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

古印度

古印度與古埃及、古巴比倫、中國並稱為“四大文明古國”。古印度雖然是一個多種姓的、歷史包袱較沉重的國家,但依然為世界文化留下了獨特風格的遺產。古印度最古的文學作品是《吠陀》,貫穿著對正義善良的深切同情,對奸詐殘暴等醜惡行為的無情揭露和譴責,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份瑰寶。阿旃陀石窟,充分體現了古印度人民的偉大創造力。《阿闥婆吠陀》中已記載了77種病症之名,並開出了對症的藥方,尤其是在外科手術上有相當高的水平,書中記有120種外科器具,並有撥除白內瘴、除疝氣、治療膀胱結石、剖腹產等手術方法,所記藥物多達760種,現在仍有實用價值。古印度的文化遺產是豐富的,古印度文明也是加燦爛輝煌的。

基本信息

簡介

(圖)古印度金幣古印度金幣

在距今五十萬年以前,印度次大陸就已有了遠古先民,同樣是刀耕火種、漁獵採集,在此一代代地繁衍生息。到了距今一萬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古印度境內遍布了居民點,已開始從事農業,馴養家畜,製造精美的生活用具。這一切,為一個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的誕生提供了沃土。在南亞次大陸,有一個頭枕高聳的喜馬拉雅山,腳濯浩瀚的印度洋,恢恢然陳躺,又生機無限的古老國度。這就是被人稱作“月亮之國”的古印度,因其國土形狀宛若牛首,也有人稱之為“牛顱之國”。
印度文明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至今已經有大約5000年的歷史了。來自西北部的雅利安人部落在公元前1500年侵略了這裡;與當地人的結合創造了經典的吠陀文化(Vedic culture)。此後,阿拉伯人在公元8世紀侵犯了這塊土地,隨後是12世紀到來的土耳其人,以及15世紀末到達此地的歐洲商人。

在擊敗了當地的莫臥兒帝國後,英國在19世紀成功地獲得了印度全境的控制權。古代印度是神話之邦,宗教、哲學異常發達。因此印度古代的青銅造像往往是神話的象徵、宗教的偶像和哲學的隱喻,融鑄著諸神之靈。印度青銅造像的傳統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約公元前2500——1500年印度河時代的青銅小雕像《舞女》。公元前9——6世紀相繼興起的婆羅門教(印度教的前身)、佛教、和耆那教,為古代印度藝術包括青銅造像提供了永恆的主題。印度中世紀(公元7——13世紀),印度青銅造像達到鼎盛時期。

