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彥隨

劉彥隨

劉彥隨,男,1965年4月生,陝西綏德人,共產黨員,博士生導師,從事土地科學 (土地利用、土地退化與土地評價)等領域的研究工作。

基本信息

劉彥隨劉彥隨
現為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基地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區域農業與農村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土地利用規劃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曾主持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我國東部沿海地區新農村建設模式與可持續發展途徑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農牧交錯區資源大開發對土地退化的影響機制及其最佳化途徑研究”等科目的研究工作。多次獲得2005年12月獲“陝西省科學技術獎勵一等獎”;2004年11月“第九屆中國青年農學科技獎”等科技獎項。已出版著作8本。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120餘篇。

工作簡歷

1998年8月-2000年6月,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經濟地理部博士後研究2000年6月至2009年,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工作。2001年、2003年美國蒙大拿州立大學、紐西蘭奧克蘭大學訪問學者。 中國地理學會農業地理與鄉村發展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土地資源研究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農學會農業資源與環境分會常務理事;國土資源部土地利用重點實驗室兼職研究員、河南省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客座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陝西師範大學兼職教授;黑龍江農墾局經濟發展顧問專家,陝西銅川市、榆林市政府顧問;《地域研究與開發》雜誌副主編,《山地學報》、《資源科學》、《中國生態農業學報》、《地理科學進展》、《人文地理》、《經濟地理》等學術期刊編委。1998年8月-2000年6月,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經濟地理部博士後研究。

研究領域

(1

著作著作
)土地科學(土地利用、土地退化與土地評價)
(2)GIS支持下區域水土資源最佳化配置研究
(3)可持續農業與鄉村發展
(4)城鄉協調發展新農村建設
(5)土地利用/覆被變化模型與方法。

科研業績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973”計畫課題、中科院知識創新重大項目課題,以及省部級重點科技項

劉彥隨劉彥隨
目20餘項。其中,主持的主要項目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我國東部沿海地區新農村建設模式與可持續發展途徑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農牧交錯區資源大開發對土地退化的影響機制及其最佳化途徑研究”、“經濟快速發展地區土地利用類型轉換與最佳化配置研究”,國家973項目課題“北方乾旱化對土地、水資源和糧食安全的影響及適應對策”,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畫重點項目專題“全國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體制研究”,以及“中國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的驅動機制與模型研究”(國土資源部重點科技項目),“東北地區農業水土資源態勢與可持續利用對策”(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重大項目課題),“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土地利用變化與城鄉協調發展模式”(中科院地理資源所知識創新領域前沿項目),“過去20年中國土地利用變化驅動機制與未來30年土地利用情景研究”(中科院地理資源所知識創新項目課題),“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專題”、“全國土地利用戰略”(國土資源部規劃項目),“海南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海南省土地承載力評價與最佳化決策”,“三亞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北京市豐臺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廣西統籌城鄉發展研究”,“廣西扶貧開發模式與可持續發展途徑研究”,“天津市東麗土地利用與城鎮化發展研究”等。

學術著作

已出版著作8本。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120餘篇。其中,被SCI/SSCI/EI收錄論文25篇,CSCD論文80餘篇。1.劉彥隨. 山地土地類型的結構分析與最佳化利用. 地理學報, 2001, 56(4):426-436.
2.劉彥隨. 現代農業地理與土地利用創新研究. 地理學報, 2008, 63(4):353-358.
3.劉彥隨, 楊子生.我國土地資源學研究新進展及其展望. 自然資源學報,2008,23(2): 353-360.
4.劉彥隨, 靳曉燕. 黃土丘陵溝壑區農村特色生態經濟模式探討. 自然資源學報,2006,21(5):7438-7450
5.劉彥隨, 彭留英. 東南沿海發達區土地利用轉換態勢與機制分析.自然資源學報,2005,20(3):333-339.
6.劉彥隨, 吳傳鈞. 中國水土資源態勢與可持續食物安全. 自然資源學報, 2002,17 (3):270-275
7.劉彥隨, 方創琳. 區域土地利用類型的脅迫轉換與最佳化配置. 自然資源學報,2001,6(3):67-74
8.劉彥隨. 保障我國土地資源安全若干戰略思考. 中國科學院院刊, 2006,21(5):379-384.
9.劉彥隨, 鄧旭升,胡業翠.廣西喀斯特山區土地石漠化與扶貧開發探析. 山地學報,2006,24(2):228-233
10.劉彥隨. 我國中部地區農業發展定位與戰略. 經濟地理, 2008, 28(4):646-649.
11.劉彥隨. 東北地區土地利用轉換及其生態效應分析. 農業工程學報,2005, 21(11):60-66.
12.劉彥隨, 吳傳鈞,張建平. 建立我國土地科技創新體系的若干問題. 地理研究, 2003,22(4):416-422.
13.劉彥隨, 陳百明. 中國可持續發展問題與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研究. 地理研究, 2002, 21(3):324-330.
14.劉彥隨, 吳傳鈞,魯奇.21世紀中國農業與農村可持續發展方向和策略.地理科學,2002,22(4):385-389.
15.劉彥隨, 胡業翠,鄭宇.經濟快速發展地區耕地資源最佳化配置模型分析.地理科學進展,2004,23(5):25-32.
16.劉彥隨, 樊 傑.面向國土資源決策的中國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研究.中國土地科學, 2001,15(4):12-17.
17.劉彥隨, 鄭偉元. 中國土地可持續利用論.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8.

