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安縣

廣安縣

現廣安市廣安區、前鋒區;1993年7月2日,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廣安地區。1998年7月30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廣安地區設立廣安市。廣安市轄廣安區、前鋒區丶岳池縣、武勝縣、鄰水縣,代管華鎣市,幅員面積6344平方公里,總人口450萬。今之廣安市轄縣,原為宕渠、南充、相如(今蓬安)、墊江(今合川)縣地,分別析置於南齊至唐初間。1950年建立人民政權,將民國時期的行政督察區改置為專區,廣安、鄰水縣屬大竹專區,岳池、武勝屬南充專區。1993年,新設廣安地區,轄南充地區之廣安、岳池、武勝、華鎣及達縣地區之鄰水,1998年,廣安撤區建市,廣安縣改為廣安市廣安區。

基本信息

人文資源

廣安人傑地靈。孕育了以鄧小平為傑出代表的一大批優秀中華兒女,養育過工農紅軍33軍,川陝地下黨和華鎣山游擊隊等革命力量,培育了以著名數學家何魯為代表的一大批專家學者。

廣安有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鄧小平故居純樸莊嚴,吸引著中外遊客;陽和革命紀念碑、華鎣山游擊隊及雙槍老太婆、江姐、許雲峰等事跡有口皆碑、有蹤可覓;華鎣寶鼎是我國八大佛教聖地之一,曾有廟宇30餘座,極盛時僧眾達千餘人,素有“東朝寶鼎,西朝峨眉”之稱。現在每年佛教朝聖民眾達80多萬人次;展現當地民俗風情的“雲童舞”已流傳200多年,曾獲文化部優秀民間舞蹈獎;南宋安丙墓及族屬墓群列為“'96中國十大考古發現”。

地理氣候

廣安市位於四川東部,呈扇形分布於川中丘陵與川東平行嶺谷兩大地形之間,是三峽庫區發展的接力帶,有“川東門戶”之謂。東、南兩部分與重慶市墊江縣、長壽縣、渝北區、合川市接壤,西部與遂寧市蓬溪縣和南充市嘉陵區、高坪區相鄰,北部與南充市蓬安縣和達州市渠縣毗連。

廣安市地處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暖,熱量充足,雨量豐沛,空氣濕度大,日照少,霜期短,風力小。年平均氣溫17.1℃,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6℃,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7.8℃。多年大於或等於10℃以上的年積溫5600℃,無霜期306-328天。年平均降水量1200毫米,43%的降水量集中於作物生長旺盛的夏季。多年平均徑流係數0.48,即降水量的48%匯入河川,52%為土壤吸收和植物蒸騰所消耗。終年植物繁茂,且無季節性河流。

建置沿革

公元前十一世紀,渠江、嘉陵江流域已有人居住。今之廣安市轄縣,原為宕渠、南充、相如(今蓬安)、墊江(今合川)縣地,分別析置於南齊至唐初間。宋開寶二年(969)設定廣安軍,級別“與州同級”。元至元二十年(1283),設定廣安府,明洪武四年(1371)改置廣安州。民國2年(1913),廣安州改為廣安縣。廣安由軍至州,相繼領渠江、新明、岳池、鄰水、大竹縣。民國24年(1935),川政統一,原廣安州之廣安、鄰水縣屬四川省第十行政督察區;岳池、武勝縣屬四川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區。

1950年建立人民政權,將民國時期的行政督察區改置為專區,廣安、鄰水縣屬大竹專區,岳池、武勝屬南充專區。1953年,廣安縣劃入南充專區,鄰水縣劃入達縣專區。1978年,析廣安、岳池設華雲工農區,1985年改為縣級華鎣市。1993年,新設廣安地區,轄南充地區之廣安、岳池、武勝、華鎣及達縣地區之鄰水,1998年,廣安撤區建市,廣安縣改為廣安市廣安區。

交通狀況

廣安境內318、210、212國道及203、304省道和縣、鄉、村公路縱橫交錯,通車裡程達2631公里。華鎣市實現了鎮鎮通水泥公路,村村通公路。廣(安)渝(重慶)高速公路廣鄰段竣工通車,鄰(水)渝(重慶)段、廣安至南充、至墊江、至達川高速公路也竣工通車,經廣南、成南高速公路至成都250公里,以廣安為中心的公路骨架已經形成。襄渝鐵路縱貫全境,江水流連線長江,均可通航重慶。渠蘭渝鐵路廣安段的建成通車和廣安至成都動車的開行營運,標誌著廣安正式跨入動車時代。

郵電通訊

全市通訊已實現程控化、網路化,可提供國內、國際電話服務及電報、傳真、移動通訊和公眾多媒體數據網(DDN)、國際網際網路(Internet)、“一線通”(ISDN)、寬頻網路(ADSL)、視頻點播、郵政快遞等業務,對外通訊、信息傳遞十分方便、快捷。

科技教育

“科教興市”戰略進一步落實,科技投入增加,推廣“百項工程”項目79個,實施重點科技項目45項,科技興農項目92項,科技產業實現產值2.4億元。基礎教育進一步加強,職業教育成效明顯。全市各級各類學校(含幼稚園)3120所,普通中學在校學生77萬人,職業中學在校學生2971人,中等專業學校年末在校學生1852人。各類學校專任教師2.95萬人,教師隊伍相對穩定。醫療衛生條件有所改善,衛生資源配置最佳化,計畫免疫和預防保健深入開展,農村衛生工作不斷加強。全市衛生機構1565個,醫療病床位6329張,衛生技術人員9920人,村設醫療點3018個,鄉村醫生和衛生員4534人。全市藝術表演團體4個,公共圖書館5個,藏書量25萬冊。有文化站168個,文物保護管理機構6個。全年參加省級以上體育比賽10項次,獲團體名次6個,單項名次80個,向省優秀運動隊輸送正式運動員10人。

