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雕

核雕

核雕是指在橄欖核、桃核、核桃,杏核、象牙果等果核上的微雕、鏤刻技術。其藝術特點是在較小的果核上表現出複雜的題材,雕刻手法也細緻入微。所刻有詩文或漁家樂、百花籃、羅漢等題材。江蘇蘇州、揚州;山東濰坊、廣東等地均有核雕,較有特色。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信息

簡介

核雕核雕作品

核雕,民間微型雕刻工藝。以桃核、杏核、橄欖核等果核及核桃雕刻成工藝品。

民間多以桃核雕刻,穿孔系掛在身上作為“辟邪”。有製成佩件、扇墜、串珠等為文人清玩。

其藝術特點是在較小的果核上表現出複雜的題材,雕刻手法也細緻入微。所刻有詩文或漁家樂、百花籃、羅漢等題材。江蘇蘇州、揚州;山東濰坊、廣東等地均有核雕,較有特色。

取材

清朝中期,核雕物品已演變為摩挲把玩的珍品,人們對核雕物品賞玩品味的發展,核雕的取材也有所變更。選用一種核大、肉厚,質地緊密,含油性高的“烏橄”的核、胡桃核、松子核及蓮子雕刻。

核雕物品的表現形式除傳統的題材外,又有了更深文化內涵的發展。

雕刻物品形態生動有致,刀法技藝嫻熟細膩,耐人尋味。

歷史發展

核雕橄欖核雕蓬舟-清

核雕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但是究竟源於何朝何代尚無史書記載,不過最早記載可見於宋朝中期,距今一千多年了。

清朝時期

明清時期中國大型雕塑藝術無大發展,然而小件雕塑品和工藝品的裝飾製作卻生氣勃勃,富於創造性。其中的桃核、杏核雕刻和橄欖核雕刻是一個頗有特色的品種,其作品的構思和雕刻都達到了極高的工藝水平和藝術境界,被人稱作是"微雕神技,藝術奇葩"。因受佛教的影響,人們將用桃核、杏核等雕成的生肖、神仙人物、辟邪神獸、吉祥玩物、祥瑞等繫於身上,以保驅邪平安。後因核雕的獨創性、精巧構思和極高的工藝水平,風靡朝野,風行民間。

清代也有不少核雕名家高手,技藝超群。清初有人雕念珠一百零八枚,“圓小如櫻桃,一枚之中,刻羅漢三四尊或五六尊,立者、坐者、課經者、荷杖者”等“合計之數五百”。

明朝時期

據史籍記載和文物考證,果核雕刻在明代已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

明宣德年間(1426-1435),夏白眼在橄欖核上雕刻16個小孩,每個小孩僅有半粒米大小,眉目清晰。

天啟年間(1621-1627),皇帝明熹宗朱由校本人不僅是核雕愛好者,而且也是個核雕創作者。明代最有名的果核雕刻家是天啟年間江蘇虞山(今常熟)的王毅(字叔遠,號初平山人)。他在天啟二年創作的“赤壁之舟”是果核雕刻史上的珍品。舟長約3厘米,高約0.5厘米,中間為艙,上以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4扇,且能開合。窗旁雕欄上,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船首刻蘇東坡及其好友黃魯直、佛印和尚3人,其中蘇東坡、黃魯直兩人共執一書閱讀,而佛印和尚如同彌勒,袒胸露乳,左臂掛念珠,念珠歷歷可數。船尾橫豎一楫,楫的左右各雕刻船夫一人。船背題款:“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刻”。字跡細如蚊足,又刻篆章“初平山人”。這件核舟成為後世果核雕刻名匠仿效的典範。《東坡赤壁泛舟圖》,把核雕藝術推上了歷史的高峰。明代文人魏學伊著有《核舟記》一文詳記其事。新中國建立之後,《核舟記》被載入中學課本,核舟也因此名傳華夏。

濰坊

核雕核雕藝術家秋人的作品“瑤池仙果”

清朝末年,山東濰坊諸城縣著名核雕藝人張大眼在北京宮廷刻朝珠、捻珠、手串、佛珠等。慈禧太后時,其人名噪一時,年老回家授徒山東濰縣都家村都渭南。

到了近現代,由於核雕藝人的地緣關係,民間藝人都渭南把絕技傳給兒子都蘭桂。

民國年間,1915年,都蘭桂與核雕愛好者丁懷曾捨得“萬國博覽會”巴拿馬獎章,都蘭桂刻“馬拉古代驕車”,丁懷曾報表簽名,都蘭桂得獎牌。

1933年在全國鐵路沿線生產貨晶展覽會上獲超等獎。他一生研究核雕技藝,其中精細作品有“百鳥朝鳳”,“文王百子圖”、“百壽圖”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刻“百萬雄師過長”核舟贈毛主席。

