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無大有周恩來》

《大無大有周恩來》

《大無大有周恩來》寫於1998年2月,是著名作家梁衡集二十年的沉思,寫在紀念周恩來總理誕辰一百周年之際的一篇評述人物的政治散文。文章通過評述周總理一生“死不留灰、生而無後、官而不顯、黨而無私、勞而無怨、去不留言”六大驚人之“無”,高度概括了周總理的“大有”,從而深刻地說明了總理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看似一無所有,實則擁有著在老百姓心中矗立著的豐碑。在論述周恩來的文字中,著名散文家梁衡的《大有大無周恩來》最為深摯,流傳甚廣。

作者簡介

《大無大有周恩來》作者梁衡
梁衡: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歷任《內蒙古日報》記者、《光明日報》記者、國家新聞出版署副署長。現任人民日報副總編輯、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生導師、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中國記者協會全委會常務理事、人教版中國小教材總顧問。是著名的新聞理論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論家。曾榮獲全國青年文學獎、趙樹理文學獎、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和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等多種榮譽稱號。

他的主要作品有科學史章回小說《數理化通俗演義》;新聞三部曲《沒有新聞的角落》、《新聞綠葉的脈絡》、《新聞原理的思考》;在散文創作方面,過去二十年他

《大無大有周恩來》《大無大有周恩來》

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傳統,行文草本有靈,水石有韻。近年來又致力於人物散文,特別是歷史偉人名人的寫作,《覓渡,覓渡,渡何處?》、《紅毛線、藍毛線》等在社會上引起較大反響。有散文集《夏感與秋思》、《只求新去處》、《名山大川感思錄》、《人傑鬼雄》、《當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庫——梁衡卷》等。作品曾獲青年文學獎、趙樹理文學獎、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1996年在《佛山文藝》發表的散文《忽又重聽“走西口”》獲《美文》、《文學自由談》、《佛山文藝》三家聯合舉辦的“心繫中華”散文徵文優秀獎。有散文三篇《晉詞》、《覓渡,覓渡,渡何處》和《夏感》入選中學教材,近年《海思》也被選如鄂教版語文中學教材。
梁衡先生對新聞、文學、散文創作理論和方法的學科發展作出了貢獻,其意義是深遠的,因為他突破舊模式建立了新體系,即散文要回歸真實,呼籲寫大事、大情、大理、大美。梁衡先生說,在經過人生種種歷練之後,“我在這種廣闊的背景下修煉自己,如氣功師廣采天地外氣充實自己的丹田之氣。”而梁衡散文是采天地之大美而凝結的精靈。

