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諾貝爾獎

2007年諾貝爾獎

2007年諾貝爾獎的各個獎項的獲得者,及其主要貢獻。

2007年諾貝爾獎2007年諾貝爾獎2007年諾獎

中新網10月15日電 據諾貝爾官方網站報導,台北時間15日19時,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瑞典斯德哥爾摩公布,三位美國經濟學家分享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以表彰他們為機制設計理論奠定基礎。他們分別是明尼蘇達大學赫維茨芝加哥大學羅傑·B.邁爾森,以及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中心馬斯金。他們三人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54萬美元)的獎金。

得主簡介

新華網北京10月15日電(記者 明金維瑞典皇家科學院15日宣布,將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萊昂尼德·赫維奇埃里克·馬斯金羅傑·邁爾森3名美國經濟學家,以表彰他們在創立和發展“機制設計理論”方面所作的貢獻。

瑞典皇家科學院發表聲明說,“機制設計理論”最早由赫維奇提出,馬斯金和邁爾森則進一步發展了這

2007年諾貝爾獎2007年諾貝爾獎2007年諾獎

一理論。這一理論有助於經濟學家、各國政府和企業識別在哪些情況下市場機制有效,哪些情況下市場機制無效。此外,藉助“機制設計理論”,人們還可以確定最佳和最有效的資源分配方式。

赫維奇1917年出生於俄羅斯莫斯科,後加入美國國籍,目前為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經濟學榮譽教授。1990年,他曾因在“機制設計理論”方面所作的開創性工作而獲得美國國家科學獎。

馬斯金1950年出生於美國紐約,現任美國普林斯頓進修學院教授。根據普林斯頓進修學院網站介紹,馬斯金研究的課題對經濟學、政治學和法律等領域有深刻影響。目前,他正在研究“機制設計理論”、重複博弈和收入不均等課題。

邁爾森1951年出生在美國波士頓,現任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根據芝加哥大學網站介紹,邁爾森的研究專長包括經濟學領域裡的博弈論和政治學領域裡的投票體制等。他曾在1991年出版《博弈論:矛盾衝突分析》一書。

美國前副總統戈爾與IPCC分享諾貝爾和平獎

2007年諾貝爾獎2007年諾貝爾獎2007年諾獎
中新網10月12日電 綜合報導,10月12日當地時間上午11時(台北時間下午17時),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宣布將2007年度諾貝爾和平獎授予美國前副總統戈爾與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家小組(IPCC)。

戈爾現年59歲,是一位堅定的環保主義者,在白宮任職期間,他積極推動柯林頓簽署《京都議定書》。離職後的戈爾仍然周遊列國宣傳環保觀念,戈爾的另一項“環保大手筆”是投資並參與拍攝紀錄片《難以忽視的真相》。在影片中,戈爾一改過去刻板的政治外表和略顯木訥的個性,以地球村普通公民的身份向人們展示全球變暖的危害:長此以往,冰川將融化,洪水將泛濫,人類的家園將遭遇毀滅性破壞。影片出乎意料地獲得高票房和好評,令他名利雙收。 (關新)

諾貝爾和平獎公告

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已經決定,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將在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和小阿爾伯特·

2007年諾貝爾獎2007年諾貝爾獎
阿諾德(阿爾)·戈爾之間平等分享,以表彰他們在逐步確立和推廣有關由人類活動導致的氣候變化的更多知識,以及在確立應對氣候變化所需採取措施的基礎方面付出的巨大努力。

地球未來氣候變化的跡象必須以最嚴肅的態度和在我們的頭腦中最重要的預防原則來對待。廣泛的氣候變化有可能改變和威脅很多人的生存狀況,有可能誘發大規模的遷移,並導致更激烈的對於地球資源的競爭。這些變化尤其將對那些世界上最脆弱的國家造成沉重負擔,並有可能在國內和國家之間增加暴力衝突和戰爭的危險。

