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傑鬼雄》

《人傑鬼雄》

《人傑鬼雄》是著名新聞理論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論家梁衡的人物散文集。本書收入散文“覓渡,覓渡,渡何處?”、“這思考的窯洞”、“紅毛線,藍毛線”、“一個偉人生命的價值”、“印在黃土地上的紅手印”等43篇。由東方出版社出版。梁衡是記者出身,他在《人傑鬼雄》的序里這樣說:“我在細讀山水,出版了《名山大川》之後,這幾年又人海鉤沉,匯成一集,名《人傑鬼雄》。”可見所寫都是對真人真事的再現。

作者簡介

《人傑鬼雄》梁衡

梁衡: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歷任《內蒙古日報》記者、《光明日報》記者、國家新聞出版署副署長。現任人民日報副總編輯、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生導師、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中國記者協會全委會常務理事、人教版中國小教材總顧問。 是著名的新聞理論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論家。集作家、記者、學者、官員於一身。曾榮獲全國青年文學獎、趙樹理文學獎、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和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等多種榮譽稱號。
他的主要作品有《梁衡文集》,科學史章回小說《數理化通俗演義》,新聞三部曲《沒有新聞的角落》《新聞綠葉的脈絡》、《新聞原理的思考》;在散文創作方面,過去二十年

《人傑鬼雄》梁衡文集

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傳統,行文草本有靈,水石有韻。近年來又致力於人物散文,特別是歷史偉人名人的寫作,《覓渡,覓渡,渡何處?》、《紅毛線、藍毛線》等在社會上引起較大反響。 有散文集《夏感與秋思》、《只求新去處》、《名山大川感思錄》、《人傑鬼雄》、《當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庫——梁衡卷》等。
作品曾獲青年文學獎、趙樹理文學獎、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1996年在《佛山文藝》發表的散文《忽又重聽“走西口”》獲《美文》、《文學自由談》、《佛山文藝》三家聯合舉辦的“心繫中華”散文徵文優秀獎。
梁衡的散文,追求較高的境界,講究謀篇布局,鍊字造句,是慘澹經營結出的碩果。文如其人,從他文章的字裡行間,總能看出憂國憂民的政治抱負和對美好文學意境的追求。季羨林說:“在並世散文家中,能追求、肯追求這樣一種境界的人,除梁衡外,尚無第二人。”

自序

觸摸人生的坐標——《人傑鬼雄》自序

《人傑鬼雄》梁衡
我相信,社會、歷史是以傑出人物為坐標而確定其輪廓的。我曾經長期當記者,經年累月在人海中穿梭,但是一年下來,在頭腦里留下印記的只有幾個人,再十年下來,能留下印象的仍不超過寥寥數人,余皆飄渺如雲霧散去,寂寂似塵埃回落。縱觀歷史,上下五千年,潮起潮落,人流滾滾,能夠為史家所錄,為後人所記住的又有多少人?一點不假,民眾是歷史進步的動力,但民眾總是推舉傑出人物來作自己的代表。而歷史則篩選出那些有貢獻、有個性、占領了各個制高點的人,作自己進程的坐標。他們的名字或者代表一個領域的開拓,或者代表一段歷史的過程,或者他本身就是一個。他們可能是偉人、名人或者凡人,但是他們所蘊藏的思想和人格的內涵,足夠我們駕去作永遠的捕撈。
文學是人學,是人對客觀世界的主觀體驗。最大的體驗對象有兩個,一是自然。大自然雄宏博大,氣象萬千。它借形、色、質的變化進行排列組合,這是一個無窮的數,是一個不盡的過程,是主觀的人永遠看不盡賞不夠想不透的。因此就不斷地激發著我們的情感,激發著我們的藝術創造力。第二個對象是人,是我們自己的同類。因不同的遺傳環境、閱歷等因素而排列組合成的人也是一個無窮的數。正如天下沒有兩座完全相同的山,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所以我們對茫茫人海的探秘就如對大自然的體驗一樣,也是永遠看不完,說不夠的。我作記者時,每當發現一個傑出人物,我就由衷地感嘆,環境大致相同,何天地獨鍾靈秀於其人。靜夜讀史,每遇傑出人物便頓覺如登五嶽,上天界,峰出雲外,風光無限。我越來越相信,人物是社會歷史的傑作。正如大自然在地球板塊的斷裂、碰撞、隆起中才造得幾處奇山秀水,社會歷史在奔突衝撞中也才造得一、二傑出人物。文學是以發現美為己任的,我們既然可以到山水中去體驗美感,體驗雄偉與秀麗、險絕與舒展、激越與恬靜,為什麼不可以到人物的群山中去尋找體驗呢?體驗他們的創造與失敗、奮鬥與犧牲、歡樂與悲傷,其所得輝煌之美、深邃之美、悲愴之美,又更在對山水的體驗之上。所以,我在細讀山水,出版了《名山大川》之後,這幾年又人海鉤沉,匯成一集,名《人傑鬼雄》。
我的筆就像盲人手中的一根竹杖,輕輕地觸摸著這些人生路上的坐標,引領自己慢慢向前。