人物簡介

《大無大有周恩來》周恩來(1898—1976)
周恩來(1898~1976),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浙江紹興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和外交家,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建人之一。
生平:1913年進天津南開中學學習。1917年留學日本。1919年回國。在天津參加五四運動,組織覺悟社,從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動。1920年至1924年先後去法國和德國勤工儉學,在旅歐的中國學生和工人中宣傳馬克思主義,發起組織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後改稱旅歐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2年轉入中國共產黨(由張申府等人介紹),任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總支部書記,並參加中共旅歐總支部的領導工作,對早期的建黨、建團工作起了重大的作用。
1924年8月從巴黎回國,曾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政治部主任,中共兩廣區委委員長、常委兼軍事部部長,主持建立黨直接領導的革命武裝葉挺獨立團。1925年2月、10月,領導進行了第一、二次東征,為鞏固和發展廣東革命根據地和進行北伐作出了重大貢獻。1926年曾在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講授軍事課程,同年冬到上海,任中共中央軍委書記兼中共江浙區委軍委書記。1927年3月領導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獲得勝利;8月領導了南昌起義,向國民黨反動派打響了第一槍,為創建人民軍隊作出了重要貢獻,在起義中任中共前敵委員會書記。同月在中共“八七”會議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1928年出席黨的六大,在會上作了關於軍事問題和組織問題的報告。後在上海堅持地下工作,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長、中央軍委書記,曾發表《堅決肅清黨內一切非無產階級的意識》和《中共中央給紅軍第四軍前委的指示信》。
《大無大有周恩來》青年時期的周恩來
1931年12月進入中央革命根據地後,任中共蘇區中央局書記,中國工農紅軍總政委兼第一方面軍政委,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1933年春和朱德一起領導和指揮了第四次反“圍剿”戰爭,取得了重大的勝利。1935年1月在遵義會議上,堅決支持毛澤東的正確路線,為確立毛澤東在全黨的領導地位,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遵義會議後,仍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並任中央三人軍事指揮小組成員。1936年12月任中共全權代表去西安同被逮捕的蔣介石進行談判,和平解決了西安事變。
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共中央代表和南方局書記,並任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長期在駐國民黨政府所在地武漢、重慶進行黨的工作和統一戰線工作。1945年8月和毛澤東去重慶,同國民党進行談判鬥爭,《雙十協定》簽訂後,率中共代表團留在重慶和南京。1946年11月從南京返回延安。1947年3月國民黨軍隊重點進攻陝甘寧邊區時轉戰在陝北,同年8月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兼代理中央軍委總參謀長。1948年9月,參加領導和指揮了遼瀋、平津、淮海三大戰役,同年11月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為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治、武裝奪取政權、創建社會主義新中國,建立了不朽的功績。
《大無大有周恩來》伉儷情深
建國後,歷任政府總理、外交部長(兼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第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第二、三屆主席。是中共五屆中央委員,中共六至十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六屆、七屆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共八至十屆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八屆、十屆中央委員會副主席,一至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在擔負處理黨和國家日常事務的同時,和毛澤東一起制定了黨的社會主義建設的路線、方針、政策;幾個發展國民經濟的五年計畫都是他親自主持制訂和組織實施的。1960年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並採取一系列措施,使國民經濟順利地得到恢復和發展。還提出了中國知識分子絕大多數已經是勞動人民的知識分子,科學技術在中國現代化建設中具有關鍵性作用等觀點,對社會主義建設都有重大意義。在國際事務中,參與制定並親自執行了重大的外交決策,提出了外交工作中一系列具體的方針和政策,創造性地貫徹執行了黨的革命外交路線。1954年,倡導了著名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5年4月,率中國代表團出席第一次亞非會議,使會議通過了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的萬隆會議十項原則。1961年,出席蘇共二十二大,對赫魯雪夫集團分裂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行為,進行了堅決鬥爭。
在“文革”中,顧全大局,任勞任怨,為繼續進行黨和國家的的正常工作,儘量減少損失,為保護大批的黨內外幹部,費盡心血,並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陰謀進行了各種形式的鬥爭。在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代表黨提出:在本世紀內,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使我國國民經濟走在世界前列的宏偉規劃。1972年患病以後,一直堅持工作。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終年77歲。

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大無大有周恩來》周總理和人民民眾在一起
文章寫在總理百年誕辰之際,是一篇飽含熱淚的祭文。以周恩來鞠躬盡瘁的一生為素材,通過翔實而豐富的資料,運用敘議結合的方法,塑造了一個血肉豐滿的偉人形象。
梁衡寫周總理,是以他的六“無”為視角,“死不留灰,生而無後,官而不顯,黨而不私,勞而不怨,去不留言”,這是梁衡先生對周恩來的評價,同時也是周恩來總理兢兢業業奮鬥一生的真實寫照。寫“無”是為了揭示“有”,其實周恩來的六個“大無“說到底是一個大公,是大有。正是他把自己的一生無保留地奉獻給全中國人民,才會有“永恆的靈魂”,他的身影才會時時在中國人民的身邊,才會讓人們“至今,許多人仍是一提總理雙淚流,一談國事就念總理。”才會“人人面前有總理”,“偉人之魂竟是可以這樣地充盈天地、浸潤萬物”。
文章最後將總理的“大無大有”與古今中外的偉人放在一起進行了理性的思辨,得出了這樣的結論:“不獨總理,所有歷史上的偉人,中國的司馬遷、文天祥,外國的馬克思列寧,我們又何曾見過呢?愛因斯坦生生將一座物理大山鑿穿而得出一個哲學結論:當速度等於光速時,時間就停止;當質量足夠大時它周圍的空間就彎曲。那么,我們為什麼不可以再提出一個‘人格相對論’呢?當人格的力量達到一定強度時,它就會迅如光速而追附萬物,囊括空間而護佑生靈。我們與偉人當然就既無時間之差又無空間之別了。這就是生命的哲學。周恩來還會伴我們到永遠。”

創作體會

關於寫偉人(梁衡)

