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仙翁肘後備急方

葛仙翁肘後備急方

道書、醫典。系以《肘後備急方》和陶弘景的《補闕肘後百一方》為主體,加上宋唐慎微《證類本草》之附道藏輯要本《葛仙翁肘後備急方》(藏台灣“國家”圖書館)方摘錄合編而成。由金汴京國子監博士楊用道於皇統四年(1144)編成刊行。《正統道藏》正一部題名葛仙翁(葛玄),實誤。前有序五篇。稱葛洪《肘後備急方》(又名《肘後救卒方》),共八十六首,三卷(或作四卷)。陶弘景加以補充,成《補闕肘後百一方》,共一百一首,三卷。楊用道加上《證類本草》之附方摘錄以成此書,分為八卷,六十八篇。

書籍介紹

《葛仙翁肘後備急方》系以《肘後備急方》和陶弘景的《補闕肘後百一方》為 主體,加上宋唐慎微《證類本草》之附

道藏輯要本《葛仙翁肘後備急方》(藏台灣“國家”圖書館)道藏輯要本《葛仙翁肘後備急方》(藏台灣“國家”圖書館)

方摘錄合編而成。由金汴京國子監博士楊用道於 皇統四年(1144)編成刊行。《正統道藏》正一部題名葛仙翁(葛玄),實誤。 前有序五篇。稱葛洪《肘後備急方》(又名《肘後救卒方》),共八十六首,三卷 (或作四卷)。陶弘景加以補充,成《補闕肘後百一方》,共一百一首,三卷。楊用道 加上《證類本草》之附方摘錄以成此書,分為八卷,六十八篇。
此書既以葛洪《肘後備急方》和陶弘景補遺書主體,自不失為我國較早的醫學 著作之一。不少醫例,確開我國醫學記錄之先聲。如以水漬青蒿汁治瘧疾;以狂犬腦敷 被咬者之傷口治狂犬病;對“屍瘵”(肺結核病)傳染性的描述;對“虜瘡”(烈性傳 染性天花)、“黃虜病”(急性黃疸性肝炎)、“惡脈病”(急性淋巴管炎)、“惡核病”(急性淋巴結炎)、“瘰癘病”(頸淋巴結炎)、“熛疽”(乾、濕性壞疽)、 “乳癰”(急性乳腺炎)的病因、症狀、治療的記載等,都是醫書記載中最早的。 作為我國古代醫書,它在臨床醫學方面,具有諸多明顯的特點:
一,廣泛運用法和熱熨。東晉前醫書詳於針而略於炙,此書則多用炙術,舉凡猝 死、中惡、屍蹶、霍亂、寒熱症、身面浮腫、咳嗽等,皆採用之,被譽為保存炙法最豐富的文獻。
熱熨法即原始的物理療法,多用於心痛、心腹癥結、傷寒、虛損、乳癰、蛇螫等方面。如治毒腫急痛,以“柳白皮酒煮,令熱,熨上,痛止”。
二,重視症狀鑑別與描述。如區別“死亡”和“屍蹶(假死)”時指出:“脈猶動”, “股間暖”,“耳中如嘯聲”者,當以“屍蹶”救之。又如“癲狂病”:“凡癲疾發則 仆地,吐涎沫,無知,強掠起,如狂”,乃癲癇,系發作性精神異常疾病;而“若或悲 泣呻吟者……非狂”,表現沉默呆痴,抑鬱不寧,則為癲症,系神經官能症的一種表現; “凡狂發,則欲走,或自高貴稱神聖”,表現喧擾不寧,動而多怒,則為精神失常之 “狂病”。從當今醫學觀點看,上述鑑別語均較正確。與此相聯繫,又重視症狀表征的 描述。如論足氣病:“或微覺疼庳,或兩脛小滿,或行起忽弱,或小腹不仁,或時冷時熱,皆其候也。”關於屍瘵的症狀:“大略使人寒熱淋瀝,怳怳默默,不知其所若,而 無處不惡,累年積月,漸就頓滯,以至於死,死後復傳之旁人,乃至滅門”。又記黃虜病:“初唯覺四體沉沉不快,須臾眼中黃,漸至面黃及舉身皆黃……此熱毒已入內、急 治之”。重視症狀鑑別和描述,尤其是階段性的描述,在古代急性病的診斷和治療中具 有特殊意義,醫學家們認為這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醫學史上光輝的成就。
三,鑑別症狀的客觀指標。如“若脛已滿,捏之沒指者”即足氣病。“舉身皆黃, 急令溺白紙,紙即如櫱染者”為黃虜病。又如記大腹水:“水病之初,先目上腫起,如 老蠶色”;“股里冷,脛中滿,按之沒指,腹內轉側有節聲”;“須臾身體稍腫,肚盡脹,按之隨手起,則病已成”。這是從大量臨床觀察中總結出來的感性素材,是向實驗醫學邁進的一個起點,可惜在爾後醫學中未得到發揚。
四,注意食飲,講究食療,以及根據煉丹實踐,重視金石類藥物的套用,也不乏其例。如“大腹水”者忌鹽,愈後應節食勿飲酒等。又據煉丹化學反應的特性,以鹽水引吐,清洗傷口;利用雄黃抑菌、殺蟲和解毒的作用治疥癬、癰腫,以燒礬石末裝入囊中置腋下治狐臭等,都有相應的療效。此外,針、炙、散、湯、酒、漬、丸等綜合併用,以及內外科急救單方,也是該書記載療病的特點之一。

此書在中醫學或中藥學上都有很大成就,特別是它照顧廣大下層民眾經濟負擔能力,力求處方的簡易實效和藥物的大眾化,使之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因此為歷代醫家所重視, 被廣泛引用於他們的醫學著作中。書中所載的許多醫理、醫方、藥方,時至今日,仍有 實用價值。此書曾傳入日本、朝鮮,對亞洲醫學也有一定影響。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