思想內容和創作特色

閱讀梁衡的這本人物散文集《人傑鬼雄》,有三個方面特別值得關注。

1、 善於將犀利的筆觸深入到人的靈魂深處。

《人傑鬼雄》梁衡作品集

梁衡不像寫作一般人物散文那樣,通過記敘人物的語言形狀去表現他們的思想性格和精神面貌,而是透過人物的遭際和命運去尋繹他們的人格結構,透過世事滄桑去闡釋他們的處世邏輯,透過歷史的雲煙去勾畫他們的心靈軌跡。由此,深刻地解讀了人性中最富有生命價值和精神偉力的人格構成,精闢地闡釋了古今中外許多名人偉人的精神品質和人格內涵。
如在《覓渡,覓渡,渡何處》中寫瞿秋白,不是把他當作一位革命領袖,而是將他看成一位走進革命隊伍的文弱書生,使人感到平易和親近;但他卻可以“情急用菜刀去救過救民,甚至連自己的珠玉之身也撲上去”,只要能為社會的前進照一步之路,他就毅然舉全身而自燃“,儘管他沒有留下什麼彪炳史冊的赫赫功業,但他在百姓的心目中永遠是一個泰山崩於前而不動的頂天立地的英雄
梁衡就是這樣地站在歷史和時代的高度,深刻地透析生命的本質意義和人格的博大內涵。他善於在歷史的風雲變幻中,把握人性與社會的因果關係;在歲月的煙雲迷霧中,看到任務靈魂深處的閃爍的光芒;在時代的大潮和暗涌中,探詢精神的複雜流向。
2、 創造性地運用了獨特的藝術視角。
記者出身的梁衡,深諳如何走進人物心靈之道,無論寫誰,他總能找到一個獨特的藝術視角。他猶如一個洞悉萬物的智者,總是輕輕拂去歷史塵埃的同時,娓娓向你講述他那獨到的發現。