《大無大有周恩來》晚年周恩來
近年來我寫了幾篇記敘偉人的文章,引來多種報刊的轉載,有的篇目還很快被選入高中課本。不少讀者和報刊希望談點體會。
其實我原來決無一定要搞這類創作的打算,只是在工作實踐中,在過去讀經典著作時認識了這些偉人,而在目前的改革實踐中,在傳統與現實的衝突中又感到要重新認識他們,於是就拿起思考的筆。這其實就是幾篇讀書筆記,幾乎每篇都可以從日記中找到原始的片段。古人論文,“不平則鳴”,中醫論病,“不通則痛”。這幾年社會上,包括我自己,確實常常有對傳統的“不通”之感,於是就有痛苦的求通的思考。文為通而寫,打通作者之思,打通讀者之思。文章寫作的過程就是一個由不平到平,由不通到通的過程。這是情與理的梳理。偉人在社會上在人民民眾中的影響已經很大很大了,但這主要是靠他們的偉業、理論,靠政治影響。人們接受的是他們的結果,是被捨棄了過程之後的結果。所以往往敬而遠之。在許多地方他們與讀者並沒有通。文學就是要把這個擴大了的距離再拉回來,就是要把這結果之前的過程提示出來,就是要有血有肉,溝通情理,讓讀者可親可信。所以我不想再重複那些結果而努力“順瓜摸藤”,去找到那些碧綠的葉片和芬芳的花朵,讓讀者自己去理解果之初、果只前的樣子。在這個創作思想的指導下,我找到了瞿秋白同志的故居,特別是門前的那條已成過去的“覓渡”河,找到了鄧小平同志落難江西時勞動時的工廠,找到了毛澤東論持久戰時的延安窯洞,找到了中國共產黨指揮戰略大決戰的最後一個農村戰略指揮部——西柏坡,還有召開著名的七屆二中全會的那間舊伙房;甚至遠渡重洋,在日本找到了周恩來遊歷過的嵐山嵐山詩碑,在德國西部找到了馬克思出生的房子。偉人的思想、業績是一棵大樹,我要找的是這樹的生長點,是它的年輪。我努力在那個新思想的生長點上做文章,希望能給讀者啟示出一個過程,開通一個新的思路。寫偉人是箇舊題目,舊題最難作。這是因為它的許多方面都已為人打通,明白如話,分毫畢現,讀者已無惑可釋,無知可求。但無中求有,便是大有,便是新路,會別有一番驚喜。

讀後感

《大無大有周恩來》1976年天安門廣場弔唁總理
梁衡的散文《大無大有周恩來》是1998年2月為紀念周恩來誕辰一百周年寫的,這篇文章是難得的佳作,藉助網際網路的威力流傳很廣。文章總結的“六無”讓人看一遍就感動一遍,很多人情不自禁地寫下了自己的讀後感想。
其一:
一篇催人淚下的至情文章——《大無大有周恩來》

很久沒有讀到這樣感人的文章了,尤其是寫現當代人的。一則因為現當代沒有那么讓人感動的人和事,二則因為沒有人有這樣令人傾倒的文筆。我讀《大無大有周恩來》真是淚潸潸而汗涔涔了。
周恩來人格之偉大崇高,古今罕見。他一生中之“六無”,前無古人,可以肯定,也後無來者。誰能達到總理這樣的人生高度啊!死不留灰,生而無後,官而不顯,黨而不私,勞而無怨,去不留言,沒有哪一點不是人生之制高點,沒有哪一點不讓後人為之頂禮膜拜。人固有一死,蓋棺定論時,無不想光宗耀祖,總理是一個徹底的唯物主義者,死前立下遺囑,將骨灰撒入江河。這一舉動,讓那些想不朽的人汗顏自愧。生而無後,讓人為之扼腕嘆息;黨而不私,讓人為之肅然起敬。官而不顯,勞而無怨,試問當今社會,誰能做到?我們的為官者,如果都以總理為榜樣,把總理看成標高,那么,我們的社會不知該有多么清廉,我們的國家不知該有多么繁榮?