1955年,都蘭桂被評為國家級老藝人之一,1956年被評為先進生產者,當選為濰坊市人大代表、山東省政協委員,卒於1960年。

核雕老藝人都蘭桂一生積極創作,為核雕藝術的發揚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授徒二人:考功卿、都傳功。使核雕藝術得以延續至今。

濰坊核雕近三百年,經過一代又一代的苦心摸索,創出了一件又一件的新穎作品,為中國的工藝美術錦上添花。這些作品都是與濰坊年畫、嵌銀、風箏等平齊的瑰寶。隨著改革開放步伐,山東濰坊更為世界重視,對國際影響也越來越大,到山東濰坊旅遊的外國友人也越來越多,核雕產品也和其它的工藝品一樣,深受遊客喜愛,銷售量越大。隨著更多核雕愛好者的加入,在市場出現了不少的新人才、新作品。其作品多種多樣,更充實了市場的繁榮。

工具工藝

工具

核雕核雕
欲善其事,必利其器。核雕也不例外。無論是大師,還是初學者,都要有一套好的工具才行,我們就說說核雕工具吧。

刀具:

核雕刀主要有三類,

1平刀,形狀象單刃的篆刻刀,按刃寬分很多規格,可做大形。也可雕細部。一些高手就用大平刀開眼。

2半圓刀。就是在半圓的鋼條上,磨出斜刃。同樣有很多規格。用途廣泛。一件核雕作品上的起伏,轉折處,多用半圓刀。

3角刀。形狀象個倒三角。多用於細部雕刻,象眼,牙齒等。一個好藝人可能有二,三十把刀放在手邊,隨取隨用,運刀如指。看其雕刻過程就是一種享受。

4修光刀。形狀像斜刀,但是沒有斜刀那么鋒利的刀尖,只是用來刮削表面光滑用的。

5掏肉刀。形狀很像一段鐵絲,或者鋼絲,但其實是用來挖核裡面的仁的,因為仁如果不掏出會生蟲不利於保存核雕。

6特小刀。形狀和以上幾種類似,只是刀頭直徑更微型,甚至達到零點幾毫米!適合雕刻米粒大小的景物。

7刻刀把。常見的有雙頭索,也叫拿子、金屬刀把等,原本為鐘錶修理工具,因為小巧玲瓏方便使用後為核雕界人士採用。2013年,在以往工具的基礎上研發了一種新款刻刀把,結合了傳統木把與現代金屬刀把的雙重優點,既有木把的華麗大方手感好上檔次,又滿足了使用方便好攜帶的需求。

電動輔助工具:吊磨-(用於鏤空,鑽眼)牙雕機(打磨)

其他:1.5米高工作檯翹刀床鋼銼砂紙卡尺等

工藝

核雕核雕
核雕工藝分:

薄意,淺浮雕,高浮雕,圓雕,鏤空雕,鑲嵌。

核雕的製作與其它的雕刻手法基本雷同,首先要精於選料,因烏橄欖品種繁多,須根據其大小、形狀、顏色進行分類,一般以粒大、核厚、色紅,飽滿為佳;然後是設計,需根據核的形狀進行構思,並將需刻劃的形象在核上勾勒;其三是定形,即根據勾勒的圖案打坯,即初步加工;其四是粗刻,即對整件作品的細部進行刻劃;第五為細刻,即對雕刻好的作品進行細部完善,特別是對人物的臉部、手部等重要部位作調整,使之更加生動;第六打磨,一般以粗細砂紙打磨作品,使之光潔細膩;第七是拋光,布輪拋光後的核雕作品細膩、潤滑而富有手感。如果雕刻羅漢頭這類常規作品,胸有成竹則無需在核上勾畫草圖,自殷根福始就形成了五刀“定位”的技藝,一直流傳至今,即鼻頭一刀,眼睛二刀,耳朵兩刀,關鍵是下刀部位要準確。誠然,同樣是雕刻羅漢頭,其形象刻劃也有高低之分、文野之別。

核雕製作工具有鑿子、銼刀、扶鑽三類。鑿子有圓鑿、線鑿、平鑿等多種,需自行製作,才能得心應手。圓鑿,快口呈圓弧狀,有大小之分,大圓鑿可用來雕毛坯,小圓鑿既可在核體較小的原料上履行代替大圓鑿的功能,又能往深處挖,特別是透雕,往往需要用小圓鑿來處理。線鑿可用來刻細線條,如髮絲、眼皮、眼黑、衣褶的細線條等,人物開相一般用線鑿來完成,在一些細微處需清理的,小圓鑿無法施展的地方,均可用線鑿來代替。由於線鑿靈活、雕刻有深度而被廣泛套用。平鑿用來雕刻塊面,把物件輪廓勾刻出來,又可把橄欖核一些表層鏟去,突出布局的立體感。毛銼以其細密的鋼刺來修正橄欖核形狀,使其達到圓整,扶鑽則用來鑽孔。

