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獸

走獸

走獸又稱小獸,古代漢族宮殿建築屋頂檐角所用裝飾物。根據建築物的體量大小定其使用數量,一般採用單數,太和殿用10個,屬於特例。其排列順序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押魚、狻猊、獬豸、鬥牛、行什,多為有象徵意義的傳說中的異獸。走獸所處的位置,在垂脊、戧脊的下端,正是幾坡瓦隴上端的匯合點,為封護蓋住交會線的連磚的上口,必須在連磚上復蓋脊瓦;因其斜下,若無措施不免有下滑之虞,故在交樑上需用多數鐵釘加固,為掩飾鐵釘的痕跡,於是在釘帽上加飾了一系列的小獸形象,起到美化建築的作用。後來建築技術不斷發展,屋檐部位不需要加鐵釘,而走獸的形象卻保留下來,成為建築等級的標誌和建築裝飾構件。

基本信息

詞語釋義

讀音

走獸走獸
詞目:走獸

拼音:zǒu shòu

基本解釋

[beast;quadruped;four-footed animal] 泛指獸類

飛禽走獸

詳細解釋

1. 泛指獸類。

《 孟子·公孫丑上》:“麒麟之於走獸,鳳凰之于飛鳥,泰山之於丘垤,河海之於行潦,類也。” 三國 魏 阮籍 《詠懷》之十六:“走獸交橫馳,飛鳥相隨翔。” 唐 溫庭筠 《洞戶二十二韻》:“畫圖驚走獸,書帖得來禽。”《東周列國志》第一回:“眾軍士各將所獲走獸飛禽之類, 束縛齊備, 奏凱而回。”

2. 詈詞。猶言衣冠禽獸。

老舍《駱駝祥子》十五:“這個走獸,穿著紅襖,已經捉到他,還預備著細細的收拾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