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亦稱天然資源或地球資源,是指在其原始狀態下就有價值的貨物。一般來說假如獲取這個貨物的主要工程是收集和純化,而不是生產的話,那么這個貨物是一種自然資源。採礦、採油、漁業和林業因此一般被看作獲取自然資源的工業,而農業則不是。自然資源是成為貨物的自然財富。自然資源分可再生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一般來說活的資源都是可再生資源(比如魚、咖啡、森林等),假如它們不被過度開採耗盡的話,它們的再生速度可以與開採速度相當。非生物的可再生資源有土壤、水、大氣、潮汐和太陽能等再生能源。

基本信息

概念

自然資源自然資源

存在於自然界,在現代經濟技術條件下能為人類利用的自然條件。可產生能量的物質資源,又稱能源。既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基礎,又是人類社會生產的原料或燃料及人類生活的必要條件和場所。一般可分為礦產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氣候資源生物資源海洋資源等。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1972)對自然資源的解釋是“是指一定時間條件下,能夠產生經濟價值以提高人類當代和未來福利的自然環境因素的總和。”

概況

自然資源自然資源
自然環境中與人類社會發展有關的、能被利用來產生使用價值並影響勞動生產率的自然諸要素,通常稱為自然資源,可分為有形自然資源(如土地體、動植物礦產等)和無形的自然資源(如光資源、熱資源等)。自然資源具有可用性、整體性、變化性、空間分布不均勻性和區域性等特點,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社會物質財富的源泉,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依據之一。

自然資源的內含,隨時代而變化,隨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而擴展。按自然資源的增殖性能,可分為:

①可再生資源。這類資源可反覆利用,如氣候資源、水資源、地熱資源。

②可更新資源。這類資源可生長繁殖,其更新速度受自身繁殖能力和自然環境條件的制約,如生物資源。

③不可再生資源。這類資源形式周期漫長,如礦產資源、土地資源。

分類

自然資源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包含著許多形態和性質很不相同的物質,為了有利於管理和利用,可分為下列幾類。

一、非枯竭的自然資源:這類資源供給穩定、數量豐富,幾乎不受人類活動的影響,一般不因利用而枯竭。如太陽能、風能、潮汐能、全球性水資源、大氣和氣候等。

二、可枯竭的自然資源:這類資源是在地球演化過程中的不同時期形成的,數量有限,其中有的將會枯竭,如化石燃料;而有些則在不合理利用時才會枯竭,如能適當利用就可不斷更新,例如生物資源。這類資源又可根據其是否能夠自我更新分為兩類。 (1)可更新自然資源:主要包括土地資源、地區性水資源和生物資源等。這類資源可藉助於自然循環和生物自身的生長繁殖而不斷更新,保持一定的儲量。如果對這些資源進行科學管理和合理利用,就能夠做到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但如果使用不當,使資源受到損害,破壞其更新循環過程,會造成資源枯竭,不僅經濟受到損失,嚴重時將影響人類的生存環境。 (2)非更新自然資源。這類資源基本上沒有更新的能力。其中有些可藉助於再循環而被回收,得到重新利用,包括金屬礦物和多數非金屬礦物,如鐵礦、銅礦、磷、鉀肥料、石棉、雲母、粘土等,這些資源是經歷了億萬年的生物進化循環過程而緩慢形成的,其更新能力極弱,當它們被人類開採使用之後,可以再回收重新利用。另外一些非更新資源是一次消耗性的,既不能再循環,也不能被回收,主要包括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此外,還有一些非金屬礦物,如石英、石膏和鹽類,以及一些消耗性金屬如塗料中的鋁、電鍍中所用的鋅等,僅供一次利用,無法回收。

特徵

①有限性。指資源的數量,與人類社會不斷增長的需求相矛盾,故必須強調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

②區域性。指資源分布的不平衡,存在數量或質量上的顯著地域差異,並有其特殊分布規律;

③整體性。每個地區的自然資源要素彼此有生態上的聯繫,形成一個整體,故必須強調綜合研究與綜合開發利用。

中國自然資源特徵:①自然資源總量大、種類齊全。我國是世界資源大國。不僅如此,我國還是世界上少數幾個礦種比較齊全的國家之一。②人均資源占有量不多,許多資源人均占有量居世界後列。③自然資源形勢嚴峻。由於利用不當、管理不善,自然資源遭到破壞和浪費的現象嚴重。

