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小院和一條小路》

《一座小院和一條小路》

《一座小院和一條小路》是著名散文作家梁衡又一篇描寫歷史人物的政治散文。文章刻畫了世紀偉人鄧小平的光輝形象,折射出鄧小平同志“文革”中被打倒,在江西落難之時,仍明大義、知大理、以責為重、名為輕、命又次之的大智、大勇和時刻不忘國家民族命運的大政治家的情懷。

作者簡介

《一座小院和一條小路》作者梁衡
梁衡:1946年出生於山西霍州,1968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歷任內蒙古日報記者、光明日報記者、國家新聞出版署副署長,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中國記協特邀理事、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作品科學史章回小說:《數理化通俗演義》;新聞三步曲:《沒有新聞的角落》、《新聞綠葉的脈絡》、《新聞原理的思考》;散文集:《覓渡》、《名山大川》、《人傑鬼雄》、《紅色經典》等;學術論文集:《為文之道》、《繼承與超越》、《走近政治》。有《梁衡文集》九卷。
曾獲青年文學獎、趙樹理文學獎、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有《晉祠》、《夏感》、《覓渡、覓渡、渡何處?》、《跨越百年的美麗》、《把欄桿拍遍》等多篇散文入選中學、大學課本。

作品簡介

《一座小院和一條小路》1972年鄧小平在江西新建
1997年,小平同志逝世後不久,梁衡就專程從北京來到南昌,探尋小平同志在這裡留下的足跡,並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散文名篇——《一座小院和一條小路》。這篇文章初寫於一九九七年四月二十一日,七月二十日改定。發表於《黨的文獻》1997年第6期,後被轉載和收錄於多種書刊。
文章以《一座小院和一條小路》為題,描述了鄧小平同志1969年從中南海的紅牆內、從總書記的高位上到江西新建縣當鉗工時的情景。當時,鄧小平同志的外在環境發生了很大改變,會議室沒了,辦公桌沒了,經常學習研究的檔案也沒了,他每天不僅要種菜餵雞,還要照顧被迫害致殘的兒子,在艱辛困苦的日子裡,鄧小平同志沒有放棄自己的責任和使命,他把那條通往工廠的小路當作思索的場所和辦公的地點,在這條“紅色小路”上,他暗運回天之力,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輪廓。梁衡說:“小平同志在這裡監管勞動期間,每天往返‘小平小道’思考國家大事,可以說,這條小道孕育了改革開放的偉大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
《一座小院和一條小路》鄧小平故居
《一座小院和一條小路》寫鄧小平在“文革”當中被監視管制於江西新建縣期間所住過的一座小院和走過的一條小路,作者拜謁這座小院,輕踏這條小路,不由得觸景生情,想像當年鄧小平在這裡生活勞動的情景,揣摩鄧小平忍辱負重,思考黨國家和人民命運,探尋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心境,包含了對偉人落難的深刻理解,突出了作家的主體意識,具有濃烈的抒情色彩,故能撼人魂魄,引人共鳴。

