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覓渡》

《覓渡》

《覓渡》作者梁衡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在2004年出版發行的一部文學著作。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00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第1版(2004年4月1日)
平裝:346頁
開本:16開
ISBN:7300053750
條形碼:9787300053752
商品尺寸:22.8x17.1x1.4cm
商品重量:358g
ASIN:B001195IQA

內容簡介

《覓渡》是一本語言優美,意味雋永的散言集。這裡面有政治歷史的咀嚼,有山川風景的感懷,有人生社會的思考。人為什麼要寫文章?要回答這個問題先得回答人為什麼要讀文章。說到底,寫作與閱讀是一種供求關係。閱讀是一種精神需求,如同吃飯是一種物質需求。這種需求由低到高可分為六個層次:刺激、休閒、信息、知識、思想和審美。人總是在精神上追求這六種東西。要不然他就會感到空虛如同沒有吃飯,會感到飢餓。由於閱讀者的文化修養、職業特點不同,閱讀的層次也不同。就是同一層次的人或者同一位讀者,在不同時空、不同心情下,閱讀的內容也有不同,比如在書房裡和在捷運里讀的東西就不一樣。連毛澤東都說他喜歡豪放派,但讀一段後,又想讀婉約派,過一段,又反過來讀豪放派。閱讀是一個複雜的精神會餐,綜合充電。
閱讀複雜,寫作也就複雜。滿足刺激有黃色、武打讀物;滿足休閒有閒話、笑話等讀物;滿足信息有報紙;滿足知識有專業的或普及的讀物。而滿足思想和審美這兩個較高層次,可以是專門的思想理論和美學讀物,也可以體現在其他各類讀物中。散文是一種形式短小,但又旨趣高雅的文種,它不是套用文,不以求實,而專攻虛境,主要滿足人的思想和審美這兩個較高需求的。它可以敘述任何內容,但必須見美見理。文章為思想和美感而寫,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我認為一篇散文,如果只是傳達了一些信息或知識,還不能叫文章,文者,紋也,要有花紋,要美。又因為文章是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往來的方舟,其寫作主體和閱讀主體都是有思想的人,所以它一定要傳遞一些新的有個性的思想。這樣筆者才吐而後快,讀者才開卷有益。散文如專求刺激當然不可取,求休閒、信息和知識也不是它的專長,雖然它也可以描寫風景、事件,傳遞信息、知識等,但這都不是目的。因為,如果僅為了這個目的其他文體完全可以勝任。在散文中風景、事件、知識等只是一種載體,最終它還得落到自己追求的目標——思想和美感上。在同一篇文章中,也許這兩者兼有,也許各有側重,或者獨居其一。比如王勃的(滕王閣序),雖已沒有多少積極的思想,但美感猶存,選家就長選不衰。但是如果兩者皆無,就不是文章,不是文學,只是一篇平實的套用文,或者弄噱頭的巧文。
自從我悟得了這兩條標準,我就這樣去追求。照此目標選材、加工、打磨。我前期的散文主要寫山水,側重審美,挖掘山水之美;後期的散文側重寫理性,寫政治歷史、人生社會,重在挖掘人的思想和人格,都是循著這個認識。勿平勿巧,求美求新,是為好文。在幾十年的散文創作中,我一直這樣追求著,實驗著。現在懷著忐忑不安之情編出第一本自選集,就教於讀者。

編輯推薦

如果你想得到美的享受,你想開卷有益,這《覓渡》很值得一讀,它會讓你在明澄如水的意境中感受到思想的搏動。好書不可錯過。

作者簡介

梁衡1946年出生,山西霍州人。1968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歷任《內蒙古日報》記者、《光明日報》記者、國家新聞出版署副署長、中國記協常務理事。現任《人民日報》副總編輯、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作品有科學史章回小說《數理化通俗演義》,新聞三部曲《沒有新聞的角落》、《新聞綠葉的脈絡》、《新聞原理的思考》、散文集《只求新去處》、《名山大川》、《人傑鬼雄》,政論集《繼承與超越》。有《梁衡文集》九卷。曾獲青年文學獎、趙樹理文學獎、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等。散文《晉詞》、《夏感》、《覓渡覓渡渡何處》、《跨越百年的美麗》、《追尋那遙遠的美麗》等入選中學、師範和大學課本。