《人傑鬼雄》《一座小院和一條小路》
《一座小院和一條小路》中,作者選取了鄧小平在“文革“落難中居住的一座小院和那條每日抄近道去車間勞動時用自己的雙腳猜出來的一條小路。整整三年,在小院裡,鄧小平細細捋著黨的歷史,思索中國革命的經驗教訓,終於構思出一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在這條小路上,留下了一個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堅實的腳步。它們負載著一位身處逆境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沉重的思考,他們象徵著這位改革開放大道的開拓者起步的艱辛。和他為國家民族的振興苦苦尋覓出路的超人膽識和磊落胸懷。
由於梁衡創造性地運用獨特的藝術視角去關照人物的精神世界,並通過對人物作了極為生動的剖析和生動的描畫,從而使筆下的人物成為具體鮮明、可觸可感、奔涌著滾燙的熱血、激盪著情感波濤的有血有肉的鮮活生命。《跨越百年的美麗》《覓渡,覓渡,渡何處》《把欄桿拍遍》等,無論文章的標題和內容,都體現了這一鮮明的特色。
3、 將哲理思辨融貫於字裡行間。
梁衡不斷用睿智的目光、創造的韌勁和縝密而鋒利的哲理思辨的犁鏵,耕耘出一片思想的沃土。細細品讀,總能讀到火一般的熱情,鐵一般的信念,也能讀到山一般的膽識和海一般的哲理。梁衡以他澎湃的激情和冷靜的析理將我們帶到了一個充盈著理性光輝的思想領地,讓我們的靈魂得到嚴酷的洗禮和脫胎換骨班的淨化。
《人傑鬼雄》《跨越百年的美麗》
在《覓渡,覓渡,渡何處》中,梁衡精心設計了三個“如果“,通過將種種假設的人生道路與秋白悲壯經歷進行深刻對比,剖析他對待生死榮辱的高尚情操和偉大人格。又如在《跨越百年的美麗》中對居里夫人所擁有的容貌與精神的雙重美麗的辨析,入木三分。
梁衡寫人傑鬼雄的篇章,常常是由人及理,由事及理,由情及理,而又信筆所至,生髮出一番議論。這議論,不管是片言隻語,抑或是洋洋灑灑,多能做到言必己出,見解獨到。拿起《人傑鬼雄》信手翻翻,就可以找到富有哲理的句子或段落。比如"當人格的力量達到一定強度時,它就會迅如光速而追附萬物,穹廬空間而護佑靈"、"歷史記住了秦皇漢武,也同樣記住了柳永"、"傳統這個東西有兩面性,當它面對革命新潮時,表現出一副可憎的頑固面孔。而當它面對逆流邪說時,又表現出撼山易撼傳統難的威嚴"、"中國這個封建文化深厚、崇神拜上、習慣一統的國度,總是喜歡有一個權威來減化行動的程式,省卻思考的痛苦"等等,這裡透出的見識,不同樣給人以啟迪和思索么!
梁衡不是思想家。但他思索的成果,遠在當今某些"思想家"之上。所以《人傑鬼雄》一出,引得洛陽紙貴,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正因為如此,他筆下的“人傑鬼雄“,才能以更新、更高、更實的形象立於讀者面前,成為一幅幅讀不完的名畫。

作者生平

《人傑鬼雄》山西霍州
1946年,梁衡降生在山西霍州的一個寧靜的小山村里。霍州,古為堯都畿內,唐代號稱“中州重鎮”,明清時期又被列為全國直隸州。古來就有秦始皇先祖在霍州、天下霍姓出霍州等傳說;“總領海內名山”的霍山、“華夏的第一州署”以及“天下第一鼓”也在這裡。就是在這塊人傑地靈的土地上,梁衡度過了他的童年。

8歲時,因父親工作調動,梁衡隨父母遷至太原。少年的他流連於晉祠古樸之美,也為發現太原夜色之美而痴狂。這塊土地上人文歷史和山川風物的內蘊之美之深,使生於斯長於斯的梁衡心游萬仞,思接千載。多年以後,這些美景在他的筆下得以流傳,得以永恆。如《清涼世界五台山》、《娘子關上看飛泉》、《蘆芽山記》、《晉祠》等一系列文章。
他的父親是個老教育工作者,解放前在解放區根據地教書.解放後作了霍州縣長,然後又去了太原,父親的文學功底很厚。很小的時候,梁衡就喜歡去父親的書房看書。捧著一本厚厚的書,半躺在父親的藤椅里看,父親從不加干涉。有人進來時,只見書,不見人。和很多望子成龍的父親一樣,梁衡的父親也讓他背過書,但天生愛書的他總是自覺地去背,從不覺其苦。小時候的這些文學積累使他以後在創作上得心應手。

《人傑鬼雄》梁衡就讀過的中國人民大學
1964年,十七歲的梁衡進入中國人民大學檔案系學習。在人大檔案系,梁衡度過了激情燃燒的五年時光。他的人生觀、價值觀與政治情結都是在這裡真正成形。其實,上人民大學的檔案系只是一個偶然,他的志願是人大語言文學系,卻進了當時社會上許多人都不知道的歷史檔案系。後來,梁衡把這一次經歷看作是他的第一次挫折。

