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文書法

藏文書法

藏文的書法及字型隨著時代的發展有所不同,在不同時期流行著不同形式的藏文字型,從藏文的創製以來,藏文已經有很多書法及字型。

簡介

藏族歷來十分重視書法藝術、重視書法練習,而且以字型種類繁多而聞名。按照傳統的學科分類法,書法是屬於大五明的工巧明的一個小分支,因此,以精通大小共十明為治學最高目標的

藏文書法藏文書法

藏族學者自然把書法作為學識功底加以研習。藏文有真、行、草三體,真書用於鐫刻行書用於公文及其它較莊重之手書文字,草書則用於普通記錄信札。藏文是用硬筆書寫的,書寫的筆大多是用竹子做成的。竹筆分圓竹筆和三棱筆兩類,圓竹筆用於書寫大字,而三棱筆則用於書寫小字。當然,也有鐵制的筆。不論是什麼材料製作的筆,筆尖都分為左斜、右斜和平口三種。在藏區,孩童入學之初的頭幾年主要是學習書法,一般是用寫字板練習,等寫字板上達到一定水平後才在紙上練習。一般具有相當書法功底的人能書寫六七種字型,其目的在於能夠根據情況和需要而書寫不同字型。字型或書法作為文人的臉面,舊時文人致書他人多含顯示自己的書法功底之意。

起源和流派

藏文書法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3000多年前,藏族社會已有了文字,最早的藏文叫達斯奔益。在它的基礎上雍仲本教的創始人丹巴辛繞時期出現了大瑪爾文和小瑪爾文,還產生了天成文和斯益文。那時已有了書法藝術,並產生了藝術流派

公元七世紀中葉,吐蕃英主松贊乾布的名臣吞米桑布扎以瑪爾文為藍本,並參照古印度古巴達文創製現行的藏文,並確定了烏金楷書體)和烏梅行書體)兩大書體。

吐蕃王朝時期,先後產生了八大烏金體。吞米桑布扎創製的烏金體叫蟾蜍體。其後陸續出現了列磚體、串珠體、稞體、騰獅體、雄雞體、魚躍體和蜣螂體等。烏梅體則產生了丹體和黎體兩大流派。此外,在吐蕃第三十五代贊普赤德松贊時期出現了獨特的密文體、伏藏體、幻妙體等專門用於書寫密宗內容或用於伏藏的書體。字型多達40餘種。赤德松贊時期的高僧努·桑傑益西也獨創了一種新書體。

艾爾米塔什博物館藏藏文小書冊艾爾米塔什博物館藏藏文小書冊

大約在前弘期後弘期之間,大書法家瓊布玉遲參照繪製壇城的坐標原理規定了烏金體每個筆劃的位置、走向及長度,並一一定名,從而實現了烏金體的規範統一。從那時到今天,雖然烏金體書寫流派有好幾派,然而其大的格局上相去不遠。 前弘期至後弘期之間約100年,其間出現了帕薩體。

後弘期以來,藏文書法藝術得到了很大發展。隨著弘法,大量的編譯、謄錄經卷客觀上促進了藏文書法藝術、制墨工藝和造紙技術的提高。每有大部頭經卷的謄抄工程,便會邀請當時的那些書法高手共同謄錄。比如,十二世紀中葉,大譯師仁青桑布在組織修訂並補譯佛經時,邀請了全西藏最著名的書法家們,用蘭靛紙和複合紙抄寫了幾十部經文,並要求卷與卷、部與部書體一致。十三世紀,薩迦班智達和八思巴修成薩迦南寺。寺內大殿西牆內修起了經書牆,動員全藏區的書法家、謄錄師來抄寫佛經,“砌”成了由8萬多部經書組成的經書牆。

上述這類謄錄活動推動了書法藝術的普及和提高。白徂體是專門用於書寫經卷的烏梅體,也是這個時期產生的新的書體。白徂體又分有斜挑、無斜挑和朱徂體。

烏金體中瓊體、尼體和康區體的相繼出現,也是刻板經書的需要。特別是瓊體又成為金寫佛經,尤其是《甘珠爾》、《十萬頌》、《丹珠爾》的最主要、最莊重的書體,書藝達到了最精美的程度。薩迦王朝時期產生了彎腿朱匝體。不僅薩迦法王發布的政令是用這種書體書寫,甚至碑刻文也用這種書體。噶丹頗章時期,政令則採用長腿朱匝體書寫。到了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娟秀的短腿朱匝體成為西藏地方政府政令書體。徂同體、徂仁體、徂瑪酋、酋體、酋欽等是後弘期出現的書體。徂同體、酋體等又分雄體、拉體和尼體以及伊體等。