通過過去20多年來發布的科學報告,IPCC已經在有關人類行為和全球變暖之間的聯繫這一問題上創造了出一個更為廣泛的共識。針對全球變暖的範圍這一問題,來自100多個國家的數千名科學家和官員已經有了更大的確定性。鑒於上世紀80年代,全球變暖似乎只僅僅一個有趣的假設,上世紀90年代在其支持下全球變暖有了更多證據。在最近幾年,人類行為和全球變暖之間的聯繫已經變得更為明顯,其後果更加顯現。

阿爾·戈爾長期以來就是世界最主要的環保政治家之一。在全球所面臨的氣候變化挑戰的早期階段,他開始意識到了這一問題。他(對於氣候變化問題)的強烈關注——反映在其政治活動、演講、電影和書籍中——已經強化了人們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他或許是為了讓全世界更多人了解為應對氣候變化問題所應採取措施而做得最多的一位個人。

通過將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授予IPCC和阿爾·戈爾,挪威諾貝爾委員會正在尋求將注意力更集中於那些對保護世界未來氣候必需的措施和決定,並因此而減少對人類安全的威脅。在氣候變化超出人類控制能力範圍以前,現在就必須採取行動。

(此公告由挪威諾貝爾委員會主席奧勒·丹博爾特·姆喬斯教授2007年10月12日在奧斯陸宣讀,標題為編者所加)

英國作家多麗絲-萊辛獲2007年諾貝爾文學獎

中新網10月11日電 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訊息,10月11日當地時間下午13時(台北時間19時),瑞典皇家科學院諾

2007年諾貝爾獎2007年諾貝爾獎
貝爾獎委員會宣布將2007年度諾貝爾文學獎授予英國作家多麗絲·萊辛。

瑞典文學院在頒獎公告中說,授予多麗絲·萊辛諾貝爾文學獎的理由是“她用懷疑、熱情、構想的力量來審視一個分裂的文明,她的史詩性的女性經歷。”

多麗絲·萊辛出生於伊朗,她的父母是英國人。她的主要作品包括《青草在歌唱》(1950年)、五部曲《暴力的孩子們》《瑪莎·奎斯特》(1952)、 《良緣》(1954)、 《風暴的餘波》(1958)、 《被陸地圍住的》(1965)以及 《四門之城》(1969)、 《金色筆記》(1962年)。她獲得的獎金額將達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54萬美元)。(畢遠)

得主簡介

中新社倫敦十月十一日電 (記者 李鵬)英國女作家多麗絲·萊辛十一日榮獲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是歷史上第十一個獲得該獎的女作家,今年八十八歲的萊辛據稱可能是該獎項年紀最大的獲獎者。

瑞典文學院在頒獎詞中,稱萊辛是“女性經歷的史詩作者,用懷疑主義、才華激情和預言的力量,來審視被割裂的文明”。頒獎詞還提到萊辛的小說《金色筆記本》,“在二十世紀那些描述男性女性關係的作品中,是開創性的”。雖然這部一九六二年發表的小說被評論認為是女權主義者的經典作品,但萊辛否認自己是女權主義作家,稱《金色筆記本》寫的是“精神崩潰”主題。

萊辛一九一九年十月二十二日出生在伊朗,父母都是英國人。六歲時,隨父母移居辛巴威。儘管萊辛在非洲度過了艱苦並且不快樂的童年,但在其筆下的非洲,她對英國殖民者的艱難和當地土著的困境都充滿了同情。

萊辛十五歲時離開教會學校,四處打工謀生,作過秘書、打字員、小職員等。一九四九年,第二次婚姻失敗後的萊辛,回到英國定居,並於同年出版了處女作《青草在歌唱》,描寫了種族歧視在非洲給白人和黑人帶來的悲劇。

萊辛隨後創作了五部系列的小說《暴力的孩子》,描寫了女主人公瑪莎在一個充滿歧視和不平等社會的艱難歷程。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萊辛還創作了一系列科幻小說,如《南船座中的老人星》等,以科幻的形式思考人類歷史和命運。在創作了大量小說以外,萊辛還著有詩歌、散文、劇本等。

對萊辛的獲獎,其經紀人科洛對萊辛獲獎表示極為高興,稱萊辛獲獎是非常“理所當然”的。

萊辛獲獎也是英國作家三年內第二次獲得諾貝爾獎。二00五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英國劇作家哈羅德•品特,理由是“他的戲劇發現了在日常廢話掩蓋下的驚心動魄之處並強行打開了壓抑者關閉的房間。”