1968年12月梁衡大學畢業,被分配到了內蒙古的一個小縣——臨河縣。這是一個靠近黃河的小縣城,全縣人口不過四萬人。梁衡回憶說:“我們四個大學生睡在一條土炕上。四個人我是學檔案的,其他三個人分別是學生物、化學和建築的。所學專業一個也用不上。白天挖渠、挑土、鋤地,晚上躺在炕上睡不著,看著窗外數星星。我們想,這一輩子完了。但過了一段時間,等到對環境稍微適應一些,要有所作為的心思又萌動了。”在這個動盪的歲月里,幸運的是求知若渴的梁衡並沒有沉淪,他用書籍來填充著一個又一個枯燥孤寂的日子,完成了進一步的修煉。

1969年,梁衡到臨河縣委工作。1971年,梁衡到《內蒙古日報》作專區記者。在大西北這個偏遠的角落,梁衡開始了他的新聞生涯。

1974年,梁衡離開內蒙,赴任山西省委宣傳部搞管理。

梁衡的從業歷程

梁衡所走過的人生歷程並非一帆風順,在事業上就經歷了三次不順。

《人傑鬼雄》榆林採風
第一次不順:梁衡上中學的時候喜歡文學,大學卻考入檔案系,這算第一次不順。
第二次不順:幾年專業思想教育,已橫下心來攻檔案,卻又趕上文革,畢業時發配到邊疆勞動,工作都無著落,更不用說專業對口。這算第二次不順。以後由寫稿而到光明日報當記者,梁衡:“就像被人推到枯井裡,靠著信念理想這根細繩,又一把一把地爬上來。”
第三次不順:但是真正的不順還是成名之後的第三次。梁衡作為光明日報記者住山西九年,由於報導和後期搞人才公司的改革舉動,省里就像報社要梁衡。報社怕梁衡被挖走。立即調梁衡回京任職。當時全國搞省、部級幹部三梯隊名單,梁衡名列其中,中央黨校為這些人專開了二期培訓班。報社領導說:“你先上任還是先上學?”梁衡說:“當然先上學。”在梁衡心裡,學問比官重要。但是後來,僅僅因為一封匿名信,梁衡即被踢出名單。梁衡去上訪,答案是:“問題是沒有,但這一撥是把你誤了。”
《人傑鬼雄》梁衡引以自勉的 《正氣歌》
下一步路在何方?梁衡說:“那時我讀了大量古人的筆記和傳記,使我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不用此處用彼處,‘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奪志’。文天祥不是在獄中留下《正氣歌》嗎?所謂逆境,使你原來想走的路偏偏走不通,不是天下的路都已絕盡,一切要靠自己的主觀努力。新時代的文人當比封建時代的文人更要有出息。要緊的是永不妥協,自強自重。我決定調整生活,時時警惕而不使光陰虛擲。結果,在我人生挫折最大、最低潮的那兩年,恰恰成了我著述最集中的兩年。”
梁衡笑言:“我詳談我的從業經歷,目的是想說明,記者成名或許會有所在媒體的大小之別、造成的機會不均等因素,但是成才則不分環境優劣,關鍵是自己如何適應環境,苦心孤詣,揚長避短。更進說,環境的優劣或者說順境與逆境是隨著人的遭際的變化而變動著的。生命就是創造。凡想有創造的人都會碰到阻力,因為他要破舊出新。一生絕對順利的人,也就等於他沒有在世上生活一回,因為除了享受,隨波逐流,他沒有給這個世界貢獻什麼,留下什麼。人總有理想,無論大小,理想的實現是奮鬥的結果。奮鬥就是克服逆境,什麼都天遂人意,還奮鬥什麼?”