佛教諸神

(圖)吉祥天吉祥天

佛教中的護法諸神,天龍八部。天龍八部又叫“八部眾”,是佛教八類天神。 天眾(天王) 天即神,著名的大梵天(原為婆羅門教的創世神)、帝釋天(原為雷雨神兼戰神)、多聞天、持國天、增長天、廣目天、大自在天、吉祥天等等皆屬於天眾。 龍眾(龍王) 梵語稱為那迦,是護衛佛法的有功之臣,專司興雲降雨。在佛經里,龍擁有大量的珠寶,是海里的富豪
1.夜叉:是梵文的音譯,在古印度神話中,夜叉是一種半神,有關其來源,說法不一。據《毗濕奴往世書》所述,夜叉與羅剎同時由大梵天的腳掌中生出,雙方通常相互敵對。夜叉與羅剎不同,對人類持友善態度,其形象有時被描述為美貌健壯的青年,有時又被描述為腹部下垂的侏儒
2.阿修羅:原為古印度神話中的一種惡神。與人一樣有七情六慾,卻不是人。是一種非神、非鬼、非人,又極端醜惡的怪物。據佛教傳說,阿修羅與帝釋天是冤家對頭,總是互相爭鬥不休。因為是與天神對立的最高惡魔,被逐出天界,居於彌盧山洞窟中,曾多次與天神惡戰,但皆處於劣勢。
3.緊那羅:歌神。據《羅摩衍那》所述,為人軀馬首,或馬軀人首,又說為人首鳥軀。
4.蘇摩:古印度神話中的酒神,取其莖在水中浸泡後以石榨取黃汁,經羊毛篩過濾,再以水稀釋,加入牛乳、麥粉攪勻,發酵後釀成蘇摩酒。印度神話中常以此酒祭神。在《梨俱吠陀》中稱蘇摩酒為天神之甘露,可賦予飲用者超自然之力或永生之力。在史詩中,蘇摩掌管祭祀、苦行、星座、藥草,是該四項的保護神。
5.帝釋天:帝釋原為古印度吠陀神話中的一位大神。 吠陀神話是印度上古神話,主要保存於印度最古老的文獻《梨俱吠陀》中。帝釋是《梨俱吠陀》中的主神,稱他統治一切,被尊為“世界大王”。 帝釋天當上欲界忉利天眾神之王,王宮的設備自然極其富麗堂皇,身邊的侍女也多不勝數。帝釋天是天上和人間的道德維護者。如果天神違犯天規,便予以懲罰;要是人間出現暴君,也會去除暴安良。在佛教神話中,帝釋天最重要的職責是保護佛祖、佛法和出家人。其形象頭戴寶冠,身上裝飾種種瓔珞,手持杖或杵。在中國寺廟裡,帝釋多為少年帝王像,且是男人女相。
6.吉祥天吉祥天女,即大功德天。本為婆羅門教、印度教所信奉之神。後被佛教吸收為護法神。吉祥天女是婆羅門教、印度教的吉祥女神、幸福女神。佛教傳說她是毗沙門天王之妹,因毗沙門兼任婆羅門的財神,所以她也是財富女神。又稱她功德圓滿,並有大功德於眾,故還是位大功德神。吉祥天女長得十分漂亮,所以又是一位美麗女神。 吉祥天女在中國寺廟中,形象端莊美麗,后妃裝束,兩隻手(或四隻手),一手持蓮花,一手灑金錢,有兩隻白象伴護,這是吉祥的象徵。她的坐騎除蓮花之外,還有金翅鳥貓頭鷹
7.四大天王:四大天王恐怕是佛教國家裡名氣最大的神將,四位在天王殿中享受供奉。天王各居一山,四天王的任務是各護一方世界,即佛教所說的須彌山四方的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故四大天王又稱“護世四天王”。
8.東方持國天王,名多羅吒,身白色,穿甲冑,手持琵琶是主樂神,故手持琵琶,表明要用音樂來使眾生皈依佛教。
9.羅剎:是梵文的音譯,意譯為“暴惡可畏”。原是印度神話中的惡魔,乃是人類之敵。羅剎性情暴戾,喜歡在夜間活動,時常出沒於墳地。常會化作種種形象,殘害人命。羅剎有男女之分,男羅剎膚色黝黑、朱發、綠眼,一副鬼相;女羅剎,又名羅剎女,則是絕色美女。據傳說,羅剎和夜叉一起生於大梵天之足。