衰退性變化

1.海洋環境惡化

全球約有30多億人住在沿海地帶或離海岸約100km的範圍內。人類在陸地活動中產生的大多數廢水和固體廢物都排入海洋。大量垃圾、塑膠漁具、石油泄漏等,直接造成海洋污染。人類活動破壞了沿海地區的生態系統,如沼澤地、紅樹林和珊瑚礁。沿海濕地急劇減少,過量捕撈和水質惡化使海洋生物資源迅速減少。

2.土地退化和沙漠化

全球土地面積的15%已因人類的活動而遭到不同程度的退化。土地退化中,水侵蝕占55.7%,風蝕占28%,化學現象(鹽化、酸化、污染)占12.1%,物理現象(水澇、沉陷)占4.2%。土壤侵蝕年平均速度為每公頃約為0.5~2t。1988年全世界耕地總面積約46.87億hm2,其中12.3億hm2已經退化。由於過度侵蝕,全世界每年流失有生產力的表土254億t。全球每年損失耕地150萬hm2,70%的農用乾旱地和半乾旱地已沙漠化,最為嚴重的是北美洲、非洲、南美洲和亞洲。土地退化和沙漠化使區域和全球的糧食生產潛力大大減少。在過去的二十年中,由於土地退化和沙漠化,使全世界飢餓的難民由4.6億增加到5.5億人。

3.森林砍伐

目前全世界森林面積共36.25億hm2,1988年世界圓木消耗總量為29.72億m3,由於亂砍亂伐,到2010年工業用圓木的供應將不能滿足全球的需求。從1980年到1990年,全世界每年砍伐森林高達l680萬hm2。在世界範圍內,自然災害如乾旱、霜、暴風雨及病蟲害、森林火災、大氣污染對森林造成重大危害,人為亂砍濫伐,致使森林面積銳減。森林減少導致土壤流失、水災頻繁、全球變暖、物種消失等。

4.物種消失

據估計,地球上的物種約有5000萬種。由於生境的喪失、對資源的過分開發、環境污染和引進外來物種等原因,地球上的物種正在不斷消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公布的“2004年瀕危物種紅色名單”顯示,目前全球1.5萬個物種,包括脊椎、無脊椎動物以及植物和真菌正在消失。另據報導,由於氣候變暖等原因,陸地上現有物種的四分之一在最近50年內將不復存在。

資源情況

土地資源土地資源
中國土地資源有四個基本特點:絕對數量大,人均占有少;類型複雜多樣,耕地比重小;利用情況複雜,生產力地區差異明顯;地區分布不均,保護和開發問題突出。

(一)絕對數量大,人均占有少

中國國土面積960萬平方公里,海域面積473萬平方公里。國土面積,居世界第3位,但按人均占土地資源論,在面積位居世界前12位的國家中,中國居第11位。按利用類型區分的中國各類土地資源也都具有絕對數量大、人均占有量少的特點。

(二)類型複雜多樣,耕地比重小

中國地形、氣候十分複雜,土地類型複雜多樣,為農、林、牧、副、漁多種經營和全面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但也要看到,有些土地類型難以開發利用。例如,中國沙質荒漠戈壁合占國土總面積的12%以上,改造、利用的難度很大。而對中國農業生產至關重要的耕地,所占的比重僅10%多些。

(三)利用情況複雜,生產力地區差異明顯

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由於中國自然條件的複雜性和各地歷史發展過程的特殊性,中國土地資源利用的情況極為複雜。例如,在廣闊的東北平原上,漢民族多利用耕地種植高粱玉米等雜糧,而朝鮮族則多種植水稻。山東的農民種植花生經驗豐富,產量較高,河南湖北的農民則種植芝麻且收益較好。在相近的自然條件下,太湖流域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的部分地區就形成了全國性的桑蠶飼養中心等等。

不同的利用方式,土地資源開發的程度也會有所不同,土地的生產力水平會有明顯差別。例如,在同樣的亞熱帶山區,經營茶園果園、經濟林木會有較高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而任憑林木自然生長,無計畫地加以砍伐,不僅經濟效益較低,而且還會使土地資源遭受破壞。

(四)分布不均,保護和開發問題突出

這裡所說的分布不均,主要指兩個方面:其一,具體土地資源類型分布不均。如有限的耕地主要集中在中國東部季風區的平原地區,草原資源多分布在內蒙古高原的東部等。其二,人均占有土地資源分布不均。