《大無大有周恩來》鞠躬盡瘁的周總理
有這樣的一個故事。1976年1月8日,周恩來逝世時,聯合國總部降了半旗。自1945年聯合國成立以來,世界上有許多國家的元首先後去世,聯合國還沒有為誰下過半旗。一些國家感到不平,他們的外交官聚集在聯合國門前的廣場上,言辭激憤地向聯合國總部發出質問:“我們的國家元首去世,聯合國的大旗升得那么高,中國的總理去世,為什麼要為他下半旗呢?”當時的聯合國秘書長瓦爾德海姆站出來,在聯合國大廈門前的台階上發表了一次極短的演講。他說:“為了悼念周恩來,聯合國下半旗,這是我的決定,原因有二:一,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她的金銀財寶多得不計其數,她的人民幣多得我們數不過來,可她的總理沒有一分錢存款!二,中國有10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可是她的總理沒有一個孩子。你們任何國家的元首,如果能做到其中一條,在他逝世之日,總部將照樣為他降半旗。”說完,他轉身就走。廣場上,交外官各個啞口無言,隨後響起雷鳴般的掌聲。我們敬愛的周總理的高尚人格真是舉世無雙!梁衡讚嘆說:“當人格的力量達到一定強度時,它就會迅如光速而追附萬物;穹廬空間而護佑生靈。”
總理逝世時,我不知自己還在宇宙中的哪個角落歇息。但總理在我心中的形象是偉大而崇高的。小時候,我是在總理的故事中長大的,再後來讀天安門詩抄,讀“大江歌罷掉頭東”,更深刻地認識到總理對中國的影響之巨,體會到了總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博大情懷。今讀《大無大有周恩來》,更發現,恩來總理在我心中,已經是一個聖人,一個完美的中國聖人

此生有幸,生而遇這樣的總理;此日有幸,幸而讀這樣的至情文章。思想在梁衡優美的文筆中徜徉,靈魂在總理的人格光輝中飛升!

其二:

《大無大有周恩來》周恩來手跡
梁衡《大無大有周恩來》是一篇感動我的文章亦或說是周恩來是一個感動我至深的人.每看一次這篇文章我總會不自覺的哭一次.以前還一心想努力學習周恩來做一個對國家大局有用的人,但是抱著這樣的立場並在它的驅使下,生活中往往有一點點的不如意就要感到身心憔悴,有時甚至猶如萬箭穿心,格外難受.在一次次的受挫折後我悟出一個理:作為人是不能只想著自己的夢想的,因為夢與現實的差距往往是用心力無法估量的.期望越高,痛苦也就越深.人只能甘願平凡(並不等同於甘心平凡)並期望在一個個的平凡事業中去創造奇蹟.周恩來就是這樣的人.他在為國事鞠躬盡瘁的時候從來沒有想過要讓世人如何如何去尊敬他,實際上他如果是這樣的想法也不會作出那樣多對人民有益的事來,別人也不會想今天一樣去尊重他.知道他為共和國的成立和發展作出了不朽的功勳之後他依然保持著他的善心,這種善不只是對一個人,而是對於廣大的人民--是他的國家的亦或並不是,只要是他的朋友而非敵人.事實上他就像馬克思一樣根本就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敵人.“死不留灰,生而無後,官而不顯,黨而不私,勞而不怨,去不留言”這是梁衡先生對周恩來的評價。有時間你應該看一看這片感人至深的文字。
其三:
讀《大無大有周恩來》,我覺得最撼人心魄、最摧人肝膽的,是講周恩來的第五個"無":勞而無怨。起段劈頭一句就是“周總理是中國革命的第一受苦人”,接下去便直言“他的過人才幹害了他,他的任勞任怨的品質害了他,他被人們作為平衡的棋子,或者替罪的羔羊”、“哀莫大於心死,苦莫大於心苦,但痛苦更在於心雖苦極又沒有死”。整篇文章寫了周總理一生中六個方面的驚人之無:死不留灰,生而無後,官而不顯,黨而不私,勞而無怨和去不留言。而正是從這"大無"之中,作者又分明發現了他的主人公所擁有的"大有":大智、大勇、大才、大貌,還有大愛和大德。作者從這鮮見的人生範例中,看到了一種崇高的生命的哲學:"當人格的力量達到一定強度時,它就會迅如光速而追附萬物;穹廬空間而護佑生靈。"反觀時下一些領導幹部,卻削尖腦袋去貪圖“有”,做夢都害怕“無”,心境被名利所禁錮,變得陰暗委瑣。周總理的例子告訴我們,好的心境不是輕易就能獲得的,它是人格、學識、品德和才能等共同釀造的結果。

史料考訂

《大無大有周恩來》兩處史實考訂 

《大無大有周恩來》淮安故居
近期我發現文章中有兩處文字敘述和事實有所出入,於是查找了相關的資料,現將考訂結果披露如下:

文章在寫到“總理的二無是生而無後”時,有這樣兩處文字

其一:我在他的紹興祖居,親眼見過抗戰時期他和鄧穎超回鄉動員抗日時,恭恭敬敬地續寫在家譜上的名字。(實際情況是鄧穎超未和周恩來一起回紹興)

其二:六七十年代,中日民間友好往來,日本著名女運動員松崎君代,多次受到總理接見。當總理知道她婚後無子時,便關切地留她在京治病,並說有了孩子可要告訴一聲啊。一九七六年總理去世,她悲呼道:“周先生,我們已經有了孩子,但還沒有來得及告訴您!”(實際情況是松崎君代沒有生育過子女)

《大無大有周恩來》日本嵐山詩碑
考訂之一:1939年2月16日周恩來離開重慶,先後在廣西、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等地活動,5月初返回重慶。3月28日至31日在紹興期間,頻繁接見各界人士,多次發表演說,宣傳抗日。29日上午,周恩來在親屬陪同下掃墓,中午飯後,翻閱周族家譜,親筆補寫了他自己和幾個同輩兄弟的名字,其中他自己的那個條目是這樣寫的:“恩來 字翔宇,五十房,樵水公曾孫,雲門公長孫,懋臣長子,出繼簪臣為子,生於光緒戊戌年二月十三日卯時。妻鄧穎超。”需要指明的是:整個活動過程鄧穎超並未同行。周恩來不在重慶的兩個半月里,鄧穎超一直在重慶。 

考訂之二:1961年3月,第26屆世界桌球錦標賽在北京舉行。在賽前舉行的宴會上,周恩來在人民大會堂親切會見了各國選手,松崎君代(KimiyoMatsuzaki,日本,1938年生)在這個場合第一次見到周恩來。周恩來的風采給她留下深刻的印象。1964年,當時已經退役的松崎君代仍作為周恩來的客人被邀請到北京,並受到熱情接待。周恩來把松崎君代請到自己家裡作客,並向她贈送了結婚禮物。1972年,松崎君代最後一次見到周恩來,周恩來問她是否有了孩子。當周恩來得知她不能生孩子的時候,便動員她到中國來治療。周恩來為她安排了中國有名的婦產科醫生林巧稚擔任她的主治醫生。1998年是周恩來誕辰100周年,松崎君代在她和丈夫栗本隆朗一起經營的桌球用品商店裡感慨萬分地回憶起與周恩來交往時的難忘情景。她說,周總理為她費盡了心血,但是,她至今也沒有生孩子。她還說,周總理也沒有孩子。她每想到這裡,也受到周總理的鼓舞,因而心裡感到很平靜。

作品欣賞(節選)

《大無大有周恩來》周恩來
大無大有周恩來—紀念周恩來誕辰一百周年梁衡今年是周恩來誕辰百年,他離開我們已經二十二年。但是他的身影卻時時在我們身邊,至今,許多人仍是一提總理雙淚流,一談國事就念總理。陸放翁詩:“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前一放翁。”是什麼辦法化作總理身千億,人人面前有總理呢?難道世界上真的有什麼靈魂的永恆?偉人之魂竟是可以這樣地充盈天地、浸潤萬物嗎?就像老僧悟禪,就如朱子格物,自從一九七六年一月國喪以來,我就常窮思默想這個費解的難題。二十多年了,終於有一天我悟出了一個理:總理這時時處處的“有”,原來是因為他那許許多多的“無”,那些最不該,最讓人想不到、受不了的“無”啊。
總理的驚人之無有六。
一是死不留灰。周恩來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出死後不留骨灰的人。總理去世的時候,正是中國政治風雲變幻的日子,林彪集團被粉碎不久,“四人幫”集團正自鳴得意,中國上空烏雲壓城,百姓肚裡愁腸千結。一九七六年新年剛過,一個寒冷的早晨突然廣播裡傳出了哀樂。人們噙著淚水,對著電視一遍遍地看著那個簡陋的遺體告別儀式,突然江青那副可憎的面孔出現了,她居然不脫帽鞠躬,許多電視機旁都發出了怒吼:江青脫掉帽子!過了幾天,報上又公布了總理遺體到八寶山火化的訊息,並且遵總理遺囑不留骨灰。許多人都不相信這個事實,一定是江青這個臭婆娘又在搞什麼陰謀。直到多少年後,我們才清楚,這確實是總理遺願。一月十五日下午追悼會結束後,鄧穎超就把家屬召集到一起,說總理在十幾年前就與她約定死後不留骨灰。灰入大地,可以肥田。當晚,鄧穎超找來總理生前黨小組的幾個成員幫忙,一架農用飛機在如磐的夜色中冷清地起飛,飛臨天津這個總理少年時代生活和最早投身革命的地方,又沿著渤海灣飛臨黃河入海口,將那一捧銀白的灰粉化入海空,也許就是這一撒,總理的魂魄就永遠充滿人間,貫通天地。