蘇州核雕吸收了石雕、玉雕木雕竹刻、微雕等藝術精華,在保持果核外形的前提下,無論浮雕、圓雕、透雕均以“精、細、奇、巧”取勝,呈現出獨特的地方特徵。精、細,體現在核雕作品工藝細微,點睛之處既細如針尖,又形象生動。刻劃的羅漢等人物刀法簡潔,形神兼備,即使將其放大數十倍,仍栩栩如生。奇、巧,體現在核雕作品均有巧奪天工之奇效,如核舟,不僅能在細微之間表現人物數十人,而且舟上門窗每扇都能開合自如,其落榫處以毫釐計算,令人難以置信。核雕體積雖小,卻構思縝密,設計精巧,工藝細密,以小見大,其作品可作為頸項、衣帶、摺扇或繡袋的墜掛件,若穿成珠串,可作為手腕、頸項飾物。它曾是歷代手藝人生活的主要經濟來源,代代相傳,至今依然如故。當今悄然興起的核雕市場,不僅使漢族傳統優秀技藝得以傳承,而且將會不斷光大,顯示出漢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強大的生命力。

部分作品

桃核雕刻

桃核雕刻,是用桃子的果核為原料進行雕刻,以山東的濰坊核雕為代表,老一輩領軍人物有王緒徳都傳恭裴曰信邢友弼四人,年輕一代百家爭鳴(排名不分先後):有希今、王開明、王蒙、王兆峰、田洪波、於東、張國華、牛豪、孫業剛、王金泉、蘇志鴻、馬志勇、史同剛、史同亮、馬震、逯雷、戴維棟等近百人。

濰坊核雕

歲寒三友

首先介紹給讀者諸君的是“歲寒三友”揉手核桃。

揉手核桃為明清時期核雕的一種健身、娛玩之物,一般為一對。選取只有一條圈匝式皺脊且殼厚仁少,而又形狀相近的兩隻山核桃雕上圖紋而成,掌上盤玩,“嗑嗑”作響,時人視為時髦之物。文人學士閒庭靜坐,王公貴胄後院賞花,手裡盤玩著一對揉手核桃,既可以添助雅逸,又能夠彰顯清高。故宮博物院收藏十餘對揉手核桃,有雕仙人祝壽的,有天生連理並蒂的,大多附有“丹貝勒預備”、“恭進”等墨書,表明為王公貴族貢送皇室的,用極考究錦盒裝盛。末代皇帝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一書中提到,紫禁城皇宮保存一隻乾隆皇帝的“百寶匣”,其中有一格裝的是一對揉手核桃,雕刻著神話人物。乾隆酷愛核雕等微雕,曾下旨將當時的核雕名家杜士元召進宮廷造辦處。但皇宮珍藏的這批揉手核桃中,不見雕螭雕龍雕松竹梅圖紋的。

歲寒三友”揉手核桃呈不規整橢圓狀,色澤紫褐,潤亮生輝,最大直徑不足4厘米。藝人利用圈匝式皺脊之兩側雕刻成一松一梅,松樹蒼勁,梅樹欹古,叢竹則繁茂於亂石之中。方寸之中,寒梅綻放,松針堅潔,翠竹搖風,對嚴寒無所畏懼的共同品德鑄結了它們千古不渝的“歲寒三友”佳話。藝人巧妙地利用核桃上錯落參差的結梗皺脊施以刀筆,梅花瓣芯清晰,松葉針針可數,竹葉婆娑有態,花迭葉累可見五六層次,於是如詩如畫常相伴,亦核亦桃好揉手。

庭園嬰戲

其次是“庭園嬰戲”橄欖核雕。雕件高3.4厘米,色澤紫褐,光潤熟滑。分別在核之兩側雕刻一針葉樹、一闊葉樹,綠葉婆娑,枝幹挺拔。樹下有童子?名,一童抱另一童雙腿作倒立狀,一童站立另一童肩上正欲攀援上樹,其他或蹲坐,或旁觀,或扶協,童趣躍然刀筆之下。採用浮雕和鏤雕手法,用刀爽索,造型生動,層次豐富,氣氛熱烈。

嬰戲圖為明代裝飾工藝中最常見圖案之一,為時人唱贊國泰民安的一種表達模式,但用在橄欖核雕上尚為鮮見。把玩於指撮之間,紫褐紅潤之古風古韻捫摩可觸,嬉戲玩耍之童聲稚氣似乎側耳能聞,些小棄核竟成了童子樂園。

十八羅漢

第三件是“十八羅漢”核桃雕。核雕高3.6厘米,呈梨狀,色澤棕紅油潤,老氣盎然。作者依憑硬核皺脊回谷式的錯雜刻面循勢造型,羅漢或正襟危坐,或岸立嘯風,或雙掌合十,或開懷朗笑,神情態勢各不相同。施刀細膩,手法老到,粗獷處勾勒剛勁,精微間線條柔綿,意到手到,攬雲天霧海中的十八羅漢於一核。