獲獎情況

2005年12月獲“陝西省科學技術獎勵一等獎”;2004年11月“第九屆中國青年農學科技獎”;

劉彥隨劉彥隨所獲獎盃
2004年5月獲“全國優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獎;2003年12月獲“陝西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2000年3月獲“第三屆華中地區科學技術推廣大會科技成果一等獎”; 1999年11月獲“第五屆全國青年地理科技獎”;1999年4月獲“江蘇省首屆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1997年、1998年兩度獲得“香港朱敬文獎學金特等獎”。

代表作品

《中國土地可持續利用論》
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地理學、資源科學、土地科學、土地資源管理城鄉規劃等學科的教學參考書,也可供國土資源管理人員、規劃研究與技術人員參考。
第1章 土地可持續利用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劉彥隨劉彥隨作品

生存與發展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土地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根本條件,人類的生存空間、生產活動等無一不與土地發生聯繫。在區域“人口一資源一環境一發展”(PRED)複合系統中,土地資源居於其他資源無法替代的核心地位。土地利用反映了人類與自然界相互影響與互動作用最直接和最密切的關係,人類利用土地在發展經濟和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對自然資源結構及其生態與環境產生巨大的影響(Sulistyawa-ti et al.,2005)。目前,科學家和公眾都認識到生物圈許多領域正發生的系統變化主要是人類活動的後果(jepsen et a1.,2005)。從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以來,面向解決全球環境變化和可持續發展領域的若干重大問題,“土地利用/覆蓋變化”(LUCC)研究受到國際社會的重視。1995年,國際地圈生物圈計畫(IGBP)和國際全球環境變化人文因素計畫(IHDP)共同發起的LUCC的科學計畫,其根本的出發點就在於通過對人類驅動力-LUCC-環境反饋相互作用機制的認識,進而深入開展全球、國家和地區的人口、資源、環境及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研究。1999年,IGBP和IHDP出版了《LUCC研究實施策略》,進一步提出將土地利用過程、LUCC的人類回響、綜合的全球和區域模型作為研究的主題,同時強調了LUCC研究必須與區域土地退化、水資源和貧困問題等可持續發展問題相聯繫。國際套用系統分析研究所(IIASA)將揭示LUCC的主要社會經濟驅動力及其反饋機制與作用方式,作為LUCC研究計畫的三大目標。IIASA的研究強調經濟準則,認為土地利用變化歸根到底是經濟決策的結果。其中,有關中國土地利用變化研究(LUC-China)涉及糧食緊張與預期的土地利用變化、中國土地利用變化的各種人類驅動力(如人口增長、城市化、生活方式轉變)等重點問題。

科目背景

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是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規模和水平的重要標誌。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和可持續發展有著必然的聯繫,土地持續利用是實現人類社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科學協調人口增長、經濟發展、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關係,成為事關人類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和影響子孫後代生存的核心問題。因此,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土地資源,是國家經濟建設中一項長期而重大的任務,從而引起世界各國和地區的普遍關注。
中國幅員遼闊,土地資源豐富多樣,但是,各類土地資源的地區分布不平衡,人多地少,後備土地資源不足。“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上升為中國的基本國策。21世紀前期,是中國工業化、城市化迅速推進並走向高度化的重要時期,也是中國走向國際貿易一體化與建立和諧社會的關鍵時期。伴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土地資源供給的稀缺性與其社會需求的增長性之間呈失衡發展的態勢,導致土地資源的非農化的傾向及其用途之間的矛盾不斷加劇。與此同時,土地資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的土壤污染和土地退化的問題也日益突出。

社會兼職

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土地資源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中國

劉彥隨劉彥隨講課
農學會農業資源與環境分會常務理事;國土資源部土地利用重點實驗室兼職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陝西師大旅遊與環境學院兼職教授;《地域研究與開發》雜誌副主編,《山地學報》、《資源科學》、《地理科學進展》、《人文地理》等學術期刊編委。 研究領域和研究方向: GIS支持下區域水土資源最佳化配置;土地利用/覆被變化(LUCC)人文驅動機制 。 主持和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重點項目,以及省部級重點科技項目和地方委託研究項目18項。其中主持的主要項目有:“經濟快速發展地區土地利用類型轉換與土地資源最佳化配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國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的驅動機制與模型研究”(國土資源部重點科技項目)、“東北地區農業水土資源態勢與可持續利用對策”(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大項目課題)、“乾旱化對我國糧食、水和土地資源安全的影響及適應對策”(“973計畫””課題)、“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土地利用變化與城鄉協調發展模式”(中科院地理資源所知識創新工程領域前沿項目)、“過去20年中國土地利用變化驅動機制與未來30年土地利用情景”(中科院地理資源所知識創新工程骨幹項目專題)、“新一輪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專題”(國土資源部規劃項目)、“廣西統籌城鄉發展研究”(廣西“十一五”重大招標項目)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