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的侄兒 對蔡鍔與朱老總有知遇之恩 曾做過七天北洋總理

北洋政府統治15年間,竟然出現過25位、31屆國務總理,每屆任期連半年都不到,其中任期最短者非李經羲莫屬,在職僅有7天而已。那么,這位“七天總理”是怎樣的來歷?他為何在職時間如此之短?

李經羲李鴻章的侄兒,憑藉著伯父的聲望和提攜,在政壇上混得如魚得水。李經羲19歲時以優貢捐道員,此後在四川、湖南、福建、雲南等地任職,到41歲的時候已出任廣西巡撫。接下來,李經羲又歷任雲南巡撫、貴州巡撫、廣西巡撫(回任)、安徽鐵路礦務總理,1909年2月升任雲貴總督。

李經羲與蔡鍔李經羲與蔡鍔

李經羲出任總督之時,清朝正處於風雨飄搖之中,社會上要求制度改革、實行君主立憲的呼聲日益高漲,並得到越來越多的地方督撫和朝廷大員的支持。李經羲到任不久,便向朝廷上《籌辦憲政情形折》,共提出八項主張,涉及地方自治、預算決算、司法體系的建立等內容,其中有不少的真知灼見。

當然,讓李經羲名聲最著的事件,莫不過於在昆明開辦雲南講武堂,以編練新式陸軍、加強邊防建設。講武堂曾培養出大批新式軍官,最著名者有李烈鈞、何應欽、朱德、葉劍英等人,影響非常大。李經羲親自兼任總辦,為辦好學堂可謂費盡心血,曾經宣稱總督他可以不做,但講武堂卻非辦好不可。

雲南講武堂舊址雲南講武堂舊址

李經羲主政雲貴三年時間裡,大力提攜過不少新式軍人,其中便包括蔡鍔將軍和朱老總。當年蔡鍔鬱郁不得志之時,是李經羲將他調到廣西,負責編練新軍。等到蔡鍔被廣西革命黨人排斥之際,又是李經羲將他調往雲南,頂住重重壓力,任命他為協統。就連蔡鍔等人利用講武堂為基地,進行革命活動時,李經羲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並未加以阻止。

至於朱老總跟李經羲的交情,便更具有傳奇色彩。當年朱老總報考講武堂時,因為家貧缺少川資,所以只能從四川一路走到昆明,自然會錯過招生日期。朱老總不甘心,想面見辦事人員,卻遭到門衛的阻攔,兩人正爭執間,恰巧被李經羲看到。在得知朱老總的經歷後,李經羲大為震動,料定此人日後必大有作為,於是破格予以錄取。日後朱老總曾多次提起這段往事,滿是感激之情。

1911年10月30日,蔡鍔在昆明發動起義,在包圍總督府後,派人勸說李經羲“反正”,結果遭到後者的拒絕。蔡鍔感念李經羲的知遇之恩,命人禮送李經羲全家出境,也算是一種“報答”了。而日後李經羲跟人提起這段過往時,對蔡鍔也並無惱恨之心。

李經羲力勸袁項城不可稱天子,結果被拒李經羲力勸袁項城不可稱天子,結果被拒

李經羲逃離雲南後,先後定居於上海、青島兩地。袁項城上台後,邀請李經羲入京任職,讓他擔任政治會議議長、參政院參政、審計院院長等職。袁項城圖謀稱天子後,封徐世昌、趙爾巽、李經羲、張謇四人為“嵩山四友”,特免他們稱臣跪拜,但李經羲對此卻並不感冒,並力勸袁不可貿然稱天子,但不為後者所接受。

袁項城死後,李經羲避居於天津,再次復出之時,已是黎元洪與段祺瑞爭鬥的高潮期。1917年,因是否參與一戰的問題,大總統黎元洪與總理段祺瑞之間發生尖銳的對峙,黎一氣之下將段解職。隨後,段祺瑞在天津揚言另組臨時政府,黎元洪迫於壓力,只好請求“辮帥”張勛入京調停,由此揭開張勛復辟的序幕。

張勛率軍入京,迫使黎元洪解散國會張勛率軍入京,迫使黎元洪解散國會

張勛進京後,以武力威脅迫使黎元洪解散國會,並讓繼段祺瑞擔任總理的伍廷芳副署,卻遭後者拒絕。黎元洪見伍廷芳不肯合作,便將其罷職,改由步兵統領江朝宗接任,以完成副署工作。此時避居上海的國會議員們,對江朝宗的行徑大為憤怒,於是以江朝宗非閣員不能任代總理為由,聯名通電反對,終迫使後者在任12天后去職。

江朝宗去世後,李經羲受邀出任國務總理一職,並獲得張勛的同意,時當1917年6月24日。然而正當李經羲搭建內閣班子的同時,張勛復辟行動也接近高潮。同月29日,李經羲內閣正式組建完成,結果次日午夜時分,張勛便擁立清廢帝溥儀復辟,並於31日早晨在北京城中到處懸掛龍旗。隨著滿清復辟,李經羲的總理任期自動結束,前後僅七天而已,是北洋政府中任期最短的閣揆。

張勛復辟後,李經羲出逃,在任只有七天張勛復辟後,李經羲出逃,在任只有七天

聞變後的黎元洪倉皇逃往荷蘭使館,而李經羲則躲進江朝宗的私宅,三天后以炭灰塗面,乘坐一架拉煤車逃往天津,不久又乘車南下上海。此次逃往之狼狽,遠不及昆明那次體面。避居上海後,李經羲對政治徹底心灰意冷,再不肯出山,晚年時光都在哄弄孫子、吟詠遣懷中度過,異常的寂寥孤獨。1925年9月18日,李經羲在上海病逝,終年65歲。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