梁衡的創作名言錄

《人傑鬼雄》《人傑鬼雄》
文章一般可以分成6個層次以滿足讀者需求:最低層次給人以刺激,第二個層次給人以休閒,第三個層次給人以信息,第四個層次給人以知識,第五個層次給人以思想,最高的層次給人以美感
——梁衡
“勿平勿巧,求美求新,是為好文。”
——梁衡《我的散文觀》

“寫作與閱讀是一種供求關係。”
——梁衡在《我的散文觀》(自序)

“(閱讀)這種需求由低到高可分為六個層次:剌激、休閒、信息、知識、思想和審美。”
——梁衡在《我的散文觀》(自序)
“散文是一種形式短小,但又旨趣高雅的文種,它不是套用文,不以求實,而專攻虛境,主要是滿足人的思想和審美這兩個較高的需求的。”
——梁衡在《我的散文觀》(自序)

“在散文中風景、事件、知識等只是一種載體,最終它還得落到自己追求的目標——思想和美感上。”
——梁衡在《我的散文觀》(自序)
凡歷史變革時期,不但有大政大業,也必有大文章好文章。恩格斯論文藝復興,說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也產生了巨人的時代。我們期盼著新人,期盼著好文章大文章。大題材、深思想在作品中少見,必定導致文學的衰落。
——梁衡《提倡寫大事大情大理》

《人傑鬼雄》1989年的梁衡
中國的報紙肯定是以機關黨報為主流,走多元化的結構。黨報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也要與時具進,既要適合政治規律,也要符合新聞規律。黨報的副刊,既要堅受輿論陣地,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為己任,又要努力為廣大讀者服務。
——梁衡

創作體會

我創作的大都分時間都是思考,而不是整天趴在那裡寫,我哪有這么多時間寫?1995年以前,我的創作大部分是山水散文。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寫《晉祠》的時候,年輕也不懂事,文章喜歡短,追求一種文字的美,以人們能背下來的標準來寫。隨著年齡的增大,寫文章越來越小心。我曾提出兩個標準,一是不和自己的文章重複,要儘量超過以前的語言、構思或者是那種高度;第二是儘量不和別人重複,如晉祠,幾千年來很多人寫過,你一定要找到新的角度,這個就很難。寫了人物和政論散文以後,我就更加小心了。因為老想超過自己,老不想讓人說粗製濫造。我現在基本保持一年寫一篇文章,這可以用人物寫作標誌我的創作年份。2003年發表了寫李清照《亂世中的美神》,2002年寫了西部歌王王洛賓《追求那遙遠的美麗》,再往上推,2001年是寫林則徐《最後一位戴罪的功臣》

《人傑鬼雄》梁衡筆墨
2000年是寫辛棄疾的《把欄桿拍遍》。一年一篇,但構思的時間卻很長。《大無大有周恩來》這篇文章前後花了20年。這說來可能不信,但確實是這樣。總理1976年去世後我就關注這個題目,到1978年北京市第一次搞總理生平展覽,我從外地專程趕來看,寫了《一個偉人生命的價值》。20年後,1998年,總理百年誕辰才又完成《大無大有周恩來》。中間去看過總理生前工作過的許多地方,包括去日本。調閱的資料不說等身也有半人高。現在20年間這前後兩篇文章都收在我的集子裡。瞿秋白的那篇也前後構思了6年。我寫一個人物,要做好多案頭工作。比如寫辛棄疾《把欄桿拍遍》之前,我先把辛棄疾的年譜做了一遍。然後提煉他的思想,是用了“形”字訣,為了國家,辛棄疾把欄桿拍遍,一個報國無門的知識分子形象就出來了。
說到寫作,很多人都理解為必須趴桌子上。其實,寫作到了一定程度,特別是寫哲理性散文的時候,主要是思考。我覺得文章主要給人兩點東西,一是給人美感,二是給人思想,這就要求會思考、勤思考。思考的機會隨處都在,這樣,時間的利用就大多了。所以,我寫作基本沒有什麼手稿,小本上、公文紙後面都寫,想到什麼就臨時記錄下來。
 

書名來歷

《人傑鬼雄》李清照
“人傑鬼雄”

出自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夏日絕句。烏江》

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人傑鬼雄:此處指項羽,““項籍者,下相人也”(《史記。項羽本記》)。末起義軍領袖。在和劉邦“楚漢爭霸”中失敗。