目錄

大情大理
覓渡,覓渡,渡何處?
這思考的窯洞
大無大有周恩來
一座小院和一條小路
一個大黨和一隻小船
紅毛線,藍毛
特利爾的幽靈
印在黃土地上的紅手印
領袖如父
馬列公園賦
青史如鏡
把欄桿拍遍
最後一位戴罪的功臣
武侯祠:一千七百的的沉思
青州說壽——一個永恆的范仲淹
亂世中的美神
讀韓愈
讀柳永
跨越百年的美麗
山川如我
晉祠
秋思
夏感
杏花村訪酒
古城平遙記
石河子秋色
吳縣四柏
蘇州園林
冬日香山
泰山:人向天的傾訴
武夷山:我的讀後感
草原八月末
九華山悟佛
在青島看房子
壺口瀑布記
長島讀每
永遠的桂林
……

序言

我的散文觀(自序)
梁衡
人為什麼要寫文章?要回答這個問題先得回答人為什麼要讀文章。說到底,寫作與閱讀是一種供求關係。閱讀是一種精神需求,如同吃飯是一種物質需求。這種需求由低到高可分為六個層次:刺激、休閒、信息、知識、思想和審美。人總是在精神上追求這六種東西。要不然他就會感到空虛如同沒有吃飯,會感到飢餓。由於閱讀者的文化修養、職業特點不同,閱讀的層次也不同。就是同一層次的人或者同一位讀者,在不同時空、不同心情下,閱讀的內容也有不同,比如在書房裡和在捷運里讀的東西就不一樣。連毛澤東都說他喜歡豪放派,但讀一段後,又想讀婉約派,過一段,又反過來讀豪放派。閱讀是一個複雜的精神會餐,綜合充電。
閱讀複雜,寫作也就複雜。滿足刺激有黃色、武打讀物;滿足休閒有閒話、笑話等讀物;滿足信息有報紙;滿足知識有專業的或普及的讀物。而滿足思想和審美這兩個較高層次,可以是專門的思想理論和美學讀物,也可以體現在其他各類讀物中。散文是一種形式短小,但又旨趣高雅的文種,它不是套用文,不以求實,而專攻虛境,主要滿足人的思想和審美這兩個較高需求的。它可以敘述任何內容,但必須見美見理。文章為思想和美感而寫,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我認為一篇散文,如果只是傳達了一些信息或知識,還不能叫文章,文者,紋也,要有花紋,要美。又因為文章是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往來的方舟,其寫作主體和閱讀主體都是有思想的人,所以它一定要傳遞一些新的有個性的思想。這樣筆者才吐而後快,讀者才開卷有益。散文如專求刺激當然不可取,求休閒、信息和知識也不是它的專長,雖然它也可以描寫風景、事件,傳遞信息、知識等,但這都不是目的。因為,如果僅為了這個目的其他文體完全可以勝任。在散文中風景、事件、知識等只是一種載體,最終它還得落到自己追求的目標——思想和美感上。在同一篇文章中,也許這兩者兼有,也許各有側重,或者獨居其一。比如王勃的(滕王閣序),雖已沒有多少積極的思想,但美感猶存,選家就長選不衰。但是如果兩者皆無,就不是文章,不是文學,只是一篇平實的套用文,或者弄噱頭的巧文。
自從我悟得了這兩條標準,我就這樣去追求。照此目標選材、加工、打磨。我前期的散文主要寫山水,側重審美,挖掘山水之美;後期的散文側重寫理性,寫政治歷史、人生社會,重在挖掘人的思想和人格,都是循著這個認識。
勿平勿巧,求美求新,是為好文。在幾十年的散文創作中,我一直這樣追求著,實驗著。現在懷著忐忑不安之情編出第一本自選集,就教於讀者。是為序。
2004年2月12日