歷史

(圖)佛教文化佛教文化

一.史前印度(公元前600年以前)
史前印度最重要的文化為印度河流域文化(又稱哈拉帕文化)和恆河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是青銅時代的文化,存在於公元前2350~前1750年間。成熟於公元前2200~前2000年,最為主要的城市有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消逝於公元前1750年左右 。但是哈拉帕文化在古吉拉特、拉賈斯坦及北方邦北部等仍有遺留。恆河文化昌盛於公元前1800~前600年間,為印度著名的吠陀時代。吠陀時代分前期和後期,前期即梨俱吠陀時期,約在公元前1800~前1000年;後期約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前期經典很少提到家庭,社會仍局部落性質;後期部落社會分解為4個瓦爾納的社會。4個瓦爾納中首陀羅為最低層,吠舍為中層,剎帝利婆羅門為上層。
二.古代印度(公元前600~公元800)
古代印度的歷史特徵在於瓦爾納制的確立及其向種姓制度的轉化,部落社會的同化及其向國家的轉化,授地制的興起及其向封建制的轉化,佛教由盛而衰,以及新婆羅門教的興起及其向印度教的轉化。
1.佛陀時期(前6~前2世紀) 從吠陀時代末期(前600)到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400多年的佛陀時期,是繼印度河文化城市繁榮之後的第二次城市繁榮時期。在這時期里,釋迦牟尼創立了佛教,大雄創立了耆那教。據佛教文獻記載,公元前6世紀初,印度有16個國家。其中主要的有摩揭陀、迦屍、只薩羅、跋只、俱盧、般遮羅和犍陀羅等。在這個時期的大國里,瓦爾納的等級製取代了部落制。國君和武士成為剎帝利,祭司和教師成為婆羅門,農戶和納稅者成為吠舍,服務於以上3個等級的勞動者則成為首陀羅。古代印度的歷史特徵在於瓦爾納制的確立及其向種姓制度的轉化,部落社會的同化及其向國家的轉化,授地制的興起及其向封建制的轉化,佛教由盛而衰,以及新婆羅門教的興起及其向印度教的轉化。
2.孔雀王朝時期(前322~前185) 摩揭陀王國孔雀王朝的奠基人是與佛陀同時的頻毗婆羅。在孔雀王朝中,唯有國王有權擁有常備軍和接受貢奉。國王權力標誌著剎帝利對婆羅門長期鬥爭的勝利,但婆羅門在孔雀王朝仍然擁有大權。在阿育王統治期間,印度古代奴隸制君主專制的集權統治達到頂峰。
3.外族入侵時期(公元前200~公元200) 孔雀王朝滅亡以後,西北印度不斷有外族入侵。先是中亞的大夏希臘人在公元前2世紀初侵入印度西北部。接著又有安息人塞種、大月氏人的入侵。其中最重要的是貴霜帝國在印度的統治。在丘就卻建國後,國勢日強,侵入印度,滅大夏在印度的殘部。在閻膏珍迦膩色伽統治時期,繼續入侵印度,從印度西部到恆河流域中部均歸入貴霜帝國的版圖。在迦膩色伽的支持與庇護下,大乘佛教在印度興起。小乘佛教流行於錫蘭緬甸等地。
4.薩塔瓦哈納時期(公元前100~公元200) 薩塔瓦哈納王國300年的歷史使德乾文化與北方文化互相結合。那裡的國王最早把土地授予婆羅門,並且對部落地區實行軍事統治。
5.笈多王朝時期(320~540) 笈多王朝崛起於貴霜廢墟。奠基於275年,統治印度北部和西部約120年。王權縮小,官職己經世襲。外貿不斷萎縮。種姓種類和不可接觸者的名目都有所增多。偶像崇拜在寺廟裡日益普遍。當時文化燦爛,兩大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迦梨陀娑的《沙恭達羅》劇本和較早的《往世書》均在策多王朝時編成,此外還編纂了一些法書。在藝術方面,中印度的阿旃陀石窟壁畫豐富多彩,代表這個時期藝術的成就。

6.戒日王時期(606~647) 戒日王是古代印度最後的一個著名皇帝。當時,外貿蕭條,貨幣短缺。政體沿襲發多,但更加分散。都城從華氏城遷曲女城,即從一外貿城市遷至一軍政要地。戒日王死後,北印度表面統一的局面又告結束。
三.古代南印度(公元前200~公元750)
在南印度幾乎每個國家都有幾個藩屬,每個藩屬都有自己的軍隊、自己的行政系統和收稅機關。最南部分國家的歷史,從l世紀開始。古代南印度分為兩個歷史時期:第一時期是公元前200~公元300年;第二時期是300~750年。

性習俗

(圖)飾痣飾痣

在古印度,女人袒露酥胸並非色情風俗,而是一種性文化的展示。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有一段“恆河的起源”,這故事說,印度教大神濕婆和烏瑪交媾,一次就達100年之久,中間從不間斷,眾神對濕婆的生殖能力感到驚慌,就央求濕婆把他的精液傾瀉到恆河之中,這就是恆河之水從天而來的原因。