十八羅漢”核桃雕佩掛於腰間,賞玩於案頭,臆想著具有“最高果位”的羅漢們為你驅滅煩惱貪痴,替你爭取衣食無憂,讓你脫離生死輪迴,便如佛光罩體一般,可以樂哉悠哉了。

春宮圖

第四件是清代“春宮圖”桃核雕,高僅3厘米,棕紅色澤,熟舊瑩潤。

“春宮圖”桃核雕一側雕林中小屋,瓦棱歷歷可數,牆上小窗明亮,窗下有一公雞同母雞觸喙親昵。另一側雕一裸男同一裸女求歡送愛,眉眼傳情,心愫纏綿。構圖布局著眼於農家院宅,俗塵難拂不假,隱而不秘是真,藝人一定是意在直白表達對安居樂業的憧憬的。奏刀者線條圓逶,設計則別出心裁,各種雕刻手法兼而施用。人愛以雞歡作襯,最坦誠地表達這樣一個道理:大自然的玄機就濃縮在“傳宗接代”四字之中。因此可以說,核雕小不盈寸,卻是載喻著大自然一個不朽法典的。

福祿壽

核雕核雕
第五件是“福祿壽”桃核組雕。福祿壽三星高不過2.8厘米,皆熟滑潤亮,色澤棕紅。其中以壽星雕刻最為傳神,眉眼慈祥,美髯垂胸,精神矍鑠,袍服結頻寬松得體。福星比壽星胖大些,體形敦厚,笑容可掬,刀法雖顯見比壽星工藝簡潔爽利,富貴氣仍然逼人。祿星胖瘦高矮介乎福壽二星之間,其用刀之簡潔一如福星,而笑臉卻更加明朗,莫非作者要留他個見錢眼開的笑柄?且三星中唯壽星鬚眉衣褶寫工而其他二星寫意,又莫非捉刀人自嘲與福祿無緣,唯求淡泊以求長壽?三星脫刀之日想見約百年,硬核上竟像古瓷一般開了片紋,粗細錯落,但皆紋而不裂,平添了幾多古舊香色。終不知哪一位買了“三星”來,把玩於掌上足以怡情,懸佩於腰間尤可養性,集“福祿壽”於一已,雖小而又小,卻包羅了人生大願,想是用來聊以自慰的。

九螭

九螭”揉手核桃和“九龍”揉手核桃各有千秋,我是特地留作壓陣之說的。

“九螭”揉手核桃呈不規則橢圓狀,最大直徑近4厘米,色澤紫褐油亮,有滋潤感,手感熟滑,是積舊熟陳之物。

螭與龍皆為龍,而九條龍至尊至極,於是漢魏時有九龍殿,五代時有九龍帳,九龍冠、九龍袍、九龍壁、九龍柱,不一而足,龍的圖騰成了中華文明的象徵。

“九螭”揉手核桃和“九龍”揉手核桃皆選取山核桃雕制,藝人依憑胸竹駕馭刀筆,將滿刀錯綜複雜皺脊結梗之核殼視為混沌一天地,雕捲雲飄飄,琢紫氣漫漫,九螭或屈側回首騰挪於朵雲之上,或昂頭舒展在霧漫之中,而九龍穿飛翻騰,推雲撥霧,或兩現其身,或凌雲直上。4隻核桃,龍騰螭躍,皆嬉戲翻飛於雲天霧海之中。

山核桃錯雜的表面皺脊有如縱橫交結的高岡深谷,捉刀者不單要具備巧借這種複雜形貌為九螭、九龍作意向造型的能力,更要具備依據刀路隨時修改意向造型的豐富聯想,設計布局力求九螭、九龍不擁不塞,螭與螭有呼應,龍與龍有顧盼,雲與氣有貫通,“球”與“球”分立而又渾然一氣。“九螭”揉手核桃刀路粗獷,線條圓轉不足,剛健有餘,野趣重於雅逸。藝人分明注重造型而不在乎細微處的精雕細琢,螭頭明顯為“方斗形”。“九龍”揉手核桃紫銅色澤,手感滋潤熟滑,刀法圓潤,線條細婉,圖面雖繁滿,但龍與龍條分縷析,鱗甲分明。至於用刀之大膽,想像之豐富,構圖布局之疏朗繁滿有致,皆可見駕輕就熟之功力。儘管這兩件揉手核桃皆未署款字,誰又能說,它的作者不該享有無名大師之譽?