文摘

書謫
我在這間舊祠堂里,一年年地來去,一次次地徘徊,我想像著當年門前的小河,河上來往覓渡的小舟。秋白就是從這裡出發,到上海辦學,去會魯迅;到廣州參與國共合作,去會孫中山;到蘇俄去當記者,去參加共產國際會議;到漢口去主持“八七會議”,發起武裝鬥爭;到江西蘇區去,主持教育工作。他生命短促,行色匆匆。他出門登舟之時一定想到“野渡無人舟自橫”,想到“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那是一種多么悠閒的生活,多么美的詩句,是一個多么寧靜的港灣。他在《多餘的話》里一再表達他對文學的熱愛。他多么想靠上那個碼頭。但他沒有,直到臨死的前一刻他還在探究生命的歸宿。他一生都在覓渡,可是到最後也沒有傍到一個好的碼頭,這實在是一個悲劇。但正是這悲劇的遺憾,人們才這樣以其生命的一倍、兩倍、十倍的歲月去紀念他。如果他一開始就不鬧什麼革命,只要隨便拔下身上的一根汗毛,悉心培植,他也會成為著名的作家、翻譯家、金石家、書法家或者名醫。梁實秋、徐志摩現在不是尚享後人之饗嗎?如果他革命之後,又撥轉船頭,退而治學呢,仍然可以成為一個文壇泰斗。與他同時代的陳望道,本來是和陳獨秀一起籌建共產黨的,後來退而研究修辭,著《修辭學發凡》,成了中國修辭第一人,人們也記住了他。可是秋白沒有這樣做。就像一個美女偏不肯去演戲,像一個高個兒男子偏不肯去打籃球。他另有所求,但又求而無獲,甚至被人誤會。一個人無才也就罷了,或者有一分才幹成了一件事也罷了。最可惜的是他有十分才只乾成了一件事,甚而一件也沒有乾成,這才叫後人惋惜。你看岳飛的詩詞寫得多好,他是有文才的,但世人只記住了他的武功。辛棄疾是有武才的,他年輕時率一萬義軍反金投宋,但南宋政府不用他,他只能“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後人也只知他的詩才。瞿秋白以文人為政,又因政事之敗而返觀人生。如果他只是慷慨就義再不說什麼,也許他早巳沒人歷史的年輪。但是他又說了一些看似多餘的話,他覺得探索比到達更可貴。當年項羽兵敗,雖前有渡船,卻拒不渡河。項羽如果為劉邦所殺,或者他失敗後再渡烏江,都不如臨江自刎這樣留給歷史永遠的回味。項羽面對生的希望卻舉起了一把自刎的劍,秋白在將要英名流芳時卻舉起了一把解剖刀,他們都
把行將定格的生命的價值又推上了一層。哲人者,寧肯舍其事而成其心。
秋白不朽。
(1996年6月25日)
夏天的色彩是金黃的。按繪畫的觀點,這大約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為冷的綠,如碧波,如嫩竹,貯滿希望之情;秋之色為熱的赤,如夕陽,如紅葉,標誌著事物的終極。夏天當春華秋實之間,自然應了這中性的黃色——收穫之已有而希望還未盡,正是一個承前啟後、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麥子剛剛割過,田間那挑著七八片綠葉的棉苗,那朝天舉著喇叭筒的高梁、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進的瓜秧,無不迸發出旺盛的活力。這時她們已不是在春風微雨中細滋慢長,而是在暑氣的蒸騰下,蓬蓬勃發,向秋的終點作著最後的衝刺。
夏天的旋律是緊張的,人們的每一根神經都被繃緊。你看田間那些揮鐮的農民,彎著腰,流著汗,只想著快割,快割;麥子上場了,又想著快打,快打。他們早起晚睡亦夠苦了,半夜醒來還要聽聽窗紙,可是起了風;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雲。麥子打完了,該鬆一口氣了,又得趕快去給秋苗追肥、澆水。“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他們的肩上挑著夏秋兩季。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