著名的卡朱拉霍印度教寺廟群(建於公元950年—1050年左右)繞湖而建,雕刻著很多性愛場面,其中的人物全都具有極其耽於聲色的情味,被廣泛認為是印度藝術中無與倫比的傑作,不僅結構極其複雜,而且意象也頗為奇崛。克納爾科的黑塔,男女擁抱的場景栩栩如生,大多認為,這些雕刻中的女人是神的女僕(或出生於寺廟之中,或是普通人家供奉於神的處女),或是為了從世俗的意義上展示其迷人魅力,或是為了以艷欲世界與苦行世界形成對照:現實層面是一種苦行,但精神層面卻是極大的快樂。在雕刻者的心中,這些因素也可能是結合在一起的,在中世紀印度的宗教思想中,性神秘主義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這些性愛場面可以指代天國的快樂。克納爾科神廟是印度教性力派活動的一個主要場所。
即使不涉及到性愛場面,印度藝術在極其誇飾浮華的風格中也會幻化出類似於佛陀坐在蓮花座上一類似真似幻的意象來,從佛教的角度說,這是一個安詳的有似於母愛一般的世界,而從印度教的角度說,它更像是一個充滿溫柔與奇特激情的艷欲世界。

人和動物一樣,性行為最原始的驅動力是性慾,而性慾需要激發,需要感受性魅力與性吸引。根據許多生物學家的研究,人類從古代到現代,許多裝飾打扮都有增加性吸引力的含義在內,而且溯其根源,這是對人類動物的“老祖宗”性表現的一種保留與記憶。

女性對外形美的“自我加工”,有塗脂抹粉、修發、束胸、纏足、扎腰、運用服飾等等,都不外乎使自己的容姿去適應某個時代及空間所存在的女性美的概念。

在古代婦女中,飾痣之風十分流行,這在中國稱為“花鈿”,也盛行於印度、阿拉伯埃及,15、16世紀左右則流行於歐洲。飾痣有圓形、星形、新月形等各種形式,是女性臉龐上的化妝重點。

古希臘有女性剃除陰毛的習俗,這是女性的化妝術之一,稱之為剃清 “維納斯之丘”(女性下體的三角丘部位)。這種女性剃除陰毛的習俗,除了古希臘外,也盛行於印度、波斯和阿拉伯各地。中世紀的阿拉伯女子往往在沐浴時以脫毛劑去毛,從衛生觀點來看,這種習俗在氣候酷熱的地方有一定的作用;同時,當時的人們也認為,女子陰部無毛是馥郁的年輕美的象徵,可以使女子充滿了小姑娘似的處女的美。

性吸引力既要靠視覺、聽覺、觸覺來感受,也要靠嗅覺來感受,於是香水就應運而生了,對於女性化妝術來說,香水不僅可以消除體臭,而且能夠吸引男子。人們以麝香貓的香囊為材料,混合植物油,成為液體;或是用油脂凝成乳酪狀的香油;此外,也以龍涎香、沒藥為香料。在古羅馬,人們常在洗滌器中的溫水中,滴上香水,浸入海綿,以清洗局部。在中國,則多半使用薰香。

當然,兩性的性交往,能否獲得性快樂和性滿足,不僅僅是性吸引力強弱的問題,而是和雙方的感情、態度和方法有很大關係。方法問題,就是性技巧。

地理學

(圖)古印度古印度

有關印度古代地理學的記述始見於吠陀文獻。深受宗教影響是印度古代科學的共同特徵,這一點在地理學上比其他文明古國尤為顯著。
地理學在印度可能起源較早,研究範圍也較廣泛,但一直未出現專門的著述,所有與地理學有關的知識皆散見於宗教性的文學典籍之中。
印度上古代典籍全無年代記載。按有關古代典籍的產生時間,印度古代地理學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吠陀和後吠陀時期;史詩時期;往世書時期。
吠陀是印度上古時期一些文獻的總稱,有古代印度人活動範圍的陸地、海洋大氣等自然地理方面的知識和人文地理現象的記述。例如《梨俱吠陀》提到某些部族、國家及河流的名稱。屬於後吠陀時期的《百道梵書》《愛達羅氏森林書》《阿達婆吠陀》《法經》和《法論》等描述了雅利安人擴張時連續占領的地區。《梨俱吠陀》和《阿達婆吠陀》都有天和地為兩個相對的半球的說法。《梨俱吠陀》另一處說地自由懸於空中。
吠陀中還有風的詳細記述,並依據風的強弱和性質把風分為和風或微風、帶雨的風和暴風三類。帶雨的風按方向又分為帶雨東風和帶雨西風相當於印度北部的東北季風和西南季風
在以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命名的史詩時期,隨著征戰、貿易、傳教、外交等活動日益頻繁,使古代印度人的地理視野不斷擴展。
《摩訶婆羅多》的不同篇章中提到許多國家、山脈、河川,有關於各個地方自然資源和文化的描述,並有地球由七大洲和七大洋組成的說法。史詩時期以後的典籍,特別是往世書,大量引用了史詩中的地理資料。
往世書時期地理學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對資料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和研究,突出的特點是對印度及其周圍國家和地區作了詳細描述。在已知的18種往世書中,以《魚往世書》《風神往世書》和《薄伽梵往世書》包含較多的地理學內容。
所有往世書的頭兩篇都是講述宇宙的起源(原初創生)和再生(二次創生),然後才是對地球表面可居住地區的描寫,以及關於日月運行、時間計算等天文概念的論述。
往世書的另一分支即所謂《大讚》專門討論朝聖地的起源和方位,為研究印度城市和道路的發展提供了線索。往世書中還有關於雲的分類和雨的形成的論述;《毗濕奴往世書》指出潮汐與月亮盈虧有關;《魚往世書》記述了潮差的測量等等。