名句品讀

“你看遙遠的東西是美麗的,因為長距離為人們留下了想像的空間,如悠悠的遠山,如沉沉的夜空;朦朧的東西是美的,因為它捨去了事物粗糙的外形而抽象出一個美的輪廓,如月光下的鳳尾竹,如燈影中的美人;短暫的東西是美麗的,因為它只截取最美的一瞬,如盛開的鮮花,如偶然的邂逅;逝去的東西也是美麗的,因為它留給我們永不能再的惆悵,也就有了永遠的回味,如童年的歡樂,如初戀的心跳,如破滅的理想。”

——《追求那遙遠的美麗》

當我們只看他的事業,看他從容赴死時,他是一座平原上的高山,令人崇敬;當我們再看他對自己的解剖時,他更是一座下臨深谷的高峰,風鳴林吼,奇絕險峻,給人更多的思考。"
——《覓渡,覓渡,渡何處》

“當人格的力量達到一定強度時,它就會迅如光速而追附萬物,穹廬空間而護佑生靈。”
——《大無大有周恩來》

“世紀的大潮在他的胸中,風起雲湧,湍流激盪,如長江在峽,如黃河在壺,正在覓一條出路,正要撞開一個口子。”
——《一座小院和一條小路》

《人傑鬼雄》武候祠
“一個人不管他的官位多大,總要還原為人;不管他的壽命多長,總要變為鬼;而只有極少數人才在幸被百姓篩選,歷史擢拔而為神,享四時之祀,得到永恆”
——《武侯祠:一千七百年的沉思

美對人來說是一種附加,就像格律對詩詞也是一種附加。律詩難做,美人難為。做得好驚天動地,做不好幾黃花委地。瑪麗讓全世界的女子都知道,她們除了“身世”和“門庭”之外,還有更重要的東西。
——《跨越百年的美麗》

賞析文章

讀梁衡的散文

讀梁衡的《把欄桿拍遍》,再一次感受了梁衡散文的恢弘與大氣,這位由記者出身,進而出入為仕的作家,讓我們感覺到他散文風格的清新與可人。
相比於梁衡的那些“山水有靈”的遊記散文,梁衡的一系列人物散文卻更有摧人心膽的震撼,其文傾注了濃厚的時代精神和憂患意識,傾注了一位知識分子關心國家命運、民間疾苦的良知。對於他的這種散文風格,我不知是用“文化散文”還是“政治散文”,抑或是其它來歸類。

《人傑鬼雄》《把欄桿拍遍》
梁衡的人物散文,寫的大多是人傑鬼雄,其中大多是名垂宇宙,家喻戶曉的偉人,還有文驚當世,傳之百代的文人。而這些跨越千年、百年的人物卻從作者的筆端一一鮮活起來。梁衡的散文情理並重,以評帶傳,他寫的人物在千年百年中已有定論上又重新給出評價,而這種評價又是不落窠臼的,他從人性的深層重新來詮釋一位人物。而在梁衡的人物散文中,其主人公大多帶有著某種的悲劇性的色彩,不管他筆下的瞿秋白,鄧小平還是諸葛亮范仲淹辛棄疾、柳永、林則徐。從美學的意義上講,悲劇能令人崇高,魯迅先生又說“悲劇就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撕裂給人看。”梁衡在他的散文中能神飛八荒、思接千載,思之所至,情之所鍾,哲理和現實生活血肉一體地融合起來。《把欄桿拍遍》中辛棄疾,《青州說壽:一個永恆的范仲淹》中的范仲淹,《一座小院和一條小路》中的鄧小平,無一不是層層剖析、情理交融的結晶。從這些人物的成功與失敗、奮鬥與犧牲、歡樂與悲傷的人生經歷中,而致力於發現人物思想和人格的內涵,進而去追尋人生於天地之間的終極意義,去拷問一個人之於歷史長河的價值。
《人傑鬼雄》諸葛亮
在梁衡的《覓渡,覓渡,渡何處?》里,我們看到了一個畢生都在“覓渡”,直到臨死之前一刻還探究生命歸宿的瞿秋白形象。從某種意義上講,瞿秋白的一生充滿著一種不尋常悲愴之美,唯其悲愴和不尋常,才使他短暫的一生更具分量。文中寫道:“一個人無才也就罷了,或者有一分才幹成一件事也罷了。最可惜的是他有十分才只乾成一件事,甚而一件事也沒有乾成,這才叫後人惋惜。”瞿秋白是一個才華橫溢的才子,他文章繪畫、行醫、治印無一不精,而就是這樣一個文弱書生,當民族之難到來時,他卻以書生之軀撲向了鬥爭的風口浪尖,以璞玉之身去堵決口。這種“飛蛾撲火”式的悲壯成為一代知識分子的理性之光,偏偏又是這樣一個人,在淡然赴死之前,又搶著寫了篇《多餘的話》,將自己的靈魂仔仔細細地剖析了一番,向世人昭示他是一個多重色彩的人,給人以更多的思考。這種直逼人性深層的寫法達前人之所無。
《人傑鬼雄》《跨越百年的美麗》
《大無大有周恩來》是周恩來百年誕辰紀念文章中最有影響的一篇,我是在《散文選刊》的一本合集上初次閱讀到這篇文章的,讀畢,摧人肝膽、盪氣迴腸,即被這種黃鐘大呂般的氣勢所深深感染。總理的豐功偉績、人格風范彪炳千史,對於偉人的一生如何著眼,梁衡獨闢蹊徑,濃縮了總理一生的“六無”:“死不留灰”、“生而無後”、“官而不顯”、“黨而無私”、“勞而無怨”、“去不留言”。從這些“大無”中又看到了總理所擁有的“大有”:大智、大勇、大才、大貌,還有大愛和大德。一位為國家、民族殫精竭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總理躍然於紙上,掩卷之餘,不禁悱然。