書寫迅疾、形體優美流暢的酋體和酋欽體(大草)是後弘期,特別是上世紀和本世紀書法藝術的一大成果。酋體和酋欽已成為最實用、書寫最快的書體被廣泛地運用。後弘期書法藝術繁榮的一個顯著例證是多種書家體的出現。覺羅體、恰羅體、貴羅體、多丹體、央丹體、仁布體、美妙體、八思巴體等等,都是後弘期以來的歷代大譯師、學者或書法家創新的藏文新書體。

從藏文產生以來至今,先後共出現了上面書體。其中常有的有烏金、徂仁、徂同、朱匝、白徂和酋體等。特別是酋體運用最廣。

四川省甘孜大金寺甘珠爾經四川省甘孜大金寺甘珠爾經

臧族歷來十分重視書法藝術,重視書法練習。孩童入學之初的頭幾年,主要是學習書法,打好書法功底。習字之初從徂仁體開始。並且在西藏地區一般是用習字板練習。待習字板上達到一定書寫功底後方準其在紙上習字。一般有書法功底的人能書寫六七種書體,其目的在於能夠視情而書寫不同書體。字型或書法作為文人的臉面,人們很重視書寫藝術。舊時文人致書他人,多含顯示自己的書法功底之意。

按照傳統的學科分類法,書法是屬於大五明的工巧明的一個小分支。工巧明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學科,幾乎統括了自然科學的一切領域。當然,醫學歷算不包括在其中。紙張的製造、各種墨汁的研磨調製也是包括在工巧明中。因此,以精通大小共十明為治學最高目標的藏族學者,自然把書法作為學識功底加以研習並在各自的論著中加以闡述或作專著加以論述,其中必涉及造紙工藝。

造紙業幾乎遍及藏區各地。造紙的原料多為狼毒草根。紙張則以產地命名,如更肖、塔肖、定肖、尼肖等等。

傳統的墨汁是用松枝燃燒的煙塵調製而成的。至於八寶墨則是研磨珍珠珊瑚、白海螺等而合成的。八寶墨是專門用於書寫經書、重要公文等。

藏文是用硬筆書寫的。書寫的筆大多是用竹子做成的。竹筆分圓竹筆和三棱筆。圓竹筆用於書寫大字,而三棱筆則用於書寫小字,當然,也有鐵制的筆。

筆尖分左斜、右斜和平口三種。左斜用於書寫烏金體,右斜用於書寫烏梅體。平口用於書寫朱匝體。

藏文書法歷史沉積深厚。有關書法的論著,書經筆論,代代有著。藏文書法早已成為祖國藝術寶庫中的瑰麗珍品。和平解放西藏以來,特別是自治區成立以來,包括藏文書法藝術在內的藏族文化得到了全面的繼承和弘揚。隨著藏語文的普遍學習和使用,藏文書法普及到了廣大農牧區乃至偏遠的村落,湧現出的書法新秀比任何一個歷史時期多得多。八十年代成立了西藏書法家協會,其會員遍布全區各條戰線。十多年來,舉辦了多期全區性和全國性的書法展覽。在藏文書法歷史和藝術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成就,編寫出了《藏文及藏文書法寶典》一書,全面系統地闡述了藏文起源、藏文書法的演變歷史等。

1995年10月,西藏的藏文書法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宮展出,此次在北京展出的藏文書法作品約有150件,書體各類多達30餘種。其中不僅有徂仁、徂同、酋體、朱匝、烏金等常用書體的書法作品,而且還有諸多書家體的作品;不僅有現行藏文的各種書體作品,而且還有古老藏文瑪爾藏文達斯奔益斯益文等的臨摹作品。這些古老藏文書體是首次向觀眾展示。多彩紛呈的藏文書法、獨具民族特色的裝裱形式等都給首都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次參展的還有西藏的漢文書法精品。藏漢文書法同廳展出,顯示了藏漢民族千年友好的深情。