不同地區的土地資源,面臨著不同的問題。中國林地少,森林資源不足。可是,在東北林區力爭采育平衡的同時,西南林區卻面臨過熟林比重大、林木資源浪費的問題。中國廣闊的草原資源利用不充分,畜牧業生產水平不高,然而,在局部草原又面臨過度放牧、草場退化的問題。

水資源

河流和湖泊是中國主要的淡水資源。因此,河湖的分布、水量的大小,直接影響著各地人民的生活和生產。中國人均徑流量為220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徑流量的24.7%。各大河的流域中,以珠江流域人均水資源最多,人均徑流量約4000立方米。長江流域稍高於全國平均數,約為2300~2500立方米。海灤河流域是全國水資源最緊張的地區,人均徑流量不足250立方米。

中國水資源的分布情況是南多北少,而耕地的分布卻是南少北多。比如,中國小麥棉花的集中產區——華北平原,耕地面積約占全國的40%,而水資源只占全國的6%左右。水、土資源配合欠佳的狀況,進一步加劇了中國北方地區缺水的程度。

中國水能資源蘊藏量達6.8億千瓦,居世界第一位。70%分布在西南四省、市和西藏自治區,其中以長江水係為最多,其次為雅魯藏布江水系。黃河水系和珠江水系也有較大的水能蘊藏量。目前,已開發利用的地區,集中在長江、黃河和珠江的上游。

生物資源

中國幅員廣闊,地形複雜,氣候多樣,植被種類豐富,分布錯綜複雜。在東部季風區,有熱帶雨林,熱帶季雨林,中、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北亞熱帶落葉闊葉常綠闊葉混交林,溫帶落葉闊葉林,寒溫帶針葉林,以及亞高山針葉林、溫帶森林草原等植被類型。在西北部和青藏高原地區,有乾草原、半荒漠草原灌叢、乾荒漠草原灌叢、高原寒漠、高山草原草甸灌叢等植被類型。植物種類多,據統計,有種子植物300個科、2980個屬、24600個種。其中被子植物2946屬(占世界被子植物總屬的23.6%)。比較古老的植物,約占世界總屬的62%。有些植物,如水杉銀杏等,世界上其他地區現代已經絕滅,都是殘存於中國的“活化石”。種子植物兼有寒、溫、熱三帶的植物,種類比全歐洲多得多。此外,還有豐富多彩的栽培植物。從用途來說,有用材林木1000多種,藥用植物4000多種,果品植物300多種,纖維植物500多種,澱粉植物300多種,油脂植物600多種,蔬菜植物也不下80餘種,成為世界上植物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

動物資源

動物資源動物資源
中國是世界上動物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據統計,全國陸棲脊椎動物約有2070種,占世界陸棲脊椎動物的9.8%。其中類1170多種、獸類400多種、兩棲類184種,分別占世界同類動物的13.5%、11.3%和7.3%。在西起喜馬拉雅山、橫斷山北部、秦嶺山脈伏牛山淮河與長江間一線以北地區,以溫帶、寒溫帶動物群為主,屬古北界,線南地區以熱帶性動物為主,屬東洋界。其實,由於東部地區地勢平坦,西部橫斷山南北走向,兩界動物相互滲透混雜的現象比較明顯

礦產資源

中國幅員廣大,地質條件多樣,礦產資源豐富,礦產171種。已探明儲量的有157種。其中稀土等的探明儲量居世界首位。、鉛鋅、磷灰石石棉等的儲量均居世界前列。

中國礦產資源分布的主要特點是,地區分布不均勻。如鐵主要分布於遼寧、冀東和川西,西北很少;煤主要分布在華北、西北、東北和西南區,其中山西、內蒙古、新疆等省區最集中,而東南沿海各省則很少。這種分布不均勻的狀況,使一些礦產具有相當的集中,如鎢礦,在19個省區均有分布,儲量主要集中在湘東南、贛南、粵北、閩西和桂東—桂中,雖有利於大規模開採,但也給運輸帶來了很大壓力。為使分布不均的資源在全國範圍內有效地調配使用,就需要加強交通運輸建設。

