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軍公所

淮軍公所

淮軍公所,坐落在保定舊城區西南隅,具有明顯的江淮[地理區域]建築風格,有四個高大的院落,是李鴻章[晚清名臣]為紀念淮軍在鎮壓太平天國[清末農民起義政權]和捻軍陣亡的將士而建的昭忠祠,併兼有安徽會館之功能。

基本信息

簡介

淮軍公所淮軍公所
淮軍公所位於保定市環城西路220號,是李鴻章為紀念淮軍在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陣亡的“將士”而建的昭忠祠,併兼有安徽會館之功能。李鴻章死後改為李鴻章祠堂。淮軍公所規模宏大,整體呈不規則矩形,南北長200米,東西寬140米,占地面積約40畝,建築面積約5000平方米。分7個區域。一是正門以內的前院,為辦公和迎送客人之所。二是戲樓和公祭區,位於前院的後部。三是生活住宅區,有三個院落,位於戲樓的後部。四是神廚庫,即伙房,位於前院的東側。五是死亡將士紀念區,兩個院落,位於前院的西側,兩個院落東西廊的牆壁上,刻滿陣亡“將士”的生平。六是荷花塘,即花園區,位於該所的西南部。七是停放車馬的馬廄區,位於該所的西北區。由以上布局可以看出規模之大。

淮軍祠堂與公所是一座具有南方和北方風貌的混合建築體。整體布局嚴謹,當你步入其間細觀之,既能感到有北方的古樸渾厚,也能欣賞到南方建築的精巧秀美。其建築特色突出一個“精”字。在每幢建築上,無論是磚雕、石雕或木雕,間間都稱得上藝術品,當你走進主體建築的祭場內,放眼細看那木質結構的樑柱、檐枋、柱額、門楣、甚至那馬鞍形的椽架上,都被那巧手雕琢的團花似錦,刀刀到位,其內有花鳥,有器物,有走獸,其構圖隨構造而參差,依部位而取勢,每組紋樣隨題材不一,圖案各異,但不失和諧,各個神態栩栩如生,別無重樣。那柁檁正迎面,在精細的雕刻圖案中鑲嵌有五彩螺鈿,並配有泥金,極具檔次,白色的柱頂石(鼓磴),四周雕以精美的連方花序。柱頂石石頂基面都雕有花草圖案,這在一般古建場所是不多見的。祭場內的戲樓樣式更為不俗,雕樑畫棟,透雕圍屏,穹窿壯立體透雕藻井,更加精美有加。在看那每幢建築物外面的磚雕,諸如門楣上方、山牆、墀頭等等,用青磚做的深浮雕或伴有透雕的一幅幅吉祥如意的圖案,構思浪漫而灑脫,工藝嫻熟而自然,或花鳥、或人物、或走獸,那一絲不苟的刀法,切割有痕,粗獷見美,斬削無跡,細若傳神,使人看後會讚嘆不已。特別是中路的北院,兩側廊子內通往兩側的月洞門,其門罩是一組磚木合璧的群雕,巧用一對獅子滾繡球的透雕作戧柱支撐垂柱,構思新穎,雕工玲瓏剔透,精巧入微,使人觀後餘韻永存。看了四合院,當你走在兩院中間的甬道上,兩邊高高的馬鞍形的封火牆,使你感到身於南方的庭院,那牆的頂部外沿下,當年手繪的水墨畫已斑駁脫落,細看之:由竹林、溪水、庭院等景物,清淡素雅,別具情趣。

在看那具有北方風貌的建築群,雕工雖見不多,但那磚砌的山牆,磨磚絲縫,至今雖經歷世紀風雨侵蝕,其形絲毫未動,使人嘆為觀止。窗欞的花樣,有工步錦、冰裂紋、龜背棉、套六角菱花等等,巧出心裁,花樣翻新,件件做工精心到位,別無挑剔。總之,這組不俗的院落群體,總體布局錯落有致,雅而不俗,比例得當,實為一組佳作。雖經閱百年,當仔細注目去品味和賞讀它時,都似乎可以看到這些大師們的屏息凝神之態,聽到當年工匠們的行刀刻刃之聲,充分體現了藝人們深邃的生活感悟,豐富的藝術情趣,強烈的審美追求和卓越的表現技巧,不愧為刀頭見眼,指節通靈。在古建築界有一句讚美徽派建築的話,稱作為“一宇之上,三雕駢美”,從淮軍祠堂實際的藝術成就上來看,這句話得到了印證。

主要格局

淮軍公所淮軍公所
該所建築分兩種形式,前半部的幾個院落為徽式建築,房屋高大、寬敞,兩邊的牆壁為高大的馬頭牆,即階梯式的牆壁,一般高達8米,最高處高達14米,看上去雄偉壯觀。後半部的幾個院落為北方四合院式建築,低矮古樸,便於居住。