人物簡介

《一座小院和一條小路》鄧小平(1904--1997)
鄧小平:(1904-1997),四川省廣安縣協興鄉牌坊村,原名鄧先聖。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理論的創立者。世紀偉人。1997年2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
生平簡介
1904年8月22日生。原名鄧先聖,學名鄧希賢。5歲入學,高小畢業後考入廣安縣中學。1919年秋考入重慶勤工儉學留法預備學校。1920年夏赴法國勤工儉學。1922年參加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4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26年初到蘇聯學習。
《一座小院和一條小路》百色起義紀念館
1927年春回國,被派往西安馮玉祥國民軍聯軍從事政治工作。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後,改名鄧小平。1928~1929年任中共中央秘書長。1929年,同張雲逸等先後發動百色起義龍州起義,創建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第八軍和左江、右江革命根據地,任紅七軍、紅八軍政治委員和前敵委員會書記。1931年夏,到江西中央根據地,先後擔任中共瑞金縣委書記、會昌中心縣委書記、江西省委宣傳部長。由於擁護毛澤東的正確路線,被當時黨內“左”傾領導者撤職。以後,任紅軍總政治部秘書長、總政治部機關報《紅星》報主編。1934年10月隨中央紅軍長征,年底任中共中央秘書長。1935年1月參加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即遵義會議),會議確定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領導。後任紅一軍團政治部宣傳部長、政治部副主任、主任。
《一座小院和一條小路》鄧小平1937年
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政治部副主任。1938年1月任八路軍129師政治委員。和師長劉伯承深入華北敵後,創建了太行、太岳等抗日根據地。1942年9月兼任中共中央太行分局書記,1943年10月代理中共中央北方局書記,主持八路軍總部的工作,在艱苦的條件下擔負起領導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黨政軍的全面工作。1945年在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晉冀魯豫野戰軍、中原野戰軍、第二野戰軍政治委員,晉冀魯豫中央局書記,中原局、華東局第一書記。1945年9月至11月同劉伯承一起領導了上黨戰役邯鄲戰役。在解放戰爭的戰略決戰階段,擔任統一指揮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的總前委書記,同兩個野戰軍的領導人一起,指揮了淮海戰役、渡江戰役,攻克了國民黨政府首都南京和上海、蘇、浙、皖、贛等廣大地區。
1949年10月,任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1952年7月,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1954年改為國務院)副總理兼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後又兼任政務院交通辦公室主任和財政部部長。1954年任中共中央秘書長、組織部部長,國務院副總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1955年4月中共七屆五中全會上,被增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1956年9月在中共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作修改黨章的報告。在八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成為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1959年任中共中央軍委常委。在任總書記的10年中,協助中央主席、副主席主持中央的日常工作,為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和發展、為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1956~1963年,多次赴莫斯科同蘇聯領導人進行談判,堅決維護中國共產黨獨立自主的原則立場。
《一座小院和一條小路》1963年鄧小平與周恩來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以後,失去一切領導職務。1973年3月恢復國務院副總理職務。1974年4月代表中國政府出席聯合國第六屆特別會議。他主持起草了周恩來在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1975年1月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中央軍委副主席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由於“四人幫”的誣陷,1976年4月又被撤銷一切職務。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當選為中共中央副主席。1978年3月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主席。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上他當選為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1982年,在十二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在中央顧問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當選為主任。在1983年6月第六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

1997年2月19日鄧小平在北京逝世。

思想內容

《一座小院和一條小路》1972年與夫人及孫女在江西新建
文章以鄧小平在“文革”中住過的孤樓小院,走過的最為珍貴的一條小路為引,寫鄧小平在政治生涯的起落之間的政治家品質和憂國韜略。歷來書寫政治家,尤其是書寫中國政治家的文字,往往很難準確定位。作者或側重於仰慕與神話而使所寫的人物失去了親和力,或沉醉於理性評判而疏遠了人物的情感世界。
梁衡寫鄧小平並不單純從仰視的角度出發,而是嘗試用一種既尊崇又平和的心態、一種對生命本真的追問與探討的目光,去觀察、去思考。梁衡既把鄧小平當作偉人,又把他當作普通人;既用中華民族的傳統觀念以及普通人的生活原則關照領袖,又以領袖的精神境界、人格風範反作用於普通人。

梁衡在用堅簡筆勾勒出偉人不同凡響的生命歷程的同時,也領悟和發掘出政治家內在、豐富、深沉的人性精髓,給讀者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和視角:政治家和普通人一樣,具有人的最基本的需求,即需要有正常的家庭生活,也需要有良好的個人情感交流,希望能夠在畢生的奮鬥中實現人生理想與個人價值,他們也有自己的喜怒哀樂。偉人與凡人之所以不同,是因為他們能夠在追求與奮鬥的過程中超越個人需要及痛苦,能夠為黨和國家的利益犧牲個人利益。

藝術特色

《一座小院和一條小路》鄧公鼎(紀念鄧小平誕辰一百周年)
一、 獨特的藝術視角

這個題材本來是非常堅硬、很難寫好的政治題材,因著作者選擇了比較柔軟、較富人性的獨特視角,情感和思考的空間就豁然開闊起來,這樣就容易觸及到歷史和人物的偏僻角落,進而發揮散文自由揮灑的長處;作者所追求的“大事、大情、大理”,也因著有了這個視角,容易從史實的拘泥中跳脫出來,找到思考的落腳點。