真正偉大作品的誕生是要作家經歷一場精神上的“涅槃”,也只有這種直入人物靈魂的深處著筆才可能打動每位閱讀者。梁衡的散文,不管是片言隻語,抑或是洋洋灑灑,都熔鑄了作者濃烈的情感和理性的思考。拿起他的集子信手翻翻,我們都能找到精彩的段落:“當我們只看他的事業,看他從容赴死時,他是一座平原上的高山,令人崇敬;當我們再看他對自己的解剖時,他更是一座下臨深谷的高峰,風鳴林吼,奇絕險峻,給人更多的思考。”(《覓渡,覓渡,渡何處?》)“當人格的力量達到一定的強度時,它就會迅如光速而追附萬物;穹廬空間而護佑生靈。”(《大無大有周恩來》)“一年後,他的長子,‘文革’中被迫害致殘的鄧朴方也送到這裡,多么壯實的兒子啊,現在卻只能躺在床上,他給兒子翻身,背他到外面去曬太陽。他將澡盆里倒滿熱水,為兒了一把一把地搓澡,熱氣和淚水一起模糊了老父的雙眼,水滴順著顫抖的手指輕輕滑落,父愛在指間輕輕流淌,隱痛卻在他的心間陣陣發作。”(《一座小院和一條小路》)“人人都為他的凜然正氣所感召,都為他的忠義之舉而激動,都為他的淡泊之態所淨化,都為他的聰明才智所傾倒。”“一個人不管他的官位多大,總要還原為人;不管他的壽命多長,總要變為鬼;而只有極少數人才在幸被百姓篩選,歷史擢拔而為神,享四時之祀,得到永恆”(《武侯祠:一千七百年的沉思》)“辛棄疾這個人,詞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他的詞是在政治的大磨盤間磨出來的豆漿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終在出世與入世間矛盾,在被用與被棄中受煎熬。”(《把欄桿拍遍》)
古人云:知人而論世,讀詩以觀心。讀梁衡的散文,讓我們不僅看到了偉人內心的真實情感,而且也認識了一位對歷史、對時代具有敏銳感知的作家的心靈,它同樣讓我們在閱讀、分享中陶冶、共鳴!

相關文集

《梁衡文集》 《夏感與秋思》《只求新去處》 《名山大川感思錄》 《人傑鬼雄》 《紅色經典》 《覓渡》 《當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庫——梁衡卷》

相關詞條

《晉祠》 《夏感》 《跨越百年的美麗》 《覓渡,覓渡,渡何處》 《一座小院和一條小路》 《紅毛線,藍毛線》《把欄桿拍遍》 《大無大有周恩來》 《讀柳永》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