字型簡介

藏文書法藏文書法

藏文創製年代,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藏文創製於公元七世紀,即吐蕃贊普松贊乾布時期由吞彌桑布扎所創製。另一種觀點認為,藏文產生於向雄即今阿里地區,產生於丹巴辛繞創立雍仲本教時期,即藏文創製到今天至少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一、丹巴辛鐃時期的藏文及書體

依照藏文產生於丹巴辛繞雍仲本教時期這一觀點,最早的藏文書體叫達斯蚌益。與達斯蚌益同時代產生了另外幾種藏文書體:拉頗益給、司益、瑪益(瑪爾藏文)。在這幾種書體中,運用最廣、最流行的是瑪爾藏文。瑪爾藏文分為瑪欽、瑪瓊兩種書體。

二、吐蕃時期的藏文及書法

認定藏文創作於公元七世紀這一種觀點的人認為,到了公元七世紀,即吐蕃贊普松贊乾布時期,大臣吞彌桑布扎以瑪爾藏文為藍本,參照古印度谷巴達文創製了新藏文。這就是至今我們所使用的藏文。它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

(一)八大烏金體

蟾蜍體吞彌桑布扎在創製新的藏文時,確定了烏金體和烏梅體兩種書體。吞彌桑布扎確定的烏金體叫做蟾蜍體。

藏文創製以來,十分注重書法藝術,僅在吐蕃時期就產生了八大烏金體,即蟾蜍體、列傳體、稞體、串珠體、雄雞體、魚躍體、雄獅體和蜣螂體。

有八大烏金體的碑文或岩刻文,文獻中有記載,只是至今只找蟾蜍體和串珠體的所在地與石刻文。

藏文書法藏文書法

(二)丹體

在吐蕃時期,烏金體產生了兩大書體,即丹體和黎體。丹體是在八世紀由大譯師丹瑪孜芒獨創的。後來,丹體成為規範書體,流傳至今。迄今一切烏梅體都是由丹體派生出來的。而黎體則失傳了。

(三)密文體、伏藏體、幻妙體

吐蕃時期還產生了密文體、伏藏體、幻妙體等許多書體。佛教分為顯宗和密宗兩大修行範疇。密宗傳人吐蕃是在公元八世紀,是印度佛教大師蓮花生傳人吐蕃的。密文體蓮花生和他的吐蕃密妃康卓益西措傑創新的專門用於記錄書寫密宗典籍的特殊書體。雖然,其形狀與通行的藏文書體不太一樣,但是其拼寫讀法、文法、正字法等均與通行的藏文一樣。因此,密文體是藏文的一種特殊的書體。

密文體有十幾種。

伏藏體

佛教的傳播過程中,常常遇到挫折。因此,為了避免佛法失傳,佛教徒常將佛教典籍埋入地下,稱為伏藏。其目的是以備日後的佛教徒掘藏佛經,繼續宏傳佛法。伏藏體正是專門用於書寫伏藏經文的特殊的藏文書體。伏藏體也有十幾種書體。

幻妙體

幻妙體是一種秘密的字型。它也有十幾種字型。

此外,一些高僧、譯師和班智達(精通五明的大學者)創立了一些獨特的書體。比如,努桑傑益西書體等。

(四)瓊體

吐蕃時期,八大烏金體等多種書體,但是沒有形成具有權威性的規範的烏金體。針對這一情況,吐蕃時期末或前弘期初,著名高僧兼學者瓊布猶赤依據繪製壇城的坐標法對烏金體進行了規範。規定了每個筆畫的起止位置、走向、長度和粗細等。這種書體被稱為瓊體。

三、薩迦王朝時期的彎腿朱匝體

後弘期以來,烏梅體的書藝有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出現了徂仁體、徂同體、白徂體、朱匝體、遒體等許多優美的書體。薩迦時期官方的行文普通採用彎腿朱匝體。這與吐蕃時期有所不同。吐蕃時期官方行文、碑刻文幾乎清一色的使用烏金體。薩迦法王頒發的政令、國師、帝師的文告、碑文等,大多用彎服朱匝體書寫。因此,薩迦時期彎腿朱匝體的書法藝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徂仁體是整個烏梅體的基礎書體。它具有莊重而宏大的氣勢。有了徂仁體的深厚功底就能寫好其他書體。烏梅體中最難寫的是徂同體。 被用於謄錄典籍的白徂體是在後弘期之初產生的。白徂體分毛足體、淨足體和朱徂體。