德國科學家獲得2007年度諾貝爾化學獎

2007年諾貝爾獎2007年諾貝爾獎2007年諾獎

中新網10月10日電 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報導,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今天宣布,將2007年度諾貝爾化學獎授予德國科學家格哈德•埃特爾以表彰他在“固體表面化學過程”研究中作出的貢獻,他獲得的獎金額將達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54萬美元)。

諾貝爾獎委員會在頒獎文告中表示,將諾貝爾化學獎授予格哈德•埃特爾是因為他在表面化學所作的開創性研究。表面化學對於化學工業很重要,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不同的過程,例如鐵為什麼生鏽、燃料電池如何工作、汽車內催化劑如何工作等。此外,表面化學反應對於許多工業生產起著重要作用,例如人工肥料的生產。表面化學甚至能解釋臭氣層破壞,半導體工業也是與表面化學相關聯的領域。

由於半導體工業的發展,現代表面化學於60年代開始出現。格哈德•埃特爾是首批發現新技術潛力的科學家之一。他逐步建立表面化學的研究方法,向人們展示不同實驗過程產生表面反應的全貌。這門科學需要先進的真空實驗設備,以觀察金屬上原子和分子層次如何運作,確定何種物質被置入系統。

格哈德•埃特爾的觀察為現化表面化學提供了科學基礎,他的方法不僅被用於學術研究而且被用於化學工業研發。格哈德•埃特爾發明的研究方法,基於他對哈伯-博施法的研究,套用哈伯-博施法可以從空氣中提取氮,這一點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埃特爾還對鉑催化劑上一氧化碳氧化反應進行研究,這種化學反應主要發生在汽車催化劑中,以過濾汽車產生的廢氣。

得主簡介

格哈德•埃特爾,1936年10月10日出生於德國的巴特坎施塔特,1965年從慕尼黑技術大學獲得化學博士學位,是柏林馬普學會弗里茨-哈伯研究所的名譽教授。(關新)

當天恰逢埃特爾的71歲生日。大學生涯在慕尼黑技術大學度過,並於1965年獲博士學位。

從1973年開始,埃特爾擔任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大學教授及該校物理化學研究所所長。1986年至2004年,埃特爾出任德國馬普學會弗里茨—哈伯研究所所長,目前他是這家研究所的名譽教授。

埃特爾是1988年以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首位德國人。

法德科學家獲得200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2007年諾貝爾獎2007年諾貝爾獎

中新網10月9日電 據諾貝爾官方網站報導,法國科學家阿爾貝·費爾和德國科學家彼得·格林貝格爾因發現巨磁電阻效應而榮獲200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據悉,巨磁電阻效應相關技術被用於讀取硬碟中數據,這項技術是最近幾年硬碟小型化實現過程中的關鍵。

瑞典斯德科爾摩皇家科學院發布的頒獎聲明稱,阿爾貝·費爾和彼得·格林貝格爾1988年各自獨立發現了一種全新的物理效應-巨磁電阻效應,即一個微弱的磁場變化可以在巨磁電阻系統中產生很大的電阻變化。該系統非常有助於從硬碟中讀取數據,因為機器在讀取數據時必須把用磁記錄的信息轉換成電流。隨著這項發現公布,一些研究者和工程師開始在製作讀取頭中加以套用,1997年首個套用巨磁電阻效應的讀取頭研製成功,很快成為標準技術,即便今天最新的讀取技術也均由巨磁電阻效應發展而來。

眾所周知,硬碟能夠存儲包括音樂在內的信息,這些信息被存在微小的磁化區,信息則通過記錄磁場變化的讀取器取出。硬碟越小,各個磁化區的面積也越小,磁化的程度也越弱。因此如果欲在一張硬碟中存儲更多信息,就需要更為靈敏的讀取器。基於巨磁電阻效應原理製成的讀取器,可以將細小的磁場變化轉換成不同的電阻,使讀取器產生不同的電流,而電流是讀取器的信號。

