院遙感套用研究所副所長,1999年調任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所長。現兼任《中國科學》D輯編委、《地理研究》主編;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環保總局科技顧問委員會委員;以及中國地理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自然資源學會理事長、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常務理事;國際生態系統評估CLA成員國際亞太環境大會
竺可楨(1890-1974)
著名地理學家、氣象學家,我國現代地理科學與自然資源綜合考察事業的奠基人。1952-1974年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1950-1953年兼任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籌備處主任,1956-1974年兼任中國科學院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主任。他始終從科學的視角,關注著中國的人口資源、環境問題,是可持續發展的先覺先行者。
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
黃秉維(1913-2000)
著名地理學家,1954-1984年任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所長,是中國當代地理學研究的主要組織者和帶頭人,開拓了熱量水分平衡化學地理生物地理群落等自然地理三個方向;先後組織了水土保持、中國綜合自然區劃、熱量與水分平衡的大規模研究,倡議開展陸地地球系統科學與區域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新方向。

章申(1933-2002)
著名地理學家,中國化學地理學創始人之一,在國內率先開展環境中化學元素分布與克山病等地方病關係的研究,提出有關化學地理與生物地球化學的系統學術思想,在環境科學與環境保護工作中作出了重要貢獻。

陳述彭
著名地理學家,長期從事地理製圖、航空像片綜合製圖和地圖編制自動化的實驗研究。開拓了我國遙感套用新領域,倡導並組織了我國地理信息系統研究。發展地球信息科學、推動“數字地球”戰略研究,探索“地學信息圖譜”的新概念和新方法。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
孫鴻烈
著名地理學家和資源學家,中國科學院原副院長,主持了我國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工作,為我國青藏高原科學研究躍居世界前列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創建了中國自然資源學會,主持完成了中國資源大百科全書,推動了我國資源科學的建立和發展;主持建立了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路,奠定了我國生態系統研究的科學能力基礎。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陽含熙
著名生態學家,新中國生態學奠基人之一,長期從事生態學研究,倡導並創建了我國第一彬木人工林林型分類、氣候區劃和土壤分類系統,以及速生豐產林栽培技術,為我國的杉木林和森林生態學套用基礎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吳傳均

著名地理學家,我國經濟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學科帶頭人,在地理學理論、農業地理、土地利用、國土規劃和綜合整治等研究領域都作出了影響深遠的重大貢獻。他提出地理學是研究人地關係地域系統的理論思想,推進了我國地理學的基礎理論研究。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劉昌明
著名地理學家,我國水文地理研究領域的主要開拓者,長期致力於水文、水資源理論與套用研究,開拓了地學與水利結合的研究,發展了水文地理學方向。在水分循環、產流模式、比較水文、農業水文、森林水文、全球變化的環境水文效應等方面均有建樹。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
李文華
著名生態學家,在森林生態學、森林群落地理學領域有著傑出建樹。率先將計算機技術套用到生物量的製圖上,開拓了我國森林生物生產力的研究;率先提出了青藏高原森林地理分布基本規律;開闢了紅壤丘陵地區生態系統研究領域;首先系統總結了農林複合經營的理論體系,提出了我國農林複合經營套用模式,為我國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一項重要的技術支持。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科研隊伍

陸地表層系統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

蔡強國 陳百明 陳同斌 董雲社 葛全勝 康躍虎 李國勝
李秀彬 李召良 梁 濤 梁季陽 呂昌河 雒昆利 邵明安
邵雪梅 師長興 宋獻方 王立新 王麗麗 王五一 吳紹洪
夏 軍許炯晏維金 楊林生 於靜潔 張宏業 張鐿鋰
鄭景雲
人地關係地域系統研究中心
蔡建明 陳 田 董鎖成 樊 傑 方創琳 甘國輝 霍明遠
金鳳君 劉盛和 劉衛東 劉彥隨 魯 奇 牛亞菲 徐 勇
張文忠 張義豐
生態網路研究中心
樊江文 林耀明 劉琪璟 劉允芬 羅 毅 莫興國 歐陽華
歐陽竹 孫曉敏 汪宏清 於貴瑞 趙士洞 張憲洲 於 強
地球信息科學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

陳榮國 勵惠國 劉 闖 劉高煥 劉紀遠 陸 鋒 齊清文
邵全琴 宋關福 萬 慶 王勁峰 王黎明 王英傑 熊利亞
楊小喚 岳天祥 張百平 鍾耳順 周成虎 朱阿興 莊大方
資源科學研究中心
成升魁 封志明 谷樹忠 賈紹鳳 李麗娟 閔慶文 沈 鐳
謝高地 謝又予 姚治君 張 雷 趙建安
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胡瑞法 徐晉濤 張林秀

持有專利

在研項目

國家“973”項目

國家“863”項目

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

國家科技攻關項目

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

國家自然基金項目

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

院知識創新項目

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

國際合作項目

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

地方委託項目

其他項目

相關詞條

2007年諾貝爾獎23型公爵護衛艦B-26轟炸機FAL系列自動步槍FNC系列突擊步槍GUCCI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