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物備急丸

三物備急丸

三物備急丸,中藥方劑,出自《金匱要略》,功效:攻逐寒積。主治:寒實冷積內停,心腹卒暴脹痛,痛如錐刺,氣急口噤,大便不通。現代研究表明:本方有:1、調節胃腸機能的作用。2、抗粘連的作用。3、抗菌的作用

基本信息

歌訣

三物備急巴豆研,乾薑大黃不需煎,卒然腹痛因寒積,速投此方救急先。

組成

大黃30克 乾薑

乾薑乾薑

30克 巴豆30克(去皮、心,熬,外研如脂)

分類

瀉下劑_--溫下

用法

上藥各須精新,先將大黃、乾美研末,再研巴豆,與上末和勻共搗為散;或煉蜜為丸,瓷器密貯。每服大豆許 3~4丸,溫開水送下。或藥不下,捧頭起,灌令下咽,須臾當愈;如未愈,更與3丸。當腹中鳴,即吐下便愈;若口嗷,亦須折齒灌之。

功用主治

功逐寒積。寒實冷積內停,陰盛寒結症,心腹卒暴脹痛,痛如錐刺,氣急口噤,大便不通。

方義

本證是由飲食自倍,寒積內停, 上焦不行,下脘不通所致,治療以攻逐寒積為主。方用巴豆辛熱峻下,開通閉塞;乾薑辛熱,溫中暖脾;大黃苦泄通降,一以制巴豆辛熱之毒,一以協巴豆泄下通腑,且大黃之寒,得巴豆、乾薑之熱,則其性大減。故三藥配用,共奏攻逐寒積之功。

配伍特點

大黃與巴豆既相殺又相使。

運用

本方用於寒實冷積內停證,臨床套用以心腹卒暴脹痛,痛如錐刺,氣急口噤,大便不通為辨證要點。

方劑別名

備急丸、抵聖備急丸、巴豆三味丸、追魂丹、備急三物丸、返魂丹、獨行丸、備急大黃丸、備急丹、大黃備急丸、三聖丹、三仙串

重要文獻摘要

《金匱要略》:“用此治中惡,當知寒邪卒中者宜之,若用於溫暑熱邪,速其死矣。是方允為陰結者立,乾薑散中焦寒邪,巴豆逐腸胃冷積,大黃通地道,又能解巴豆毒,是有制之師也。然白散治寒結在胸,故用桔梗佐巴豆,用吐下兩解法。此則治寒結腸胃,故用大黃佐姜、巴,以直攻其寒。世徒知有溫補之法,而不知有溫下之法,所以但講寒虛,不議及寒實也。”

《醫方考》:“飲食自倍,冷熱不調,腹中急痛欲死者,急以此方主之。脾胃以飲食而自養,亦以飲食而傷,故飲食自倍,填塞至陰,上焦不行,下脘不通,則令人腹痛欲死。”

《醫方集解》:“此手足陽明藥也。大黃苦寒以下熱結,巴豆霜辛熱以下寒結,加乾薑辛散以宣通之。三藥峻厲,非急莫施,故曰備急。”

《金鑒·刪補名醫方論》:“柯韻伯曰,大便不通,當分陽結陰結。陽結有承氣、更衣之劑,陰結又製備急、白散之方。”

藥理作用

主要有瀉下作用。對家兔離體十二指腸,三物備急丸40μg/ml濃度,可明顯提高腸管緊張性,使腸管在緊張性升高的狀態下發生收縮。濃度為400μg/ml,則腸管緊張性先升高而後降低。但本方對10%活性炭2℃冰水灌服致“脾胃虛寒”型便秘小鼠的排便時間、排便次數、與生理鹽水組對照,無統計學差異。

中藥方劑(一)

中藥方劑配伍講究君臣佐使,從古至今不少中醫經典著作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經方,本任務詞條圍繞經典的中藥方劑展開,主要包括了解表劑瀉下劑和解劑三大類方劑和分類名稱。

中藥方劑之三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