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格里

馬格里(Macartney Halliday 1833-1906),美國人,後加入中國籍,字清臣,以示對清廷之忠貞。馬格里生於蘇格蘭,愛丁堡大學醫科畢業。鹹豐八年(1858年)隨英國侵略軍來華,任第99聯隊軍醫。

人物簡介

在英軍服役期間,他與當時的英國軍官戈登建立起良好的私人友誼。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馬格里辭去英軍職務,任常勝軍頭領白齊文的秘書,僅兩月。同治二年(1863年)加入淮軍,任張遇春統領的春字營炮隊教習,並率隊隨李鴻章在上海、崑山、蘇州等地同太平軍作戰,深得李鴻章信任。十月,蘇州發生殺降事件,隨淮軍圍攻蘇州的常勝軍頭領戈登,以為誘殺降將為不仁之舉,且殺戮過重,為此與李鴻章一度勢成水火。時馬格里已娶太平天國納王郜永寬(蘇州獻城主謀,亦被殺)侄女為妻,即是為苦主,戈登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在為馬格里打抱不平。後李鴻章請潘曾瑋找馬格里出面調解,馬格里勸說戈登,殺降事件才得以了結。

人物事跡

馬格里在加入淮軍後不久,即向李鴻章建議:“歐洲各國都開辦大工廠製造軍火,中國為本身的利益著想,也應該建立這樣的製造廠”。李鴻章在實戰中也深切認識到洋槍洋炮“實為利器”,故於同治二年在上海附近的松江設立了一個炸彈局,仿造短炸炮,由馬格里和知州劉佐禹共同主持,每月可造炮彈數千枚。十月,淮軍攻下蘇州後,炸彈局也遷往蘇州,更名為蘇州洋炮局,馬格里為總管。到同治三年(1864年),該局製造大小炸彈每月約千餘枚。九月十一日,馬格里因隨李鴻章教練洋槍、製造火器得力,得賞三品頂戴。四年(1865年),蘇州洋炮局遷往南京聚寶門外,更名為金陵製造局,專為淮軍造槍炮彈藥。馬格里仍為監督。對局中的一切事務,馬格里都與李鴻章保持著密切聯繫,李鴻章遇到疑難問題,總是來找馬格里做顧問。十一年(1872年),李鴻章在金陵通濟門外建立火藥局,馬格里受李鴻章委派,前往歐洲購置設備、招募洋匠。直至光緒元年(1875年),由於金陵製造局所造的兩門新炮,在大沽炮台試放時發生爆炸,並炸死士兵七人,馬格里遂於七月初七日被李鴻章撤職。
馬格里被撤職後,閒居金陵。適馬嘉里案發生,郭嵩燾奉命以欽差大臣赴英“謝罪”兼設立駐倫敦使館。由於英國駐華公使威妥瑪“屢稱其(馬格里)能”;曾紀澤也代為說項;李鴻章自己也“夙知其忠厚可用”,遂由李鴻章向郭嵩燾推薦馬格里作為訪英隨員之一。光緒二年(1876年),馬格里以三品銜候選道充任三等翻譯官,隨郭嵩燾出使英國,協助設立中國使館。此間,馬格里因熟悉中英各事,對郭嵩燾多所襄助,為郭嵩燾辦理英文文案,處理外交庶務,並時常向郭嵩燾灌輸西方禮節、風速、文化、科技等知識。郭嵩燾卸任後,馬格里亦返華而轉任英使館參贊,直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去職。

人物成就

馬格里初為淮軍槍炮教練,後改為督造炮彈、主持新式的近代兵工廠的生產,跟隨李鴻章十餘年,深為李鴻章倚重。中法戰爭時,馬格里曾於光緒十一年(1885年)提出調解草案七條。1906年,馬格里在英國去世,終年73歲,其時尚任倫敦中國使館顧問。死後,英王賜予爵位,舊中國上海的英租界內還有以他的姓名命名的街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