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塑

糖塑

糖塑,漢族民間手工藝品之一,俗稱吹糖、糖人模,從事這行手藝的人叫吹糖人,遍及全國各地,其中尤以湖北天門、沔陽(今仙桃市)為最。糖塑以麥芽糖為原料,將糖加熱,使其變軟,調入紅、藍、黑等色素,根據需要可以調出數十種不同的顏色,然後藉助剪刀、小梳、小篾刀等工具及竹片、彈簧、石膏粉等輔助材料,經由藝人吹、拉、搓、扯、捏、壓、剪等技藝塑製成形。天門沔陽糖塑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在製作上高人一籌,常見的有連年有魚、二龍戲珠、麒麟送子、穆桂英掛帥、楊宗保點兵等等,是一種傳統工藝品。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糖塑糖塑

糖塑,俗稱吹糖,是以麥芽糖為原料,經由藝人吹、拉、搓、扯、捏、壓、剪等技藝塑製成形的一門手工藝。從事這行手藝的人叫吹糖人,遍及全國各地,糖塑其中尤以天門和沔陽(今仙桃市)最為突出。

糖塑以麥芽糖為原料,將糖加熱,使其變軟,調入紅、藍、黑等色素,根據需要可以調出數十種不同的顏色,然後藉助剪刀、小梳、小篾刀等工具及竹片、彈簧、石膏粉等輔助材料,經由藝人吹、拉、搓、扯、捏、壓、剪等技藝塑製成形。

歷史發展

唐宋古籍早有過“糖供”的記載,“糖塑”是用於祭祀的供品。古代祭祀所用的“糖供”經過民間藝人的傳承,發展成為了今天的糖塑。 還有這樣一個傳說:明朝時期,朱元璋的軍師叫劉伯溫,他在面臨敵軍的毒蜂陣時,扎製糖稻草人,誘開毒蜂,從而擊敗敵軍,“糖人”便由這裡產生。

工藝特點

糖塑糖塑

1、原料可塑性強:麥芽糖是天沔糖塑的主要原料,加熱後變軟,比麵塑更具可塑性,既可吹成薄而亮的各類造型,又可拉成粗細不同的糖絲。捏成不同形狀的配件,易粘且牢固;

2、造型神形兼備:糖塑的技藝主要功夫在“吹”上,一塊糖坯在藝人手中,邊吹邊捏,再通過搓、壓、挑、剪等手段,加上輔助的小鐵絲,少則幾分鐘,多則半小時,一件作品就完成了;

3、色彩和諧醒目:麥芽糖加溫變軟加入紅、綠、黃、黑四種色素,根據需要又可調和成數十種複色,色彩響亮和諧;

4、肌理變化豐富是糖塑獨具的特點:在糖塑中,附屬檔案變化萬千的肌理又與主體吹成光滑的表面形成鮮明的對比,顯得更加豐富耐看;

5、“活”的部件是糖塑的又一特點:有的部件裝上自製的鋼絲彈簧,一經拿在手中,部件都“活”起來了,具生氣。

糖塑糖塑
糖塑糖塑

製作方法

沔陽糖塑的製作技巧以"吹"、"扯"為要。 "吹"是沔陽糖塑最基本的技巧,俗語說:"糖模師傅的本事──吹出來的!"學徒學藝,先學的就是"吹泡子"。糖塑師傅把吹的手段發揮得淋漓盡致,根據吹塑材料和對象分別運氣,吹出葫蘆、金瓜,皮薄中空;龍身、鳳體,豐滿光潤。有時連吹帶拉,用一個糖泡做成枝椏縱橫的枯樹,用一個糖泡吹成老鼠拖菱角;在已變冷的泡上粘個熱泡,還可吹出更複雜的造型。扯,也是糖塑藝人必須掌握的技巧之一。黃褐色的飴糖在藝人手中越扯越活,做起來十分順手;本色的糖稀,越扯顏色越淡,可變成淡黃色或乳白色,有如玉雕製品;加了食用色素的糖稀,則越扯越"出色"。