自然資源

已探明或已發現的礦藏有煤、天然氣、岩鹽、石灰石、耐火粘土、菱鐵礦、釩鈦礦、鋁土礦、鋰、鈹、鍺、鉻、硼、油頁岩、白雲石、矽石、冰洲石、磷礦、含鉀岩石、石膏、石英砂、玄武岩、輝綠岩、礦泉水、硫鐵礦、沙金等三十餘種。其中原煤蘊藏量7億噸,是華鎣山煤田的富集區;岩鹽層厚160-200米,蘊藏量約1000億噸;石灰岩分布800餘平方公里,層厚20-200米;天然氣蘊藏量頗豐,年開採量7億立方米。

丘陵、平壩地區墾殖程度較高,經果林、薪炭林、防護林點綴其間。華鎣山、銅鑼山、明月山植被良好,植物種類繁多,形成若干植物群落。有以馬尾松、杉木、柏木為主的亞熱帶針葉林,有以絲栗、香樟、楠木、桉樹、桔柚為主的常綠闊葉林,有以樺木、楊樹、麻櫟、枹樹為主的落葉闊葉林,有以山茶、杜鵑花、柃木、山蒼子為主的山地灌叢,有以白茅、巴茅為主的山地草叢。珍貴植物有杪欏、三尖杉、紅豆杉、銀杏、潤楠、連座蕨。野生動物因“大躍進”和“文革”時期對森林的過度採伐面而大為減少,但仍有4000餘種,其中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紅腹錦雞、紅隼、雕鵠、小靈貓、小獺,有省重點保護動物豹、大靈貓、赤狐、紅腹鳳頭鵑、鷹鵑、山地有大鯢、蝴蝶、松鼠、紫蟹、“玻璃魚”等觀賞動物。

經濟環境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廣安建區設市以來,全市人民在黨委、政府的領導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突出發展主

題,堅持改革開放,團結奮鬥,開拓進取,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各項事業全面進步,社會政治穩定,人民安居樂業。

經濟實力明顯增強。“九五”期間,全市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3%,高於全國8.1%、全省8.8%的增長速度。到2001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38.5億元,比1993年翻了近兩番。地方財政收入4.65億元(按新體制口徑),其中一般預算收入4.19億元。

基礎設施大為改善。廣渝高速公路廣鄰段竣工通車,襄渝鐵路過境段完成電氣化改造。電信C3本地網擴大,電話交換機容量達25萬門,實現了電信傳輸光纜化、電話交換程控化。廣安市區面積擴展到12平方公里,城市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各縣市舊城改造和小城鎮建設都取得了較大的成效。

骨幹產業逐步形成。能源、建材、食品工業支柱地位凸現,2001年,全市水泥生產能力已達350萬噸,電力裝機容量100萬千瓦,岳池特曲、鄧府酒等食品工業初具規模。

廣安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的故鄉。1993年7月設立地區,1998年7月撤地設市,轄廣安區、岳池縣、武勝縣、鄰水縣,代管華鎣市。幅員面積6344平方公里,總人口450萬。是四川省毗鄰重慶最近的一個地級市,是四川進入三峽經濟區的“東大門”。

廣安旅遊資源豐富獨特,為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依託。幾千年文化積澱形成的歷史遺蹟,喀斯特自然地貌造就的奇山異水,多姿多彩,神奇迷人。全市共有人文、自然景觀和產業旅遊資源3大類、21亞類、40個品種、100多處景點。鄧小平故居及相關遺蹟,偉人故里風物民情,具有世界文化遺產的品質特色,在中外遊客中極具吸引力,每年前來瞻仰觀光的遊客多達數十萬;96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宋安丙族屬墓群,雕刻精美絕倫,出土文物眾多,文化藝術內容十分豐富,具有重要的文史、旅遊價值;解放前夕,川東地下黨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華鎣山武裝起義”,小說《紅岩》中“雙槍老太婆”、“許雲峰”的原型都是廣安人,他們的神奇故事家喻戶曉,英烈們的戰鬥遺蹟比比皆是,不少遊客專程前來尋蹤憑弔;華鎣山寶鼎佛教文化源遠流長,為全國八大佛教勝地之一,素有“東朝寶鼎,西朝峨眉”之說;被郭沫若譽為“天下第一雄山”的國家級森林公園華鎣山怪石嶙峋、山勢奇特,石林、湖泊、溶洞、瀑布、溫泉、峽谷、竹海、森林等異彩紛呈的景區(點)星羅棋布,集雄、奇、險、雅、幽、絕於一身,融名山、名湖、名石、名寺、名史於一爐,聚自然、人文景觀於一體,有著極大的開發價值和廣闊的開發前景。此外,寶箴塞、褒先寺、肖溪古鎮等遺址文化積澱豐厚,寓意深遠,嘉陵江、金城山、御臨河小山峽等景色宜人,亦是遊客探古訪幽、觀光休閒的好去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