與揉手核桃相比,杏仁核雕真就微不足道了,它是核雕中的小不點,但小巧精微,玩賞可添雅興。像杏仁核雕“獼猴”,高僅2厘米,雕整核為一坐猴,雙手捧食,正大口大口咬吃,形態活脫,刀法粗獷,但線條準確而洗鍊,幾筆幾刀,調皮的小猴呼之欲出。雖然小得如此不起眼,但精微處見功夫,乖巧若此,也就人見人愛了。

無論是揉手核桃,還是橄欖核雕、桃核雕杏核雕,其精妙之作都足以讓人著迷,若非如此,王爺貝勒們憑什麼將揉手核桃進貢皇宮供皇室權貴賞玩呢?王公貴胄乃至文人士大夫之鐘愛揉手核桃,要么編織絛絲網袋懸佩腰間為飾,搖之有“嗑嗑”之聲悅耳盡興;要么或沉思或閒散時把玩於指掌,揉摩有松爽之愉,強健身心。於是揉手核桃得到盡善盡美的一個暱稱,叫“文玩核桃”,其他核雕自然為“文玩核雕”了。所謂“文玩”,是說核雕該是躋身於藝術品之列的,其精妙,其典雅,其香色,其氣韻,皆可包涵於“清高雅逸”四字之中,可不是非“文玩”莫屬了?在當今收藏界愈來愈向藏珍玩雅的高境界發展之時,文玩中的既是精妙品,又是藝術品的核雕,自然而然便身價扶搖了。

核舟

核雕核雕
核舟:是專門用果核雕刻成畫船和小舟的民間工藝品,起源於古代,興盛於明清時期,表明古代工藝的高超境界和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是核雕技藝中微雕的一種。

明朝有個特殊技藝的人叫王叔遠,他能夠將直徑一寸的木頭,雕刻成宮殿、器具、人物,甚至飛鳥、走獸、樹木、石頭,都能按照這木頭原來的樣子刻成各種事物的形狀,各自具備各自的情態。王叔遠就是一位雕刻核舟的藝術高手,他雕刻的“蘇軾游赤壁”核舟,後被散文家魏學洢寫成《核舟記》一文,生動的描述了這件精巧絕倫的微雕工藝品。其中有“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等語句,可以看出核舟具有很高的藝術和觀賞價值。

今天的核舟繼承前人精湛的傳統技藝,同時融入了新時代的內容和技法,把這一古老而又神奇的民間藝術推向又一個高峰。以往人們所了解的核舟表現的多是古代人物,核舟“南湖紅船”把寫真肖像人物引入核舟創作中,寫實刻畫了黨的一大代表,展現了“日出東方、開天闢地”的偉大創舉,當為別開生面,既是古為今用,也是推陳出新,使古老的核舟藝術賦予了新的內涵。河北省秦皇島市的省級工藝美術大師楊洪武,用5個多月的時間精心刻制了一枚題為“南湖紅船”的核舟作品。該核舟選用上好橄欖核為原料,以嘉興南湖畫舫為原型,細緻入微的刻畫了參加黨的一大代表們,在畫舫上創建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瞬間。整個“南湖紅船”共刻核舟2、人物12人、小窗10扇、艙室4、壺2、杯皿2、書籍檔案5、櫓、爐、小桌各1、鏈環1條、文字128字,此外12人中有5人還佩帶了眼鏡,均都一一俱足。

核舟《南湖紅船》,橄欖核材質,楊洪武先生於2006年6月創作完成,2009年3月12日捐贈中國航海博物館。據了解,中國航海博物館是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的第一家國家級航海博物館,位於上海南匯區東海大橋橋堍、臨港新城主城區。

據悉,楊洪武此次捐贈的核舟除《南湖紅船》外,還包括《天后娘娘》、《鄭成功思念故鄉》兩件作品。

蘇州核雕

明清時期,蘇州核雕漸興,江浙一帶官宦商賈崇尚風雅,流行玩賞竹木牙雕等奇珍,以顯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由此核雕風靡朝野,出現了“凡文人必手持摺扇,有摺扇必有核雕扇墜”之盛況,精湛而玲瓏多巧的核雕被人們爭相佩帶和收藏。清末民初也出現了不少核雕名家,如楊芝山、都桂蘭。楊芝山的核桃雕“西園雅集圖記”技藝精絕;都桂蘭的核雕還被周恩來總理1955年出訪時作為贈送外國元首的禮品。

民國時期,蘇州太湖邊上的舟山村核雕逐漸興起。舟山村自古就是出雕工藝匠之地。據《香山小志》記載:“香山梓人,巧者居十之五六。又有雕工,專將竹根、竹節、黃楊、紫檀、以及象牙、牛角、桃核、橄欖核、刻山水人物、花卉鳥獸等玩品,精巧有致,雅俗共賞”。上世紀三十年代,舟山村曾湧現了開創蘇州核雕新局面的一代核雕高手殷根福,在蘇州核雕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今天,不由不使業內人士常常懷念他將技藝傳承於後世的業績。