沔陽塑

沔陽糖塑,又稱糖人模或胡場糖模,是以食用糖為原料來塑造形象的民間食品工藝,通常供小孩玩賞、食用。

民間糖塑民間糖塑

傳說糖模工藝起源於元末,朱元璋和陳友諒交戰時,陳友諒採用蜜蜂戰對付朱

元璋,用蜂子刺朱元璋部隊土兵的眼睛。朱元璋多慮多謀,想出了用糖做人制蜂子的辦法,打敗了陳友諒。由此用糖做人和其它動物的藝術就發展開來,並成為人們謀生掙錢的一種工藝。

糖模工藝在沔陽(湖北省仙桃市)胡場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在舊社會,胡場年年遭受旱澇災害,人們靠務農難以維生,只得流浪他鄉。從事糖模工藝謀生。那時鄉里流傳著這樣的歌謠:小小工藝度春秋,五湖四海任我游,雖說不是銀錢客,走遍天下大碼頭!沔陽糖塑起源於仙桃胡場黃興場及周邊地區,位於地勢低洼的漢江南岸江灘上,舊社會沔陽“十年九水”,窮人紛紜外出逃水荒,遵照“荒年餓不死技術人”的古訓,在外學習各種藝業養家生活。此中黃興場劉年香的先人約於清朝中後期在外地拜師學會糖塑技術,歷代獨家單傳技術,秘不過傳。

牧童吹笛牧童吹笛

民國初年,性格開朗、樂於助人的劉年香才開始在村表里

致使縣表里廣收徒弟,毫無生存地教授本事,徒子徒孫代代相傳,到上世紀40年月,黃興場做糖塑技術達百多號人,每到農閒、春節,糖塑藝人奔赴省表里各地做“糖人模”謀生。由於日本侵略軍曾以黃興場為據點在江灘亂挖戰壕,給漢江大堤留下隱患,以致1952年大洪水到來時江堤潰口,黃興場老街全部沖毀。洪水退後,當局領導人民堵口復堤,在堤內建起一條新街名“黃新場”。其時以這裡為圓心,糖塑技術向四周村鎮及一江之隔的天門、漢川等地傳播,範疇逐步擴大,藝人越來越多。

糖模工藝精湛,它以糯米糖為原料,用約一手指頭大小的糯米糖,就能做成形態百出,逼真動人的人物和其它動物模型。有歷史人物,有貼近現時生活的寫真。如“三英戰呂布”可把人引入歷史境界,“牧童吹笛”可使人沉浸在憂閒逍遙的美景中,如此等等,動人心弦。人們見到這奇異的工藝晶,往往讚嘆不已,毫不猶豫掏上幾角錢買上一個,盡情把玩或品嘗。

胡場從事糖模手藝的人很多,有的是“糖模世家”,培養出很多得意弟子,工藝高超出眾。如張道成、張和尚就技藝超人,五湖四海無人可與他們比試。他們走到哪裡,都能以自己的特技壓倒對方,憑自己的工藝優勢獲取可喜的報酬。

地區分類

沔陽糖塑

糖塑糖塑

沔陽糖塑相傳興起於明初,它起源於仙桃胡場黃興場及周邊地區,位於地勢低洼的漢江南岸江灘上,舊社會沔陽“十年九水”,窮人紛紜外出逃水荒,甚至遠到湖南、江西、河南等省賣藝謀生。遵照“荒年餓不死技術人”的古訓,在外學習各種藝業養家生活。此中黃興場劉年香的先人約於清朝中後期在外地拜師學會糖塑技術,歷代獨家單傳技術,秘不過傳。糖塑藝人身背一口精心設計、多功能的木箱,箱蓋上繪有供人轉彩的圓盤,周邊繪滿有趣的人獸花鳥圖案。圓心設一指針,供人車鏇,鏇到何物,糖塑藝人就現作何物。故而做糖人模也稱作"車糖人模"。民國初年,性格開朗、樂於助人的劉年香才開始在村表里致使縣表里廣收徒弟,毫無生存地教授本事,徒子徒孫代代相傳,到上世紀40年月,黃興場做糖塑技術達百多號人,每到農閒、春節,糖塑藝人奔赴省表里各地做“糖人模”謀生。由於日本侵略軍曾以黃興場為據點在江灘亂挖戰壕,給漢江大堤留下隱患,以致1952年大洪水到來時江堤潰口,黃興場老街全部沖毀。洪水退後,當局領導人民堵口復堤,在堤內建起一條新街名“黃新場”。其時以這裡為圓心,糖塑技術向四周村鎮及一江之隔的天門、漢川傳開。