阿爾貝·費爾1938年出生於法國的卡爾卡松,1970年從巴黎十一大獲得博士學位,目前是法國巴黎十一大即巴黎南大奧塞混合科學主管。彼得·格林貝格爾1939年出於德國的皮爾森,1969年從達姆施塔特技術大學獲得博士學位,自1972年以來一直是德國尤利西研究中心固體研究所的教授。他倆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54萬美元)的獎金。(關新)

得主簡介

阿爾貝·費爾1938年3月7日出生於法國的卡爾卡松,已婚並有兩個孩子。1962年,費爾在巴黎高等師範學院獲數學和物理碩士學位。1970年,費爾從巴黎第十一大學獲物理學博士學位。

阿爾貝·費爾目前為巴黎第十一大學物理學教授。費爾從1970年到1995年一直在巴黎第十一大學固體物理實驗室工作。後任研究小組組長。1995年至今則擔任國家科學研究中心-Thales 集團聯合物理小組科學主管。1988年,費爾發現巨磁電阻效應,同時他對自鏇電子學作出過許多貢獻。

費爾在獲得諾貝爾獎之前已經取得多種獎項,包括1994年獲美國物理學會頒發的新材料國際獎,1997年獲歐洲物理協會頒發的歐洲物理學大獎,以及2003年獲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金獎。(關新)

德國科學家彼得·格林貝格爾1939年5月18日出生。從1959年到1963年,格林貝格爾在法蘭克福約翰-沃爾夫岡-歌德大學學習物理,1962年獲得中級文憑,1969年在達姆施塔特技術大學獲得博士學位。

1988年,格林貝格爾在尤利西研究中心研究並發現巨磁電阻效應;1992年被任命為科隆大學兼任教授;2004年在研究中心工作32年後退休,但仍在繼續工作。

美英三位科學家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007年諾貝爾獎2007年諾貝爾獎2007年諾獎
2007年諾貝爾獎2007年諾貝爾獎2007年諾獎

中新網10月8日電 綜合報導,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宣布將2007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馬里奧-卡佩奇和奧利弗-史密西斯、英國科學家馬丁-埃文斯,以表彰他們在幹細胞研究方面所作的貢獻。

這三位科學家是因為“在涉及胚胎幹細胞和哺乳動物DNA重組方面的一系列突破性發現”而獲得這一殊榮的。這些發現導致了一種通常被人們稱為“基因打靶”的強大技術。這一國際小組通過利用胚胎幹細胞在老鼠身上引入特定基因修飾。

卡佩西出生於義大利,他現在是美國公民,埃文斯和史密西斯都出生在英國,埃文斯是英國人,史密西斯目前是美國公民。三位科學家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54萬美元)的獎金。(關新)

得主簡介

卡佩基1937年出生在義大利,後獲得美國國籍。卡佩基1967年獲美國哈佛大學生物物理學博士學位,他除了在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工作外,還擔任猶他大學人類遺傳學和生物學教授。卡佩基因在“基因靶向”技術的研究上做出了開創性工作而成名。

史密斯1925年出生在英國,後獲得美國國籍。史密斯1951年獲得牛津大學生物化學博士學位,如今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工作。他一開始主要進行胰島素的研究工作,後轉入分子生物學領域。在差不多60歲時,他開發出了可關閉活體內特定基因的技術。史密斯和卡佩基幾乎同時對“基因靶向”技術做出了奠基性貢獻,這一技術使得科學家能培育出擁有特定變異基因的小鼠。

埃文斯1941年出生在英國,1963年從劍橋大學畢業後,進入倫敦大學學院學習,獲得解剖學胚胎學博士學位。1978年,他返回劍橋大學工作。3年後,他和同事從小鼠胚胎中第一次成功分離出未分化的胚胎幹細胞。這為“基因靶向”技術提供了施展本領的空間。如今,埃文斯在英國加的夫大學擔任哺乳動物遺傳學教授。

相關照片

2007年諾貝爾獎2007年諾貝爾獎2007年諾貝爾獎2007年諾貝爾獎

相關詞條

萬國博覽會中共中央十七屆政治局中國扶貧基金會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中國紅十字會九型人格

參考

http://news.sina.com.cn/z/nobel2007/index.shtml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