殷根福(1885-1939),自幼對工藝雕刻倍感興趣,在蘇州深厚歷史文化的浸潤和豐富而精湛的眾多傳統手藝的薰陶下,曾先學竹雕、牙雕,雖默默無聞,但也能聊以維持生計。1930年前後,他在上海老城隍廟開設了“永興齋”,專門出售竹雕、牙雕工藝品。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從廣東船工手中獲得橄欖核,此橄欖核產自廣東一帶的“烏杭”品種,其顆粒大,質地硬而細膩,便於執刀雕鑿,經其精心琢磨後,隨形設計雕成羅漢頭像,稍經撫摸,便滋潤光滑。而後他將雕成的羅漢頭穿成手串在上海店內銷售,普受民眾歡迎。為塑造好羅漢形象,他多次到東山紫金庵羅漢堂內臨摹觀察,並反覆揣摩,融匯於心。此後,他刻制的羅漢頭像越發挺刀爽勁,厚朴凝重,表情自然,雙目傳神,且形象生動、神采各異,使求購者絡繹不絕。自此,他專事核雕羅漢頭像,並形成殷派獨特技藝。為滿足市場需求,他培養了兒子殷榮生、女兒殷雪芸和徒弟須吟笙等多名藝徒,並在舟山村組織生產,一時全村年耗橄欖核10擔左右。

核雕核雕
殷派一脈的核雕技藝由殷榮生、殷雪芸、須吟笙、鍾年福等繼承下來,並逐漸發展壯大。1970年,他們幾個召集村上核雕藝人創辦雕刻組,通過上海工藝品進出口公司銷往香港、澳門及東南亞各國;1973年,又帶領20餘人參與創辦吳縣東山雕刻廠;而後於1975年在本村建立舟山核雕廠。而殷雪芸則在1972年被邀至蘇州工藝美術廠、蘇州工藝美術研究所傳授核雕技藝,先後培養了董蘭生等多名藝徒。

一段時期,蘇州橄欖核雕處於低潮時期,人員散失,技藝荒疏。“有心栽花花不發,無意插柳柳成行”,自本世紀以來隨著國內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逐漸富裕,喜愛核雕的民眾與日俱增,由此核雕生產又峰迴路轉,使一度沉寂的核雕市場活躍起來。如今的舟山村,家家戶戶都在製作核雕,從業人數達五六百人。北京等北方大城市民眾對蘇州核雕鍾愛有加,當地村民足不出戶,客戶卻紛至沓來。由於市場前景看好,附近從事木雕的藝人紛紛轉入核雕,從業人員不斷擴大,也湧現了一批出類拔萃的民間藝人,如陳素英、周建明、宋水官、董蘭生、須培金、殷毅軍等繼往開來的新一代核雕高手。同時,通過薪火相傳,使年輕一代的核雕能手也隨之大量湧現,大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之勢。

品種

當今的核雕品種、花色更加豐富多彩,其表現形式可分為三個系列。一是珠串式,即把多個核雕穿成一串,多為十八羅漢頭像,各種祥獸,群仙聚會等;二是墜件式,即以單粒核雕為主,配以紅線,可掛在頸項或腰間佩帶,也可掛在衣服、摺扇上,墜件表現形式豐富,人物有仕女、觀音等,還有花鳥、龍鳳、山水植物等;三是擺件式,即將核雕鑲嵌在象牙或紅木底座上,供人玩賞,尤其是核舟,更以巧奪天工而名震四方。

從題材內容分,主要有四個系列,一是吉祥如意系列,如十二生肖、避邪神獸等;二是神仙人物系列,如十八羅漢觀音、彌勒佛、八仙過海等;三是民間民俗故事系列,如東坡泛舟赤壁、羲之戲鵝、桃園三結義等;四是山水園林系列,如山水風景、古典園林等。除上述形式和題材內容外,年輕的核雕人還在孜孜以求地探求多形式、多題材表現手法的核雕作品,似乎要將世事萬物、歷史人文都在方寸之間盡情揮灑,令人刮目相看。

精神價值

核雕核雕
1、與物的感應讓人體會萬物有靈而心有寄託

核雕與人感情是很深的。愛核之人佩戴了核雕一般都是不離身的,閒時還要常常把玩於手中,這樣久而久之核雕就會與人體的分泌物相結合,使其越來越富有光澤和溫潤,充滿了生機與靈性。這就是一顆普通的核雕,在人賦予其溫情真心後給主人最好的感應和反饋,直讓人心有所寄。

2、現代都市人的一個理想精神意境載體

核雕所塑造之意境萬千,山水、人物,還有園林等等,世間百態盡在其中。不能遠行,亦不能離開鋼筋混泥土森林,但若能有幾枚自己喜歡的核雕佳作於辦公桌或書房,工作間隙觀想遐思,亦不失為一種理想精神意境的歡喜感受。

3、回歸傳統,回歸自然的一條路徑與載體

在核雕藝術作品中,總是有不少傳統文化及中國古代那些迴腸盪氣的故事題材。在賞玩核雕作品的過程中,我們難免會去了解這背後的文化底蘊與故事。在傳統故事與自然的合一中找尋自身的終極關懷方式。