沔陽糖塑的“祖師爺”是明朝開國天子朱元璋的智囊劉伯溫。有兩個分歧的傳說故事:

一是“劉智囊智破毒蜂陣”。朱元璋在平定大東北戰役中,當地武裝放出毒蜂螫傷打頭陣的將士,久攻不下。劉伯溫放肆蜂類喜食甜味的特性,熬制麥芽糖,用糖稀塗抹在穿著軍衣的草人上,全副武裝的戰士舉著草人衝鋒在前,毒蜂聞到糖味粘下去吸吮,哪還顧得上螫人?究竟馬到順利。為慶祝成功,做“糖人”犒賞全軍。

二是“朱元璋火燒功臣樓”。明朝初期,朱洪武擔心功臣篡位,子孫皇位不保,建設功臣樓,假意在樓上大宴功臣,公然派人縱火熄滅功臣樓。只有劉伯溫看破朱元璋的毒計,伺機扮裝逃脫,買下賣糖人的擔子,在闊別京城的地方,穿街走鄉以做賣“糖人模”為生,這才有了糖塑這一行技術。兩個版本,一個論斷:劉伯溫首創“糖人模”。至今仙桃糖塑藝人每年農曆八月十五團聚參拜“劉祖師”。

天門糖塑

天門糖塑興於明代,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 舊時,糖塑應是人們作為在如婚禮、壽禮、祭祀禮儀上的一種吉祥的,帶有祝福意義的供奉禮品。

特點

天門糖塑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將“吹”與“塑”巧妙結合,再加上小彈簧等一些部件可以讓作品活動起來,使其色、形、動於一體,因而造型生動,色彩鮮麗,人物肌理變化豐富。天門糖塑藝人把飛禽走獸,器物用具,人物故事,神話傳說都能作為題材,融入自己的作品中,糖塑也因此贏得人們的喜愛。糖塑,從藝術角度審視,具有一定的價值,但其易融化變形,不易保存,實乃遺憾。

製作

糖塑糖塑

“吹”和“塑”,按行話稱為“泡活”和“頭子活”。“泡活”光潔圓潤,體量又大,但缺少細節;“頭子活”肌理豐富,長於細節,但缺乏體量。兩者結合,優勢互補,相得益彰。一團毫無生氣的糖,經過藝人靈巧的雙手,就變成了栩栩如生、人見人愛的藝術品,百看不膩。“吹”,講究的是快而準確到位。麥芽糖在20攝氏度以下會迅速凝固,氣溫越低,凝固越快。這就要求藝人眼疾手快、氣息均勻、動作熟練,不然難以完成。人人熟悉的一頭水牛,是所有“泡活”中最難吹制的,尤其要做到形神兼備,健壯有力,那就更不容易了。幾十秒鐘的時間將一團糖吹製成一件精美的藝術品,我們不得不佩服天門糖塑藝人那巧奪天工的非凡絕技。“塑”,講究的是結構和色彩,手法有搓、捏、團、挑、揉、按、壓、擦、撥、畫等。要求糖塑藝人除了手上功夫外,還須具備一定的審美意識和靈氣。

題材

天門糖塑的題材五花八門,無所不包。題材主要有三大類:忠義、吉祥、避邪。如忠義類的代表作《關羽夜讀》,吉祥類的代表作《龍戲鳳》,避邪類的代表作《除五毒》、《三怕》等,其中以吉祥類數量最多。