朱匝體也內分三種書體:彎服朱匝體、長腿朱匝體和短腿朱匝體。彎腿朱匝體最早產生於八世紀。而且流傳時間較長。

到了十三世紀薩迦王朝時期彎腿朱匝體的腿拉得很長,元音飄逸,字的主體圓曲而光滑。

四、噶丹頗章時期的書法

西藏歷史上,十七世紀中葉五世達賴喇嘛以來的噶丹頗章地方政權的政體較為完善。其行文更加規範,不僅內容、格式上嚴格加以規定以外,而且,從書體上、書寫技藝上對上行文、下行文、平行文、民間書信等作了嚴格的規定。這就大大促進了各種書體書法藝術的發展。有稜有角的長腿朱匝體成為噶丹頗章地方政府政令書體。上下文多採用徂同體,平行文採用酋瓊體。民間書信可採用遒體或徂同體,但不能採用朱匝體。

自二十世紀初,產生了娟秀的短腿朱匝體,並成為最流行的書體。短腿朱匝體也是官方政令文書的專用書體,民間不得使用。

短腿朱匝體

短腿朱匝體的書體十分獨特。但與徂體相區較遠。特別是朱匝體的遒體具有書寫迅速而流暢的特點,象徵。因遒體書寫速度快、書體優美是烏梅體書法藝術高峰的象徵。而被廣泛用於書信、記錄、呈文等領域。遒體產生於十七世紀,經過數百年的藝術探討和發展,上世紀末和本世紀初,遒體書藝達到了高峰。

烏金體:

烏金體分為尼體和康體兩大類。尼體就是西藏尼木宗一帶由謄印刻經藝人所使用的一種書體。康體即康區和安多一帶廣為流行的書體。正如前述,尼體和康體都是瓊體的分支。烏金體,筆畫橫豎分明,被廣泛使用在刻經上。

五、書家體

後弘期的漫長歷史中,歷代大譯師和班智達創製出了形態各巽的多種新體即書家體。其中流傳至今的有覺羅體、恰羅體、貴羅體、多丹體、仁布體、央丹體、美妙體等。還有八思巴創製的新體即新蒙文體。

書寫工具

藏文書寫工具藏文書寫工具

藏文是硬筆即竹筆寫的。竹筆分為圓竹筆和三棱竹筆,不論是哪一種均選用質地堅韌的竹子,將其風乾後削制。特別是用以製做三梭竹筆的竹子,還需炊煙燻制。藏文《丹珠爾經·工巧部》中有專門論述製做筆、墨、紙和刀等的卷函,也有單獨論述四寶的專著。在這些著作中對筆、墨等的選材、製作或研磨,工藝要求等作了詳細論述一從墨的種類而言,有黑、紅、藍、黃、白、灰、褐等,從原料來講有碳質的和金銀、珊瑚、珍珠等八及汞礦等。

竹筆書寫藏文的這一特點,要求初學書法者在較長的時間內用習字板練字,以打好書寫功底。因為習字板表面較粗糙,在習字板上練習好了,就能打出書寫基礎。書寫的方向是從左至右,書寫格式有嚴格規定,以尺犢為例,上下行文,平行行文。對長輩、對平輩、對晚輩的行文及書寫格式都不一樣,在什麼情況下使用什麼樣的書體,以至公文、書信的摺疊封口等也有講究。

特點

藏文書法藏文書法

藏文文字結構的特點是,以基字為中心,五個前加字一定要寫在前邊,十個後加字寫在後邊,三個上加字寫在它的上邊,四個下加字寫在它的下邊,二個又後加字寫在後加字的後邊。其書寫順序是依基字的前加、後加、再後加的次序逐步進行。藏文的讀音在藏、青、甘、川、滇的廣大藏族聚居區雖有差異,但書寫形式各地卻是統一的。就其書體種類而言,主要分為楷書和草書兩大類。楷書要求運筆輕重適度,疾徐得當,剛柔相濟,使結體既顯示嚴謹茂密,又不失之呆滯。草書分為初學體(藏語稱“嘎卡”)、舞步行書(藏語稱“堆篩”)、長足行書、短足行書、半草體和草體幾大類。實際上,前幾類也可列為行書。