但人們還是不能接受這一事實。多少年後還是有人提問,難道總理的骨灰就真的一點也沒有留下嗎?中國人和世界上大多數民族都習慣修墓土葬,這對生者來說,可以寄託哀思,對死者來說則希望還能長留人間。多少年來,越有權的人就越下力氣去做這件事。中國的十三陵,印度的泰姬陵,埃及的金字塔,還有一些埋葬神父的大教堂,我都看過。共產黨人是無神論者,又以解放全人類為己任,當然不會為自己的身後事去費許多神。所以一解放,毛澤東就帶頭簽名火葬,以節約耕地,但徹底如周恩來這樣連骨灰都不留的卻還是第一人。你看一座八寶山上,不就是存灰為記嗎?歷史上有多少名人,死後即使無屍,人們也要為他修一個衣冠冢。老舍先生的追悼會上,骨灰盒裡放的是一副眼鏡,一支鋼筆。紀念死者總得有個念物,有個引子啊。

《大無大有周恩來》會見尼克森總統
沒有灰,當然也談不上埋灰之處,也就沒有碑和墓,欲哭無淚,欲祭無碑,魂兮何在,無限相思寄何處?中外文學史上有許多名篇都是碑文、墓誌和在名人墓前的憑弔之作,有許多還發揮出熾熱的情和永恆的理。如韓愈為柳宗元寫的墓誌痛呼:“士窮乃見節義”,如杜甫在諸葛亮祠中所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都成了千古名言。明代張溥著名的《五人墓碑記》“扼腕墓道,發其志士之悲”簡直就是一篇正義對邪惡的宣言。就是空前偉大如馬克思這樣的人,死後也有一塊墓地,恩格斯在他墓前的演說也選入馬恩文選,成了國際共運的重要文獻。馬克思的形象也因這篇文章更加輝煌。為偉人修墓立碑已成中國文化的傳統,中國百姓的習慣,你看明山秀水間,市井鄉村里,還有那些州縣府志的字裡行間,有多少知名的、不知名的古人墓、碑、廟、祠、銘、志,怎么偏偏輪到總理,這個前代所有的名人加起來都不足抵其人格偉大的人,就連一個我們可以為之扼腕、嘆息、流淚的地方也沒有呢?於是人們難免生出一絲絲的猜測,有的說是總理英明,見“四人幫”猖狂,政局反覆,不願身後有伍子胥鞭屍之事;有的說是總理節儉,不願為自己的身後事再破費國家錢財。但我想,他主要的就是要求一個乾淨。生時鞠躬盡瘁,死後不留麻煩。他是一個只講奉獻,獻完轉身就走的人,不求什麼紀念的回報和香火的饋餉。也許隱隱還有另一層意思。以他共產主義者的無私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忠君”,他更不願在身後出現什麼“僭越”式的悼念,或因此又生出一些政治上的尷尬。果然,地球上第一個為周恩來修紀念碑的,並不是在中國,而是在日本。第一個紀念館也不是建在北京,而是在他的家鄉。日本的紀念碑是一塊天然的石頭,上面刻著他留學日本時的那首《雨中嵐山》。一九九四年我去日本時曾專門到櫻花叢中去尋找過這塊詩碑。我雙手撫石,西望長安,不覺淚水漣漣。回天無力,斯人長逝已是天大的遺憾,而在國內又無墓可尋,叫人又是一種怎樣的惆悵?一個曾叫世界天翻地覆的英雄,一個為民族留下了一個共和國的總理,卻連一點骨灰也沒有留下,這強烈的反差,讓人一想,心裡就有如墜落千丈似地空茫。
總理的二無是生而無後。。。。。。。

一九九八年二月

相關詞條

《晉祠》 《夏感》 《跨越百年的美麗》《覓渡,覓渡,渡何處》 《一座小院和一條小路》 《紅毛線,藍毛線》 《把欄桿拍遍》 《人傑鬼雄》 《讀柳永》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