用色

天門糖塑作品,還講究用色。麥芽糖的本色是黃褐色,因此只有簡單的紅、綠、黑、黃四色可供選擇。但藝人們以一色為主另三色為輔,搭配使用,變化多端,對比鮮明。如“青獅”作品,通體皆黑,而齒、鼻、須、耳、脊、尾、火珠、祥雲則採用另三色揉和。在深沉的黑色軀體襯托下,艷麗無比,極為明亮。

糖塑是一次性作品,急就章式的作品怎樣才能豐富、耐看?藝人們採用的辦法是木梳壓印。經過拉、扯、揉、搓和重複壓印,控制按壓的輕重、角度及重迭的次數,或壓了再扯,扯了再壓,可以製造出變化無窮的豐富肌理,細看令人回味無窮。

藝人

天門地處江漢平原,舊時水患頻繁,做糖塑是逃荒時一種謀生的手段。

藝人多出於天門市東南部的小板、馬灣、楊林、竟陵、橫林、彭市、岳口、多祥、乾驛等鄉鎮,尤以小板鎮數量最多。

汪培林(1918年—1998年)堪稱“天門糖塑第一人”。汪師傅是小板鎮碼頭村人,十三歲拜師,二十出頭就是高手。他的“四大絕活”“吹牛”、“銅號”、“水煙擔”、“武將”,至今尚無人可以超越。

他的糖塑造型追求“勁拽”(有力之意),特別擅於“吹牛”,其“吹牛”絕技甚至有“天下第一”之稱。僅用一個大糖泡,就可以吹出牛的頭、頸、肩、腹、四肢和尾巴,再粘上其他“部件”,就是一頭壯實的大牯牛。還有用黃色麥芽糖吹成的“銅號”可以吹響;糖塑“水煙擔”可以裝水並吸菸;他做的“武將”,十分傳神。

汪師傅在街頭做糖塑時,總是觀者如牆,而他旁若無人,氣定神閒,做糖塑就象在變魔術一般,令人嘆為觀止。

糖塑糖塑

楊志譜(生於1934年)。小板鎮小板村人,出身於天門市有名的“糖塑世家”,屬第三代傳人,一手糖塑絕活斐聲國內外。2008年12月,當選我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

傳承人。

楊志譜的糖塑作品,色澤鮮艷,生動逼真,栩栩如生,極為傳神。一些作品往往是信手拈來,於拙樸中蘊含眾多情趣。他在師傳的基礎上,吸收了年畫、麵塑、戲曲人物等其它民間藝術的特色,運用糖塑表現民間傳說、民俗活動等方面內容,作品豐富。

除楊志譜外,目前,尚在從事這項傳統民間藝術的,多為五旬以上的老人,大概有10位左右。如擅長做《青獅》、《雙獅捧球》的小板鎮小板村藝人楊林洲(生於1946年);以線條流暢、率性隨意聞名的小板鎮姚灣村藝人肖丙生(生於1936年);以造型嚴謹為特色的小板鎮小板村藝人楊斌成(生於1933年);傳承了汪培林“吹牛”絕技的小板鎮范嶺村藝人羅光烈(1931年);擅於製做關羽相關故事人物的小板鎮胡橋村藝人的毛四元(1936年生);天門市仍堅持以糖塑為業“最年輕”的小板鎮碼頭村藝人董臘樹(1957年生)等。

發展困境

吹糖人氣溫不能太高,溫度高了麥芽糖發軟無法造型,所以農曆9月至次年3月的氣溫才適應吹糖人,這也意味著吹糖人每年只有半年的時間可以上街。另外,吹糖人這門手藝難以掌握,再加上現在謀生的手段也多了許多,所以許多糖塑傳人寧可外出打工,也沒有其他人再來挑這副擔子了。目前健在糖塑藝人僅10人左右。其中,年齡最大的已83歲,年齡最小的也60多歲了。其中有人因多年不從事這門手藝,手生了,捏出的糖塑質量也不高了。

第二批傳統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進一步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認真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工作,為弘揚中華文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做出新的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