和漢字書法學習的程式一樣,初學藏文書法,都從楷書入手。藏文的三十個字母中,有九個屬於“長腳型”(即下部筆劃延伸較長),如果把一行作三等分,“長腳”必須寫至下部邊線,其它非“長腳”字母則分別居一行之上中部。再如把一個字母所具的寬度納入與橫行的三等分相等距離的豎三等分中,就好比把一個字母裝進了一個很小的“九宮格”,字母筆劃在這一“九宮格”中的各個部位各有名稱,或稱“眼”、“肩”,或稱“腹”、“足”,各具特色。藏文書法中,楷書是“有頭”一類的,重在字型一定莊重嚴謹。學習楷書的步驟是,先將三十個字母寫穩定後,再練習寫五個反體字母和四個元音符號,最後,學寫前後上下的加字。如此循序漸進,直到每一個字、每一行以至通篇都寫得結構嚴謹,工整熟練了,才算符合楷書書寫的要求。有了一定的楷書基礎之後,才可以學寫草書。

藏文草書的要求複雜一些。講究每幅書訣作品通篇的氣韻追求氣勢流走、跌宕有致。每一字母的“長腳”以及相當於隔音符號的“,”(轍)皆須直中見曲,以致“曲如半弧”。_相鄰字母和相鄰音節要一氣貫通,諫其疏密有致,既不顯游離訟弛,也不感緊湊憋氣。對一於元音字母和下加字母牡則要求位居每行之上者不現懸離,位居每行之下者不覺垂吊粗要給人以渾然一體之感。從表面看,藏文是遠較漢文更為簡單的拼音文字,但要攀登其書法藝術的高峰,卻並非易事。需要持之以恆,朝夕研習才能有所成就的。

藏文書寫姿勢不同於漢文。漢文書寫一般要求_挺胸端坐,兩足著地,紙鋪桌上,懸肘進行。藏文書寫則是盤足端坐,紙摺疊夾於左手食指和小指之間,仰掌於膝並直對左乳,右手執筆,要求以姆指和食指鉗住距筆尖一寸左右的部位,執筆要鬆緊適度,中指以下應適當伸縮,掌心留下能夠容納一鴿蛋的空間(這一點倒和漢字書寫執筆方式相近乏)。

書法名家

藏文書法藏文書法

藏文創製一千三百多年以來,有名可考的歷代書法家,當首推史稱的藏文的創製者吞米·桑布扎。吞米在拉薩東部曾科郎多神殿(今墨竹工卡縣尊母蔡寺廟)的石壁上,親筆書寫了若干稱頌藏王松贊乾布的詩歌,其字形體勻稱生動,人們將其比喻為“似黑蛙在草地上伸腿”。稍後的芒松芒贊時期(公元650—676),出現過有名的書法家昂仁青八,其字被譽為“如磚頭並列”,都松芒贊時期(公元676一704),有大書法家巧嘎漂采,人稱其字“似雄雞倒懸”;赤松德贊時期(公元754一797),書法家貝學帳莫所寫之字被譽為“似珍珠串絲”;牟尼贊時期(公元797一804),書法家哲瓦雲丹的墨跡被譽為“似游魚出水”;赤祖德贊時期(公元815一841),著名的書法高手格近公角旺所寫之字被形容為“猶如青棵鋪上了白氈”,查雪那銀的墨寶則被視為“如雄獅騰空”。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公元十世紀末在青海省藏族聚居區出現的著名藏文書法大師卓·涅赤,他模仿藏文早期碑刻文字,改進了藏文書寫的筆法,創造出“中新體”,其字遒煉俊逸,活潑有范,很快得到藏族文化界的喜愛,在藏區取得了統治地位。

這些藏文書法藝術說明:一、源遠流長的藏文書法藝術的確是多姿多彩的,眾多的藏文書法家在進行書法創作的時候,十分注意發揮自己獨具的藝術個性,追求書法藝術的多種表現形式。二、藏族人民有自己獨特的審美情趣,有非常豐富的想像力,他們往往將登大雅之堂的書法藝術與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各種自然現象有機地聯繫起來,獲得美的享受。這猶其具有民族特點。三、藏族人民愛美的需要,是藏文書法家不斷湧現,藏文書法藝術不斷發展的根本原因。藏文書法藝術也只有符合藏族人民審美習慣的需要,才有自己賴以生存的土壤。四、和漢文書法藝術的演變發展一樣,藏文書法藝術發展史上也出現過不少革故鼎新,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他們對推動藏文書法藝術的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 。

第二批傳統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進一步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認真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工作,為弘揚中華文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做出新的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