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經濟評價

自然資源經濟評價是指從經濟發展和生產布局的角度出發,根據技術條件綜合論證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可能性、方向和經濟合理性。是資源地理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經濟地理學的一項重要課題。

自然資源經濟評價

正文

從經濟發展和生產布局的角度出發,根據技術條件綜合論證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可能性、方向和經濟合理性。自然資源對社會勞動地域分工以及地區經濟發展特點、方向和勞動生產率的影響很大,人類社會選擇經濟發展方向時,必然考慮利用自然資源的特點,以期獲得最多的產品。充分而正確地評價自然資源,可探明自然資源與生產分布之間的聯繫,以及自然資源與地區經濟發展特點之間的關說,為實現合理生產布局提供科學依據。它是資源地理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經濟地理學的一項重要課題。
評價原則 ①不同的生產部門和生產布局對自然資源的要求不同,而不同的自然資源對生產的意義和作用亦不相同。因此,要從經濟發展方向和生產布局的要求出發評價。②自然界於一定區域範圍內,構成了相對穩定的生態系統,在開發利用中,要保護自然資源,注意生態平衡。③必須綜合分析各種條件和因素之間相互聯繫和制約的作用,並對影響一定生產部門或地區經濟發展方向和布局的主導因素進行重點評價,深入分析。④必須在技術可能性的基礎上論證經濟合理性。同一種自然資源在開發利用中有多種可能性,各種可能性的經濟合理性又是不同的。例如,一塊土地可用於修建工廠,也可用於種植糧食或經濟作物、造林、放牧等,而最佳利用方案即經濟合理性只能選擇其中之一。確定經濟合理與否,可運用經濟指標進行比較計算,選定最佳方案。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自然資源本身的數量、質量和經濟地理條件、國家政策等,往往是影響開發利用可能性和經濟合理性的因素。
評價主要內容 ①自然資源的數量和質量。不同的數量和質量對生產部門的適合程度和保證程度不同。自然資源數量評價即計算自然資源的絕對量,也可用平均每平方公里資源的擁有量來表示。以礦產資源為例,數量評價即包括探明儲量、可采儲量和遠景儲量等;質量評價即指礦物的品位,如含礦率、所含有害雜質及有益伴生礦。至於礦層厚度、礦床埋藏深度、可否露天開採、礦物開採的采剝比、水文地質狀況等,也屬礦產資源質量評價的內容。自然資源數量評價,還應包括自然資源絕對量與社會需要量對比的相對量。相對量可用每人平均的資源擁有量來表示。它可說明一定地區範圍內資源的富裕程度。如有些國家土地面積大,資源的絕對量是豐富的,但人口眾多,平均每人資源擁有量則是不富裕的。資源富裕程度對確定地區經濟部門結構的比例、生產規模和合理布局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根據生產的具體情況和科學技術的水平,又可將數量和質量劃分成系列指標。②評價自然資源的地理分布特點及其相互結合狀況、季節分配變率等情況。自然資源的經濟價值不僅取決於數量和質量,還取決於分布、相互間結合狀況和變化情況。③深入分析主導因素。影響資源開發利用的自然和社會經濟因素很多,評價時要深入分析主導因素。主導因素有多種情況和表現形式。不同的生產部門、範圍大小不等的不同地區,其主導因素均不相同,而經濟技術條件的變化也會使主導因素髮生轉變。如在半乾旱和乾旱地區,水是發展農業的主導因素,一旦灌溉用水使用不當,土壤鹽漬化問題常常成為發展農業的關鍵問題。④在綜合分析影響因素並深入分析主導因素及其數量和質量系列指標的基礎上,將評價的地區劃分成不同等級的自然資源經濟評價類型區,並表示在地圖上。⑤評價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可能性、方向的有利方面和不利方面,以及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多種方案的預期經濟效益。經濟效益包括最佳效益和最差效益。例如,築壩開發水資源,就應預期在正常水位、最高水位、最低水位時,發電、灌溉、航運等的最佳效益和最差效益。同時,還應估計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可能會引起自然界的生態變化,這些變化又怎樣反過來阻礙生產發展。
評價方法 首先是實地調查,蒐集原始資料。套用遙感技術,則可大大提高調查工作效率。其次,要了解一定生產部門對自然資源的需要量和具體指標,作為評價的標準,使評價工作更切合經濟發展的需要。第三,要綜合各方面情況,建立比較方案,分析它們的經濟效益,得出最佳方案。自然資源經濟評價工作可套用電子計算機技術和數學模型來計算數量及質量的現狀和動態,並根據國民經濟發展規劃,計算其消費量,從而建立各種指標之間的數量關係,使評價工作能用較確切的數字來表達。第四,評價工作從現狀、條件的分析到選定指標,確定開發方案等,都應重視吸取生產實踐的經驗,使評價成果達到為生產發展和生產布局服務的目的。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