作者選取了了鄧小平在“文革“落難中居住的一座小院和那條每日抄近道去車間勞動時用自己的雙腳踩出來的一條小路為觀照人物的藝術視角。整整三年,在小院裡,鄧小平細細捋著黨的歷史,思索中國革命的經驗教訓,終於構思出一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在這條小路上,留下了一個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堅實的腳步。它們負載著一位身處逆境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沉重的思考,他們象徵著這位改革開放大道的開拓者起步的艱辛。和他為國家民族的振興苦苦尋覓出路的超人膽識和磊落胸懷。折射出鄧小平同志“文革”中被打倒,在江西落難之時,仍明大義、知大理、以責為重、名為輕、命又次之的大智、大勇和時刻不忘國家民族命運的大政治家的情懷

二、 敘述與議論相結合

《一座小院和一條小路》1974年鄧小平與毛澤東
這篇散文描寫的成分很少,紛至沓來的是敘述議論,憶想林林總總,史實洋洋灑灑。但讀之,一點不亂;非但不亂,還令你步步遞進進入境界,以至最終令你靈魂震撼。
比如在刻畫鄧小平在文革中身處逆境,卻已在構思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時,文章寫道:“整整3年時間,小平種他的菜,餵他的雞,在鄉間小路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是,世紀的大潮在他的胸中,風起雲湧,湍流激盪,如長江在峽,如黃河在壺,正在覓一條出路,正要撞開一個口子。”

正是這種抒寫大情大理的篇章,表述了黨領導中國革命的曲折歷程,頌揚了人民創造歷史,時勢造就英雄的社會趨勢。展示了一代偉人慘遭厄運、身處逆境時豐富細膩的內心世界和心憂天下的博大胸襟。

三、 善於聯想
這篇文章是梁衡1997年在鄧下平去世後不久寫的,當梁衡徜徉在在鄧小平同志當年住過的一座小院和走過的一條小路上時,不禁引發出的對自己所崇敬的偉人的深刻思考和聯想。在追述鄧小平風雲叱吒的革命歷程後,他又進一步去聯想發揮,甚至得出這樣的結論:“偉人落難和常人受困是不一樣的。常人者急衣食之缺,號饑寒之苦;而偉人卻默窮興衰之理,暗運回天之力”,並由這條小路一直聯想到後來中國走出的一條改革開放、為世界所震驚的大道。“而這之後中國又開始了新的長征,走出了一條改革開放、為全世界所震驚的大道”

作品欣賞(節選)

一座小院和一條小路(梁衡)