文化遺產

(圖)古建築古建築

文學作品

從文字來看,公元前3000年代中葉,古印度居民就創造了印章文字。印度河文明毀滅後,落後的雅利安人只有口頭相傳的作品。再次出現文字約在列國時代之初,流傳至今的最古文字是阿育王所刻的銘文。阿育王銘文所用的文字有兩種:一為婆羅謎文,可能源於塞姆人的字母;二是去盧文,可能源於阿拉美亞人的字母。去盧文後來逐漸失傳,而婆羅謎文在公元7世紀時發展成梵文,這種文字由47個字母構成,在詞根和語法結構上與古希臘語、古拉丁語、古波斯語相似,在語言學上屬印歐語系,是近代印度字母的原型。古印度的寫作材料是鐵筆和經過處理的樹皮,直到17世紀時,還存在這種木質的紙。
古印度最古的文學作品是《吠陀》,其產生最古、文學價值最高的是《梨俱吠陀》,它是一部詩歌總集,共有1028首詩歌,以頌神為主,也有世俗詩歌。所以《吠陀》不單純是宗教經典作品。古印度最著名的文學作品是《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兩部史詩。前者長達10萬頌,後者約有2.4萬頌,是古代世界絕無僅有的長詩。《摩訶婆羅多》有18篇,主要內容是說婆羅多家族中居樓王一支與般度王一支之間爭奪王位鬥爭的故事。雙方經過許多曲折的鬥爭,最後不得不進行了為期18天的大戰。戰爭據說捲入了印度所有的國家和部落,結果是居樓王一支全部戰死,般度王一支取得勝利。相傳這部長詩的作者是毗耶娑,實際上是很多代民間詩人逐漸積累並編集起來的。它的基本內容在公元前5世紀已大體形成,而最後定本是在公元4世紀。《羅摩衍那》有7篇,主要故事情節是:居薩羅國的十車王之子羅摩,因遭繼母陷害,與妻子悉達在森林隱居14年。後魔王羅婆把悉達劫到楞伽島,即斯里蘭卡,羅摩在神猴的協助下,率猴兵打敗並殺死魔王,救出了悉達,然後攜悉達回國為王。相傳此詩的作者是蟻垤,實際上此詩也是在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2世紀期間逐漸編成的。兩部史詩雖然是神話故事,但有哲學、宗教、法學以及各種科學知識的論述,反映了當時印度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情況,也反映了雅利安人向東、向南擴張的一些情況。尤為可貴的是,它貫穿著對正義善良的深切同情,對奸詐殘暴等醜惡行為的無情揭露和譴責,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份瑰寶

古印度的民間文學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它們大都保存在《五卷書》、《益世佳言集》和《佛本生經》等作品中。其中《佛本生經》流行最廣,主要記述佛陀前生的故事,保存在這裡的民間故事都經過了佛教徒的加工整理,原作品的主人公也被附會為佛陀,以宣揚佛教的教義,但它仍保留了不少優秀的、健康的世俗性故事。這些故事鄙視奸詐,同情善良,寓意深刻,愛憎分明。這些伸張正義的作品不僅有重要的文學價值,也為研究當時社會提供了大量的資料,全書有550個故事,其成書年代約在公元前3世紀左右。

