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布局和環境保護
正文
生產布局是社會生產的空間形式,它將各生產要素進行合理的地域組合,以達到充分利用各地區發展生產的有利條件,發揮地區經濟優勢,促進整個國民經濟協調發展的目的。各地區自然環境和資源條件是生產布局的重要依據,合理的生產布局又是有效地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和保護環境的重要措施。生產布局和自然環境的關係 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組合的特點存在著地區差異,國民經濟各部門的布局對自然環境和資源條件的要求和影響也各不相同。在這種多因素、多部門的複雜關係中,正確地制定生產布局方案對各地區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環境保護都有重大的意義。根據生產布局和自然環境的關係可將全部物質生產部門劃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直接以自然資源作為勞動對象,如農業、牧業、漁業、採掘工業和一部分化學工業,其生產規模和技術裝備水平標誌著一個國家對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深度和廣度。這類生產部門的布局明顯地受自然環境的制約和影響。例如,礦產資源的分布是採掘工業布局的前提,礦體賦藏的條件又直接影響採掘工業的規模及其建設投資和產品成本。農業布局同自然環境的關係尤為密切,農業的再生產過程是同自然的再生產緊密結合在一起的。自然資源和生態平衡遭受破壞主要是這一類生產部門的布局和組織管理違背自然規律造成的。第二類是以第一類生產部門的產品作為原料和燃料進行加工或再加工的生產部門。部署這類生產部門固然也要充分估計到自然環境的影響,但同第一類生產部門相比,它受自然環境制約的程度要小得多。由於生產技術水平的限制,加工工業還不能將各種原料和燃料全部轉化到產品中去,總是在加工製作的各個環節產生廢氣、廢水、固體廢物、廢熱等,通過不同渠道排放到自然環境中造成環境污染。第二類生產部門的布局特點及其對原材料綜合利用的水平對各類工業污染源的形成和分布,以及污染物的構成和排放量起著決定性的影響。
上述兩類生產部門的地區分布決定著城鄉居民點的布局和規模。城鄉居民點的分布又反映著人口集聚的特點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各種生活污染物對周圍環境的影響。反之,地區的環境容量和環境自淨的特點又制約著城鄉居民點的發展規模及其生產部門的構成。實踐證明,污染源的形成以及自然資源、生態平衡遭受破壞同生產布局的不合理性有內在的聯繫。
合理布局對環境保護的作用 ①有利於合理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各地區自然資源的性質及其組合特點是不相同的,開發和利用的方式也應因地制宜。特別是在現代化大生產的條件下,對自然資源利用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擴大,並具有多目標開發和綜合利用的特點。開發一個地區的自然資源要建立一系列生產部門。一種自然資源又有多種加工利用的途徑,或者需要若干生產部門連續加工。如何把相關的生產部門在地區上合理地組合起來,達到既保證自然資源的充分利用,並獲得最優的經濟效果,又能使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免遭破壞,並減少廢氣、廢水、固體廢物等污染物的排放,解決這些問題要求有合理的生產布局。例如,開發森林必須根據資源的特點,通過合理布局將森林的採伐、加工利用、撫育更新和保護等環節的生產作業能力按適當的比例作出安排,使森林資源得到有效的開發和利用,又能維護林區的生態平衡,以達到森林資源不斷更新,永不枯竭的目的。②有利於充分發揮自然環境的自淨能力:各個地區自然環境對各種污染物的稀釋、轉化、擴散、淨化能力是不同的。應根據各地區的環境容量和環境自淨的特點確定城鎮的規模和性質,合理地部署排放污染物的工業,以保持地區經濟發展與生態平衡。為了與區域環境系統的調節功能相適應,發揮環境自淨的作用,產生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應布置在城鎮的下風向、水源的下游,要與居住區、風景區、文教區、商業區等保持必要的距離,或用綠化帶隔開。嚴重污染大氣的工廠不宜擺在山谷地區,而應布置在開闊地帶,以利自然淨化。③有利於區域環境污染綜合防治:區域污染綜合防治是以防為主,以治為輔,從區域整體出發,目的在於控制污染物排放的總量,採取綜合措施,著重治理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其中關鍵性的一步是搞好區域生產布局。通過企業的合理布局、城市規劃和區域環境規劃,調整地區經濟結構,形成綜合生產體系,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率,把可能產生的污染物最大限度地控制在生產過程之中,達到既發展生產,又改善環境質量的目的。這是因地制宜地解決環境問題的根本途徑。
全面規劃、合理布局是保護環境的戰略措施。這既可以防止某些環境污染和生態失調,又可以縮小污染物的危害範圍,減少環境污染的治理費用,為經濟合理地治理環境污染創造條件。但這並不能完全代替治理污染的環境工程措施和環境管理工作。
在過去,生產布局的理論和實踐都側重於解決再生產過程中各生產要素的地域組合及其經濟效果問題,而對生產布局和環境保護關係的研究則重視不夠。隨著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和環境科學的蓬勃發展,環境污染的防治、環境質量評價、環境規劃等內容逐步滲入生產布局的研究領域裡。生產布局和環境保護二者的相互滲透,可進一步豐富環境科學和生產布局的內容,為保護環境找到新的經濟有效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