海洋資源

海洋生物、能源、礦產及化學等資源的總稱。海洋生物資源以為主,在環境保護和提供人類食物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海洋能源包括海底石油、天然氣潮汐能波浪能以及海流發電、水溫差發電等,遠景發展尚包括海水中和重水的能源開發。海洋礦產資源包括海底的錳結核及海岸帶的重砂礦中的等。海洋化學資源包括從海水中提取淡水和各種化學元素(等)以及等。海洋資源的開發較之陸地複雜,技術要求高,投資亦較大,但有些資源的數量卻較之陸地多幾十倍甚至幾千倍。因此,在人類資源的消耗量愈來愈大,而許多陸地資源的儲量日益減少的情況下,從長計議開發海洋資源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和戰略意義。

氣候資源

氣候資源氣候資源
有利於人類經濟活動的氣候條件、是自然資源的一部分。包括太陽輻射、熱量、水分、空氣能等。它是一種取之不盡,又是不可替代的。主要是指農業氣候資源和氣候能源。氣候資源與其它資源不同,不能進入市場交易。在各種自然資源中,氣候資源最容易發生變化,且變化最為劇烈。有利的氣候條件是自然生產力,是資源;不利的氣候條件則破壞生產力,是災害。利用恰當,氣候資源可取之不盡,但在時空分布上具有不均勻性和不可取代性。故對一地的氣候資源要從實際出發,正確評價,才能得到合理的開發利用。

氣候資源是一個新的科學概念,約形成於本世紀70年代。《世界氣象組織第二個長期計畫草案(1988-1997)》第一句就提出:“氣候既是有益於人類的一項重要自然資源,又可能導致自然災害。”

戰國末期的《呂氏春秋》中寫道,“凡農之道,原(即候,指時令)之為寶”,將氣候稱為農業生產的資源(寶)。我國古代即已提出二十四節氣與七十二候等,以便掌握農時,利用好氣候資源的科學方法。

氣候是包圍地球的大氣圈的物理化學性質的總稱,屬於客觀存在的自然現象的一部分。

氣候環境則只是對人類有影響的那一部分大氣的性質的總稱。

氣候與氣候環境在現代並不明顯存在著整體與部分的差別,而只存在著概念上的差別。

氣候資源則指能為人類合理利用的氣候條件(如光能、熱能、水分、風等)。

自然資源自然資源

氣候對人們的生活的影響

人們生活在大氣層的底部,大氣中的四季嬗變、霜雨都對人體產生各種影響,以至引起疾病。其中有些是氣候條件直接或間接致病的,例如中暑、凍傷、感冒以及慢性支氣管炎、關節病、心腦血管病等。此外,高山反應、空調病、風扇病等也與氣候有關。為了滿足廣大居民防病治病、健康長壽、提高生活質量的需要,現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的氣象部門開展了人體舒適度、中暑指數、心腦血管病胃腸道傳染病,以及紫外線強度、花粉濃度等醫學氣象預報。當然恰當利用氣候條件也能防病治病,如利用氣候條件作為鍛鍊身體的手段,登山、冬泳、滑冰滑雪等,以增強體質。氣候療養,如沙療、日光浴、空氣浴、冷水浴等防病治病的方式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天氣預報中諸如穿衣指數、登山指數等內容,對人們合理利用氣候資源,防病健身起到了指導作用。人類也是喜光動物,我們經常曬太陽和我們的居室內有較好的日照,不僅可以殺滅病菌,減少疾病,還可以幫助對微量元素的吸收,提高體質。’所以,在進行城鎮規劃和建築設計時,就要充分考慮如何充分利用光照資源的問題。

人們合理地利用氣候資源開展體育運動,舉辦大型體育運動會更要考慮氣候條件,這已是眾所周知的事情。體育氣象專家研究總結了各種氣候要素對20種體育運動比賽的影響,以、氣溫、降水、和氣壓等對運動員的體能和成績影響最大,因而東道主有義務向所有參賽者提供比賽地點的氣候背景資料,並在運動會進行當中及時提供天氣預報服務。我國這方面的專家經過對歷屆奧運會氣候條件的分析研究,得出北京金秋氣候條件在歷屆奧運會中是一流的結論,為北京申辦奧運會作出了貢獻。

自然資源分類導航

自然資源,一定時間條件下,能夠產生經濟價值以提高人類當代和未來福利的自然環境因素的總和。
能源 再生能源 綠色能源 新能源
土地資源 海洋資源 水資源 地下水
礦產資源 礦物 旅遊資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