各院有巷道相同,布局合理,即婉轉又方便。前部幾個院落,尤其是戲樓,挑梁畫棟,極為典雅。前廄都是馬鞍橡,上邊雕有各種動物、花鳥、典型別致。門窗也極為講究,華飾各門扇的下部都雕有石榴花牡丹花菊花纏枝花、福壽圖案,萬字不到頭圖案,看去高雅華貴。

淮軍公所從建築形式和總體功能上大體分成三部分:南部是“昭忠祠”,仿徽式祠堂建築,房屋高大,氣勢壯觀,隨牆脊梯形起立的馬頭牆高高聳立,凸顯屋宇的高雅秀氣。北部是淮軍活動和家屬往來祭祀客房的淮軍公所,北方四合院式建築,各院自成格局,互相連通,布局嚴整,古樸渾厚。西部是校場和休閒區,以廣場和荷塘為主。
昭忠祠坐北面南,由東西兩路五套院落組成。東路三進院是主建築,一進院前臨街是一座與南房緊連的高大徽派祠堂式牌坊,牌坊下部左、中、右開有漢白玉石條雕花鑲飾的三個門,正門上方嵌有“淮軍昭忠祠”刻額(後改為李文忠公祠刻石),門前通連三級石階,迎門對面是一座高大雄闊的照壁,照壁兩側連牆將祠堂東西路前封成一小廣場,廣場東牆臨街建一二柱單樓木牌樓,牌樓兩側踞有漢白玉石獅一對。一進院是主祭人員和賓客活動之地,南北房各五間,東西配房各三間與南房通連,院中中軸線東西兩側各有一座碑亭,兩亭中分別立有籌建昭忠祠碑和擴建李鴻章祠碑。北院往北隔一狹窄天井,既是三角木架復頂封閉式祭場(俗稱戲樓),祭場東西北三面環以二層樓坐,樓座用隔扇隔成包廂,祭場北側正中開有屏門通往後院主祠堂。主祠堂院寬大明亮,祠堂面南七間,外伸抱廈三間,兩側各環廊三間,環廊中部各開一垂花園月門,門外側上復門樓,屋檐飛翹,下邊戧柱飾以透雕獅子滾繡球,玲瓏剔透。月門周邊磚雕鐫刻,十分秀雅。昭忠祠西路為二進院落,南院南北房各五間,東西兩側各三間走廊,廊壁嵌滿刻文,除祠堂管理規例外,多為死亡將士生平碑。北院北房五間,東西配房各三間。北院之後,有二進祠堂管理人員用房。
公所區是一組座南面北的四合院群,北向臨街開門,其中有兩套前後二院的四合院尤其規整:一套,卷棚頂過廳和正房均為五開間,臨街高台階大門樓開在正中;一套,正房三間,兩側各帶耳房,街門開在左側。這群院落不僅施工精細,而且充分體現出北方民居方正於外,寓變化於內的建築風貌。
校場休閒區,北部是廣場,廣場中部西側臨街開有三間硬山大門,大門左右兩間外擋木柵。南部原是從荷包營通過暗溝引流而入的水塘,塘內植有荷花,塘旁堆有假山,築有亭台。日偽時期,將荷塘改建成游泳池,池北側留一方亭,亭北是高起半米的大花壇,花壇東側緊貼三間前後帶廊的過廳。池南隔院牆外是一大水坑,泳池之水由泄水孔道排水入坑。池東南有一獨立四合院,院門面東,正對昭忠祠前廣場西牆,院內東西房各五間,南北房各七間,是管理外埠和市郊義地的辦公處。
至於建李鴻章祠堂東擴部分,據知情者憶:臨街中部是高台階大門,進門迎面是木照壁,從照壁兩側進院,院分前後二進,後院略大,前院帶廊南房六間,後院帶廊北房七間,兩院之間是建在三級台階上高大寬闊的大廳,西側緊靠馬頭牆。 縱觀整座淮軍公所,布局嚴謹,錯落有致,建築手法極盡能工巧匠之技,各式木、磚、石雕比比皆是,堪稱精品,門窗、檐枋、粱柱無不雕琢,花樣各異,高雅華貴,使整座建築宏偉、壯觀、古樸大方。

百年滄桑

地處古城保定西南隅的準軍公所規模宏大、建築精美、風格獨特。它不僅因其建築本身的文物價值為人矚目,而且在這座“磚木的史書”中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如果說直隸總督署書寫的是半部清史,那么淮軍公所見證的則是晚清的衰敗,列強對中華民族肆無忌憚的欺凌,李鴻章及其統領淮軍的興亡盛衰。

淮軍公所全稱“淮軍昭忠祠暨公所”,它是李鴻章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後,於光緒十四年至光緒十七年(1888年——1891年)經專摺奏準,奉詔修建的“淮軍昭忠祠”及“公所”(淮軍辦公駐地)合一的建築群,占地約30畝。此祠是繼蘇州無錫武漢之後為祭奠在戰鬥中陣亡的淮軍將士修建的第四座“昭忠祠”,也是規模最宏大的一座。

