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公園[北京]

北海公園[北京]

北海公園(Beihai Park),位於北京市中心區,城內景山西側,在故宮的西北面,與中海、南海合稱三海。屬於中國古代皇家園林。全園以北海為中心,面積約71公頃,水面占583市畝,陸地占480市畝。這裡原是遼、金、元建離宮,明、清闢為帝王御苑,是中國現存最古老、最完整、最具綜合性和代表性的皇家園林之一,1925年開放為公園。是中國保留下來的最悠久最完整的皇家園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2017年5月18日,北京漪瀾堂景區免費開放。

基本信息

景區簡介

北海公園北海公園景區
北海東鄰故宮、景山,南瀕中海、南海,西接興聖宮、隆福宮,北連什剎海,是北京城中風景最優美的前"三海"之首。北海是我國迄今保留下來的歷史最悠久,保護最完整的皇城宮苑,有獨特的造園藝術風格,是我國古代園林的精化和最珍貴的人類文化遺產之一。
最早的北海只是一處普通的水域,水中有島名"瑤嶼"。金代開始挖湖堆山,擴大瑤嶼,改稱"瓊華島",島上建"瑤光殿"、"廣寒殿",又從汴梁(今開封)移來艮岳花石堆疊假山,北海便初具規模。元代繼續擴建瓊華島,改稱"萬歲山"、"萬壽山"、“瀆山",並以此為中心建造大都城,所以有"先有北海後有北京"的說法。
北海公園內亭台別致,遊廊曲折。全園以神話中的“一池三仙山”(太液池、蓬萊、方丈、瀛洲)構思布局,形式獨特,富有濃厚的幻想意境色彩這裡水面開闊,湖光塔影,蒼松翠柏,花木芬芳,亭台樓閣,疊石岩洞,絢麗多姿,猶如仙境。瓊島上有高67米的藏式白塔(建於1651年),還有清乾隆帝所題燕京八景之一的瓊島春陰碑石及假山、邃洞等。東北岸有畫舫齋、濠濮澗、鏡清齋、天王殿、五龍亭、九龍壁等建築;其南為屹立水濱的北海團城,城上蔥鬱的松柏叢中有造型精巧的承光殿。北海公園屬於皇上的娛樂地方。其九龍壁最有名。
北海是中國歷史園林的藝術傑作。全園占地69公頃(其中水面39公頃),主要由瓊華島、東岸、北岸景區組成。瓊華島上樹木蒼鬱,殿宇櫛比,亭台樓閣,錯落有致,白塔聳立山巔,成為公園的標誌,環湖垂柳掩映著濠濮間、畫舫齋、靜心齋、天王殿、快雪堂、九龍壁、五龍亭、小西天等眾多著名景點,北海園林博採眾長,有北方園林的宏闊氣勢和江南私家園林婉約多姿的風韻,並蓄帝王宮苑的富麗堂皇及宗教寺院的莊嚴肅穆,氣象萬千而又渾然一體,是中國園林藝術的瑰寶。
北海公園位於北京市的中心,是我國現存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之一,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園林的開發始於遼代,金代又在代初創的基礎上於1179年建成規模宏偉的太寧宮。太寧宮沿襲我國皇家園林“一池三山”的規制。
藍天下的北海公園藍天下的北海公園
北海沿襲中國傳統的建築理念和技藝,具有獨特的造園藝術,是我國古典園林的精華和珍貴的文化遺產。占地面積68.2萬平方米,其中水面38.9萬平方米。北海從規劃理念上遵循的是中國傳統的“一池三山”的神話傳說,瓊島象徵“蓬萊”,團城象徵“瀛洲”,中南海里的犀山台象徵“方丈”,北海的水面是”太液池”。整體布局上體現了自然山水和人文園林的藝術融合,有燕京八景之中的兩景“瓊島春陰”和“太液秋風”。主要景觀由瓊華島、團城、北岸景區組成。瓊華島上白塔聳立,成為北海的標誌。環湖垂柳掩映著濠濮間、靜心齋、天王殿、快雪堂、九龍壁、五龍亭、闡福寺、小西天等眾多著名景點。“讓我們盪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水面上倒映著美麗的白塔,四周圍繞著綠樹紅牆……”,這首優美動聽的歌曲正是描繪北海仙境般的景色。公園內有各種遊船娛樂項目,常年舉辦各種展覽,成為中外遊客遊覽的最佳場所。2017年5月18日,“仿膳飯莊”從北海公園漪瀾堂騰退後,經過一年的修整,漪瀾堂景區向市民免費開放。

歷史沿革

起源

油畫《太液池的芙蓉白塔》油畫《太液池的芙蓉白塔》
北海公園的建設源於一個古老的神話:據說,浩翰的東海上有三座仙山,叫做蓬萊瀛洲、方丈;山上住著長生不死的神仙。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派方士徐福前往東海尋找不死藥,可一無所獲。到了漢朝,漢武帝也做起了長生不死之夢,可尋找仍然沒有結果,於是下令在長安北面挖了一個大水池,名“太液池”,池中堆起三座假山,分別以蓬萊、瀕洲、方丈三仙山命名。自此以後,歷代皇帝都喜歡仿效"一池三山"的形式來建造皇家宮苑。北海採取的正是這種形式--北海象徵"太液池","瓊華島"是蓬萊,原在水中的"團城"和"犀山台"則象徵瀛洲和方丈。園中有"呂公洞"、"仙人庵"、"銅仙承露盤"等許多求仙的遺蹟。

建園歷史

北海公園劇照之一北海公園劇照之一

北海公園是我國現存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之一,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
北海的歷史和北京城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繫。

最初這裡是永定河故道,河道自然南遷後留下一片原野和池塘。
北海園林的開發始於遼代。遼太宗耶律德光在會同元年(938年)建都燕京後,就在城東北郊"白蓮潭"(即北海)建"瑤嶼行宮",在島頂建"廣寒殿"等。《遼史》記:"西城巔有涼殿(即廣寒殿),東北隅有燕角樓、坊市、觀,蓋不勝書"。《洪武北平圖經》記"瓊華島遼時為瑤嶼"。以上史實均可說明"瑤嶼行宮"的存在。
金滅遼後,改燕京為"中都"。金海陵王完顏亮天德二年(1150)擴建"瑤嶼行宮",增建了"瑤光殿"。金大定三年至十九年(1163年--1179年),金世宗仿照北宋汴梁(今河南開封)艮岳園,建瓊華島,並從"艮岳"御苑運來大量太湖石砌成假山岩洞,在中都的東北郊以瑤嶼(即北海)為中心,修建大寧離宮。從那時起,北海就基本形成了今天皇家宮苑格局。當時把挖"金海"的土擴充成島嶼和環海的小山,島稱"瓊華島",水稱"西華潭",並重修"廣寒殿"等建築。
公元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決定在舊中都城東北郊選擇新址,建設大都。至元元年到至元八年(1264--1271年),忽必烈三次擴建瓊華島,重建廣寒殿。廣寒殿東西寬120尺,深62尺,高50尺,殿廣7間,作為帝王朝會之處。殿中放置"瀆山大玉海"(今北海團城內的大玉瓮),建"玉殿"放"五山珍玉榻"(今在台北),並建有一座玉制假山,殿頂懸掛玉制響鐵,殿內另有兩個小石筍各有龍頭,噴吐著從山後用水車提上來的湖水。可見當時的廣寒殿宏偉浩大,構思巧妙,奢華無比。至元八年(1271年),瓊華島改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