建築藝術

建築藝術看,吠陀時代與列國時代基本上是木質結構,這些建築物現已蕩然無存。阿育王時,開始用磚石建築材料,桑奇地方保存的佛塔就是用磚建成,以後又擴大,並砌上一層石塊。該佛塔呈半圓形,直經約30餘米,頂端為平台,台上造一方壇,壇上豎立層疊著的傘形柱,這是佛教徒奉祀佛骨的地方。該佛塔周圍有環形道路,並繞以柵欄和四個大門,四個大門都布滿了以佛教題材為中心的精緻雕刻。
阿育王沙石柱,也是古印度建築藝術的重要遺蹟。這些高達15米的石柱,最重的達50噸左右,除奔馬、瘤牛、大象等造型的柱頭外,最著名的是薩爾納茲大石柱,其柱頭的四個背對背蹲踞著的獅子,栩栩如生,雄勁有力,象徵著帝王的權威。

石窟藝術

造型藝術中的重大成就還有我們比較熟悉的石窟藝術,其中最著名的是阿旃陀石窟。它位於海德拉巴省溫德亞山脈的深山中,大約於公元前1世紀開鑿,公元7世紀完成。因其在深山中,建成後約有1000年人煙絕跡,直到1819年才被歐洲人發現。石窟開鑿在河流旁半圓形的懸崖上,共29個石窟。石窟的建築有佛殿僧房兩種,內有大量的以佛教為題材的精美繪畫和雕刻,也有以現實為題材的作品,體現了古印度藝術的獨特風格和高超技巧,是建築、雕刻、繪畫三種藝術結合的範例,被譽為世界藝術精萃之一。據說唐玄奘到印度時曾拜訪過這裡。古印度人竟把一座石山變成壯麗的藝術寶庫,充分體現了古印度人民的偉大創造力

自然科學

古印度在自然科學領域也取得了不少的成就,其中天文學數學醫學方面的成就比較突出。在天文學方面,由於農業生產和生活方面的需要,古印度居民很早就注意觀察天象。早在吠陀時代,他們就知道金、木、水、火、土五星,將五星與日月並稱為七曜。把月亮所經過的星座劃分為28宿,稱之為“月宮”。但他們認為,太陽、月亮、星星都是圍繞地球轉的。他們把一年分為12個月,每月30天,一年共360天,所余差額用每隔五年加一閏月的方法來彌補。關於季節的劃分,除我們熟悉的春夏秋冬四季外,還有熱時、雨時、寒時的三分法,以及漸熱、盛熱、雨時、茂時、漸寒、盛寒的六分法。公元1世紀以後,古印度出現了著名的天文曆法著作《太陽悉檀多》,此書已有時間測量,分到點。此書也是重要的數學著作之一。說到數學,古印度最重要的成就是發明了十個數字元號(0是以黑點表示)和定位記數法。這種記數法為中亞地區許多民族採用,後又經阿拉伯人對十個數字略加修改後傳到歐洲,逐漸演變為現今全世界通用的“阿拉伯計數法”。大約成書於公元前5-4世紀的《準繩經》中,已有許多幾何學知識。《太陽悉檀多》中,已有三角函式表。

醫學領域

在醫學方面,《阿闥婆吠陀》中已記載了77種病症之名,並開出了對症的藥方,當然,這些記載也夾雜著巫術謎信。最著名的醫學著作是《舍羅迦本集》和《妙聞本集》。相傳舍羅迦是迦膩色迦的御醫,2世紀人,他的書被譽為醫學百科全書,探討了診斷、疾病預後和疾病分類問題,並把營養、睡眠與節食視為維護人體健康的三大要素。書中提到的藥物有500種。妙聞稍晚於舍羅迦,他的書內容比較廣泛,除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外,還研究了內科、外科、婦產科和兒科病症達1120種。尤其是在外科手術上有相當高的水平,書中記有120種外科器具,並有撥除白內瘴、除疝氣、治療膀胱結石、剖腹產等手術方法,所記藥物多達760種。這兩本書今天仍有實用價值。

四大文明古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