淮軍是李鴻章於清同治元年(1862年)創建的一支地主武裝,是在鎮壓太平天國農民運動中發展起來的。隨著淮軍的日益強盛,其創建者和統領者李鴻章的政治權力越來越膨脹,淮軍由地主軍事武裝組織逐漸演變為左右時局的政治集團,不僅擔負著當時軍事和國防的重任,而且影響到政治外交、文化、經濟等諸多方面。李鴻章和他的淮軍為晚清政府支撐了近40年的局面。

保定這座“淮軍昭忠祠”是專為列祀同治四年(1865年)以後準軍鎮壓捻軍中陣亡或受傷病故的將士,及同治九年(1870年)以後調派準軍來直隸駐防和在北洋海軍中積勞成疾病故者的祭奠場所。

據傳,為修建這座規模宏大的祠堂,廣招江南名匠,這引起保定建築行業的工匠不服,以李氏名匠為首的本地建築能手為爭取參與工程施工,經謀劃,決定先在昭忠祠總監經常路過的縣學宮前修一座高大精美的照壁吸引他的注意,當總監看到修建的照壁後果然讚不絕口,於是邀請保定工匠也參與了昭忠祠的施工。這樣,南北巧匠齊集,在施工中各顯身手,互比高低,力盡其能,大展絕技,把這座祠堂建成了集南北建築風韻的藝術精品。

工程竣工時,在這裡舉行了盛大的慶典,八方要人趕來恭賀,從京城請來的名角在戲樓演戲數日。祠堂使用後,由李鴻章的親信衛汝貴主持,凡重大事宜須報李鴻章批准。祠堂設總理一名,正副值年各兩名,每年春秋季節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當年入祭祠堂內的淮軍將士,有總督、提督、巡、總兵等職銜的就達60餘人。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九月李鴻章病故。李鴻章在世為官四十年,這四十年正是列強對中華民族肆無忌憚的欺凌,中國一步步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40年。中國失敗的標誌,是一系列喪權辱國條約的簽訂,如1876年中英《煙臺條約》 、1885年的《中法新約》 、1894年的中日《馬關條約》 、1896年的《中俄密約》 、1900年與11國簽訂的《辛丑條約》等,這些不平等條約的中方談判代表都是李鴻章。處於風雨飄搖中的清王朝,無論內政外交和軍事卻只有依靠李鴻章的苦苦支撐,因此,他的死使“兩宮震悼”,清廷命京師及有關各地特專建祠。於是,保定將“淮軍昭忠祠”東路並往東擴展(原淮軍公所國小址)為李鴻章改建祠堂,歷時約一年“李文忠公祠”落成,原昭忠祠西路仍為淮軍祭祀場所。“淮軍昭忠祠暨公所”自建成後一直是準軍在保定的大本營,因此,民國後稱之為“淮軍公所”。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建立民國後,不久“淮軍公所”被廢棄,由清苑縣公署接管。1924年私立志存中學成立,在三皇廟西側(現體育場)建校,初期,暫借淮軍公所西部校場區辦學,在廣場北部蓋平房九間為教室,次年新校址建成遷出。此後由北京商人王福繩之兄租用經辦“義大”織布廠,直到1937年保定淪陷。日偽時期,整座淮軍公所成為日軍兵營。1945年8月抗戰勝利後,淮軍公所祠堂先後成為國民黨保定警備司令部和新二軍戰備倉庫,校場、區由國民黨北平交通運輸局所屬保定交通運輸站占用,有汽車五輛,每天從定興給保定各商鋪運煤(當時國民黨控制保定至北平公路線,鐵路只能從北平通到定興),直到保定解放前夕撤走。

1948年11月保定解放,冀中軍區司令部後勤處駐人,1949年8月河北省政府成立,原冀中軍區司令部易名河北省軍區司令部,將祠堂大戲樓改為軍區大禮堂。1950年10月27日,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任弼時同志逝世,31日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政府在大禮堂召開省、市及軍區機關幹部參加的悼念會。

1958年5月河北省軍區隨中共河北省委遷往天津,祠堂東西路歸省財貿幹校住用,至20世紀60年代遷出,之後,祠堂西路由華北電力學院作為職工宿舍。北部平房區由省銀行、省財政廳、保定金融學校家屬居住。20世紀70年代保定市房管局在西部校場區蓋起排子房,遷進200餘戶居民入住,至此,淮軍公所變成了一個大雜院。

淮軍公所,這組歷經百年滄桑的集徽式傳統建築和北方民居風格於一體的建築群,雖已失去當年的風采,但其建築文化特徵的積澱和厚重歷史氣息的內涵,卻是我們古城文化遺產的重要資源。1991年被國家建設部國家文物聯署專家會議評為近代優秀建築。1993年被定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目前,這組建築群破損嚴重,建議有關部門應儘快維護搶救現存的建築,並希望恢復歷史的完整風貌.為古線保定增光添彩。

交通提示

從京珠高速公路到保定下道。全程140公里,行車約1個半小時,單程高速費用40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