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孕婦推崇坐著生孩子 最早的剖腹產是在死亡孕婦身上進行的

陝西榆林產婦跳樓事件的新聞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家屬和醫院雙方就“誰拒絕了剖腹產”各執一詞。而產婦墜亡,一屍兩命,令人痛心。懷孕是美好的,但現在不少女性會對生孩子有恐懼心理,而已經懷孕的準媽媽也會糾結到底是選擇順產還是剖腹產。那么對於醫學並不發達的古代,女人都是怎么生孩子的呢?電視劇中的生產情形是否真實呢?

《甄嬛傳》中生孩子的場面《甄嬛傳》中生孩子的場面

在古代,女人一旦面臨生孩子其實就已經一隻腳伸進了地獄,因為死於難產或者產後大出血的孕婦有很多。古代一般女子到了十三四歲就要出嫁,在出嫁後的半年到一年就會懷孕,產後大出血等病症時有發生,再加上醫術並不發達,衛生條件差,導致母親和孩子的死亡率都很高。

不過為了減少孕婦死亡率,古人在分娩方式方面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摸索。《諸病源候論·婦人將產病諸候》中提到,當時孕婦分娩所採取的體位是“婦人產,有坐有臥”,即分娩時有坐姿,也有臥姿。什麼情況?電視劇中演生孩子的場景不都是躺在床上,撕心裂肺的生嘛?其實,“臥姿”也有,不過古代孕婦首選的是“坐”。

南宋產婦的生孩子方式南宋產婦的生孩子方式

日本戰國時期,孕婦是跪著生的日本戰國時期,孕婦是跪著生的
坐姿分娩屬於受古代孕婦推崇的“豎式分娩”,除了“坐”,還有“坐著生”、“站著生”、“跪著生”、“蹲著生”等多種體位。《諸病源候論》稱:“若坐產者,須正坐,傍人扶抱肋腰,持捉之勿使傾斜,使兒得順其理。”不過雖然這個姿勢有助於生產,但是不能控制胎兒出來的速度,很容易造成產道撕裂,如果胎兒過大,對產婦和胎兒的傷害都很嚴重。

而電視劇中出現的“穩婆”一角色在古代其實是真實存在的,她們以替產婦接生為業。穩婆,作為一種專門的職業,最初應形成於東漢時期。唐宋時期,穩婆做為一種職業已非常盛行,而穩婆的接生技術也會直接影響孕婦和胎兒的生死。

再說到現在非常普遍的“剖腹產”,中國早在二千多年前已出現。最早的一條“剖宮產”記載,見於司馬遷的《史記·楚世家》:“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坼剖而產焉。”值得注意的是,古代最早的剖腹產手術,應是在死亡孕婦身上進行的,因為難產而死的孕婦需要取出胎兒後才能下葬。

在醫療條件很差的古代,生孩子確實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所以古人說生孩子是“過鬼門關”。其實無論在古代還是現在,母親能夠順利的生下一個健康的寶寶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很多未知的危險可能存在,所以每一個即將當媽媽或者已經是媽媽的人都是偉大的,都值得我們尊敬。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