4、讓人安靜的一種方式

對於核雕者來說,其實核雕的過程也是讓人心安靜的過程。學習核雕就是一種緩解壓力的好方法,因為製作核雕要求製作者把心中雜念拋去,專注於每一個細節才能做好。

核雕名家

古代名家

核雕核雕
明代核雕名家有王叔遠、夏白眼、邱山、刑獻之等。魏學洢的《王叔遠核舟記》一文描寫王叔遠能在細小的核桃雕刻出一條船,船上有五人、八窗,明代夏白眼在一顆橄欖核上雕刻16個嬰兒,童身只有半粒米大,“眉目喜怒悉具。或刻子母九螭,荷花九鷥,其蟠屈飛走綽約之態,成於方寸小核”,人稱一時聖手。

清代桃核雕藝人有丁念廷、高家俊、都渭南、張大眼、陳子和等人,屬於山東濰坊桃核雕。乾隆酷愛核雕,曾召杜士元入宮。國立故宮博物院今存有乾隆年間陳祖章的“赤壁夜遊橄欖核舟”。

共和國解放初期代表人物有:鍾元慶趙林生、殷根福、須吟笙、鍾年福蘇派核雕。

橄欖核雕顧名思義就是在小小的橄欖果核上雕刻出各種動物,人物的形象,其中以十二生肖的雕刻最具代表性。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各具情態,惟妙惟肖。還有十八羅漢、八仙過海、各種花鳥蟲魚等雕刻,刻的大多是神仙人物、避邪神獸、吉祥物等等,精巧玲瓏,是一種垂掛在衣帶或紈扇或繡袋下面的墜物,作為裝飾和點綴,亦可玩賞。清中期始,核雕物品多用橄欖核和胡桃核雕刻,專門供文人雅士或富家子弟手裡摩挲把玩。用橄欖核雕刻的各種花船小船還可配上鏤空雕刻的象牙、紅木座架,陳設在微型博古架上欣賞。

核雕的主要工具為銼、鑿、鑽。銼有毛銼、光銼、圓銼;鑿刀有方鑿、圓鑿兩種。先用毛銼、光銼將果核進行初步加工,再設計構思,並在果核上畫樣。經過了畫樣工序後,用圓銼按畫樣進行粗加工,做出粗糙的造型;用鑿刀雕刻細部,並以小方鑿刻畫人物的眉毛、眼睛,以小圓鑿刻畫嘴部等;最後經過磨光,上蠟,打眼,串連成念珠,或配以底座,就成了欣賞品。

核雕藝人之核雕作品最早見著的則是明代魏學洢作《核舟記》一文。明人魏學作《核舟記》,描述明代天啟年間核雕藝人王毅(字叔遠)所作橄欖核舟“東坡赤壁游”,人物栩栩,舟棹如畫。

在橄欖核雕刻方面頗有影響的是在蘇州光福、舟山一帶;橄欖核雕刻成的各種圖案,多如真的一般無二,工藝相當精湛。

近代名家

排名不分先後:

蘇勇,福貴,吳傑,千方石,陳平,李清,木風(李鳳傑),李堅,樂行(高華林),鈺仁,宗哲,十九(楊曉亮)趙英勝,曾昭鴻,秋人,伍鴻章,大釗(吳士釗),蔡祖恩,汪秋元,三生石(李彥軍),鳳翔,殷根福,殷雪芸,須吟笙,嚴孝其,汝鳳倫,李建豐,郁小平,周建明,董蘭生,宋水官,曹福英,周義清,虞偉東,繆小明,顧金方,金雲玲,鍾勤峰,鍾火元,朱紅為,馬福元,馬麗,郇躍慶,鍾錦德,程財,陳克明(天涯),羅丹,苦石,韓龍,步士青,汝鳳倫,大牛(田紅),鄧威,丁國良,過建偉,曹智,文石阿牛,鶴軒核雕,藝海核雕(黃新立),田園核雕,張冬核雕,李雙核雕,皇家核雕,,吳建東,宋水官,周雪官,須培金,劉小敏,須浩良,須君亮,陳紀元,王豐,孫小明,馬勝華,李超(妖刀堂),王彩彩,肖仁康,顧靜麗,劉小琴,陳任華,陳小玲,劉園園,陸銀龍,段吉祥.行一核雕,核緣盛,顧正東等。

藝術特點

核雕橄核雕精品《十八羅漢進山圖》

核雕之所以能在中國民間工藝中獨成一系,獨樹一幟,不僅因為它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而且是因為核雕這門工藝有著它自身的特點。