《一座小院和一條小路》鄧小平與家人
作為偉人的鄧小平,一生不知住過多少宅院賓館,但唯有這個小院最珍貴,這是“文化大革命”中他突然被打倒,被管制時住的地方。作為偉人的鄧小平,一生轉戰南北,不知走過多少路,唯有這條小路最寶貴,這是他從中央總書記、國務院副總理任上突然被安排到一個縣裡當鉗工時,上班走的路。在小平同志去世後兩個月,我有緣到江西新建縣拜謁這座小院和輕踏這條小路。
這是一座大約有六七百平方米的院子。原本是一所軍校校長的住宅,“文革”中軍校停辦,1969年10月小平同志在中南海被軟禁,三年之後和卓琳還有他的養母又被轉到江西,三個平均年齡近70歲的老人守著這座孤樓小院。仿佛是一場
《一座小院和一條小路》鄧小平
夢,他從中南海的紅牆內,從總書記的高位上被甩到了這裡,開始過一個普通百姓的生活,不,比普通百姓還要低一等的生活。他沒有自由,要受監視,要被強制勞動。我以崇敬之心,輕輕地踏進院門,現在單看這座院子,應該說是一處不錯的地方。樓前兩棵桂花樹簇擁著濃綠的枝葉,似有一層浮動的暗香。地上的草坪透出油油的新綠。人去樓空,二層的窗戶靜靜地垂著窗簾,儲存著一段珍貴的歷史。整個院子莊嚴肅穆,甚至還有幾分高貴。但是當我繞行到樓後時,心就不由一陣緊縮,只見在青草秀木之間斜立著一個發黑的柴棚和一個破舊的雞窩,稍遠處還有一塊菜地,這一下子破壞了小院的秀麗與平靜,將軍樓也無法昂起它高貴的頭。小院的主人曾經是受到了一種怎樣的屈辱啊。當時三個老人中65歲的鄧小平成了唯一的壯勞力。因此劈柴燒火之類的粗活就落在他的身上。他曾經是指揮過淮海戰役的直接統帥啊,當年巨手一揮收敵65萬,接著又揮師過江,再收半壁河山。可是現在,他這雙手只能在煙燻火燎的煤爐旁劈柴,只能彎下腰去,到雞窩裡去收那顆還微微發熱的雞蛋,到菜地里去潑一瓢大糞,好收穫幾苗青菜,聊補菜金的不足。要知道,這時他早已停發工資,只有少許生活費。就這樣還得節餘一些,捎給那一雙在鄉下插隊的小兒女。這不亞於韓信的胯下之辱,但是他忍住了。士可殺而不可辱,名重於命固然可貴,但仍然是為一己之名。士之明大義者,命與名外更有責,是以責為重,名為輕,命又次之。有責未盡時,命不可輕拋,名不敢虛求。司馬遷所謂:“恥辱者,勇之決也。”自古能擔大辱而成大事者是為真士,大智大勇,真情真理。人生有苦就有樂,有得意就能落魄。共產黨人既然自許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後解放自己,就能忍得人間所有的苦,受得世上所有的氣。共產黨從誕生那一天起就開始受擠壓,受煎熬。有時一個國家都難逃國恥,何況一個人呢?世事滄桑不由己,唯有靜觀待變時。
《一座小院和一條小路》鄧小平與兒子鄧朴方
一年後,他的長子,“文革”中被迫害致殘的鄧朴方也送到這裡。多么壯實的兒子啊,現在卻只能躺在床上了。他給兒子翻身,背他到外面去曬太陽。他將澡盆里倒滿熱水,為兒子一把一把地搓澡。熱氣和著淚水一起模糊了老父的雙眼,水滴順著顫抖的手指輕輕滑落,父愛在指間輕輕地流淌,隱痛卻在他的心間陣陣發作。這時他撫著的不只是兒子摔壞的脊樑,他摸到了國家民族的傷口,他心痛欲絕,老淚縱橫。我們剛剛站立不久的國家,我們正如日中天的黨,突然遭此攔腰一擊,其傷何重,元氣何存啊!後來鄧小平說,“文化大革命”,是他一生最痛苦的時刻。痛苦也能產生靈感,偉人的痛苦是和國家的命運聯在一起的。作家的靈感能產生一部作品,偉人的靈感卻可以產生一個時代。小平在這種痛苦的靈感中看到了歷史又到了一個拐彎處。我在院子裡漫步,在樓上樓下尋覓,覺得身前身後總有一雙憂鬱的眼睛。二樓的書櫥里,至今還擺著小平同志研讀過的《列寧全集》。樓前樓後的草坪,早已讓他踩出一道淺痕,每晚飯後他就這樣一圈一圈地踱步,他在思索,在等待。他戎馬一生,奔波一生,從未在一個地方閒處過一年以上。現在卻虎落平川,閒踏青草,暗落淚花。如今沿著這一圈踩倒的草痕已經鋪上了方磚,後人踏上小徑可以細細體味一位偉人落難時的心情。我輕輕踏著磚路行走,前面總像有一個敦實的身影。“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貶臣無己身,唯有憂國心。當年屈原在汩羅江邊大概就是這個樣子。現在,贛江邊又出現一顆痛苦的靈魂。
《一座小院和一條小路》鄧小平1981年
。。。。。。
1971年9月的一天,當他又這樣帶著沉重的思考步入車間,正準備搖動台鉗時,廠領導突然通知大家到禮堂去集合。軍代表宣布一份檔案:林彪倉皇出逃,自我爆炸。全場都驚呆了,空氣像凝固了一樣。小平臉上沒有表情,只是努力側起耳朵。軍代表破例請他坐到前面來,下班時又允許他將檔案借回家中。當晚人們看到小院二樓上那間房裡的燈光,一直亮到很晚。一年多後小平同志奉召回京。江西新建縣就永遠留下了這座靜靜的院子和這條紅土小路。而這之後中國又開始了新的長征,走出了一條改革開放、為全世界所震驚的大道。

(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梁衡文集》,梁衡)

相關詞條

《晉祠》 《跨越百年的美麗》《人傑鬼雄》 《覓渡,覓渡,渡何處》 《人傑鬼雄》 《紅毛線,藍毛線》 《夏感》《大無大有周恩來》 《讀柳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