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菜販到商業巨子 兩袋黃豆成就上海興旺百年的第一商場

一說到上海灘的“永安百貨”,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是民國著名交際花“郭婉瑩”,其實郭氏家族的創業史要比郭四小姐的婚姻更精彩。

永安公司的老闆郭樂祖籍廣東香山縣,即今天的中山市。因臨近澳門,香山人是最早一批接觸洋人的中國人。

郭婉瑩郭婉瑩

1852年,澳大利亞發現金礦的訊息公開後,不斷有華工湧入,郭家也有赴澳洲打工的傳統。1890年,因遭受水災,郭樂被迫前往墨爾本,投奔大哥郭炳輝。

大哥雖是帶著發財夢來到澳洲,但打拚了多年依舊是個幫工,郭樂只好到同鄉的農場裡種菜。可是遠渡重洋不能只是換個地方種地,郭樂一直在琢磨別的出路。

沒過多久,郭樂借了點錢,當起了菜販。有天他在街上賣菜時偶遇堂兄郭標,這次邂逅成了他人生最重要的轉折點。

堂兄的永生果欄正好缺人,便向郭樂發出了邀請。幾年後小有積蓄的郭樂同幾位好友湊了1400澳鎊,盤下了悉尼的“永安果欄”,開啟了他的創業路。

為了降低成本,郭樂從來都是不辭辛勞地深入產地進貨,除了水果,還兼營中國土特產和雜貨。在他的努力之下,永安果欄的生意蒸蒸日上,家中的幾個兄弟也都陸續過來幫忙。

歷史圖片歷史圖片

然而好景不長,隨著華僑越來越多,他們越努力就越惹得當地白人厭惡。在一片反華聲中,郭樂只得將生意逐步轉回國內。

多年的摸爬滾打讓郭樂意識到百貨的利潤遠高於水果,所以1907年,郭氏兄弟集資17萬元,派三弟郭泉來香港成立永安公司,經營百貨和進出口貿易,後又拓展到倉庫、酒店、票號、紡織等業務。

五口通商後,上海迅速取代香港,成為世界冒險家的樂園。郭樂也把他的永安百貨開到了上海最繁華的南京路。在選址時,為了精準的預測人流量,郭樂採取了一種奇特的辦法。

歷史圖片歷史圖片

他雇了兩個人,每人左右肩膀都掛著一個口袋,其中一個裝滿黃豆。他們分別站在南京路的南北兩側,經過一個人就取一粒黃豆放到空袋子裡。多天的測試後,郭樂決定把永安百貨建在南京路的南側。

永安百貨定位上海富裕階層,用句俏皮話說就是“不求最好,只求最貴”。他們竭盡全力搜羅各種商品,瑞士的鐘表,捷克的水晶杯、日本的毛巾、英國的棉布等等應有盡有。

用商場的老員工的話說:任何名牌商品,只要顧客叫得上名,公司就都能買到。對於高端客戶,他們還限量發放“VIP摺子”。顧客可以憑摺子在商場記賬,一時間上海的達官顯貴唯恐拿不到摺子而有失體面。

除了百貨,郭樂在上海還有四家紡織廠。經過二三十年的積累,郭家早已成為上海頂級富豪,然而這一切隨著日本人的到來而全部破滅。​

歷史圖片歷史圖片

郭樂原本想將公司改為美資企業,以尋求外交庇護。可是1932年,先是閘北的木工廠被日軍炸毀,接著又是百貨公司被炸。1937年,兩家紡織廠又被日軍占領。

據不完全統計,郭家在抗戰之初損失高達幾千萬。1939年,郭樂因此遠去美國,再也沒有回來。抗戰勝利後,國民黨的接收大員們都把永安公司當成大肥肉。郭家留守的第二代領導人郭棣活艱難地維持著公司的運轉,直到解放後才重新煥發活力。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