核雕創作載體的獨特性

它是以果核為創作原料,這一特點使它同玉雕石雕牙雕根雕等雕刻藝術區別開來,這也就決定了這門藝術與其他工藝的不同,從而在傳統民間工藝中自成一體。

豐富的想像將紊亂的果核紋理構思成型

這門工藝創作的隨意性很小,創作人必須以豐富的想像將紊亂的果核紋理構思成型,所以,核雕藝術創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果核紋理的限制,尤其是桃核雕。桃核的紋理大小不均,長短不齊,分布不勻,這給創作人的創作帶來了困難,所以從中國古代保留下來的核雕藝術品的題材來看,題材都比較單一,大多是飛禽走獸,花草樹木。另外,果核的外形也限制了核雕藝術品的外部造型。從古到今,核雕作品的外形大多是花瓶形,花籃形,船形,猴形,果核原形,後來也發展到一些變形,茶壺馬車等等,這相對玉雕,石雕,牙雕來說,核雕的造型受果核外形的限制太大了。

核雕藝術品具有不可複製性

事實上,所有的藝術品都具有這個特點,藝術創作不具有重複性。藝術創作需要靈感,靈感稍縱即逝,一個書法家寫100幅同樣的字,而運筆酣暢,氣韻貫通,表現得淋漓盡致的也許就獨有一幅。世界上只有一幅達•芬其《蒙娜麗莎》 ,也只有一幅王羲之《蘭亭序》 ,這便是藝術,這便是藝術的自我規律。但是《蒙娜麗莎》和《蘭亭序》都可以用同樣的材質加以複製,都有能夠亂真的贗品,然而核雕在這個方面顯得很特別,因為桃核繁雜的紋理恰同人的手紋一樣,無一雷同,無法找到兩個相同的桃核加以複製,因此,我們可以說,每一個核雕作品都是孤品。

核雕屬於微雕範疇

這門工藝與同是微刻的米刻、發刻又有區別。雕和刻的區別在於,前者至少是三維的,後者是一維的,所以米刻、發刻雖然是微刻,但那只是在平面上留下劃痕,而核雕至少是淺浮雕。核雕工藝的創作,真如《詩經•淇漁》詠唱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需要掌握浮雕、圓雕、透雕、線刻、磨製等技藝,創作上既需要有一定的寫實性,更需要有豐富的想像力。

想像力是靈魂

要將桃核錯落交織的紋理轉化為藝術語言,豐富的想像力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在藝術家的想像力中,那些亂七八糟的紋路就是一副副生動活潑的畫面,沿著想像的軌跡,運用嫻熟的技藝,將神、形、理、趣融方寸之中,於是就化腐朽為神奇,變桃核為藝術。

鑑別染色

核雕核雕
1、看顏色的勻稱程度。手盤的核雕,在盤的過程中,由於核雕表面凹凸不平,因此突出的部分會經常被摩擦而凹陷的部分則很難或根本盤不到,在這樣的情況下,核雕的變色就會出現不一致不均勻的情況,先變色的突出部分的顏色會略深於或明顯深於凹陷的部分!但由於大多數玩家為了清理核雕,因此也會經常在核雕表面刷些橄欖油。這樣凹陷的部分也會在刷油後慢慢變色,但罩變色有個很明顯的特點,就是不夠透亮。而經常被手盤到的突出部分,再加上橄欖油,就會變得特別透亮。

2、看表面是否有細微的小劃痕。我們平常盤核雕有很多時候不注意手的清潔,手髒的時候盤核雕就好比拿了一張細砂紙在劃磨核雕,盤的時間越長,核雕上的小劃痕也就越多。有的朋友很注意這一點,在盤之前會洗手,這首先是值得提倡的,也說明您玩的很仔細很在意。但經管如此,還是會有忽略的地方。很多玩核雕的朋友,自己都有清潔核雕用的小牙刷,每天閒下來的時候,就會用小牙刷沾點點油來刷核雕。核雕是刷的很乾淨,但牙刷卻髒的不行。絕大多數的人都會把注意力放在核雕的清潔上,卻從來不清潔刷核雕用的小刷子。小刷子長年累月的積累了大量的髒東西,用這樣的刷子清潔核雕,時間長了,一樣會給核雕表面劃出很多小痕。更有甚者用刷毛很硬的牙刷來刷核雕,那更是會嚴重劃傷核雕。在核雕盤玩了很長時間以後,劃痕的出現,就變得在所難免且越來越多。因此真正用手盤玩變色的核雕,表面一定是有不少小劃痕的,而絕不可能是像剛用機器拋完光的核雕那樣表面特別的光滑。

3、看核雕表面是否透亮。真正用手盤變色的核雕,不僅僅是顏色變深,更重要的是,核雕會變的透亮,好像瑪瑙石的那種感覺,尤其是核雕表面突出的部分,通常也是核雕最透亮的部分。但染色的核雕,只是顏色均勻的變深,而絕對沒有透的感覺,且顏色發死。

中國傳統文化(2)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在傳統藝術、習俗、文化等領域更能體現出它的深厚底蘊!

第二批傳統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進一步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認真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工作,為弘揚中華文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做出新的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